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对精品课建设的认知
2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是以实践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其优点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从整体看,仍然强调专业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第二次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次改革没有深入进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单一地培养技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第三次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是将课程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整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序化,并且各个环节又紧密相连;第二是课程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课程进行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按照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有必要继续推广这种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推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护理专业单门课程目标的改革
单门课程目标是单门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单门课程开发的基础,是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依据。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部分。我们在精品课建设中,依据以上理论,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
3.2增强儿科护理技术教学内容的岗位适应性
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精品课建设项目组教师与合作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论证临床护士的能力需求,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儿科护理学的考试要求,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校内专业教师与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小儿保健护理能力模块与住院患儿护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3.3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6个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根据课程目标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3.3.1为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将案例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
3.3.2为达到技能目标,将“教-学-做”一体化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是指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它侧重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方法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儿科护理技术课程的特点,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重点,由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采用情景教学法时我们的实施方法为:4~5名学生组成一组,分别扮演患者、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并进行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小组各成员在下一个工作任务中轮换扮演角色。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3.3.3为实现情感目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在重视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审美等素质的培养。如设置小儿腹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患儿实施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其中包括多个儿科护理技能操作,如皮肤护理、用药护理等,并对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涉及专业知识及护理礼仪等的应用。通过设置跨学科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任务,使护理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3.4创新评价标准,准确评估教学质量
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评价、问题回答、实训表现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即期末理论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
4推动院校深度合作,全面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儿科门诊输液室收治的患儿200例,男130例,女70例;年龄1岁-10岁。基于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1.3观察指标
调查患儿家长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8%,74例满意,24例较满意,2例不满意;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为70%,45例满意,25例较满意,30例不满意。两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满意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儿科;家属;心理特点;沟通技巧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语言表达、意识、行为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他们的意愿常需其家属代为表达,因此与危重患儿家属良好的沟通,能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使医患更好地合作,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患儿家属心理分析
1.1心理稳定型这类型家属有知识、有修养、处事大方,能配合医生和护士正确地进行治疗与护理。
2沟通与沟通技巧
2.1沟通
2.1.1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沟通的纽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必须补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护士认知患儿及家属的需求能力;学会因人而异,正确理解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进展、检查结果回报及治疗方案;对家属提出的疑问能及时给予合理解释,从而取得患儿家属信任。
2.1.2用过硬的技术,作为沟通的基础,护理技术是一切沟通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技术,一切沟通都是枉然,而护理技术让家属感受最深、最直观的是静脉穿刺,能否“一针见血”常被家属作为衡量护士技术的重要标准。
2.2沟通技巧
2.2.3对“急躁型”患儿家属的抱怨和迁怒采取宽容与谅解的态度,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处境。介绍医院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充分利用现身说法,以同病治愈,好转的典型病例,耐心诚恳说服家属,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
2.2.5对“冷漠、灰心型”患儿家属表示同情他们的处境,尽力用良好的语言开导、安慰,注意情感的流露、语气温和。如病情恶化,最好同医生一道给患儿家属做工作,语言谨慎严密,再三表示医护人员会尽最大的努力。对于弃婴念头的家长,医护人员应耐心安抚,加倍关心他们的孩子,并将对患儿抢救的有利条件告诉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起家属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通过调查表明,与家属是否能有效地沟通,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良好地沟通后,患儿家属稳定了情绪,理解了医护的工作,对护理各项工作的满意度由88%提升至96%,投诉率由1.40%下降至0.38%,大大降低了投诉率。
参考文献
[1]周正红.危重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分析与交流技巧.护理学进展,2001,2(1):116-120.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拾输液患儿600人次左右,发生护理缺陷4例,占总数的0.06%,2例为小差错,2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2.2选择血管。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2.3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水肿的患儿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亦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趋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在皮肤上留下指甲的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要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5cm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首先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由远而近,由细到粗,以保护静脉,为以后输液作长远考虑。
实践证明,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在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的同时,必须在临床中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的技术,作到准、快、稳,一针见血,从而减少患儿不必要的痛苦。
2.4改善环境。扩大留观室空间,四周安装大窗户,宽敞明亮。加强卫生管理,随时清扫污物,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夏天无蚊蝇。
2.5改进输液区设置。配药操作台改为半圆式,中间配有一圆洞,洞底为垃圾区。注射操作台加长以防穿刺时家长围在周围挡住了护士的视线。输液大厅内配备悬挂式吊环,可上下滑动。并针对本科小儿多的特点,配置了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电视,轮流播放动画片,墙壁上还画着儿童卡通图。安置先进紫外线灯,确保消毒制度,杜绝交叉感染。
2.6设置合理的流程。分工明确,责人到人,专人配药,专人注射,专人巡视,做到接药、配药、注射、送观、巡视形成一流水线,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7努力提高业务技术。争取穿刺成功率95%以上。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努力做到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
关键词:耳鼻喉科科;腔镜;护理
CoordinationandNursingCareofPatientswithEndoscopicOperationintheDepartmentofENT
FANGJu-qing
(TheAffiliatedHospitalofXin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nyang464000,He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operationcooperationandnursinginDepartmentofENTpatientsoflaparoscopicoperation.Methods50casesofpatientsunderwentlaparoscopicoperationintreatmentofDepartmentofENT.Intraoperativecloseobservationofvitalsigns,cooperatewiththedoctoroperation,postoperativetreatmentinpatientswithavarietyofdiscomfortandgivepositiv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ResultsTheoperationinthisgroupofpatientsweresuccessfullycompleted,allpatientshealedwell,nocomplications,satisfactory.ConclusionDepartmentofENT,laparoscopicoperation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inthetreatmentofcommondiseasesinclinicaldepartmentofENT,andnursingguidanceduringtheoperationwithhighqualityandpostoperativesystemisthekeytosuccessfulrehabilitationofthepatients.
