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香港2023秋拍,「观华——古典家具及工艺品」专场,共五十余件拍品,古典家具精品除了着地类家具,亦有案上陈设器。
Lot1481
清中期
黄花梨花卉纹官皮箱
HUANGHUALIDRESSINGCASECARVEDWITHFLOWERPATTERN
MiddleQingPeriod
36.5×29.5×37cm
此件官皮箱纹饰引人,采用优质黄花梨制作,色泽深沉,包浆厚重自然。正面皆铲地浅浮雕花卉纹,为梅兰竹“三君子”,意境清新,弥觉隽雅。盖子立面长方开光内为梅花纹饰,箱门主体图案仍为梅花,底部兰花丛生,底座立面则为梅花和竹子。图案线条曼妙,彼此勾连,手工雕刻的弹性与温度令人赞赏。双开门从内侧看,纹理对称,为一木对剖。
盖内设平屉,平屉下设抽屉五具,抽屉脸纹理美观,其上安菊花护眼、瓶形吊牌。门上安长方合页、圆形面叶、云头形拍子及瓶形吊牌,两侧设弧形提环。官皮箱除正面外,其馀光素。官皮箱是一种体量较少的庋具,从宋代的镜箱演进出来的,它上有开盖,盖下有空间,可以放古代用铜镜,故内置支架。箱古时用来盛放梳妆用具、家居实用器物等以後用来盛装贵重物品或者是文房用具,若是置於书桌,收纳文房用具、印玺等也不乏妙趣。
Lot1484
清早期
黄花梨大笔筒
LARGEHUANGHUALIBRUSHPOT
EarlyQingPeriod
21.5×24.1cm
此笔筒尺寸硕大,以一段质地细密的黄花梨整挖而成,直筒式,圆口平唇,底安活脐。通体光素,筒壁厚实。其造型简洁,沉稳庄重,色泽沉穆,独具意蕴。
笔筒是文房案头的重要文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供放置毛笔用。虽未列入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之列,由於其艺术个性和自身所包含的文人情调,普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於无邪。
Lot1509
黄花梨玉兰花笔筒
HUANGHUALIBRUSHPOTCARVEDWITHMAGNOLIA
17.3×17.3×17.6cm
笔筒以细密黄花梨制,包浆红润浑厚。葵花形敞口,宛若盛开之玉兰,取“玉兰富贵”之意。筒壁饰以高浮雕、浮雕、阴刻诸法,表现折枝玉兰花卉。玉兰枝干自笔筒底部丛生,形神、韵味具佳。花叶饱满,如迎风拂动,枝叶翻转,阴阳向背,亭亭净植,诗意盎然。
整个画面构思布局精研巧妙,旋转观之,画面逐渐展开,生趣盎然。笔筒葆光浓郁,雕工圆熟劲健,磨制细腻,刀刀入微,清雅意趣自然流露,艺术性强。
Lot1479
黄花梨五屏风式镜台
HUANGHUALITHRONE-TYPEMIRRORWITHFLOWERPATTERN
49×27×67cm
镜台黄花梨制,原皮壳。座上安五屏风,中扇最高,左右递减,并依次向前兜转。五屏风的搭脑圆雕龙头,中央为火珠,形成双龙戏珠图案。屏心均镂雕瑞兽花鸟纹,狮子、鹤鸟、梅花等,线条灵动,结合阴刻技法,生动形象。前方围栏雕莲花柱头。雕工流畅精美,玲珑剔透,精神饱满。每扇屏风最下格锼挖亮脚,其设计精巧,雕饰华美。
明黄花梨木梳妆台,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储秀宫内景
镜台设抽屉五具,抽屉脸於陷地开光内浮雕花卉纹,安护眼及镂空吊牌。背面光素。下接底座,牙、脚圆格角相交,壶门式牙子雕卷草纹。下承三弯腿,有如炕桌之腿足,外翻马蹄。台面正中原有的托子已失落。整器上虚下实,更突出了屏内纹饰的空灵剔透。
