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一、本土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将本土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引入到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中。一方面能培养本土音乐的宣传者与接班人,使地方生态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另一方面能加强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文化观念,丰富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的简要分析

(一)加重本土音乐在音乐教材中的所占篇幅

在音乐教材中加大本土音乐的篇幅,应体现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将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舞蹈等音乐文化编入到音乐文化的教材中,利用学校教育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满足现代化教育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化的需求。

(二)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的鉴别、整理和搜集对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挖掘其才能,培养其对本土音乐的品鉴与领悟能力。进而提高教师队伍对本土音乐的研究分析能力以及挑选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受到地域制约与自身条件的影响,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的理解与掌握各不相同。为更好地传承与普及本土音乐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定期让音乐教师去民族音乐院校参观进修的方法,丰富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帮助更高效、更全面地向学生传播本土音乐文化。

(三)帮助建立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

(四)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创建校园特色音乐文化

充分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通过创立校园本土文化艺术社,扩大本土文化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感受了解到本土音乐文化。并通过社内活动,加深本土音乐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帮助本土音乐文化有效传承。

其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台等媒体设施,让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耳濡目染,于无形中提高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了解其丰富的形式与内涵。再者,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民间著名艺人或本土音乐的合唱团、戏曲社等来学校进行演出或开展讲座,让学生切身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下乡”,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源和寻访调查,做有关于本土文化的课题探究。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化传承的艰难与不易,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范围。

关键词旅游文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无论是中国的旅游本科教育,还是旅游专科教育,其教学计划中均有旅游文化的设置;到目前为止,有关旅游文化课教材体系建构的研究非常薄弱。课程体系的建构仍处于混乱状态,拼凑现象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旅游文化课教材体系的建构进行一番理性的反思。

1旅游文化教材编写重要性

2旅游文化课教材体系的主要问题

2.1未能确立统一的旅游文化本体论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研究包括旅游文化的概念、特征、研究对象、功能和意义等方面内容。但是,不同的教材对以上本体论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时差别还很大。例如,有关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有几十种之多;有关旅游文化特征的论说各有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别更是突出。对旅游文化基础本体论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旅游文化教材也千差万别、良莠不齐。不少研究者都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展开对旅游文化教材的编写,有的偏重于社会学,有的偏重于历史学,有的则是各种具体文化的拼凑,缺乏具体而科学的体例。

2.2缺乏旅游文化的方法论研究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旅游文化,这是旅游文化教材编写的重要理论问题,可是,在所有的旅游文化教材中,笔者均没有发现有旅游文化方法论的研究,从目前已出版的有关旅游文化的著作中就可以窥豹一斑。不少教材中最有理论意义的部分基本上集中在前两章和结尾一章,仿佛戴着一顶旅游文化的帽子,而主干实际上并非基于旅游文化的本体开展研究,大部分是旅游学其它分支研究成果的移植,没有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完整体系。

2.3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和取向

旅游文化课教材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取向。不少研究者都是就一种具体的旅游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比如研究旅游文学、旅游文化史、某一地区的民俗、某一风景名胜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某种影响,很少把具体的旅游文化现象和旅游文化整体联系起来,并不能使人明了旅游文化的整体面貌。还有学者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泛而化之,强行纳入了一些本不属于旅游文化教材体系的内容,比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法律、旅游心理、旅游管理等,使得旅游文化有“越位”之嫌。而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旅游文化教材的特殊要求,这种盲目和凌乱的状况,说明我们对旅游文化教材的目标和任务还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和研究取向。

2.4旅游文化课教材指向性狭窄

3新旅游文化教材体系构建思路

3.1要有二级体系的建构

旅游文化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理论课和基础知识课,仅仅有一级课程的讲授,很难使学生对旅游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完全可以在旅游文化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旅游文化的实际,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二级课程体系,对特定区域的旅游文化进行定向性研究,从而使旅游文化成为一门系列课程。目前旅游文化的定向性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把握还是笼统的和不切合实际的。其实旅游文化有很多组成部分,比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文化、博物馆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本身都有非常完备的文化形态,都有方方面面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对其开展定向性研究,就很难把握其中可以异化为旅游文化的部分,使导游讲解和其它旅游文化开发难以从旅游文化课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3.2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

