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老字号

日新月异的金华城,江北的西市街和江南的宾虹路将市中心的概念弄得有些模糊了。但在金华人的心目中,铺了温和青石的西市街仍凝聚了金华所有的繁华,老金华集中在那短短一条小街上的繁华与凝重更是近年新建的新潮商铺所无法企及的。

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老字号”是温暖的,它作为生动、鲜活的传统文化载体,已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鲜明的名片。在年轻人看来,西市街是逛街的焦点,女子的目光总被它吸引。逛街累了,情侣之间互相依偎着走下楼梯,坐在人民广场的椅子上拥抱着仰望天空,抑或在附近某个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给彼此加点糖,互相凝望,一个美好的下午就变得只有瞬间。

[一条老街]繁华如梦西市街

如今的西市街在老金华人眼里变得有些陌生,在年轻人眼里却觉得时尚。清冷的初冬,几个过往的片段,让我们一起回眸,找寻昔日的印记,触摸那些渐行渐远的温暖记忆。

此情可待成追忆

诗人圣野来金华时,特别喜爱吃清和园的“汤汁小笼包”和“佛手鱼丁”,并留下两首诗歌。然而,记者再次来到清和园的时候,那些珍贵的资料已经遗失。在路上与一老者攀谈,他遗憾地说,此情此景,已成追忆。

老街变了模样,曾在老街上风生水起的那些老字号也行走在消逝中或旧貌换了新颜。老人非常惋惜地回忆起它们的名字:新新点心店、杜永裕酥饼店、祝裕隆泰记绸布庄、公盛酱油、清香楼、“升号”糕点、黄钦源糕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不少老字号经历着不同的命运。金华的老字号大多集中现在西市街和解放东路上,西市街见证了诸多老字号的沧海桑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与改造加快,一些聚集在西市街的老字号不得不挪位:“升号”糕点的原址上建起了金华饼干厂,黄钦源糕点成了糖烟酒公司糕点厂,祝裕隆泰记绸布庄成了老一百,东南照相馆成了向阳照相馆,不少老字号也在这样的替代中一去不复返。

即便侥幸保存了下来,不少老字号也失去了原有的店面和经营氛围,有的甚至日渐萧条。公盛酱油原先门店已成了流行服饰专卖店,原先的作坊所在地也在几次改造后被夷为平地,建起了某超市的入口,从西关到罗店再到现在的白龙桥,随着厂址的迁移,公盛酱油也基本淡出了老金华人的记忆。

金华酥饼行业协会秘书长吴金中说:“当年金华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门市部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华城区,其中包括新新点心店、杜永裕酥饼店等众多有口皆碑的金华老字号饮食店。上世纪中叶,这些老字号一度兴起改名风,将店名改成了“红卫”、“东方红”、“建国”、“利群”等等,而体制改革对它们的伤害更大,饮服公司解散后,这些店中的大部分被当做包袱甩掉。群益点心店改制后,他本想去工商局登记后继续经营,但却被告知在改制后几年内该品牌不准继续使用,只好作罢,群益点心店随即消失。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清晨,站在市区西市街和中山路的交叉口,高高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风一吹就会落下好几片,枝头的知了已无声无息。迈步进去,竟然有些寂寥,寂寥之中还能闻到曾经繁华的气息。

“原本在大世界边上的小巷边是有名的清香楼,可是现在已经无处寻觅踪影。”吴金中不无惋惜地对记者说。

大世界对面的空地上更让人觉得冷清,冰冷的钢管有规则地立在蓝天下面,它们已经锈迹斑斑,一群麻雀掠过天空时好奇地在上面停留了片刻,但是很快就振翅离开,或许它们也觉得自己的脚底冰凉。