Keywords:DepartmentofENT;Laparoscopy;Nursing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月住院腔镜手术治疗的耳鼻喉科患者50例,年龄16~78岁平均(35.6±9.8)岁,鼻窦炎14例、鼻息肉16例、儿童鼾症5例、慢性扁桃体炎8例、增殖体肥大7例。
1.2方法本组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用腔镜观察鼻腔及喉咽部相应区域的情况.明确病变部位后完成相应疾病的手术治疗。
1.4洗手护士配合使用两个无菌器械台,分别放置常规、腔镜特殊的手术器械,以免混淆。手术前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数目。手术中应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熟练配合手术医生及时传递相应的手术器械等。术毕前再次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数目[3]。
1.5术后护理
1.5.1协助手术医生包扎伤口。返回病房后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包括患者的皮肤完整情况特别是骶尾部、贴电极板处;输液通道、尿管及引流管是否通畅等;患者的衣物、影像资料等;相应的护理记录单、手术核查表及输血记录单等文书;并在手术交接本上签字[4]。
1.5.2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打折、扭曲,记录引流液的性质、数量、颜色等;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时给予止痛剂;观察体温变化,给予相应的降温处理。
1.5.3饮食护理患者清醒6h后若无渗血即可少量饮水,体力恢复后即鼓励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后可进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逐渐至正常。
1.5.4心理护理妇产科术后患者心理紧张、局部肿胀、疼痛等因素,促使患者多有心理障碍,护士要善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关心、照顾、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恢复[5]。
1.5.5出院指导清淡饮食,合理营养,注意休息,加强锻炼。保持头面部清洁,注意个人卫生。
本组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窒息等其它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为(4.2±1.3)d。
但是,做好术中的护理配合、术后细致的干预护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认真做好耳鼻喉科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潘月会,李海,陈秋娟,等.耳鼻喉科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207-209.
[2]陈道蓉.眼科老年患者手术前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20):242.
[3]胡基容.循证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80-81.
[4]彭玉梅.五官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197-198.
关键词:儿科;静脉输液;不良因素;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静脉输液有关[1]。因此,深入的研究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并归纳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
1.1责任心不强:患儿特别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发生意外症状,又不能通过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此时若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必将延误病情。某些患儿对注射反应过强,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手牵拉头皮针,导致局部药液渗漏,特别是甘露醇、葡萄糖酸钙、静脉高营养等特殊药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输液过程中空气未排尽,滴管漏气,连接不好,连续输液接瓶不及时,尤其加压输液时,很容易导致空气栓塞。护理人员未掌握药品性质,输注降压药时未作血压监测,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如不严格控制滴速,引起血压迅速下降,造成不良的后果[1]。
1.2查对不严:治疗室加药护士与病房护士之间传递药物时2人均不核对、同时拿多个患者的药液、不采用2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只查床号不查姓名或只查药名不查剂量等查对内容不全面造成用错患者、给错药、给药剂量错误等。另外,护理人员对新药的规格、制剂,用药量不熟悉,在使用时未及时核对,造成药物不够量或超量。
1.4环境嘈杂:表现为医院人员较多(家长,病人,护理人员),由于患儿一般不能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及需求,大多以哭闹表达病情,加之陪伴探视人员多,容易出现环境嘻杂。
1.5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易于导致出现感染、病情加重等意外状况的发生。
2儿科静脉输液的对策
2.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护理人员家庭和工作上事情较多,且相互参杂。难免工作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绪波动的问题,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此时护理人员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相互配合。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病情及时通知患儿家长,并嘱咐患儿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问题及时通知护理人员,配合护理人员检查用药等问题,已达到共同协作,避免出现不良事件[2]。
2.2静脉输液各环节流程再造:对工作流程的设计与执行,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流程再造强调的是细节,是对以往错误进行不断总结与改进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使护士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培养护士良好的思维方式。
2.3建立静脉输液监控体系和奖惩体系:建立责任体系和静脉输液监控体系是指护理人员分管病人,一般应有2名护理人员组成,1名操作员,1名核查人员,并将2人的核查结果,交给质量控制长检查,质量控制长每周进行1次静脉输液质量检查的方式进行抽查,查出问题及时在科内组织学习,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质量控制长应将每月对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与总结的成效汇报给护士长。保证护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中错误发生率,切实发挥护理人员-质量控制长-护士长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护士长根据每个月的护理情况评选出月度之星和季度之星,并将该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当中,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有计划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统计发现,输液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工作年限较少和工作经验不足导致的业务不熟练[1]。因此,应加强对实习护士、进修护士、1~5年年资护士的培训。
