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大家较多强调志愿者的“爱心”与“热情”,很少涉及“理想”和“信念”。然而,伴随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和深入,逐渐发现志愿者离不开理想和信念,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导,需要有目标的激励。习近平同志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指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也就是说,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既是共产党员的使命,也是志愿者的信念。在设计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要体现理想追求和信念支撑。这样才能够让志愿服务项目做得更持久,让志愿组织发展更持久。
图一:优秀志愿者李森与“李森党代表工作室”
正是因为李森等优秀志愿者受到党的教育和熏陶,具有为国家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既能够贴近基层群众的利益需求,也能够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例如,启智志愿服务总队探索开展的“关爱露宿者”服务项目,就是逐渐深入、逐渐扩大的。2009年前后,李森和启智志愿者在春节前夕,利用夜晚去做“送关爱、送温暖”服务的时候,发现有些流浪人员,长期流离失所,春节也无法回家。于是,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就建立“关爱露宿者志愿服务分队”,一方面为流浪乞讨人员赠送一些御寒衣物、热饭热菜,同时与流浪人员交流,唱歌、跳舞、嬉闹,为他们带来快乐开心;另一方面。在团委的支持下联系民政部门、救济机构,劝说一些流浪人员到救助站获得生活庇护,帮助一些流浪人员购票回家。此外,启智志愿者还帮助一些流浪人员寻找工作、自食其力,走向新的生活。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启智志愿服务总队发起的这个服务项目,正式更名为“街友”志愿服务项目,体现志愿者与“街友”(流浪人员)的平等尊重,成为体现党组织关怀和帮助每一个人的品牌项目,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好的影响力。20多年来,李森和启智志愿服务总队策划和实施了许许多多类似“街友”等贴近群众、符合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从直接形式看是志愿者走进特殊对象提供帮助,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传递了党的关怀、传递了党的温暖,让很多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党和国家、重新认识社会主义,说出“志愿者好,广州人好,共产党好”等话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社会基础。
从这一个案例中,我们获得启迪,志愿者的理想、信念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铭刻于心、体现于行,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爱心奉献、关爱助人,传递党的温暖、传播社会希望。
有需求——贴近群众生活期盼
任何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都是“有需求”“贴近需求”“契合需求”的,并不是“凭空想起来就做”,或者“为了图名利造气氛而做”。真正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从一些群众细微、平凡的需求中找到切入口,提供服务链。志愿组织要真正深入社区、农村、企业等,不仅仅是从新闻报道、网络传播中发现需求,而且是要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沟通的时候发现需求。因为,乡村社区的群众,对于仅仅是要“业绩”、要“作秀”的人,往往说一些应付的套话、大话,媒体也就“人云亦云”,很难了解真实需求。但是,如果志愿者真心深入社区、农村,与群众贴心交流,才能够让大家“谈心事”“说真话”,把握实实在在的服务需求。
四年前,贵州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在深入山区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许多山村少数民族的老人、妇女乃至一些青少年“不会写名字。”这在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是不可思议的情况,随着几十年的教育普及、文化普及,以及多年的“扫盲”工作,大多数群众包括农村群众至少会说一些普通话,会写自己的名字等简单汉字。那么,为什么贵州山区存在较大的困难呢?特殊原因就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的种类多,每一个民族的人数少,居住在山区农村就存在“文化很不发达”的问题。为此,共青团贵州省委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在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策划和实施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服务项目,作为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的地方特色项目。
图二:贵州省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服务山区农村的少数民族
因此,贵州省青年志愿者“乡村夜校”项目不仅仅是获得项目大赛金奖,更重要是获得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包括中央办公厅简讯推介经验,省委书记多次批示,基层干部支持、群众有获得感。这个项目影响越来越大,成为贵州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我们回顾项目最初的起因,就是深入山区农村的时候,了解到少数民族群众最具体、最迫切的需求,解决非常细致的困难与问题。可见,志愿组织设计好的服务项目,一定要深入乡村社区,一定要贴近群众交流,这样才能够准确把脉,推出受欢迎、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
有策划——精心设计项目内容
图三:“夕阳再晨”志愿者团队在二里庄的社区营造服务
这样,二里庄“社区营造”志愿服务成为面向全市乃至其他地区推广的示范经验。我们认为,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不是什么“高精深”的难题,只要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主动思考“怎么做下去,怎么做得更好,怎么让群众更欢迎,怎么让群众更有收获”。那么,项目策划的元素就呈现出来,发挥作用,具有成效。
有团队——凝聚爱心奉献人才
图四:茂名阳光365志愿服务对在山区的“乡村婆孙乐”服务