另外半条西市街上有一百、五福园,在恒大百货里购物的市民摩肩接踵,这是整个市区最繁华的地方之一。

“可惜啊,如今的西市街,只热闹一半呢。“想当年整条街一直到小码头都是人声鼎沸。”家住兰溪门菜市场后面的张大爷感叹道。

张大爷偏爱公盛酱油。他说:“老法制作的酱油比现在的鲜,我们那时候只买这个牌子,可惜后来没有了。”现在他偶尔还要到这里走走。但是,现在的西市街已经有些陌生了,“老二百这块地方要是造起来就好了,免得晚上冷冷清清,不像一条商业街。”

浴火重生终有时

其实,张大爷的担心已经没必要了,随着西市街改建的完成和某企业介入原二百地块的改造,整条西市街即将成为一个整体,人流再不会在半路中断。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场景很快就会再现。

创立于1984年的金华第一百货显然是这条老街上的亮点,土生土长的商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愈战愈勇,成为浙江中西部时尚百货的标杆。装修一新的一百外立面显得大气、雅致。200多盏射灯将把夜晚的西市街装点得地灯火辉煌,情侣行走其间一定会增添不少浪漫。投资300万元的100平方米的超大电子宣传屏更是令人惊艳,给西市街平添了几分妩媚。

市贸粮局商业发展处张建华处长介绍,西市街、文化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是市区商业发展的重头戏,也是提升金华城市商业品位的重要举措。原先西市街上的部分店面招牌陈旧杂乱,制作粗糙,风格也不协调。经与步行街设计方中国美院共同研究,最后确定了“立面艺术化、街店特色化”的整治目标,要求精致细腻,质感丰富,老字号还要体现地域和文化特色。

百年老店太和堂和九德堂投入巨资装点门面,两者的门坊非常精致,整个门坊布满了龙、凤、鹿、狮、麒麟等象征吉祥之物,还有人参、灵芝、牡丹、何首乌、金钱草等中草药图案,整个门坊就是一个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缩影。

金华自己的步行街正在迅速成长,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会再羡慕延安路、解放碑。那些曾经消失的老字号或许会浴火重生,还有更多新的老字号将会繁衍生息。

[几家“老字号”]

A.老字号·清和园

饮之太和,民生乐园。汤包里蕴涵着浓浓诗意,百年老店曾誉满江南

说起上哪儿吃饭,上一代的老金华人会脱口而出说去清和园,在饭店如林的金华市区,如今仍处繁华路段的清和园也许不再醒目,但其百年老店的招牌仍旧为老金华人熟知。“清而不薄,饮之太和,民生乐园”的招牌在曾经的金华饮食行业中独具特色。

1997年,一位老人走进清和园酒楼,老人品尝汤包和佛手鱼丁之后,赞不绝口,当即赋诗两首相赠,并走到麦克风前诵读:

汤汁小笼包

———喜赞金华一绝

我们的金华旅游节

在百年老店清和园的

汤汁小笼包上开始了

又软又扁的

像睡美人一样的包子

躺在发出清香的松针上

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献上一包其鲜无比的汁水

献上一颗好客的心

可是你可知道

这还是同治年间

就已开始的创造

这位老人,是诗人圣野,当年他已经76岁,应邀参加当年的文化旅游节。那天,他还做了另外一首诗,名为《留给清和园》。

清和园原来叫朱恒升菜馆,清朝同治年间开在西湖边上,以经营杭菜和绍酒而誉满江南。抗战爆发后,饭店迁移到金华,坐落在现解放路和后街的转角处,生意依旧兴隆。

饭店继承人蒋宪平师傅不仅做得一手风味绝佳的杭菜,还将金华本地菜融入其中,形成其独特的风味。一直到本世纪初,清和园历经多次迁址,由于老板多次变更,一些以前的珍贵资料和照片已经遗失,其百年老店的文化已逐渐淡去,最近西市街改建,装潢一新的清和园再一次期待顾客盈门。

家住市区兰溪门附近的张大爷说,在上世纪80年代,清和园是不少人吃饭请客的首选,金华名菜“婺江春”令不少市民念念不忘。他已经很久没有去清和园了,饭店以前的一些名菜都已经不见踪影,以前与清和园齐名的清香楼已经在2002年关门,希望清和园作为饮食行业的百年老店,无论如何要坚持开下去。

B.老字号·黄培记红糖

初冬,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神话从“鸡毛换糖”开始

“换糖喽!”“换糖喽!”

