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10月15日,前后花了642年的科隆大教堂终于落成,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亲临教堂主持了竣工仪式。
传说,古人曾经想要建造通天的巴别塔(或称巴比伦塔),而神找到了阻止人类建造通天塔的办法。既然高耸的建筑象征着人类对自己本源的追寻,那么这种努力不会因为巴比伦塔的失败而停止,反而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进行更多尝试。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最好的尝试莫过于建造教堂了。科隆大教堂,曾经欧洲最高的建筑,从1238年动工到1880年才竣工,高达157.38米的塔尖,尽显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神韵。
PART.01
起于意气之争
这个建了600多年的教堂的缘起,要从1238年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说起。路易九世认为,如果自己能作为十字军第七次东征的领袖出征,就能收获巨大的政治利益,对内进一步慑服诸侯,对外可以把自己的死对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踩在脚下。于是,他开始逐步准备,首先是从宗教入手。正巧,当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穷得快揭不开锅了,打算出售一个荆棘编成的王冠,号称是耶稣受难时所戴。于是,路易九世出了重金把这个属于基督教圣物的东西“请”到了巴黎,并且打算在巴黎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把荆棘王冠供奉起来。
这一消息深深刺激到了当时的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冯·达瑟尔!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之一,达瑟尔早在1164年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外号红胡子)征战米兰时,就夺得了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路易九世在巴黎要修教堂的事情摆明就是在针对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在针对科隆!所以科隆大主教决定还以颜色——在科隆也建一座宏大的教堂来供奉自己的圣物,这个教堂规模决不能小于巴黎打算建的,最好还要压过路易九世一头。1238年8月15日,在科隆大主教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座人间前所未有的宏伟教堂动工了。
秉承建造先易后难的原则,教堂尖细的立柱最先被竖起来。而且为了节约石料,这些支撑柱有好多地方被抽空,在空出来的地方采用了玻璃插屏改善了教堂的透光性。再依托这些支撑柱,通过原始的木质起重机,修建屋顶的木材和石料也被运了上去。但是被掏空过的柱子能不能撑住如此庞大的屋顶呢?当时最高明的设计师其实也没底,好在意大利残留的罗马建筑提供了参考——那就是建造拱型结构。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这个教堂的柱子之间有着大量哥特风格的尖拱、飞拱、肋形拱……
保存至今的成千上万张设计图说明了当年的建造有多么不容易,也证明了设计师的殚精竭虑。除了摸索着施工之外,建筑设计师们也得制作各种模型,按照估算的比例进行试验,一旦施工发生问题,还要在忠于原设计的框架下,研究出新的可行方案。比如,为了尽可能给屋顶减重,也为了节约石料,最终决定屋顶建造成木石的混合结构。设计稿中总是提及“节约石料”是因为科隆本地的财政捉襟见肘,当地教会的什一税(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都用光后还一度向罗马教廷要钱。
1322年,历经了科隆三代人的努力,这座教堂终于算是封顶了。虽然教堂投入使用,圣物也已经入祀,可是教堂那两个标志性的尖塔还没影呢!距离奠基已经过去84年了,路易九世和腓特烈二世也早已去世。谁能想到科隆大教堂在接下来的历史岁月中所遇到的纷扰,要比起初教会内部的意气之争严重得多呢……
PART.02
来自同胞的挑战
跟地处西欧中心的科隆不同,乌尔姆地理位置略偏,但战略位置很好,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且有多瑙河交通便利的水运条件。所以在纷乱的14世纪中后期,乌尔姆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富庶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科隆。无论乌尔姆出于何种理由要建造教堂,重要的是这座教堂的主塔楼设计竟然达到了161米高,要压过科隆大教堂一头。而在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后,乌尔姆果断叛出了天主教的山门,成为一座新教城市,教堂的建筑速度更快了。
科隆人一直想把大教堂完工。但是如果后续工程太大显然不合时宜,曾经他们也想给这个教堂再建一个更高的大厅,预计建成后将高达59米。但加建的大厅竖起立柱之后,任何尝试封顶的努力都失败了,一次次的倒塌让科隆人不得不放弃。凑巧的是,竞争对手乌尔姆大教堂也不顺利,建造也是断断续续,整个工期同样也是奔着几百年去了……没了竞争的执念,科隆人似乎就没那么着急了。1560年,科隆大教堂的新大厅全部完工后只进行了一些修补的工程,教堂的工事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有了转机。
科隆所在的鲁尔区因为鲁尔大煤田和铁矿的发现成了德国当时工业化最快的地区,政治上有利的条件也再次出现。经过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几百年的混战和拿破仑战争的一系列冲击后,科隆地区成了当时德意志诸邦中最强大的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占尽天时地利的科隆人此时没有理由不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日趋统一的德意志诸邦里,在日渐觉醒的民族意识中,拥有一个世界最高的建筑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德意志统一的象征!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继续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工程,同时还上书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威廉四世对于展示国力强盛和财力雄厚很感兴趣,毕竟这种展示带来的声望,除了在欧洲国家的博弈中有诸多好处,最重要的是很可能为将来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铺平道路!所以当年威廉四世就亲临科隆大教堂主持了第二次奠基仪式,并且允诺科隆大教堂的续建工程将会得到普鲁士国库的财政支持。而乌尔姆那边也还没有弃权,他们也在继续敏斯特教堂的二次工程,竞赛的第二场开始了!
PART.03
最后的故事
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形成了我们今天看见的样子——一座由两个“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主体的建筑群。追求欧洲第一高建筑的名头确实太费钱了,普鲁士再富庶也不可能掏空国库干这事,所以科隆人发明了用彩票筹款的办法。幸运的是1871年后,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了德意志,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财政支持也稳定了下来。同时在工业革命技术手段和近代科学的加持下,起重机换成了钢梁,动力变为了蒸汽动力。科隆大教堂的重启工程虽然浩大,工期延宕也时有发生,但是一切都和中世纪不一样了。
1880年10月15日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亲临教堂主持了竣工仪式。这座历经几十代人努力,前后花了642年的科隆大教堂终于用156米的塔尖宣告了自己世界第一高建筑的地位。不得不说的题外话是,法国在1889年建成的312米高的埃菲尔铁塔轻松抢走了这个“世界第一”。而竞争对手乌尔姆那边依旧不甘心,他们修改了设计,在1890年用161米高的塔尖把科隆大教堂“世界第一高教堂”的名头也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