旅游文化的教材体系必须紧扣旅游经济的脉搏,其确立的研究对象必须能够匹配于旅游经济的实践。因此,旅游文化课教材确立的研究对象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它的研究任务应该具备强大的应用价值,始终代表先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对此,旅游文化教材体系应研究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和整体的文化现象及其发展和变迁规律;应研究旅游文化系统内部各有机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应研究旅游文化的设计与开发;应研究旅游文化在整体旅游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3.3要有深入的专项研究

3.4旅游文化课新的教材结构

旅游文化新教材结构的确立,将使旅游文化不再只是旅游经济的附属物,不再只是现有旅游资源的一种诠释和注脚,而是把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再开发的前瞻性纲领。笔者设计的旅游文化教材体系分为以下十一章:

第一章,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介绍旅游文化概念研究状况;对旅游文化概念研究成果的看法;和旅游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主要介绍有关旅游文化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对旅游文化对象研究状况的评价;旅游文化研究对象的新选择;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重点强调旅游文化是旅游业文化属性的鲜明代表,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旅游从业者的必备素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特性和任务。主要有旅游文化特性研究成果的述评;旅游文化研究与旅游研究的关系;旅游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的特性;旅游文化研究的任务。

第四章,旅游文化与一般文化的关系。主要有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旅游文化与宗教文化;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五章,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问题和认识误区。主要谈旅游文化开发中形形的问题和认识误区。

第六章,旅游文化的设计与开发。主要结合案例谈旅游景区文化设计;旅游商品文化设计;旅游娱乐文化设计;旅游餐饮文化设计;旅游酒店文化设计等。

第七章,旅游文化的定向性研究。主要内容是介绍旅游文化定向性研究的必要性;旅游文化定向性研究的方法;旅游文化定向性研究的成果形式等。

第八章,旅游文化的参与性研究,主要内容是参与度、参与形式、参与规模、参与方法等。

第九章,旅游文化载体研究。主要介绍旅游文化载体的各类;当前旅游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旅游文化形体的创新思路等。

第十章,旅游文化结构研究。主要介绍有关旅游文化结构的研究成果及述评;旅游文化结构的分类标准;科学的旅游文化结构等。

第十一章,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阶段。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三个阶段,静态观光产品为主的阶段;印象产品为主的阶段;体验产品为主的阶段。

4结语

旅游文化教材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建构科学的旅游文化本体论和方法论体系,确立科学的研究对象;(2)要针对不同的层次,编写不同内容的旅游文化教材,由单一为导游讲解服务转变为旅游产业整体提供理论指导。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旅游文化才能确立较为合理的教材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建构的旅游文化教材体系主要针对本科教育阶段,而且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一点体会,难免挂一漏万,提出来供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红.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旅游文化课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78-80.

[2]陈红玲,陈文捷,潘兆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5):95-97.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开发;沙沙河;模式;注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在地理位置划分上,东部地区在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人才、金融、科技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集团。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特色,江西景德镇陶瓷、河南少林寺武术、山西和安徽戏曲等民间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西部地区具有多样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风情等优势使得西部地区有条件发展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虽然存在资金匮乏、技术不够、人才缺失等不足,但是相较于东部和中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2年西安市实施以5引水工程、7湿地、10河流为主的“八水润长安”工程,拟打造以水为主线的生态西安。周至县沙河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开始发展生态产业,提出了“沙河经济带”建设规划的构想,县政府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将沙河规划为新区生态景观核心,分期实施沙河治理改造工程。又以秦岭为背景,突出生态特色以及厚重的民俗文化特色,意在将其打造成西安周边县城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和娱乐中心,关中民俗文化和农居文化的体验中心。这种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可谓独树一帜,既符合了十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以及西安市的整体规划,又能带动周至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谓双赢。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以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做为着眼点,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多种手段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果、不足以及产生不足的原因,结合周至县沙沙河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探讨文化产业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希望为陕西省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发挥陕西省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

一、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开发现状概说

沙沙河景区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景区发展的现状如下:

1、周至县沙沙河现阶段发展呈现的特点

第一,水无处不在。景区依托沙河发挥水资源优势,旨在建立一个以水系景观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相应的设有喷泉、瀑布、流水等景观,不仅增添了旅游娱乐的趣味性,也满足了游客的亲水情结。

第二,民俗民居等怀旧景观。建设关中农居院落文化节点有很多,大多是复原关中地区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关中农家建筑、其中摆设各种农具和家具,有手推磨、碌碌井、铡草刀等。既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成为互动性极强的怀旧景观,方便游客了解关中民俗文化、农居文化。

第三,多样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沙河景区的主体沙河是发源于秦岭骆峪的一条古河,原名为骆河,下游流入黑河,是史记中有记载的一条河流,养育了包括老子李耳、财神赵公明、文字之祖仓颉、儒学大师李J等历史名人,更是诞生了汉武寻仙、白居易写长恨歌等历史典故,周至县以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2、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沙沙河景区调查了120余位游客,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年龄层的分布为16-25岁占33.3%,25-35岁占30%,45岁以上占16.6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他们对景区的整体感官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等自然景观,餐饮、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人文景观方面。

自然景观。沙沙河景区拟在打造成具有生态水景的旅游胜地,游客们来到沙河主要目的也是想要体验流水与亲近自然。在调查中,大部分的游客都觉得景区的绿色覆盖率高,整体环境好,能够体验到区别于城市的绿树流水。但是仍有13.33%的游客提出要加强景区的景观建设,还提出河道内的设施较少,沙河的水质不够清澈有待改善。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现在沙河河道内,设有具有关色的游船,但是游客对其兴趣并不是很大,除了物价的原因,我们认为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开发的河水流动性不是很强,大多是与上游正在建设茶坊消费区有关,下游的河流还在开发中,两岸的绿植都还没有发挥其作用,因此游客的满意度会有所降低。

人文景观。调查中,51.67%的游客不止一次来过景区,在这些人群中,56.67%的游客认为景区的变化是民俗项目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郁。而初次来到景区的游客提出,景区还需要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可以见得,沙沙河景区的人文景观正在逐步建设,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沙沙河景区拟在建设三类建筑,分为临街小商铺、四合院、二层商铺,其中临街小商铺已经建成,四合院和二层商铺正在建设中,相信随着建筑的丰富,景区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也会得到改善。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1、文化产业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借鉴

在文化与旅游结合方面,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其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一是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二是把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建立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景区、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等。三是突出旅游当中的文化体验,发展“牧家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牧区文化。该旗又利用区位优势把文化产业向外拓展,将自身的景点景区与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包头,邻近的陕西省榆林市等地的经典景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条线路来吸引外来消费群体。可以看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寻找到一个发展亮点是十分关键的,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的亮点就是全方位的草原文化体验,包括牧区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最后向外发展成区域优势,形成了全面地发展。同样的,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对自身的定位是生态与民俗的结合,景区中的关中民居以及周至县特有的集贤鼓乐等非遗项目都是其发展的亮点,结合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够解决游客滞留周期短的问题,还能够进行文化传承,提高周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景区的发展。

2、周至县沙沙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省、市、县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县作为一个行政单位,要想顺应局势发展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开发自身独有的民俗文化,并在过程中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周至县作为众多县域之一,也不例外。在发展沙沙河景区之初,就拟发展民俗文化,所以景区内建造了大量的关中民居,如何利用这些关中民居,如何将民居与民俗巧妙地结合,形成周至县沙沙河景区特有的亮点是影响景区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对周至县沙沙河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来自外省的游客很少,大部分都是来自西安、咸阳以及本地的游客,因此,景区要想长期发展就要发挥周至县优越的地理优势,改善交通条件,要为自驾游客提供充足的车位,为外地的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公交、客车服务。在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之后,他们提出,经常会有人询问沙沙河景区怎么走,说明景区仍需要加强标识性和导视性建筑的建设。