每年春节前,浓浓义乌口音的普通话便会在乡村的各个角落响起,幼时的我为能吃到一块糖而守候。家中鸡鸭猪放在案上,而我想着何时才能用它们的毛发换回一块块的“甜蜜”。当这样的声音响起时,我丝毫不能掩藏内心的欣喜,提着装毛的簸箕就出去了。那时,只知这些糖来自远方,而远方到底有多远,却懵懂无知。

近日,义乌的”红糖节“让我恍悟那些甜蜜的来处。本月18日,气温有些低,天上还飘着丝丝细雨,通往义乌市义亭镇西楼村的公路上,行人、车辆往来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

在糖蔗基地观看收蔗比赛,感受千亩糖蔗林海的魅力和“削蔗高手大比拼”的精彩。“红糖鉴评会”后,走进红糖文化陈列室,那仿古的木制榨糖车令人莞尔,原来,这里的一切都与甜蜜有关。

在这个甜蜜的家乡,收获季节的每个午夜凌晨,村庄万籁俱寂,榨糖屋里却热火朝天———9只铁锅从大到小依次排开,灶膛里稻秆、茅草和柴火燃烧起足够的热度。从最初的糖蔗水到香气扑鼻的红糖,就这样在舀糖师傅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下慢慢出炉。

300多年前,义乌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更不会想到曾经贫瘠的土地会因此变成世界瞩目的经济重镇。当年的燕里村前面是黄沙滩,后面是红土坡,甘蔗在这里扎下根来,燕里的红糖成为四乡闻名的特产。一到冬季,全家上阵,不分日夜地劳作,留给自己的是疲惫,带给别人的却是甜蜜。1929年,佛堂商会选送的“黄培记”红糖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木榨糖车,几头健牛,“吱吱嘎嘎”,轧满一缸糖水就换一次牛,闲着的三四头牛在边上休息,“梅花灶”(数口成品字形的锅),每灶一个多小时,制成红糖一二十公斤,一昼夜能制二三百公斤。用牛拉糖车榨汁制糖的方法延续了320多年后,在上世纪70年代被淘汰,机器榨糖的时代开始。

榨糖时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月光下,处处是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与同伴玩累了,便睡在如山的糖蔗堆里或者独自坐在灶膛口边上的横梁上看星星。

糖制好了,不少人走出家门,摇着拨浪鼓,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的村庄,用糖换来多多少少的财富,在某个合适的日子,将这些财富包裹在身上,推开熟悉的家门———这,便是义乌神话的开始。

C.老字号·永昌腿栈

江南3万“琵琶腿”,飘洋过海下南洋

冬天的早晨,金华火腿厂门市部(现中山路)的不少人在等待,江风呼呼地吹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只是在等待购买一只用来过年或者送礼的火腿,火腿厂的火腿不少是出口的,零售不多。这是半个世纪前老金华人关于火腿的一幕记忆,经历过这样场景的市民也许不多了,好在金华火腿厂还在。

金华火腿厂的前身是永昌腿栈,创办于1947年,是金华火腿中的老字号。永昌腿栈老板金士辉是东阳人,他利用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的东阳火腿加工业,1930年在杭州创办永昌腿行,将东阳的火腿运到杭州批发,获利颇丰。因战乱等原因于1947年将腿行迁至金华,改名永昌腿栈,并很快成为当时金华县城火腿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解放后,永昌腿栈联合其他私营腿栈组成金联火腿产销合营处,但是人多主意多,经营管理出现很大的漏洞。1952年的某天,一次意外不幸降临到这个处在极度困难中的企业,大火席卷了主要的厂房,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企业迅速处于瘫痪。