3结语
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护理对策,可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1]张依瑞,王利.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107~10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护理方法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耳鼻喉科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时健康教育、常规术前准备、术上和台下配合、术后恢复指导。
1.3.3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估护理前和护理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theexerciseofself-careagencyscale,ESCA)[4]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四个方面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3.4两组患者的术前心理状态评估手术治疗前,分别在入院时(接受术前护理前)和手术前(接受术前护理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强烈。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频数(n)和率(%)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2.4两组患者术前的自我护理能力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5两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x±s,分)
[参考文献]
[2]胡基容.循证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80-81.
[3]ValentineN,deSilvaA,KawabataK,etal.Healthsystemresponsiveness:Concepts,domainsandoperationalization.HealthSystemsPerformanceAssessment,Debates,MethodsandEmpiricism.EditedbyCJLMandDBE.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3:574-596.
[4]YamashitaM.Theexerciseofself-careagencyscale[J].WestJNursRes,1998,20(3):370-381.
[6]赵书云,李秀武,郑荣坤,等.手术患者流动交接记录本在患儿手术核查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53-55.
[9]伊学珉,朱学玲,巩妲华.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90-91.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对策探讨
0引言
在如今独生子女较多的社会,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倍加关爱,因此,孩子生病对于家长来说更是如临大敌[1],故而,对于儿科的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由于儿科患者多是少年儿童,对医护人员依从性较低,并且儿科护理的工作量有很大,所以,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科护理发生纠纷的原因,进而更好的进行儿科护理工作,本院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儿科护理中发生的60例纠纷事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报道如下。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儿科护理的纠纷采用的是常规纠纷的处理方法,有儿科的护理人员做好护理的记录,实验组儿科护理的采用的是据有高素质的熟练护理技术人员以及护理队伍,能够做到及时的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及时的掌握患儿家属的思想,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社会的讨论,及时的交流,此外,还要对患儿进行严格的护理以及健康的教育。最后,再由5名具有10年以上儿科护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对纠纷的原因进行判断、整理和统计分析,然后再通过文献的查找、专家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来解决儿科护理中的纠纷。
1.3统计学方法
最后要完善医院的环境以及管理的制度[7]。因为儿科中的患者数量较多,容易通过空气的传播病菌引起患者的感染,因此,儿科的护理人员要尽可能的改善医院的环境,减少因环境而引起的护理纠纷,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儿科护理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值班,采用护士长负责的制度,定时的对各科室的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对纠纷进行调节,减少各科室的安全隐患,形成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此来控制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的概率,要改变儿科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增强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时刻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竭尽全力的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作者:胡玉欣单位: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
[1]孙智慧.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539—540.
[2]荣德明,张英,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2013,12:173.
[3]王一惠,张红君,刘彩云,等.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5,06:792-794.
[4]黄娟,达霞,李英.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1:105-106.
[5]张莹平.儿科病房常见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04:5-7.
