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九龙江口,台湾海峡西岸。先秦属扬州之域。五代至清朝,厦门岛隶属同安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始建“厦门城“,“厦门”地名第一次载入史册。康熙二十五(1686)泉州府同知分防岛上,正式设“厦门厅”官署。康熙二十三年设台厦兵备道(六十年改分巡台厦道),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岛。雍正五年(1727)兴泉兵备道署移驻厦门,十二年(1734)改兴泉永兵备道,统辖兴化府(莆田)、泉州府及永春州(永春、德化、大田)。1914年南路道改厦门道,辖莆田、仙游等11县。1949年6月福建省政府迁址厦门。厦门得名,一说“下门”雅化“厦门”。鸦片战争后辟为通商口岸,英语称厦门“Amoy”。又一说门户;明万历《泉州府志》“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鹭江志》“...泉之门户,故曰门也”。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1983年以来与英、日、美国等14个国家缔结国际友城19个。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创办经济特区。1985年批准扩大到厦门岛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2010年7月经济特区扩大全市。
厦门宋元时为泉州港、明代漳州月港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16世纪成为东南沿海对外海上交通贸易枢纽,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古同安今厦门;厦门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声名文物之邦”“正简流风”“海滨邹鲁”“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朱子理学开宗圣地”“闽学发源地”之美誉。建国以来,厦门文化融合闽台文化、海丝文化、疍民文化、妈祖文化、孔孟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特征。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明代郑成功反清复明基地;近代厦门历史是一部不甘屈辱,英勇抗争的历史。厦门解放是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大事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10兵团向围攻退踞闽南国民党残余部队残军发起全面进攻,先后攻占泉州漳州以、同安、集美、嵩屿等厦门岛外广大地区,歼灭敌守军1.5万人,三面包围金厦岛国民党军态势。10月1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文“金厦的得失,对台湾国军进守之势,均有莫大影响,本省应尽一切力量,支援金厦战役,以保全这一重要的反攻基地”,10月15日,第1010兵团31军一部强攻鼓浪屿发起,。诱使守军将主力西西调鼓浪屿面助守。攻岛主力29军、31军则分乘数百只木船,对从西北马銮湾鳌冠、同安湾潘涂强行登陆突袭厦门厦门岛北半部的神山、高崎发起突袭,;16日午后,全面控制了厦门岛北半部,并以为依托随后乘胜向南追击。17日9时,将的国民党军岛南白石炮台企图下海逃窜的国民党军,大部被俘,。至此厦门解放共歼国民党军敌2.7千万余人,其中俘虏2.5万余人。是役解放军伤亡数千人。
厦门、鼓浪屿易守难攻,必须拿下与厦门、鼓浪屿仅一水之隔的嵩屿。国民党残部依托京口岩高地,筑围寨、挖战壕、架铁丝网,构成交叉火网,封锁通道。解放军271和273团于9月20日和22日,两次进攻未能成功。9月24日20时,272团担任主攻,选出16精干船工,用4只木船运载18名战士,趁黄昏日落,绕到嵩屿背面登陆,匍匐爬上嵩屿战壕顶,占据18据点。信号一响,国民党残敌措手不及。前庵272团立即冲锋,上下夹攻,不到一小时,嵩屿解放,18勇士全部凯旋。
参考文献:
【1】《政区大典》
【2】《厦门60年变迁--换了人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东路44号邮编:350001您是第{{siteCount}}位访问者
主办单位:福建省民政厅维护单位:福建省民政厅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GoogleChrome浏览器63版本及以上;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