1954年,火腿产量仅仅8000只,为拯救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金华火腿厂。1956年,该厂在解放西路建起了新车间,显示出勃勃生机。

现已退休在家的王炳福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候到金华火腿厂工作的。当时他刚好20岁,进去第一年的工资是每月12元。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炳福说,当时厂里有40多名工人,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因为火腿畅销,工作量也很大。每年冬至过后开始收新鲜的猪腿,进行腌制,然后要将火腿挑到附近的大溪里去清洗。

每个早上,火腿厂的工人迈着匆忙的脚步挑着火腿到溪边,用木棍在结冰的溪里敲一个洞出来,然后开始清洗火腿,很快双手因为冰冷麻木最后皲裂。一个冬天下来,大家的手都不成样子了。这样要一直忙到来年春天。随后几年,改成将水挑到厂区的缸里,然后用来清洗火腿,结束了敲冰洗腿的历史。

1994年,金华火腿厂再次变身,改制后成立了金华火腿实业有限公司,金华火腿厂成为其下属企业。改制前一年,王炳福老人退休了,在火腿厂辛勤工作了50年的老人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工作岗位。50年间,王师傅带出了不少徒弟,光罗店就有几十个,现在徒弟中有的转行,有的出去开火腿厂自己当上了老板。每年过年,王师傅的家中都会分外热闹,不少徒弟带着自己的家人过来拜年。

11月18日,记者在金华火腿厂1号厂房内见到,今年的新火腿挂在四面通风的玻璃房里,四周的风微微吹拂进来,掠过火腿上升到顶部的通风槽,火腿里面的水分不断往外面渗,火腿表面的水分被不断带走,这道工序要持续6天左右。

目前,金华火腿厂还是坚持不做反季节腿,每年冬至到来年开春是最忙的时候,每年要做15万条腿,其中60%出口。1992年在新加坡原产局注册成功后,金华火腿厂成为唯一一家出口金华火腿到新加坡的企业,每年都有3万只火腿远渡重洋到新加坡。

[几家“老字号”]·药店

连锁使百年老店得以存活下来,但这种模式也渐渐卷走了老店原有的特色。

老字号在形式上很容易保存,但要从人文精髓、服务理念上恢复则很难。

D.老字号·仁寿堂

百年老店“嫁”给连锁公司

在市区明月街上,有一座青砖红窗的三层小楼,外形看上去较为独特,熟悉它的人知道它的内涵更独特:一方面,它是尖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里的一个门店;另一方面,迄今建筑生命不及两年的它,却“代表”着164岁的仁寿堂———一个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老字号药店。在“嫁”给医药连锁公司后保留自己的“姓氏”,是这家老字号现今的生存法则。

过去:买中药要排队

百年老店仁寿堂有着辉煌的过去。19世纪末叶,它已具相当规模,成为金华城内最大的一家药店,以经营中药饮片、制作丸散膏丹而出名,原址位于解放西路莲花井畔。当年,仁寿堂注重药品质量、严抓店规的做法深得老百姓好评。

现在提起仁寿堂,金华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它。而对于在仁寿堂工作过的老员工来说,他们更加不会忘记这一有着特殊魅力、曾经非常辉煌的老店。

据1985年进仁寿堂工作的项顺姣回忆,在人事管理上,解放前的仁寿堂非常严谨。“听老员工讲,哪怕一名员工比另一名员工进店工作早一小时,后者就得管前者叫师兄,待遇也会相对低一些。”

据1990年进仁寿堂工作的徐根菊说,在她看来,仁寿堂的一些管理制度比较合理。“我做了3年学徒后,店方才允许我站柜台卖药。不像现在一些药店,年轻的店员一招进来就可站柜台。我无法理解,连药品都不了解,怎么向顾客卖药?”

