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向里走到通道尽头,可以看到考古现场的入口。这部分据说能看到罗马时期的墓葬和希尔德博尔德主持建造的老大教堂的遗迹。不过,只有跟着下午三点的90分钟德语导览游才能参观,票价20欧。我们放弃了这部分,直接买票登塔去了。
科隆大教堂塔楼高157米,落成后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观景台的位置在接近百米的高度,要爬533级台阶方能到达。可以说,如果能徒步征服这个塔楼,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教堂钟楼都不成问题。在攀爬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堂12口钟里的8口,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圣彼得钟。这口钟直径3.22米,重达24吨,曾为世界最大的摇摆钟。
在塔楼的顶层有个金属楼梯,直通天花板,钻出去首先看到的是镂空的塔尖。它是根据迈克尔大师在14世纪绘制的图纸制作的八角形尖顶,镂空窗饰的设计失去了防水功能,却减轻了重量和风阻,极具创意。
塔尖外面的屋顶部分就是观景台。这个只能靠铁丝网围住的地方显然当初并未被设计成观景点,因此要感谢当今的大教堂工作者为游客独辟蹊径,让人有机会体验到这个最佳视角。
我小心翼翼地把镜头探出网口,拍下这些令人难忘的画面。教堂东边正对霍亨索伦桥,近处是大教堂十字翼中心点正上方的尖塔。这是二战后由德国建筑家威利·韦雷斯(WillyWeyres,1903-1989)重新设计的,塔尖上并未按传统竖立十字架,而是参考三王传说设计成引导他们找到圣婴的伯利恒之星。下方八角亭立柱上的天使由在科隆大教堂建筑工坊工作了30年的埃勒弗里德·霍普创作,现代感十足。
向南可以看到我们之前去过的老市集广场和市政厅。河畔那座带四个角塔的尖顶方塔属于大圣马丁教堂,它是科隆在公元1000-1250年间建造的12座大型罗曼式教堂之一。正南远处还能看到12座中的另一座:卡比托利欧圣玛利亚教堂。这两座教堂我们明天都会去参观。
西南方向的两座尖塔分属于圣毛里求斯教堂和圣心教堂。近处这个带阶梯状窗户的建筑是正在翻修中的科隆歌剧院(如网上评价:的确很丑)。
西北方向最醒目的是远处的电视塔,近处路边带双塔的黄色建筑是圣格里安圣殿,科隆12座大型罗曼式教堂中的又一座。
东北方向除了美丽的莱茵河外,近处的这个大蓝棚子叫音乐穹顶,在科隆歌剧院翻修期间作为临时的音乐剧演出场地。
从塔楼下来,绕到大教堂东北角。这里有个入口进到包括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的珍宝馆。从教堂内部走的话,入口在北耳堂。在总共6个展室约500平米的展览空间里,展出了公元4-20世纪科隆大主教和大教堂神职人员的珍贵圣物箱、礼仪用品、手稿、教袍和徽章等,我挑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来到位于地下一层的珍宝室。这个展柜中的两件物品是象征科隆选帝侯权力的宝剑和权杖。宝剑制作于1480-1490年,上面的盾徽是科隆大主教赫尔曼·冯·维德(HermannvonWied,1477-1552)在1515年当选后替换添加的。权杖更早一些,制作于1322年,杖头上雕刻着主教跪拜圣母子。无论宝剑还是权杖,整个镀金和珐琅工艺都极为精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这个制作于13世纪的游行十字架也很精美。正面中央是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左边是圣母,右边为约翰,上方的鹰和天使分别代表福音书作者圣约翰和圣马太,周围镶满了宝石。背面相对简单一些,只有很浅的浮雕,中间是圣母加冕,四个角是四位福音书作者的标志。
这件15世纪的圣物箱做成了斯波莱托的圣格雷戈里(St.GregorvonSpoleto,?-304)的半身像。格雷戈里是位殉道者,死后被天主教会封圣。他的遗骨就保存在这个银质镀金压花的圣物箱中。
这根司铎使用的法杖由三个时期完成的不同部分组成:最下端的杖杆制作于1178年;中间的水晶球和三叉是1240年添加的;顶端三王来朝的人物造型则是1360年最后制作完成的。
关于三王传说的8幅绘画从天使向牧羊人宣告耶稣诞生开始,随后是三王看到空中的伯利恒之星,然后他们来到希律王面前。之后还有三王来朝、三王告知自己的臣民、三王死后遗骨的发现、遗骨被运到科隆,最后一幅以国王在圣龛前摘下王冠拜祭作为结束。
另一面的8幅描绘的是旧约中的故事:摩西在埃及法老面前将杖变成蛇、摩西在燃烧的荆棘面前、亚伯拉罕遇到三位天使、约柜被放在俄别以东的家中、耶利哥城墙的倒塌、大地开口吞没叛乱的可拉党人,最后两幅是示巴女王来到所罗门王面前和约柜被抬进耶路撒冷。
与之毗邻的另一个房间稍大,名为图书室,原本用于展览大教堂珍藏的手稿,偶尔也被用作临展场地。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主题为《邂逅》的临展,展出的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珂勒惠支(KtheKollwitz,1867-1945)的作品。
宣传折页上重点提到的这块圣杯盖布是德国著名宗教画家彼得·赫克(PeterHecker,1884-1971)于1922年设计的。他在许多教堂都留下了作品,包括科隆大教堂管风琴下方的拱顶壁画。
宝石雕像陈列室展出了部分原位于大教堂彼得门周围的14世纪雕像原作。
也有部分在大教堂下方考古出土的罗马时期墓葬文物,比如宣传折页上提到的这个玫瑰胸针就出自公元537年埋葬的一位法兰克妇女的棺墓。
回到地上一层,这里唯一的一间展厅被称为圣屋,里面有个1633年制作完成的圣恩格尔伯特圣龛。恩格尔伯特(EngelbertI.vonKln,1185-1225)自1216年起担任科隆大主教,1225年被自己家族的一个堂侄在劫持过程中杀害,死后被天主教会尊为圣徒。1630年,时任科隆大主教的费迪南德(FerdinandvonBayern,1577-1650)请金匠打造了这个圣龛,用于保存圣恩格尔伯特的遗骨。圣龛顶端是这位圣人的卧像,四个角是四位福音书作者。侧面长边是10位科隆主教的雕像,浮雕则描绘了圣恩格尔伯特的生平。
短边一面是耶稣基督,两旁立着圣彼得和科隆第一位主教圣马特努斯;另一面是三王来朝。
至此,科隆大教堂已全部讲完。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又来到教堂西门外。白天熙攘喧嚣的广场此时已空无一人,一切归于平静。不知为何,此时的我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