其次,在餐饮方面,或许可以和关中民居结合,在民居中增设餐桌,这样既可以缓解露天餐饮带来的拥挤、不卫生等问题,同时可以在民居中提供特色小吃,让游客更真切的体验民风民俗。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25%的游客是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到本景区,可见在以后的宣传中,应加强在互联网以及手机App上的推广,这样才能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景区感受关中文化和特有的民俗文化。

最后,2016年3月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桂在对沙沙河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之后指出,非遗展演能让游客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记得住乡愁。周至县沙沙河景区拟在打造成关中民俗文化,在周至有省级非遗项目牛斗虎,国家级非遗项目集贤古乐,这些都是当地特色的文化遗产,加强非遗项目的展示,不仅能够进行文化传承,还会提高景区的文化知名度,促进景区的发展。

3、文化产业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周至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至县政府对景区开发的大力支持,景区也在逐步的发展,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其他县域文化产业模式的开发仍有一些借鉴意义。我们通过对周至县沙沙河景区的整体分析,总结了几点文化产业模式开发中普遍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今后其他县域以及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一些帮助。

其次,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人关系密切。现阶段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结构中需要更加注重商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有关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并且,应加强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和持续发展。

最后,利用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现在的文化旅游在全国各地兴起,如果没有创新,游客只来一次就不会再来了,这样无疑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开发前期确定一个特色,在原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消费内容,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三、文化传承模式下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总量和规模小,供需不平衡,资源优势较为分散并且定位不清晰,区域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和战略趋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限制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区域特色和定位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而定,对文化的开发亦是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对于当地的文化保护、经济发展以及全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但是不同的地域风格迥异而且分布较为不均,对文化产业模式的研究要求多样化,更好的发挥区域的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发展特色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凝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能在此之下得到良好的传承,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文化产品不足和供需矛盾的现实境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逐渐的减少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额,保护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关系的形成。

【注释】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3)10-16;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46-50;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黄龙光.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J].文化遗产,2012(1)23-28.

[2]洪瑶.当传统文化搭上产业快车――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突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3)74-76;杜开林、赵欢春.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1(2)164-168.

[3]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54-57.

关键词:“非遗”文化微博环境推广路径

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徐州市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发源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与成长,源远流长。相比其他地区的“非遗”,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徐州市非遗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属于保护范围的语言文字、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十余大类,共计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3项。从数量与种类讲,在江苏各地区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乡土,深入人心。

(三)知名度高,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徐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鼋汁狗肉制作技艺等。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列入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百次,这种地理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尚武、粗犷、豪迈又重情重义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遗”资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多表现出本地特有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如邳州跑竹马,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的情形,属于战争文化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节奏欢快,明亮高亢,队形变换多样,动作夸张,这在江苏的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徐州市“非遗”资源在新时期的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非遗”资源的推广度不够,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保护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如功利主义倾向,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政府缺乏保护热情,等等。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集中设置了非物质文化展示专厅,但是,展示内容较单一,局限为剪纸、风筝、纸塑狮子头等几个品种;而几次以推广民俗文化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纯粹的商业贸易,如徐州香包变身为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制品,剪纸技艺完全为各种简单而廉价的剪纸产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区别之处被完全忽略。这种“非遗”资源推广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非但无益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反而会泯灭“非遗”文化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日趋衰落。

挖掘出其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糖人贡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其相应的文化底蕴还发掘得不够,如果我们将眼光完全停驻在其制作技艺与民风民俗的表象上,则随着新时期丧葬礼仪的日益简化,丰县糖人贡也将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挑战与机遇:微博为“非遗”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微博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社会生活,非遗文化身处其中,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们认为,尽管微博与非遗文化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但它仍然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负面影响:“微”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解构。

(二)正面效应:利用微博载体推广非遗文化。

三、微博环境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借鉴微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适应“微”时代,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

微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许不超过140字的内容,迫使微博的传播者只能将全部思想凝练在100多字中,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特点,它不适合过于深刻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语录体式、碎片化的即时表达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微博表达形式的简单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价值认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带来大众性文化传播,而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性表达与人文关怀。因此,老百姓热爱微博,热爱的正是微博所适合传播的那部分大众性流行文化。