让项顺姣和徐根菊念念不忘的,是仁寿堂药品的质量和火暴的生意。“那时的药品质量确实好,把关也严,我们不能用湿拖把拖柜台边上的地,只能用干扫帚扫,以免药品受潮。由于质量过关,我们的中药饮片还获过质量先进奖。那时药店的生意很好,有名医坐堂,顾客来买中药要排队,至少要等一两个小时。店里有5个人负责抓中药,经常忙不过来。我们每年都超额完成销售任务。”

王瑞印,仁寿堂现在的坐堂医生。对于仁寿堂辉煌的过去,他也记忆犹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仁寿堂免费为顾客煎药,有一名送药工骑着自行车把药送到顾客家。这名送药工戏称,他的车技在金华绝对不错,甚至不逊于邮递员。”

1995年,因为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仁寿堂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唯一一家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药店。

现在:外观相似内涵不同

2001年,几经易主的仁寿堂不再独立,成了尖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门店。这座百年老店以这种方式生存,有人理解,“它老员工多,包袱重,现在药品竞争激烈,没办法”;有人担忧,“这样会逐渐丧失老字号的精髓”。

让担忧者担忧的还在后面。

2003年,因旧城改造,仁寿堂原址被拆。3年后,有关部门参照仁寿堂的图纸,在明月街造起了一座三层小楼。房屋结构与仁寿堂的旧容极其相似,甚至保留了天井这一老房子独有的特色。但一些老员工反映,与以前的仁寿堂相比,这座挂着“仁寿堂”牌子的三层小楼除了外观相似外,很多东西已发生了变化。

“经营药品的方向变了,以前以中药为主,现在以西药、成药为主,与其他药店比,特色并不明显。”

“现在的生意也没以前那么好,去年恢复营业时,起初没设坐堂医生,生意不大好。后来恢复了中医坐堂这一传统,一天能接待一二十名顾客,没过去那么辉煌了。”

仁寿堂的这些变化,让一些老员工非常伤感,他们一方面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一方面感叹老字号的没落。当然,他们也表示理解。“没办法,现在吃中药的人没有过去那么多,加上国家放松了对开设药店的限制,使得药店增多,客源分流。”

未来:发扬老字号有难度

现在,百年老店的未来困扰了很多人。

如今已离开仁寿堂的员工徐根菊说,老字号要生存比较难。“老字号要保住老招牌,必须用好药,这势必要提高成本,与普通药店卖相对便宜的药相比,就缺乏竞争力。”

项顺姣也说,虽然仁寿堂今年10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14.81%,但要让它将老字号发扬光大还很有难度,毕竟仁寿堂已几易其主,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断档。

为此,这些老员工们忧心忡忡,现在知道仁寿堂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如果再不扩大老字号的影响,以后知晓仁寿堂的会越来越少。

E.老字号·九德堂、太和堂

规模在增特色在减

与仁寿堂相比,作为老字号药店的九德堂、太和堂,过去在金华享有盛誉,如今也颇负知名度。只是它们的特色与仁寿堂一样,似乎也在渐行渐远。

过去:拿泥土当药,老百姓都信

作为老字号,九德堂与太和堂在一定时期都很受老百姓认可。创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九德堂在清末明初时达到鼎盛,规模很大。前身为荣记药栈的太和堂创建于1946年,创业不久,日营业额在十担米左右,折合白洋50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两个老字号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如何,两位市民为我们提供了佐证。

现任市文联副主席的何斌说,小时候,他家住在九德堂隔壁(现在西市街),来九德堂看病的人很多。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人们把一只老虎放在九德堂里,很多人去看。后来,对于九德堂制作的虎骨酒、虎骨丸,老百姓很相信。

1948年就到太和堂荣记药栈做学徒的退休老人赵可源说,那时候,业主非常讲究药品的质量,往往把最好的药放在门店里卖,药品的做工也很精致,需要九蒸九晒。“那个时候啊,这些药店即便拿泥土当药卖,老百姓都相信。”赵可源感慨地说。