我为了支持阳光365团队的服务,有一次在湛江和茂名讲课之后,专门到志愿者开展“乡村婆孙乐”服务的山区农村调查辅导,具体到了高州市大井镇的担水村和将军村。山路崎岖、路途遥远,赵健勇队长送我去村里的路上,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对三件事情印象深刻。
二是在去担水村和将军村的路上,有其他几支志愿者队伍加入服务,人数越来越多。赵健勇告诉我,“乡村婆孙乐”很受农村群众欢迎,因为中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遇到不少困难。通过志愿服务让大家相互支持,并且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会“隔代交往”,健康成长,效果比较好。附近市县的志愿者队伍都想观摩学习,这次也跟着到服务点考察交流。
三是在将军村的时候,有位中年的农民志愿者非常热情,拉着我的手讲述许多服务故事、服务体会。后来,赵健勇告诉我,这是一位患有癌症的中年农民。住院治疗之后,不能再干重活。因此,妻子外出务工,他在家里照顾四个孩子。看到“乡村婆孙乐”的志愿服务项目,就主动报名,前来做力所能及的服务,并且将四个孩子带来一起参与活动。那天,中年农民很高心地对我说,“谭教授,我孩子来到这里开心了很多,也愿意多说话了。乡村婆孙乐项目真好。”我一边考察一边思考,不仅仅关心“乡村婆孙乐”的做法和措施,更加关心这一项目开展过程中吸引农村村民参加志愿者队伍,吸引其他志愿组织合作服务,不断壮大关爱和帮助乡村群众的爱心力量。
从各地的经验看:一是要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需要,挑选实施的骨干和成员。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每一个成员都“有事做、做得好”。二是在项目实施的时候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水平,根据群众需求的变化调整具体做法,提高服务效益。三是注意激励和吸引服务对象转化成为项目志愿者,更加具有示范性和号召力。四是善于开展项目团队的合作,吸引其他组织一起做好志愿服务项目,帮助更多的城乡群众。
有规范——建立有效制度措施
我对于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项目实施的制度建设、规范建设,有过认识的变化和提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刚开始研究志愿服务的时候。一些志愿者说“志愿服务就是出于爱心,自发自主帮助他人,不应该有太多制度约束。”所以,我对制度规范的重视不够,研究较少。然而,伴随志愿服务的传播推广,越来越多人参加,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就发现“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制度规范就会产生种种问题,带来各种风险。我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案例,提供大家参考。
最初,就是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缺乏农村教师,教育力量薄弱,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大学生“主动请缨”去开展支教服务。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7年率先探索“扶贫接力”支教服务,2003年正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正式启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招募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开展1—2年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支教服务,也扩展到农业科技服务、卫生健康服务等等。与此同时,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报考硕士研究生享受优惠政策的通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级项目办公室和服务单位职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评估考核办法》《处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突发紧急事件预案》等等。这样,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仅是单凭爱心热情开展服务,而且是获得专门培训辅导、掌握服务技能与风险防范方式,前往中西部地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既能够有效帮助山区农村群众,也能够获得自身的锻炼和成长。
图五: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成果汇编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项目持续推进,以及不断完善系列制度规范,在二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发展中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同时让一批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志愿服务高峰论坛,接待我的一位青年非常自豪地说,“谭老师,我原来就是留守儿童,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关心和帮助我成长。我读大学时也参加志愿服务,毕业时报名做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现在我在团委,协调志愿服务工作,请您多多指导。”这是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案例:“留守儿童——获得关爱——成为大学生——做志愿者——成长为志愿服务工作者”。看似平凡的成长经历,包含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关爱和奉献,也有西部计划系列政策的支持和促进,还有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锻炼和成长。
我们发现,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切实有效的制度规范,对于项目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志愿者成长和志愿组织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实施——用心做好具体服务
志愿服务项目“有实施”其实是非常基础、非常简单的要求。但是恰恰有些志愿组织没有认真或持续实施。我们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及“挑战杯”公益项目大赛的时候,都发现一些“锦标主义”色彩浓厚的项目,不论是项目书填写,或者展示答辩,都套用非常时尚、非常“高大上”的说法、做法,形式很好看、用词很新颖,但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或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评委对这些项目不感兴趣,更多乐意发掘和扶持切实可行、具有效益的志愿服务项目。我曾经在海南省美兰区调查辅导时接触到“田教授”志愿服务项目,就具有很好的启迪价值。