Lot1480
黄花梨花卉纹折叠式镜台
HUANGHUALIMIRRORSTANDWITHFLOWERPATTERN
33.5×33.5×18.5cm
镜台以黄花梨制,上层支架攒框制,分成三层七格,下层正中一格安荷叶式托,可上下移动,以备支承不同大小的铜镜。最中央的方格安四簇云纹角牙,中心空透。其馀各格装透雕花卉纹的绦环板,雕工纯熟婉转,结合阴刻,形象生动。镜台两开门,门板纹理对称,为一木对开。门上镶嵌长方光素面叶、合页及叶形吊牌。
门内共抽屉三具,上二下一,满足收纳功能,抽屉脸上安四叶花护眼及铃铎形吊牌。四足方材,内翻马蹄,造型低扁,坚实有力。整器设计严谨,用料精良。
仕女梳妆图,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
镜台是古人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流行开来(如图),一直延续到明清,历分悠久。家具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用贵重木材如紫檀、黄花梨等制作的镜台或妆奁,款式设计继承多为折叠式梳妆匣,外形小巧,便於携带,上盖打开,可支起镜子,匣内置多个存放梳妆用具的小屉。
Lot1486
黄花梨带屉书箱
HUANGHUALIBOOKCHEST
44.5×23.5×21cm
书箱黄花梨制,包浆自然,色泽沉稳。通体光素无文,长方形,子母口,口沿起细致的灯草线,起到防固作用,又增加装饰性。盖内设一层平屉,可见华美的黄花梨纹理,屉内放置毛笔、印章等小件文玩,便利实用。
正中镶嵌圆形面叶,云头纹拍子,立墙皆包铜条加固,盖顶四角则镶云纹饰件。为方便移动携带,两侧辅以弧形提环。
Lot1485
黄花梨三撞提盒
HUANGHUALICARRYINGBOX
34.6×19×24.5cm
提盒黄花梨制,三撞,原皮壳。长方框做底,两侧设立柱,以镂空云纹站牙抵夹,上安素面、包铜条的罗锅式提梁。三撞,顶层又安浅屉。子母口均起细致的灯草线,简洁凝练。边角接合处皆用铜叶加固,盒顶四角包镶云纹,起到加固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提盒出现较早,宋代书画中就有类似的器物出现,明代仇英亦有描绘(如图)。此提盒用料考究,形态规整,稳重大方。
Lot1478
黄花梨大官皮箱
LARGEHUANGHUALIDRESSINGCASE
43.5×31.5×48.5cm
此官皮箱平顶式,以黄花梨为材,制作考究,两扇门板一木对剖,纹理对称。盖下有平屉,其下对开门,两扇门上留子口,顶盖关好後,扣住子口,两门就不能打开。门後设抽屉三层四具,为收纳珠宝或书札、印玺所用,抽屉脸上安吊牌,方便抽拉。箱身与箱盖背後都有长方形合页加固,面叶为圆形,拍子作云头纹,开口容纳钮头。双开门上又嵌方形委角面叶和镂空双鱼吊牌,两侧有弧形铜提环,便於外出携带,锁链遗失。
底座正面采用壸门牙板,显示了不俗的审美情趣。今日的官皮箱,不仅存储梳妆用品,同样是文房家具。
此箱黄花梨制,通体光素,木纹清晰,自然美观。盖口和箱口起细致的灯草纹,起到加厚子母口的作用。正中镶嵌圆形面叶,云头纹拍子,立墙皆包镶铜条加固。为方便移动携带,两侧辅以圆形护眼和弧形提环。
Lot1462
明末清初
黄花梨葵口笔筒
HUANGHUALIBRUSHPOTINFLOWERSHAPE
LateMing/EarlyQingPeriod
D16cm.
