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生活中,他们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识:家中揭不开锅父母为15岁的她找婆家订婚
樊红,1963年出生,西安市周至县樊家庄人,家中姊妹兄弟3人,她是老大。1978年,家中经济拮据,而此时她的奶奶病重,父母决定为刚刚年满15岁的她找一个婆家,通过订婚收入一笔礼金。起初,樊红认为自己刚刚有能力为家里出一份力,不愿订婚,但耐不住父母的再三劝说,她默许了订婚一事。
1978年春夏之交,通过媒人介绍,樊红的父母在周至县城一家饭店见到了杨周门的父母,双方讨论订婚事宜。
杨周门比樊红大3岁,周至县清河村人。双方家长讨论期间,樊红按着媒人的示意,瞥了一眼在饭店门口看车子的杨周门,很快又低过头去。杨周门也看到了樊红,但直到订婚结束,两人也没有开口交流。回忆第一次见面,樊红说,“当时,我觉得他个子高,像个人才。”
订婚后,樊红父母拿到了300余元的订婚礼金,缓解了家中的困难。没多久,杨周门参军入伍。在杨周门入伍的日子,樊红站在离开的队伍旁望了半晌,看着一片绿油油的军装,怎么也找不到杨周门。直到父母带她去车站,两人才匆匆见了一面,但依然什么都没说。
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杨周门每隔一两月都会给樊红寄一封信。樊红不识字,她便托母亲将信拿给村里识字的人帮忙读信,听过信后,她又将近一个月想说的话、经历的事口述,托人写在纸上,然后寄给对方。1978年到1981年,他们一直依靠写信交流,互相讲述所经历的故事。
1981年,杨周门复员。樊红见他后说了句“你回来了”,两人聊了很久。年底,杨周门的父母拿出350元礼金,樊红的父母买了两床被子,简单的婚礼仪式后,他们结婚了。那一年,樊红18岁,杨周门21岁。
坚持:借二三百元进城摆地摊带四五万元回家盖新房
杨周门和樊红结婚后不久,二人有了一个女儿,家中虽吃喝不愁,但经济并不宽裕。看着村子里其他孩子每年都有新衣服,樊红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直到1993年,樊红听说亲戚在西安摆地摊卖货,赚了些钱,她由此萌生了摆地摊的想法。杨周门得知后,反问她大字不识一个,去做啥生意?她说,不会可以学,但杨周门依然没有同意。
199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樊红再次提出要去西安摆地摊的想法,她说,“咱们去城里做生意吧,为给孩子再多赚一些钱。”这次,杨周门同意了,他向亲戚借了二三百元,带着樊红来到了西安,二人在崇明路附近摆摊卖菜。
1995年,他们还上借款,年末时还攒了五六百元。后来,他们听说卖水果更赚钱,他们又开始摆地摊卖水果,每年都能攒三千元左右。樊红说,他们除了必要的开销,几乎没有多花过一分钱。2001年前后,樊红和杨周门带着这些年攒下的四五万元回到老家,在家中盖了一栋新房,新房盖成时,全村人都在感慨,称他们家的房子是村里最漂亮的,那时,他们心中美滋滋的。
2002年,西安市大力整顿市容市貌,樊红和杨周门的“小生意”无法进行下去。他们想租一间门面继续生意,但积蓄已经用在了老家盖的新房上。樊红说,“我们不要继续摆地摊了,你当兵学过开车,可以给人开车赚钱,我去做保洁员。”2003年,樊红应聘成为西安火车站区域的一名保洁员。
2016年,随着年龄增大,杨周门的身体不如从前,担心他开车不安全,恰逢火车站地区公开招聘保洁员,在樊红的坚持下,杨周门应聘成为了火车站地区保洁队的一员。二人成了同事,从事保洁工作至今。
回忆:生活平淡但“小惊喜”不断
9月22日,华商报记者在火车站南广场见到樊红和杨周门,本应休息的杨周门正在帮助樊红做保洁工作。休息时,二人两手相牵,有说有笑。
樊红说,2003年,她刚做保洁员时,每月工资不到300元,直至2016年,她的工资每月为1400元左右。2016年至2020年,她的工资每月逐渐涨为近3000元,各类福利保障都很好。
谈到她的丈夫,樊红笑着说,她对如今的生活感到幸福,尽管没有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杨周门总能给她一些“小惊喜”。199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前,杨周门从城里专门给她买了一件时髦的衣服,衣服款式好看、也很合身,她在村里还显摆了好一阵子;从事保洁员工作后,杨周门曾带她去开元商城,挑了条金项链,她看价格2700余元的价格贵的吓人,拉着杨周门便离开了,几天后,她在衣服口袋中发现了这款金项链;2016年前后,杨周门给她买了一枚金佛吊坠,“他说,‘你年纪大了,买个佛图你平安,你是咱家的福星,这些年跟着我受苦了!’”像这样的“小惊喜”还有很多。
计划:子女生活、工作已步入正轨再干两三年退休
“西安就像我的生活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好。”杨周门说,1994年,他和樊红来到西安,当时的火车站地区可谓“脏乱差”,但如今随处可见的整洁明亮,“以前地上总是有打扫不完的垃圾,劝市民别乱丢垃圾,甚至会被恶语相向;如今地上整洁多了,市民不再乱丢垃圾、烟头,我们的工作压力减轻不少。希望这座城市越来越好。”
樊红和杨周门告诉记者,2017年,他们拿出积蓄,为儿子首付40万元在西安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后来儿子还自己买了辆SUV。如今,子女的生活、工作都步入了正轨,他们计划再干两三年,就退休回村养老。如今,属于他们的幸福还在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