图六:美兰区“田教授”农民志愿者帮助其他村民服务乡村振兴
我2019年第一次到美兰区的时候,接飞机的人员聊天的时候说,“谭教授,我们这里有一群‘田教授’。他们不是真的教授,但是比教授更顶用。”这话引起我的好奇,是什么样的一群“田教授”,让群众觉得“更顶用”。我到了美兰区的乡镇和村庄才知道,原来有一些贫困户,获得农科部门的支持,传授种植养殖知识技巧,从而发展生产,获得经济收入,顺利脱贫了。这些脱贫后的农户非常有爱心、有善意,乐于义务向周围的农民传授种养技术,就被大家称为“田教授”。这就是来自田间地头,拥有实用知识技术的农村专业志愿者。美兰区成为第一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时候,就广泛宣传这些“田教授”的事迹,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志愿队伍、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很多脱贫的农民乐于助人、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也吸引科技人员、企业家、大学生等前来当“田教授”,传授新的科技知识、网络技巧。其中,有几位在海口市企业工作的台湾人,听闻“田教授”的故事之后,主动联系美兰区的乡村,乐意做一名“田教授”,义务将在台湾掌握的农业技术传授给美兰区的农民,被尊称为“海峡客田教授”。
这样,美兰区“田教授”的志愿者类型越来越多,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在乡村振兴、科技助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后来几次到海南省美兰区的时候,就去乡镇和农村看了“田教授的种养基地,培训场所,感觉虽然非常简陋、朴素,但是确实很实用、很有效。这些贴近农村、贴近群众,不断延伸和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值得传播推广。
有深化——根据需要延伸服务
近年来,我们调查和了解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部分项目不仅仅是做好设计时的主要内容,而且根据需要不断拓展对象类型、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让志愿服务惠及更多人群。记得陕西省西安市邀请我讲授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课程的时候,提前考察一些社区与农村的志愿服务。在临潼区的新家园社区,社区书记介绍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以及辖区专业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协同开展的“四为服务”。我听了之后,受到很大启发。“四为服务”包括“为老志愿服务、为少志愿服务、为中志愿服务、为众志愿服务”,能够涵盖这个社区的所有群众。
图七:西安新家园社区“四为”志愿服务有特色活力
“为老服务”就是志愿者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日托老人(白天子女上班上学,只留下老人在家)等特殊需求开展的志愿服务。
“为少服务”一方面是针对社区居民孩子放学后,家长尚未下班,志愿者提供关爱照顾和功课辅导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外来人口子女的关爱帮助和文化融合服务。
最有特色的是拓展“为中”与“为众”服务。
“为中服务”是针对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上班忙下班累”提供的关爱和帮助,包括小孩照看服务、瓜菜代购服务等等,这些琐琐碎碎的家庭事务落到“双职工”家庭就是非常大的负担,社区志愿者搭把手、帮帮忙,就让中年职工等减轻负担、更好生活。
“为众服务”是不分内外、不分彼此,既针对居民提供关爱服务,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关爱服务,还针对临时流动人员提供关爱服务。因为西安市是旅游城市,临潼区是重点文物古迹旅游区,经常有游客等外地人经过,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社区志愿者也积极帮忙、解决困难。
我听到社区书记和志愿者们介绍的“四为服务”,非常欣赏、非常赞赏。既能够突出重点,做好关爱老人、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的志愿服务,又能够拓展针对一般家庭、流动人员的志愿服务,构建和睦友善、充满爱心的新家园社区。所以,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做好项目设计的服务内容时,也要善于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对象需求变化,不断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让志愿服务项目更受群众欢迎,更有生机活力。
有创新——突出新颖时尚魅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也要特别注重创新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有些人以为创新一定是“高大上”的,以为一定要运用很多科技元素、网络元素。其实,志愿服务项目创新体现在许多方面,运用新理论、新科技支持的是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增加元素也是创新;提供高校和科技机构专业探索是创新,在基层乡镇将资源转化也是创新。所以,不论是城市志愿者还是农村志愿者,不论是高校志愿者还是企业志愿者,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老年志愿者,最关键是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不满足于现状,结合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不断增添新元素,不断增加新形式,就具有创新的特色。如小榄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时候,由于办公楼房的使用比较紧张,政府就提供原有生产队时期的四个旧的粮仓,作为志愿服务阵地。因此,当地人都戏称志愿服务中心是“大粮仓”。这时候,志愿者骨干黎伟湘等就发挥创新思维,用“大粮仓”的理念延伸出“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含义,策划了“囤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
图八:小榄镇“囤粮计划”志愿者“带着知识去行善”
