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人,就是怎么做
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人类哲学史上的终极设问,对自我的观照和理解,就是哲学最后的任务。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这个回答的意义在于,它尽可能地删除了外在的影响。一个人的出身、头衔和相貌等,被排除在外了,一生的行动构建了自身作为“人”的全部意义。曹操一生致力于国家一统,所以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他也写过不少优秀的诗歌,因此他也同时是个文学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阴险手段没少用,于是他还是一个阴谋家。人就是这样被一个个具体的行为组建起来的多侧面的统一。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所谓“不尽”者,并非否定前说,而是还要增加一些其他的因素。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仅仅决定于自身的行为,外在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人之最终所是。因此,成为什么样的人,似乎总是自身与外界互动的结果。
例如,史铁生遭遇残疾,一生都在和病痛斗争。但是他却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作家。他一生最精华的地方,就在于写作。
但这里的奥妙在于,不管是“病人”还是“作家”,全部都是外在的力量对“我是什么人”的定义。一旦史铁生承认了“我有一个身份是作家,同时我也总在生病”,那等于是接受了他人的评价。而“作家”这评价,又总是受到政治、舆论、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样看来,还真不“尽然”。
我认为,我们不妨将思考再深入一步:如果撇开了这些外在的因素,我们是不是仍然能凭借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成为自己所是的那个人呢?
只要真正深入到《我与地坛》的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清楚,写作对于他而言,并非逃避疾病或者向作家的目标努力奋斗,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经年累月的地坛沉思,令史铁生看清楚了自己的生的问题,看清楚了母亲的死的意义。
这里唯一关键的,只是他在反省,并且还将继续反省下去,“活得久就要想多久”。他其实是成为了一个可贵的“反省者”。
其他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一个作家有充分的反思和语言能力,将自己的思考表达或表现出来。一个普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唯一关键的是,选择好自己怎么做,而去成为那样的人,至于别人怎么定义,自己有否觉悟,不必太放在心上了。
后记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说:有个辅导机构的一位语文同行声称:如果哪个学生能对哲学有本质的了解,那作文就一定能得高分了。
春考作文公布,似乎是为这个老师做了注解。
这对国家社会甚至个人发展来说,未必是坏事,我个人并不反对这么做,但毕竟作文正在渐渐脱离语文。
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中把握住语文,出奇制胜?我认为,无非还是四个字“咬文嚼字”。
这个题目中,至少有两处明显的让考生发挥词语辨析才能的地方:一,“怎么做”和“做什么”的差别。前者是方法兼顾内容,后者是内容隐含方法。两者背后的意义可能没有差别,但是被揭示的侧面是不一样的。二,“不尽如此”和“不是如此”,这相对好理解一点,也比较容易落笔,本文即选择了这个比较容易的切入点来操作,等下一篇再操作相对困难的前一个。
史铁生是必修上册中出现的作者,以他为例来分析,对考生而言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