无底价
笔筒以黄花梨整挖,作六瓣葵花式,外壁微微上舒下敛,周身起花棱,棱线分明,平均六等分。平口,口沿有宽皮条线。一木整挖的底座锼成简约的荷叶纹,与光素的筒身形成对比。底承三矮足,筒底应曾嵌银丝。周身光素,有黄花梨特有的起伏纹理,整器花棱转折自然流畅,打磨光润,雅致考究。
黄花梨生长十分缓慢,虽经百年仍粗不盈握。制作笔筒要求甚高,直径超过十五厘米的笔筒需要生长数百年的黄花梨树木心材方能做成。此件工料俱佳,突出了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文雅清丽,可伴案头。
Lot1507
清
红木茶桶
HONGMUTEAPOT
QingDynsty
28×22.5×30cm
茶桶可内置茶壶,起保温作用,说明使用者对茶艺的尊重和酷爱。此茶桶,由红木短料以榫卯拼接而成,纹理清晰,包浆自然。外壁瓜棱式,视觉美观。筒盖设如意云纹形提手,使用便利。
Lot1508
紫檀高束腰马蹄足长方几
ZITANHIGH-WAISTEDSTOOL
35.5×92×35.cm
此长方几以珍贵紫檀为材,造型特色鲜明,边抹、束腰、牙子和腿足等通体以瓜棱线结合打洼作,线脚丰富而考究。几面以格角榫攒框平镶面心,底有穿带支承。高束腰,攒牙子,方材腿足,同样收以方马蹄,坚实稳固。整器线条爽利,看面皆有统一的排线,充满韵律感和秩序感。
Lot1510
紫檀无束腰竹节纹条桌
ZITANWAISTLESSSIDETABLECARVEDWITHBAMBOOPATTERN
38×128×85cm
条桌以紫檀制,通体仿竹节纹,竹芽雕刻写实。桌面以格角攒边平镶面心,边抹垛边做,腿足圆材,微有侧脚,四面安横枨,嵌矮老,长边三个,短边两个,横枨与腿足间安弧形木材,功能类似於角牙,用於加固。
Lot1511
黄花梨拐子龙纹珠足圈椅
HUANGHUALIARMCHAIRCARVEDWITHDRAGONPATTERN
61×66×105cm
圈椅黄花梨制,椅圈七接而成,S形靠背板纹理美观,中上部方形委角开光内浮雕双拐子龙纹,後腿上截与鹅脖穿过椅盘,与前後腿一木连作。椅圈与鹅脖相交处安回纹角牙。联帮棍三弯,为典型的耗子尾式样。前後腿上部与前後。格角攒边框镶嵌藤面,边抹素混面,至底压边线。三面安洼膛肚式牙板,其上刻回纹。
整器造型新颖,纹饰统一,腿足外圆里方,踩珠足,腿足间下部安步步高管脚枨,正面及两侧面管脚枨下安光素刀牙板。
Lot1513
二十世纪
硬木龙凤呈祥四件柜成对
PAIROFWOODCOMPOUNDWARDROBEINFOURPARTS
20Century
100×40×175cm×2
此对带顶箱大柜,以硬木为材,正面满雕龙凤纹,寓意龙凤呈祥。箱门方形开光内设一周回纹框线,其内浮雕相向的龙纹,五爪龙腾云驾雾,矫健威武,额头饱满,双角上扬,须发飘飘,方嘴大张,气势威严。柜门设长方形开光,同样饰一周回纹框线,内部浮雕龙凤,上为凤鸟,下为腾龙,图案有海水江崖。在云纹锦地上,凤羽华美,龙鳞写实,纹饰线条流畅,观赏性强。侧山板落堂起鼓,不施雕工,使得大柜繁简得宜。门上镶嵌长方委角铜面页、合页和双鱼吊牌,可加锁,铜活上皆錾刻纹饰,工艺考究。顶箱内空敞;下柜与中间安一层屉板,以划分空间,可以摆放册页和文玩。柜腿方材,正面宽大的壸门牙板上浮雕双龙戏珠,底端海涛波涛起伏,群山起伏,寓意福山寿海。
此对大柜榫卯结构严谨,形制规整,以清中期宫廷纹饰为装饰风格,以後代匠人之手,将清代宫廷家具的磅礴气势表现出来。
宋王诜《绣栊晓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阅:黄定中《留余斋藏明清家具》版图71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第291页。
炕桌紫檀木精制,包浆莹润,色泽沉穆。桌面以格角榫攒框平镶面心,面下设两根穿带支承,边抹光素,至底修一道窄平线。束腰平直,托腮与边抹底线呼应。牙、腿圆格角相交,沿边起圆润流畅的阳线,饰宝珠纹,牙板起伏跌宕,繁简得宜,细节富有节奏,美观典雅。
炕桌肩部向外彭出,腿向外鼓,足底向内兜转较多,为鼓腿彭牙式,内翻马蹄为涡纹足,上部阳线与腿足相接,气脉贯通。众所周知,紫檀惜料,而此炕桌腿足乃以大挖而作,尽显奢华。其长度逾九十公分,稍微狭长,若置于中,恐非炕上而用,应是置于罗汉床上。
其尺寸宽大,应不为遮挡之用,而属桌案之重要摆件,以备观摩赏玩。将其置于桌案,坐穷泉壑,崇在自然,乐在心趣。下方绦环板铲地浮雕相向的拐子龙纹,中间为仿古玉风格的福庆纹。披水牙子亦为相向的拐子龙纹。底座用料厚重,铲地浮雕拐子龙,站牙则为透雕的拐子龙,刀法娴熟,折转流畅,毫不滞郁,构图布局合理,工艺考究精湛,体现了清中期或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的慕古之风,工匠常将青铜器上的纹饰融入瓷器、家具等之中,使得器物图案纹饰古朴典雅,透出古风古韵。或为宫廷陈设之器。