摘要:目的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常见问题,为使护生在4周内熟悉儿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减轻护生对儿科的心理压力,每周制定实习计划,强化带教的意识,提高带教老师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责任感,正确处理教学的双评关系,提高护生法律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结论减轻护生对儿科的恐惧感,儿科的教学管理,带教个人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实习情况均处于优良水平。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儿科临床带教难点护理对策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护理临床带教的好坏关系到护生能否胜任将来的护理工作[1]。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多年来一直担负着护理本科,大专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的质量,先就儿科的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
1.1环境难以适应
1.1.1儿科病房的综合气味,让护生难以适应由于儿科病房没有干燥室,通风设备不好,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儿科师生的身体健康。
1.1.2噪声污染跟成人科很大的区别,经常会听到患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时候连续不断的叫喊声,监护人的吵闹声,责备声混杂在一起,护生一时难以适应,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感,手足无措,不敢动手操作。
1.2心理压力大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分险有直接关系,刘宇[2]等对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儿科护理工作责任大,操作技术难度大,工作负荷重,导致护理人员自身极度疲劳。另一方面,儿科护士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家属对护士暴力事件的发生,护士缺乏同行,社会,家庭的支持。实习护生看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常有紧张,胆怯,恐惧的心理,她们同样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1.4沟通能力欠佳面对儿科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的护理人群,在当今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个孩子生病住院,前来看护的人总是一群,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交流的技巧,既抓住问题所在,又使交流成功进行,有些实习护生不但临床知识缺乏,而且沟通能力也欠佳,小的失误,就会得不到患儿及家属的谅解,甚至招来投诉。
【关键词】儿科护理;投诉;对策
儿科护理是儿科病房和门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儿科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操作过程中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和在工作中缺乏和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外加现在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得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导致儿科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发生误会和不理解的情况增加,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投诉也随之增加。现对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发生的护理投诉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提出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护理投诉的原因
1.1服务态度不到位:
儿科护士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是与患儿缺乏交流,当部分家长对护理操作表示有疑义时,儿科护士不能够解释到位,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护士在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没有与家长介绍相应的注意事项,没有指导患儿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患儿输液时发生补液外渗时也没有与家长做好解释,甚至个别护士还会责怪家长没有固定好穿刺部位等。
1.2静脉穿刺失败:
儿科护理工作中最常用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进行静脉输液的穿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患儿较多,儿科护士经常处于哭闹嘈杂的环境中,患儿陪护人员多,静脉穿刺时围观者也多,患儿恐惧不合作,让护士产生紧张情绪,心烦意乱,产生不良心理压力;由于部分患儿静脉血管不充盈,显露不清楚,还有患儿在哭闹时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儿科护士只能根据临床经验来摸着血管穿刺。对于有严重湿疹的患儿,血管更加不明显,其它医院转诊的患儿,未保护好血管;患儿穿刺时不配合,增加了穿刺难度;由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儿科护士穿刺水平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不断积累来提高,大部分低年资儿科护士缺乏临床经验,没有能够完全掌握小儿头皮特点及穿刺技术,致使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来回进针,易误入动脉引起出血过多,导致家长强烈不满,儿科病情易变化、反复波动,用药治疗复杂,造成工作量大,身体疲劳,护士工作状态不佳,在这种情况,护士以良好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工作压力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护士静脉穿刺水平。
1.3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由于儿科工作的琐碎,对安全隐患普遍不够重视,在输液的过程中儿科护士在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方面不强,违反了操作规程,未严格做到“三查七对”,责任心不强,只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没有严格核对患儿的姓名、药名、用药方法、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等,致使发生药物剂量错误、个别输液未执行和同种药物加错床。
1.4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发生药液外渗:
1.5在输液时加药不及时:
儿科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按时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未及时加药。输液管内液面下降过低,致空气难以排除,从头皮针接头与输液管接口处排空气,导致药液浪费;静脉输液墨菲氏滴管内液体滴完未及时加药,致回血阻塞针头,需重新注射,造成患者痛苦。以上这些都会增加患儿家长的反感,引起投诉。
2儿科护理投诉的预防及对策
2.1加强儿科护士的技术操作训练:
针对儿科工作的特点,对于新进儿科护士及穿刺技术一般的儿科护士进行强化训练,练习过硬的穿刺技术。对于重症、急危患者,需要由由穿刺技术水平较高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争取一针见血,在排班的时候要做到实施新老搭配,做好传、帮、带,协调配合好工作。对于三岁以内的患儿,由于其易躁动,适宜选头皮静脉进行输液,是由于头皮静脉易于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对于三岁以上的患儿,宜选明显且直行的手背或足背静脉;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患儿可选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2.2操作规程完善,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护理错误的发生;对待患儿及其家长要做到耐心解决问题、虚心听取意见、细心护理治疗和关心患儿疾病,对于漏签字、查对不严、错配药和漏输药等输液过程中容易出错环节,需要反复加强训练。对输液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规范管理,加强巡视及时处理输液中的问题。
2.3提高儿科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医护人员因“不会说话”引起医患沟通不畅的现象。切忌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要求护士对患儿及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合理地解释,争取得到家长理解和支持。及时发现护理投诉苗头,把投诉解决在萌芽状态,在交谈中避免造成患者家属心理伤害。
2.4强化儿科护士服务意识,加强素质教育:
减少护理投诉、避免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途径是要求儿科护士对护理安全认识到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当亲人,主动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用药过程中切记不可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不可存在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查对。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时要有高度同情心和责任心,自觉用护理伦理道德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
3结论
要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减少儿科护理投诉首先要有一支服务质量过硬静脉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队伍,还要给护士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让护士保持健康心身,能更好为患者服务,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输液护理投诉。
[1]王小兰,叶文琴.综合医院急诊观察室护理工时及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上海护理,2008,8(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