(二)挖掘徐州市“非遗”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并适当地赋予其新的涵义。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围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无论时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也就是非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也许包括非遗在内的某些传统文化样式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义,则很可能会被其蕴含的朴素而科学的价值观念感动,因此,要赋予非遗文化新时期的特征,就必须保持其本源内容的确定性,同时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这就是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及中国的珠算技艺可以成功申遗的秘诀所在。

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文化内蕴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固然不可能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现,但是如果发掘出其合理的人文价值,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精髓,让其焕发生机。(三)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适合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返璞归真的心理倾向,这为我们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契机。我们注意到,窑湾古镇的绿豆烧、甜油制作工坊总能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烧酒与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设想如若我们抛弃绿豆烧的核心竞争力“纯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打造”,那么游客对其新鲜感将荡然无存。因此,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擅自更改,而应保留其流传下来的最原生态的那一部分。

(四)整合多种传播载体资源,构建以微博为平台的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徐州市“非遗”文化推广新模式。

关键词:城镇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建筑;地域建筑

1引言

建筑风貌是影响小镇风貌的重要因素,对小镇建筑进行创新与应用,对建筑风貌进行合理控制与引导,是维护和强化城镇特色风貌的必要手段。从特色建筑构建的角度对本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了特色建筑的设计要素与引导体系。

会泽,地处滇东北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系云贵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曾有过瑰丽的铜商文明,明清时期号称天南铜都。天南铜都传统居家建筑通过铜商业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融合,良好的建筑工艺及造型得到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宅院布局靠山座,后高前低,尤以四合五天井或走马串阁楼的建筑格局作为百姓一生创业安居的规划首选。经济条件好的则一次性规划建设完成。经济条件稍差的则从发展起步阶段至建住房选址策划,均考虑选择足够的场地,以备后期发展,实行分期建设。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先建三间(正)主房,属宅院主体建筑,前设檐廊,边问山墙为硬山,脊高不过一丈九九,室内地坪标高属宅院建筑最高。中堂的主要功能为起居、待客、供奉“天、地、国、亲、师”位、举行婚嫁、治丧等活动,中堂开问比边问大,中堂面壁为木质门窗及晒壁,前设院窝。随后在主房两侧分别建设一问矮房,也就是俗称的三高两矮。

2特色建筑的重要性

2.1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的建设特点。要根据民族地区突出其建筑风格,使之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人土风情、自然风光、地域环境相衬托、相映辉、相结合。创造性地建设好小镇的每一幢建筑,是我们建设者的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自然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乡村景观对于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他们互相合理的利用,从而保护了当地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会泽的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一般民居建筑采用木结构承重,常用的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依据房屋进深大小设三、五、七或九脚落地,框架柱榀数为开间数加一,承重檩为五、七、九或十一部,内隔为木枋板隔断,石灰砂浆调扣筒板瓦青瓦屋面,外维护墙为砖墙或砖包土坯(俗称金包银)墙,山墙为一砖二瓦、一砖三瓦或二砖二瓦飞沿,砖瓦压脊,有的山墙高出屋面设为猫弓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民俗文化设计建筑风格。在目前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指导下,这种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小镇,往往与水源的河流相惜相伴,环山绕水,保护生态资源,体现原生态风貌的建筑特色更需要规范化合理化。

生态建筑是现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分为: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重视地方性,利用本土材料结合传统技术的设计手法。

(2)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态理论,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解决生态问题。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体现了地域性是影响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生态建筑的特色就是反映该地区生态特征、人文风貌和建筑文脉等。保护围绕小镇的田园风光区域与自然山体水体、江畔滩涂,强化这些小镇的空间边界点,形成良好的水上与陆上远眺风貌,构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2.2有助于文化的继承

具有乡土特点的建筑特色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泽的古城,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南北对应的中轴,形成十字形的主要街道,再加上各条巷道,使整座城内呈棋盘式道路格局。组成十字街的东西直街和南北直街,是城市的主要商业区。街道两旁,各种铺面林立,错落有致,连成一片的青瓦屋面、猫拱墙、雕花门窗、店前栏柜,以及青石街面和防火石水缸、街灯等,无不显示“铜都”的繁华和府城的街区特色。特色建筑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当地的明风风貌开展小镇建筑景观的建设,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小镇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建筑的含金量,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保护性规划的基础上,应该深入研究小镇的场所精神与特色,将场所构建与小镇的历史景点建设、人文内涵与民族特色的延续有效结合起来。