在历史变动的年代,这两家药店和仁寿堂一样,经历了公私合营,名字也几经易改。“文革”结束后,两家药店才恢复老招牌。

现在:在连锁中渐失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这两家老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和仁寿堂一样,渐渐摒弃了以往加工、生产药品的传统,专司销售,主营方向也由中药向西药、成药转变。但它们最大的变化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连锁模式。

据知情人透露,由于药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药品的售价低于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压低药品的进价,获得生存。如今,九德堂有90多家连锁店,太和堂有150多家,号称是全省门店家数规模最大的医药连锁企业。这样的连锁使得这两家老店在金华的药品市场中举足轻重,但这种模式在给它们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渐渐卷走了它们的特色。

一位知情人透露,加入这两家连锁药店的商家,很多并不了解老店的历史和传统,“连祖辈的经营、服务理念都不了解,又何谈重振老店风采?”据悉,正因为一些加盟店的不规范操作,使得个别老店在今年没能一次性通过国家GSP质量认证。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老店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成了一个难题。现在,九德堂与太和堂都在西市街重新开张,门面都设置得古色古香,在彰显着它们的历史底蕴,但店内的设施与普通药店并无鲜明区分。业内人士说,这些老字号药店在形式上弘扬传统很容易,若要从人文精髓、服务理念上恢复则很难。毕竟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些老店的创始人与现在的负责人已没什么联系了,这也是经营类老字号的通病。

F.老字号·益生酱油

始于1894年的罗埠镇益生酱油,百年飘香

“日晒夜露”,晒到五加皮一样红透发亮

百年老店的世传衣钵———用豆香招客

一个小小的酱油铺,居然可以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小镇兴盛上百年。这个传奇,值得现在的企业家们好好揣摩。

1894年,原金华汤溪县洋埠镇下潘村的地主章寿南、章伯南两兄弟,在罗埠镇开出隆泰益酱油铺。由于制作精良,味道鲜美,邻近百姓皆到该酱油铺购买。附近的汤溪、白龙桥,以及衢州、遂昌等地的客商也纷纷前来订购。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把洋埠镇的隆泰生合并到隆泰益,名为益生酱油,同时生产各种豆瓣酱等,后归罗埠供销社管辖。

2001年,已从单一酱油发展成生产多种食品的益生食品厂进行改制,厂长潘志元出资60多万元买下这家百年老店。

今年45岁的潘志元告诉记者,改制时酱油生产已经不太景气。买下后,他下决心整改,专门生产酱油,摒弃其他食品制作。

潘志元一心扑入酱油研究,他发现国内大的酱油厂往往采用低盐固态制作的新工艺,产量大,人力省,小厂根本无法与其竞争。土酱油由于发酵周期长、出油率低,往往不被大厂采用,但是新法制作的酱油色味根本无法与土酱油相比。潘志元决定用老办法闯出一片天。他聘请了数位从事酱油生产几十年的制作师傅,还常常请原来隆泰生的老师傅现场技术指导。

“日晒夜露”,这是采访中潘志元提到最多的词语。他说酱油好差的关键,就是要白天晒得好,晚上露得好。晒,要把酱油晒到五加皮一样红透发亮。露,要夜里进行,不得淋一点雨。有时半夜三更,一听到风声不对,夫妻俩马上起床去把缸子盖上。6个月的“日晒夜露”后,酱油才可以出售。

140多只装有上千斤酱的缸子,在大院子里如队伍整齐排开,蔚为壮观。潘志元说,去年酱油的销售额有100多万元,豆瓣酱也不错,一年要卖出400多吨。

益生酱油主要销往衢州和罗埠镇附近农村,很少进入金华城。市区一银行的行长在朋友家吃到味道鲜美无比的酱油,以为是进口的,得知居然产自罗埠镇后,大为惊奇,马上前去买了25公斤。这件事让潘志元对益生酱油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G.老字号·丹溪酒