此方桌特点有二,一是罗锅枨采用“裹腿做”,即四枨相交处高出腿足的表面,仿佛缠裹着腿一样;二是边抹采用“劈料”的做法,即一块木材锼出双混面,看似像两条木材的垛边,实在为一木连作。
出版:《紫檀》桌案篇,寒舍出版社,1996年8月,第77页。
方桌紫檀制,色泽沉穆,包浆莹润。桌面以格角榫攒框平镶面心,底有三根穿带支承。边抹劈料作,双混面,罗锅枨裹腿做,其上以卡子花与边抹相接。卡子花透雕螭龙纹,沿边起线,结合阴刻,生动传神,每面皆两枚,成为全器唯一的装饰元素。四足圆材,直接落地。
“鼓腿彭牙”形式的杌凳,在宋代或更早的绘画中已出现,但这一词汇的用法,可能要晚一些。明文震亨《长物志·杌》一条中讲到:“圆杌须大,四足彭出”,即指此式(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此对方凳,是鼓腿彭牙的经典案例,表面已形成玻璃包浆,自然富神采。其尺寸较大,凳面以圆格角榫镶嵌三拼面心,整器呈落膛起鼓之势,底有两根穿带支承。牙、腿圆格角相交,牙板为标准的大洼膛肚式,沿边不起线,凝练简约,曲度流畅,一气呵成。牙板与腿足斜肩嵌夹,为扣合紧固的插肩榫结构。鼓腿彭牙,大挖腿向内兜转,内翻马蹄,圆弧有力,落於托泥上。
这对紫檀方凳选材精致,用料奢华,结构流畅,美观实用,造型保留明式家具的简洁做法,工艺考究,俊美雅致。
四件柜成对,分柜体与顶箱两部分,为非常实用的家具,常成对置於室内,体型硕大,富有气势。此对大柜用料奢侈,以紫檀制作,色泽沉穆,包浆自然厚重。设闩杆,与门框同宽,比例协调。所嵌铜活厚重,铜面页和合页其上錾刻相同组合的拐子龙和西番莲纹,与大柜整体装饰统一,可见制作精美,工艺考究。箱门与柜门皆在长方委角开光内铲地浮雕拐子龙纹,特别之处是西番莲纹缠绕其间,这是清中期与西洋风格结合的装饰纹样,不仅是成功的创新设计,也为我们断代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除正面外,其余三面光素,但采用落堂起鼓造法,背面也毫不马虎,工艺考究。打开柜门,抽屉脸为黄花梨用材,属于外紫内黄的做法。中央设两具抽屉,可存储小件器物,抽屉脸上安葫芦形铜锁,镂空云纹吊牌。柜腿间四面安刀牙板,正面牙板又雕刻拐子纹,图案呼应全器。此对大柜榫卯结构严谨,形制规整,以清中期宫廷纹饰为装饰风格,将清宫风格家具的气质表现出来。
李渔在《笠翁偶集》中主张家具必须多安抽屉,造立柜要多设隔板和抽屉。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具的制作,并在清朝出现多宝格。
此多格选料精良,以紫檀木制,色泽红润,纹密质坚。方材立柱和框架,但打磨圆润。其结构共分三层,上、下空敞,可陈设文玩;中部一分为二,左侧为双开门和抽屉,右侧空敞,增加了结构的变化性和存储的灵活性;下部亦空敞。双开门陷地做,沿边锼出开光,门框安花形面叶和镂空吊牌,下方抽屉则安花形护眼、双鱼吊牌,实用之余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多宝柜侧面的券口,在沿边起细致的阳线,并饰回纹,细节透露出典雅。背面有漆灰。方材腿足,四面均安刀牙条加固,牙条两侧亦饰回纹,全器和谐统一。
Lot233
辽加彩木雕观世音菩萨坐像
105cmhigh
阿瑟·M·赛克勒(1913-1987年)旧藏
纽约佳士得,1994年12月1日,拍卖编号169
安及戈登·盖蒂珍藏
著录:
纽约佳士得,《阿瑟·姆·赛克勒藏中国重要艺术品》,1994年12月1日,拍卖编号16
估价ESTIMATE:
HKD10,000,000-15,000,000
千年观音盛世佛影
——辽代加彩木雕观世音坐像
图2堪萨斯大学史宾赛艺术馆藏
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图3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金明昌六年观音菩萨像
菩萨坐姿为结跏趺坐,亦称金刚坐,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证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右手持瓦拉达手印(varadamudra),张开的手掌向外,手指朝下,表示同情心和愿望。左手持维塔卡手印(vitarkamudra),手指向上,掌心向外,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结说法印。辽金菩萨坐姿多呈结跏趺坐和游戏坐,以前者为常见,通常右足置于左股下,一手上举,一手置于腹前,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整体而言,从造像的庄严浑厚、面容丰腴、及服饰镶边的花纹样式、衣纹疏朗流畅的简练手法,此像具有辽金时期佛像的特征。相较于唐代造像肌肉塑造的夸张,辽金时期的造像肌肉隆起度更为适中,面相及表情脱离了唐代神格化的塑造,更显人间趣味,其宝冠及装身则较唐代更为华丽厚重,而整体造型大气,体量饱满,因雕工流畅更见细部完美,久经岁月漆金仍展露出佛性华光。辽代佛教造像通常面相丰圆结实,弯眉细目,眉间白毫硕大,身形则两肩宽厚,庄严挺拔,极具体积感,上半身偏长,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之感,且残留着唐造像浓厚的遗风。