2.3对当地经济的带动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发展旅游是弘扬小镇文化特色,保护小镇资源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特色建筑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综观中外的知名小城镇,都具有独特地建筑特色,小镇旅游的发展也要向着一定的主题发展。建筑是确定小镇主题特色的一个部分。很多城市人到了节假日都会驱车到附近的乡村小镇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对于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小镇景观众人更是青睐有加,在某种程度上,这已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建设较好的小镇不但可以引来当地的城市游客,甚至会有其他省市、甚至海外游客的光顾。这无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紧密结合小镇经济发展战略,科学修编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详规,重点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外部投资环境。加强特色建筑的建设,有利于吸引投资商的眼球。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建设商业建筑,尽快形成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小镇建筑分类

3.1公共建筑

大型公共建筑主要集中在小镇中心区,主要以建筑组的形式来布置,与整个小镇的建筑风貌吻合。对于一般体量的公共建筑,形式上可以采用“架式”的结构,考虑到使用功能,也可以在山墙的檐口处采用表达“架式”结构的造型即可,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对于跨度较大的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在钢结构屋顶的造型上可以沿用“格霏”屋顶的造型,富有动感和地域气息;对于高度较高的公共建筑,注意墙面材质的变化。

3.2商业建筑

商业街区需要有足够的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并得到本地消费者的属地认可。由于商业街区的业态丰富,其建筑门窗的开启及整体造型有较大灵活性,因此,可以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特色进行奇妙混搭,控制天际线、临街面的进退韵律及色彩的组合。传统的图腾、绘画和刺绣图案等都可以在建筑或构筑物上体现,使建筑展现出与别处不同的表皮。

3.3居住建筑

居住区要求建筑在风格上相对宁静素雅,在颜色和材质上不宜太过招摇,因此在元素的选取上,主要是提取当地传统房的“神”和“形”进行组合。整体群落形态和体现朴素唯物观的具体图示,使之在规划形态上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本土性,并兼顾当地居住习惯及日照采光要求。

3.4休闲建筑

休闲建筑主要分布在小镇的公园、广场、旅游服务区及风景名胜区中,如休闲餐厅、茶室等,充分体现原生态的风貌。

4小镇特色建筑的注意点

小镇的新区和老区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新区应受老区的约束,如建筑高度要控制,要离开老区一定距离,若在位置和高度方面处理不当,就会古建筑景观形成破坏。因此,一定要注意城镇外部环境与空间轮廓的处理,注意城镇的群体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大力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小镇的文化品位,开展特色旅游,需要大力开发的,就是这些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的民俗风情。把这些民俗风情合理的结合在建筑上,使建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它们是反映古镇历史、体现古镇生活和传统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窗口。

5结束语

小镇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更有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在对其进行开发改造时,应当在整体保护的原则下,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发掘、传承相结合;把保护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把保护小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保护小镇风貌与设施更新、改造相结合;使小镇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生活文化,以科学发展观给古镇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在趋同中求创新,创造出自身的建筑特色,在共性中求个性,把本地区的景象创造性地留下作为印记,一种时代的印记。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脱离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和通用的模式,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寻找自己的答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设计情感,这种智慧。

[1]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1.

关键词:文化新闻;文化产业;文化品位

文化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一样,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类别之一。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在新形势下,文化新闻紧抓机遇,迅速成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本文以综合性报纸的文化新闻为例,从新闻地位、题材范围、文化品位、报道形式等多个方面,探讨当前文化新闻的发展态势,为文化新闻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文化新闻仅指动态性的新闻报道,不包括静态性的副刊和读书周刊等文化气息浓郁的特刊专刊。

综观当前报纸文化新闻的现状,主要呈现出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新闻地位显著提升

二、报道题材走向“大文化”

