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的耿画廊呈现5位艺术家关良、赵无极、王怀庆、苏笑柏和彭薇的作品;首次参加巴塞尔的墨斋画廊呈现的艺术家李华生,是中国80年代最著名的传统山水画家之一,后来形成美彩水墨方式,并用当代的方式去创作;台湾的大未来林舍画廊带来了著名女画家常玉与朱沅芷的画作,该画廊已经形成对常玉作品的学术性分析。
“巴塞尔也是一个‘风向标’。我们看到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也能看到如林舍画廊这样对亚洲艺术家本身有学术研究的画廊,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陈俊宇告诉记者。
●剑指以中国藏家为中心的亚洲收藏群体
虽然今年香港巴塞尔亚洲艺术家的作品占到了一半以上,但对西方画廊来说,揣测中国藏家口味,携带更符合中国藏家口味的作品才是关键。在细节部分,他们也下足功夫。不少西方画廊都设有中文服务,方便中国观众的询价;不少画廊还印有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宣传册。
“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品?”是西方画廊一直想摸准的脉。前年华谊老总王中军买下梵高的作品,马云去年现身香港巴塞尔的会场,今年的明星阵容因为有莱昂纳多的现身,又为香港巴塞尔增色几分。
《纽约时报》曾撰文指出,西方艺术品在中国卖不动的最大原因是它们在购买者中间的认知度低,这在年龄大的富翁中尤其明显。如今这一现象悄然发生改变。亚洲藏家的整体格局移向中青年藏家,偏年轻化。他们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艺术的鉴赏与品位更容易与世界接轨。
“西方画廊正在运用更复杂的方法考量带什么样的展品来。”DeSarthe画廊的负责人劳尔·雷宝说。该画廊在艺博会开幕后的数小时内就完成了两笔交易,分别是一幅赵无极1963年的红色绘画以及由马思博创作的另一幅红色的作品《一日内的一天》。劳尔·雷宝说:“中国观众喜欢红色。这个颜色在他们的文化中代表很多吉祥的意义。”
譬如Gmurzynska画廊的展位主要由哥伦比亚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和古巴艺术家维弗莱多·拉姆的作品所组成。画廊总监马蒂亚斯·拉斯托弗认为,这两位艺术家对亚洲地区而言都有吸引力。波特罗的作品被不少印尼、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藏家收藏,并于2015年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展览。
●给冷淡艺术品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
去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似乎有些“愁云惨雾”。今年3月11日,欧洲艺术博览会公布2016年全球艺术市场报告,称2015年全球艺术市场的销售额自2011年以来首次下跌7%,中国艺术品市场大幅下跌,总销售减少23%,不到2011年巅峰时期成交额的一半,中国艺术市场总销售额去年创7年新低,跌至全球第三位。
画家薛扬就发现了在本届巴塞尔中,架上作品的数量比往年增加,相比之下,装置艺术和影像的作品数量减少,“大概与整个经济形势和市场有关。画廊们纷纷选择最稳妥的油画、版画作品等等,存在一种谨慎的心理。”
在全球艺术品交易陷入低迷之际,巴塞尔艺术展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来自中外的画廊希望世界各地的藏家能大手笔出手,刺激艺术品交易市场迅速“回暖”。
事实上,巴塞尔一开锣的销售成绩就可以用“令人满意”来评价。从3月22日开始,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就已经进入了沸沸扬扬的VIP预展,世界藏家们经过两天的观望都纷纷囊获藏品。
离私人预展开始还不到一小时的时候,新晋奥斯卡影帝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包括邓文迪在内的一行人在SprüthMagers画廊打量一幅乔治·康多的画作。康多的另一幅画作《在公园》在开幕一小时内就被一位第一次光顾这家画廊的亚洲收藏家以13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则在VIP开幕前以150万美金售出;DominiqueLevy画廊表示,他们售出了一幅要价为190万美元的鲁道夫·斯丁格尔无题作品。
销售报告显示,中国台湾耿画廊的一幅赵无极的三联画《24.11.80》以3000万美元的高价卖出;白立方画廊则以80万英镑售出达明安·赫斯特作品《上海》;香格纳画廊以85万美元售出肖恩·斯库利的《BatteredEarth》;两位中国藏家则各花了100万美元从DavidZwirner画廊买下德国艺术家NeoRauch的作品。
在普通人的概念里,艺术品是资本的游戏。巴塞尔是个秀场,更是个卖场。在不少人眼中,巴塞尔展出的作品价格很贵。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否定这一说法。她表示,“我们也有不那么贵的东西,比如很多来自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实不同的人群也能在展会里面找到自己能负担的作品。”
销售成绩的捷报不断传来,还包括并不愿意向外界披露的交易价格。此前就有人调侃,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成交额一直是个谜。巴塞尔红火的艺术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品价格的“回温”,到底这一股热力能持续多久,还得看今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