挑担黄酒作贺礼

婚嫁大喜,挑担黄酒作贺礼,这在金华民间非常盛行。

“满月酒”、“周岁酒”、“寿酒”、“定亲酒”、“交杯酒”、“回门酒”、“上梁酒”……

酒自然要好酒。

历代知名黄酒品种无数,但能延续至今的寥寥无几。700年前,元代名医朱丹溪研究后独创一系列用红曲酿造的黄酒,俗称丹溪红曲酒。义乌人一直以朱丹溪所著《野客丛书》传统工艺自制红曲、自酿红曲酒,经久不衰。

源头的力量

记者从义乌一市场了解到,大批量流通的袋装黄酒,丹溪酒批发价要2.5元一包(0.25公斤),其他牌子的黄酒才几角钱。对此,义乌丹溪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豪锋满脸笑容地解释,这个价格除了科技含量,一定程度也包括了牌子的因素。他笑称,这就是有700年历史“老字号”的魅力。

丹溪酒的酿造,几百年来一直在民间盛行,大规模的作坊极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元代名医朱丹溪的故乡———义乌赤岸镇依据人文优势,创办了赤岸公社酒厂。1984年改为义乌市丹溪酒厂,1984年向国家正式申请注册了“丹溪牌”商标。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丹溪红曲酒渐入销售低谷,丹溪酒厂改制拍卖。1998年12月,38岁的义乌市赤岸镇农民陈豪锋毅然举债104万元,买下丹溪酒厂。陈豪锋告诉记者,赤岸镇是生产丹溪酒的真正源头,弥足珍贵。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黄酒也一样,只有用传统工艺酿制,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借朱丹溪的名人效应,用朱丹溪的酿酒秘方,是义乌丹溪红曲酒的制胜之道……”陈豪锋总是喜欢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这家拥有金华历史上年代最久远的老字号企业,是金华境内的最大的黄酒酿造基地。

陈豪锋说,现在的厨房,调味品琳琅满目,其实大多数含有添加剂,鸡精、味精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厨房还是酒、醋、酱,以及生姜、大蒜、辣椒等作调料最好。“几千年总结形成的一些传统,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而是要继承。”陈豪锋非常感慨。

砸下1500万元搞科研

“古代手工碾米,米外面的一层膜———米衣没有被破坏。现代的碾米机器,却把米衣破坏殆尽。米衣具有降血压、调节体内元素平衡的功能,越来越被重视,为此丹溪酒在制作过程中,专门到加工厂去换碾米第二道工序中弄掉的粉末状米衣……”陈豪锋说,要酿好酒,是需要投入大精力的。

丹溪红曲酒喝下去后,头不痛口不干,而其他黄酒就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是什么原因呢?丹溪酒在这里展现了科学的力量,在发酵时,根据朱丹溪的制酒配方,加进了中药。

由于公司开发的降脂红曲酒、降脂红曲醋项目是以无公害稻米、有机糯米、功能红曲进行发酵研制而成的,需要大量优质糯米。陈豪锋从2003年开始,在当地赤岸镇雅治街村、东朱村等建立了1270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陈豪锋还在当地投资20多万元,建立中草药基地,为酒厂提供辣蓼草等草药。

准备建丹溪文化园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丹溪酒业公司产品行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部分还出口国外。公司被评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12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是金华市酿酒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在全国黄酒类行业中唯一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的企业。

“对老字号品牌的科研已基本完成,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厂房。狭窄的厂房阻碍了红曲酒的产量。”面对丹溪酒的未来,陈豪锋最担心的就是厂房不够用。不过,他准备和周边的村庄商量,建立一个丹溪文化园,使丹溪文化更好地造福当地百姓。