从理论上说,文化新闻的报道范围非常广泛,原因在于文化是个涵盖广、内涵深的大概念。文化的定义很多,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涵盖了人类的一切文明活动,如《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狭义上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科学、语言等。从新闻实践来看,不同阶段文化新闻报道范围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新闻以文艺题材为主,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领域的新闻。娱乐新闻兴起后。影视演艺圈信息成为文化热点。近年来,随着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新闻的报道范围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拓展,既有宏大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建设、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也涵盖了高雅的文物考古、文化艺术、图书出版,同时囊括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动态、文艺演出、名人明星、动漫游戏等等娱乐新闻,广泛涉及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网络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教育等社会生活领域的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体现出涵盖一切精神文化的大文化格局。其中,影响力较强的新题材有:

1文化产业。与以往历次“文化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视为必由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就是大力繁荣文化产业。经过数年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2009年l至5月份,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之中逆势上扬,平均增幅达17%,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缘此,文化产业成为当前文化新闻的重点报道对象。支庭荣曾将文化产业报道大体概括为6种模式:会议模式、取经模式、名片模式、作坊模式、考古模式、圈地模式等,主要内容是宣传文化产业政策、介绍文化建设举措,展示文化建设成就。以《人民日报》为例,2009年6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江苏:文化滋养万户千家》(6月9日)等4篇分别报道各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工作通讯,此外还策划了系列深度报道“我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观察与思考综述”,分别刊登在头版和文化专版上,彰显出文化产业报道的重要性。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也是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中的第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报道必将持续升温。

2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世纪以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成为民族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标志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基于上述时代背景,新闻媒体加强了传统文化宣传报道力度,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学”报道。“国学”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之魂。新世纪以来,学者们积极倡导国学,高校设立国学院、办国学班,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国学热蔚然成风。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国学发展动态,发挥着推波助澜、营造舆论氛围的重要作用。夙以文化内涵深厚而著称的《光明日报》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堪称样板。早在2006年1月10日。该报创办了国内媒体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学版”,加上原有的“史学”版和“文学遗产”版,一共拥有三块版面直接宣传传统文化。其中“国学”版每月两期,开设了“国学动态”、“国学演讲厅”、“国学访谈”等专栏,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国学发展信息、传播国学知识,赢得了海内外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三、文化品位由泛娱乐化走向雅俗交融

四、报道形式时尚多变

地位的提升、内容的拓展带动了报道形式的创新。就报道体裁而言,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述评仍是文化报道的基本体裁,但是表现形式已然有所不同,体现出与时俱进、时尚多变的特征。

首先,文化新闻版面丰富,分类有序。随着文化新闻报道资源日趋丰富,文化新闻版面有所增加,往往以一叠多版的体量出现,各版类别各有不同,文化新闻由此进入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发展阶段。比如《东方早报》把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相分离,又将文化版面细分为“作家”、“视界”、“舞台”、“人文”、“焦点”,随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增减。《京华时报》将文娱一体,各个版面分别为“综艺”、“影视”、“乐谈”、“胡同”、“资讯”等。

