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小学四年级之前,妻子每天都非常认真地检查孩子作业、督促学习,但还是总出类似“2÷2=2”的错。进入四年级开始,我建议妻子不要紧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每次考试后以“同学”身份与她共同分析试卷、研讨试题,并有针对性回忆自己上学时的“糗事”,往往在哈哈大笑中提高了她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以及对“学习是自己的事”的认知。女儿进入小学五年级起,都是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毕业的我们夫妻俩与她一起分析试卷就越来越吃力,原来的哈哈大笑演变成抓耳挠腮。这一阶段,我们既没气急败坏,也没恨铁不成钢,而是明确告诉女儿:至今奶奶“一”字不识、早已离世的爷爷也就认识“大字”一箩筐、天天和她在一起的姥姥也不识几个字、姥爷也就初小毕业。通过近3年(2010~2013年)的平等相处,她基本明确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自己的事”,知易行难。女儿小初高12年都就读北京育英学校。
自主学习有方法
高中3年,女儿从不上课外补习班,始终按部就班学习,把不断巩固基础放在首位。至今保留完整的初高中课本,且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触碰,她在家经常翻看老课本且常学常新。记得她曾较沮丧地对我说:“这次考试有某某同学上课外补习班做过的题型,差点就被追上了。”我既高兴又警惕,高兴她有勇争第一的上进心,但也警惕她经不起挫折,担心“成也上进心,败也上进心”。为此,我及时提出了“保持全年级前十最好、掉到前二十也行,确保高考成绩前三十就好”的要求,并坚持记录和分析她每次考试成绩,结合《北京晚报》和电视新闻等与她交流,指出不顾实际、勇争第一的弊端。她专心听讲,几乎不做课堂笔记,仅在书上写写画画,这也许是她常翻老课本的秘密。坚持将错题整理到单独练习册,真正学懂弄通错题并举一反三,绝不放过任何细节。高三上学期,她对照考试大纲和课本,紧跟老师复习节奏,系统手写复习笔记。一模前,她再次对照考试大纲将手写笔记整理到计算机里,既拾遗补缺,又剔除已弄懂学通的内容。二模前,她再次对照考试大纲对笔记进行了系统梳理,把需要强化特别是存在的薄弱环节压缩到几张A4纸里,随时随地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