THE END
1....位置示意图,地图位置,交通指引,周边酒店金华酒店住宿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开元名都大酒店(扬子江路店)的详细情况及周边环境,城市吧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包括位置示意图、交通指引、词条、问答以及周边地址名录等,让您轻松规划行程。 同时,携程旅行为您提供开元名都大酒店(扬子江路店)相关酒店预订服务,包括豪华酒店、精致客栈、舒适公寓、温馨民宿以及充满活力的青年旅社等多...https://jinhua.city8.com/hotel/8babpw77464rbd4b62
2.第二窝小鸡出壳了八婺杂谈大金华论坛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金华论坛。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童子鸡吃不完...https://bbs.0579.cn/read-htm-tid-3289742-page-e.html
3.预售金华珍其源两头乌猪肉分部位挑选想吃哪里挑哪里最先,养猪场养殖的白猪与两头乌各占一半。因两头乌比较娇贵,一家人又缺乏两头乌养殖经验,养殖的两头乌不是发病死去就是被冻死,损失惨重。与两头乌相比,白猪个头大,体质好,恰逢那几年猪肉行情很好,于是干脆就只养大白猪。不过,白猪市场价格不稳定,市场不景气时,亏得血本无归。另外,大白猪疾病难控,受传染性强,...http://shop824078.m.youzan.com/wscgoods/detail/36cniah75i0wm
1.金华新开农贸市场在哪里啊问答中心分类: 高学习方法 2024-11-28 19:51:38 已浏览:237次 问题描述: 金华新开农贸市场在哪里啊希望能解答下 2024-11-28 19:51:38 精选答案 星海幻梦 已认证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请相信,你绝对有能力克服。老师... 怎么只有0分啊。。不过还是告诉你吧。。 在双龙南街1566号。 离新南站不远。保集半...http://m.gaokaomanfen.com/know/1501492.html
2.一手猫咪养殖户,一手猫咪批发(猫一手货源)生活宠物用品批发进货渠道也少不了声名远扬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各种货品应有尽有,义乌的五区宠物用品批发市场就是非常靠谱的宠物用品进货渠道,有猫狗、禽鸟、两栖、水族等类别的宠物用品,共99家,生产多达300多种宠物用品,产品涉及居住、约束类用品,日常训练、嬉戏类用品,清洗类、食品类产品等...https://www.kklift.cn/shenghuo/6849.html
3.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24...2.高质量和食品安全,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对食品产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市而言,消费趋势和消费环境的转变,倒逼食品产业加速从“生产消费型”向“营养消费型”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突破、高质量发展对食品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https://www.huaibei.gov.cn/zwgk/public/15/64497060.html
4....淘汰鸡毛鸡817肉鸡价格行情走势畜牧经济浙江金华3.6斤以上棚前收购价4.20-4.30元/斤,与30日相比下滑0.05元/斤; 河南濮阳3.2-3.5斤棚前收购价4.05-4.15元/斤,与30日相比下滑0.10元/斤; 注:综上价格采集点和时间不同,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以上价格仅供参考! 《鸡鸭鹅病防治网》魏老师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 ...http://www.jyebfz.com/news/show-15498.aspx
5.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10篇(全文)在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 将农业经济系统产业链合理延伸, 提高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促进利益最大化, 实现农、林、牧、副、渔的良性大循环, 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协调整合, 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 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大循环。片面的只注重单一的循环不能达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rdabzk2.html
6.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精神(精选8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版教材第十章第五节谈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3ftc3r5.html
7.浙江人年夜饭必有的一道菜是什么?朋友圈直接看馋了凤凰网浙江...梅女士的“大乱炖”。受访者提供 “鸡鸭鱼肉,这一锅啥都有,过年必备。还没吃上,香味已经闻饱了。”丽水的梅女士告诉记者,年夜饭还得是家乡的土灶烧起来才好吃,要的就是这样子满屋飘香的氛围感。 同样用上土灶的大锅的还有金华的葛女士。“过年我们的习俗是煮猪头,先谢年,之后就可以开吃啦!这一口猪头肉平...https://zj.ifeng.com/c/8X1sINjoa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