THE END
1.微博受1应该是小狼狗弟弟,整天对除了哥哥以外的任何人不假辞色,十句话九句不离他哥,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兄控,实际上他非但没把哥哥当哥哥,还想把哥哥拐进被窝。 因为这层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小狼狗从小就能在家里霸占他哥,也因为这关系,他知道自己哥哥接受不了两个人乱伦。 https://m.weibo.cn/status/NpNNQmHnd
2.头条文章小圈和大圈(BDSM)的区别:小圈项目比较单一,以SP为主;BDSM项目广泛; 小圈不刻意追求杏,也不刻意提倡杏接触;BDSM多少是杏的一种表现和形态; 小圈的角色设定更平和、贴近生活;BDSM的角色更硬核、非日常化。 综上,小圈玩法更容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适合尝试,增添两性生活情趣。小圈玩法主要分为两种,实践与管教。实践,...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629112642994291
3.小圈文化实践日记Word模板下载编号lzjnxxga本作品内容为小圈文化实践日记-, 格式为 docx, 大小1 MB, 页数为1, 请使用软件Word(2010)打开, 作品中主体文字及图片可替换修改,文字修改可直接点击文本框进行编辑,图片更改可选中图片后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换图片,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增加和删除作品中的内容, 源文件无水印, 欢迎使用熊猫办公。 https://www.tukuppt.com/muban/lzjnxxga.html
1.m.shnsikj.cn/scientist/719.html小圈实践遇手黑严主 少妇无套色欲 我在车上Ca我麻麻 嗯?啊?用力撞入体内女女视频 http://z5x7u.com 韩漫女教师免费观看 http:swag996 菊平玉足 又紧又湿又刺激的小说 成人?欧美?日本?无码 7723.t黄 美女%100露隐私部位ww直播的网站免费观 5060午夜理论片A片李宗瑞 芭芭拉...http://m.shnsikj.cn/scientist/719.html
2.小学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通用19篇)十月:香樟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2、爱国主义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3、理解香樟文化内涵,提炼班级文化内涵。 4、书香班级文化建设。 5、建立班级图书角。 十一月:科技在我身边 1、出一期科技板报。 2、参观校园科普园(植物园)。 3、看一期科普节目 ...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10414113008_984821.html
3.[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素材模板下载摄图视频素材模板专区,自动智能为用户提供聚合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素材、小圈文化实践视频模板、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素材下载、小圈文化实践视频模板下载等内容聚合。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素材模板:版权商业授权,商用无压力,助力您商业视频品牌宣传https://699pic.com/movie/937400.html
4.小学二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已有特色的品牌活动为首,以德育创新为推动力,结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紧贴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实际,加强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努力构建和完善体现时代特点和我校特色的德育新格局,进一步推进我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deyugongzuojihua/20230211120259_6421394.html
5.www.qdjintaixufengji.com/mokaka44232.html在摩托车销售火爆的热浪中,周晋宇却隐隐感到一丝经营危机。到他店中购车的用户以外地人为主,短期复购需求不高。“主流消费群体正在缩小。”周晋宇说。 “比如一栋房子属于你们家,我去那里圈一块地说这是我的,我还赖在那儿不走,并且我还觉得地不够大,希望把你们家都占过来,所以要提交到法庭,这岂不是很荒唐...http://www.qdjintaixufengji.com/mokaka44232.html
6.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网站推荐:探寻圈内独特风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网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网站,如同一个个小小的文化孤岛,承载着不同领域爱好者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共鸣、交流分享的平台。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些小圈文化实践视频网站,探寻其中的独特风景。 http://www.yuguangkj.cn/tech/58595.html
7.活动沟通函(精选14篇)3. 主活动 (1)解手链(约15分钟) 保持刚才围成的那个圈,请每位教师记住临近自己左右的两个人。伸出右手,握住站在自己右边的人的左手;伸出左手,握住站在自己左边的人的右手。要求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手解开成一个大圈或两个小圈。 完成任务后,团体领导者提示:我们遇到的人际冲突就像刚才的这个复杂的手链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bmlwnbc.html
8.学校联谊活动的策划方案(精选17篇)为了加强我校与友邻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学生会成员之间的友谊,促进四校的友好合作关系。我校学生会借以世界大学生日,主题为“呐喊青春,飞扬四校”,举行此次四校学生会联谊活动。以此相互汲取优秀的校园活动,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促进XXX地区各大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https://m.ruiwen.com/gongwen/fangan/858400.html
9.跟岗培训总结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开展学校公开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说课及互相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最令我震撼的是南城区中心小学和塘厦中心小学,教学设备是最先进的,在艺术这一块投入资金大,学校文化真的第一次看这么漂亮的学校,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充满...https://www.jy135.com/peixunzongjie/2093045.html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番禺区委员会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提高,终于创造出一种以“练步拳”、“练手拳”为主,讲究实用、注重劲力、步法...2008年黄啸侠拳会和番禺区石碁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向政府文化部门申报“黄啸侠拳法”为“非物质文化...由此可见,黄老师十分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黄啸侠老师,十分谦虚,从不标榜自己,凡事常替人着想,多次...http://zx.panyu.gd.cn/pyzx/wszld_d27q/201611/W08W6YB67RE81DRUVN0F9QEL0A7LPVR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