图5山西应县佛宫寺第五层左侧菩萨像
图6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辽金时期菩萨坐像
图7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辽代木雕菩萨坐像
图8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
图9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宋木雕菩萨坐像
图10火奴鲁鲁艺术学院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佛教自汉代东传入中原,后秦时期,鸠摩罗什将法华经译成中文后,观世音菩萨之信仰便开始大范围流行中国,唐朝时期普门品的流传已经非常普遍。
「观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vara,意谓「观察世间音」,指观音循声救苦、有求必应。「大势至」是指「得无上力」,代表智慧之力量,而大势至菩萨能唤醒人们脱离轮回的愿望。「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旧译,玄奘大师新译为「观自在菩萨」,别号圆通大士,以大慈大悲救济众生为本愿。因众生遇难诵念其号,实时观音声前往救渡,故名观世音菩萨。因能观察一切诸法,无碍自在之意,又名观自在菩萨。作为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观世音菩萨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虽本已成佛,却以其大慈悲心,为度众生,再轮回入娑婆世界,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教化凡俗,乃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胁侍,被尊为「西方三圣」,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宋辽金时期的佛寺很少能幸存下来,西京(大同)华严寺是辽王朝的皇家宗庙,与辽宁奉国寺、河北独乐寺并称为辽代三大寺院。华严寺作为皇家寺庙的薄伽教藏殿,储存着皇家刊刻的国藏《契丹藏》,为佛教的经藏殿,殿内的塑像体现的是辽代最高的皇家风貌和国家意志,华丽典雅,匀称健美。薄伽教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殿内的佛坛布局独具匠心,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有序的排列了29尊佛、菩萨、护法造像,多尊佛像通身施粉贴金,因历经千年,造像早已褪成古铜色,但依稀可见朱红与绿色的衣纹样式。佛像按尊格主次逐渐向外,营造了众弟子围绕佛祖的壮观景象。而且每尊佛与身前菩萨、供养菩萨自成格局,呈「品」字形排列井然有序,场景十分丰富,引人入胜。下华严寺的经橱和彩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区性,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赞誉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国宝」。
本尊珍贵的辽代观音造像,很可能曾坐落在佛教寺院的岩石祭坛上,四周环绕有丰富插图的壁画和镀金雕像。当佛像安放于寺庙中较高位置时,借助视角差异,立像之于抬头瞻仰膜拜者呈现完美形体,同时亦可产生菩萨聆听世人祈愿之感,其护佑众生的神韵自然流露,仰视者莫不感应其救苦拔难之法力。此佛表面仍见矿彩与描金残迹,从深雕衣褶、瑰丽佩饰、尚存华彩,可设想昔时置满绘壁画之佛寺坛前,立于一众描金加彩的神祉、罗汉造像之间,栩栩如真,耀眼辉煌,宛若舞台布景般慑人心魄,该是何其宏伟庄观!
