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前两年春考题,这是一道平实的作文题,但更具有引导意义。
我认为有三大引导意义:
1.人应当如何做好自己?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命题。顺此往下说,有许多的话可讲,空间很大。
2.做好自己,也要思考:做好自己是不是只是自己一人孤军奋战?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构成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顺着这一点往下说,也有很大空间。引导同学认识、理解并处理好自我奋斗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极重要的一环。
3.有话好好说。这道题朴实,简洁,大家都看得明白,又有思考空间,还承续了上海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品质——辩证,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思考既切己又宏大的生命命题。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应当去追求的一种境界。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博士
历年上海市春考作文题都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着重考察考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2021年的春考题也不例外,仍旧是哲理思辨类的题目。
从人的自我塑造历程来说,人首先要定义自我的本质,对于自身的存在有一种理想的图景,然后才谈得上有意识地塑造自我。而在这样一个图景的引领下,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的一切行动都在塑造着自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怎么做”直接关系到“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强调以行动而非以言语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是强调以行动来实践和强化认知。
但是这不是自我塑造的全部。今年的作文题以一句“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提醒考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怎么做”不一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行动虽然可以定义一个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的分裂现象,这种分裂可能是客观存在,甚至是普遍存在的。要解释这一现象,“行动”的主动选择与被胁迫是一个切入点。如果是被胁迫,那么一旦外界的压力减轻甚至停止,行为可能就会停止乃至反向选择。比如一个被迫勤奋学习的人,一旦有了可以不学习的假期,他可能就会选择彻底放纵自我。如果是这种情况,他再怎么勤奋学习,也无法让他真正变成勤奋的人,有可能恰恰相反,他越勤奋,就越逆反,越盼望变得懒散。当然,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考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切入点,比如为了一定目的长期以行动伪装自我等等。
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俞超
下面结合今天春考热腾腾出炉的春考作文题来谈谈这一点。题目是这样的:
今年的题目很清浅,是可以写出真味儿的。
从中国传统观念而言,儒家是最为认可这一点的。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基础就是“修身”,本质而言,就是个体怎么做,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成为怎样的人,修身修得好,内在来讲,可以成为君子,外在而言,可以匡扶天下。也就是“内圣外王”了。从经验事实来看,也可以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北宋两个“少而孤”的名人:范仲淹和欧阳修,从小父亲去世,刻苦努力,最终逆袭。老苏可以做一个对照,早些年放浪形骸,二十多岁开始研习学问。安徒生、林肯,这样的不同领域的伟人,小时候家境不好,都是鞋匠的孩子,被人瞧不起,但是个人奋斗,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人的所作所为,就会造成一个人在后面的形象。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说出如此苍凉感慨的人们也许知道在现实中,自己的作为没有得到理想的评价,希望大众和历史得出的“什么样的人”的结论合乎自己的“作为”。也许大众和历史书写者肩上确实要承担这个重大任务了。其实这种“在乎”可以有效约束一些人的“作为”。那些“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无法无天之辈”,就是对于后世做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断满不在乎,所以会肆意妄为。不过,吊诡的是,他的肆意妄为正在客观地塑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一点,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还是要学会放下这一个执念,你是什么样的人,只有你知道,客观的道德评价,内化为主观的自我界定和自我约束。
人言:假作真时真亦假。2020年有一真一假:一真就是被誉为“甜野男孩”的丁真,一假就是被“打假”的马保国。我们怎么做,可能会造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公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历史会记下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
复旦附中高级教师、杨浦区学科带头人张慧腾
“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是许多人终其一生要去实现的价值、完成的使命、担当的责任,而这与自我的践行——“怎么做”有何关系呢?今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题正指向对这一人生命题的终极追问。在高三学生18岁成人之际,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成长中自身行动和理想期待的关系,可谓正当其时。
材料作文的情境设计极具思辨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思辨性作文题提供反面思考空间的表述——“有人却不以为然”不同,本题中的表述是“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这是一个部分(不完全)否定的判断,因而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材料的前半句话究竟认同与否,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相对的确定性。因此,考生不妨逐层思考:“怎么做”如何导向或影响“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面对“怎么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也许有人会为自身的有限性感到无力,为人生的未知性感到无助,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但无论如何,当学生深刻思考并明确了“怎么做”和“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者的关联后,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几分困惑和迷茫,多几分坚定和执着。
根据考试日程安排,春考于1月9日至11日进行,其中9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10日上午考外语笔试(含听力),11日考外语听说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