“囤粮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延伸“精神食粮”的含义,利用“大粮仓”的吸引力,倡导和推进“小镇悦读”文化活动,鼓励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居民、乡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生等积极参与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并且,“囤粮计划”提出“带着知识去行善”的口号,让志愿者在帮助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的时候,不仅仅是赠送物资、关爱慰问;而且带着时尚有趣的书本前去服务,通过朗读、讲故事、交流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爱学习、爱成长。
我与“囤粮计划”志愿服务团队交流的时候,对一个案例印象特别深刻。有位中年企业家,原来除了创业经营,就是休闲消遣。偶然的机会结识黎伟湘等志愿者,问“志愿者做什么?读书有趣吗?”志愿者告诉他,“你先来听听、看看,挺有趣的。”这位企业家参加活动之后,就非常喜欢“囤粮计划”,邀请黎伟湘帮他选购一些书休闲的时候阅读,还发起开展“羽人为善”的志愿服务项目,义务帮助“调皮、捣蛋、不读书”的孩子们,在参加运动、获得快乐的同时,培养良好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最近,我到小榄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授课辅导的时候,这位企业家专门通过文明实践中心的同志联系我沟通交流,询问下一步如何处理好企业生意与公益服务的关系,如何持续有效做好志愿服务项目。我从“囤粮计划”和“羽人为善”等志愿服务项目中获得启发,就是志愿者结合本地资源、文化习俗、群众需求,在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新元素、体现新时尚,能够更好地帮助社会人群、促进社会文明,就具有很好的创新特色。
有传播——吸引媒体网络推广
图九:饶平县志愿者开展“爱心助农·抗疫守望”志愿服务项目
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是潮州市饶平县人。2020年武汉发生新冠疫情期间,他回到家乡就发现大量农民的水果滞销了,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于是,谢海山争取市、县宣传部、团委的支持,与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开展“爱心助农.抗疫守望”志愿服务项目。
一是聚集本地的网络、自媒体到山区农村,开展“爱心助农”直播活动,介绍果农的辛勤劳动,介绍精心种植的优质水果。
二是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资源、商会资源尤其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资源,广泛传播饶平果农生产和水果丰收的情况,促进“爱心助农”的热情高涨。
三是向全国的网络和自媒体传送饶平助农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助农销售的故事,果农勤劳生产的故事等等。短短几天就通过网络销售了七万多斤柑橘,随后建立分销渠道,持续帮助山区果农。
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虽然没有申报国赛、省赛,不追求获奖表彰,但是“爱心助农.抗疫守望”的口碑传到了全国的高校,传到了全国的网络和自媒体,也为饶平县山区农村的乡村振兴、建立新平台、新渠道。
我们发现,网络时代的宣传、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关键在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主动寻找、主动掌握、主动运用、主动发挥,就能够将志愿服务项目传播到全国各地,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有评估——建立公信力美誉度
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评估,既有利于评判项目社会成效,提高社会公信力;也有利于发现项目的特色和促进创新发展。我们过去重视社会工作的专业评估,不太重视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专业评估。然而,近年来随着党政部门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城乡群众对志愿服务实效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开始推广项目评估。
我在十多年来,参与许多市、县区、镇街乃至社区、农村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也给不少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专业指导,但是我从中获得更多启发、更多启迪。其实,不必要把“专业评估”搞得那么难、那么神秘、那么高大上。真正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就是去与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交流,看看服务项目进展情况,是否实现预定的服务目标,实施中有哪些丰富和创新,实施过程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服务对象获得什么帮助和改善,志愿者在参与项目服务时有哪些收获与成长等等。评估专家对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的元素进行总结提炼,对于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项目更加符合社会规范提出一些要求等等。我认为,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评估而言,“评估专家”不应该是去为难志愿者、挑剔志愿者、“指手画脚”干预志愿者,而是应该在认真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图十:从“家有天才”到“笨爸爸工房”的社工与志愿者合作服务
“要立志高远”就是志愿者在策划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贴近群众需求解决困难问题,同时要保持和体现“为国家人民好起来”的理想信念。
“不好高骛远”就是一定要根据本地特色、群众期盼选择和实施志愿服务项目,不要盲目模仿和攀比“高大上”“时髦”“热潮”的东西,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的服务做起,为群众带来一点一滴的生活改善,就逐渐具有生机活力。
“能行稳致远”就是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通过多种途径让志愿服务项目内涵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升,就会越做越好,越来越受重视和支持。
几十年来,我见过不少“时髦”的服务项目“昙花一现”,也看到更多踏踏实实的服务项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我特别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真真切切了解群众需求、群众呼声,设计和实施有特色、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作者
谭建光教授,曾经担任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