图12阿瑟·姆·赛克勒博士
图14巴黎拍卖行
金木雕菩萨像
中国嘉德香港2023秋拍「观华-古典家具及工艺品」专场,分为古典家具和杂项两部分,其中杂项中有小部分漆砚等拍品,与君共赏。
明
黑漆高束腰三弯腿带托泥香几
BLACKLACQUEREDHIGH-WAISTEDINCENSESTANDWITHFOURLEGS
MingDynasty
34.50×34.50×52.50cm
香几方形,周身髹黑色大漆,光素无饰。几面四角起委角,断纹自然美观。高束腰,开海棠式透孔。披肩式牙子,锼作壸门形。三弯腿自拱肩顺势而下,至底外翻,落于底座上。整器光素简洁,属于漆器中的素髹器,毫无纹饰之缀,只留漆色之美,形制线条富有张力,精致内敛、气息古朴,继承了宋元时期简洁高雅的审美风格。附专用黑漆包装木箱。
几高五十公分许,低于常见的高香几,可置于地,亦可放于床榻或桌案上,其上可陈炉鼎,焚兰煴麝。
三弯腿造型几和案,频频出现在十二世纪晚期及十三世纪初期的金代墓葬中,为后来明清时期的束腰三弯腿家具提供了早期范例。明代绘画和书籍插图中常有香几出现,如明万历版《琵琶记》插图,其用途广泛,可陈设各种雅玩、湖石、盆景、香具等,满足了文人的风雅之趣。
Lot1499
元
剔犀如意纹小杯
CARVEDPOLYCHROMELACQUEREDCUPWITHCLOUDPATTERN
YuanDynasty
径:4.2cm
HKD40,000-60,000
此杯采用漆器工艺中的剔犀技法制作而成,工艺繁复,首先在胎体上髹黑漆百馀次,当黑漆积累成一个色层後,再髹朱漆若干次,如此反复,当漆层达到所需要的厚度时,再用刀剔刻如意云纹。
杯内髹金漆,形制端庄,古朴纯厚。双弦纹口,微微外撇,深腹,杯壁高浮雕红墨两色漆层相间的如意云纹。刻工圆润流畅,图纹对称,纹饰回旋生动,错落有致,所雕云纹层次分明,且每层均厚度一致。承圈足,足底饰三瓣花,可见黑、朱相间达十道之多,令人赞叹。有仕覆和日本包装盒。有小裂。
Lot1502
剔犀如意云头形香盘
CARVEDPOLYCHROMELACQUEREDPLATEWITHCLOUDPATTERN
28×20.8×3.6cm
HKD150,000-200,000
犀为中国漆器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先於木胎上髹黑漆百馀次,再髹朱漆若干次,如此反复,当漆层达到所需要的厚度时,再剔刻纹饰,使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中显露朱漆数道,有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因而得名。
此剔犀盘作如意云头形,上方出尖,矮圈足。盘心雕四朵卷云构成中心,向外为涡旋纹,沿边一周则雕如意形云纹。此盘髹漆深厚,深雕立体,器表莹润,线条流畅。其刀口断层处,可见朱、黑两色漆规律的分层,正是《髹饰录》中所载的“乌间朱线”。承随形矮足,盘底髹黑漆,断纹自然。有裂,配盒。
Lot1500
剔红月夜消夏图方盘
REDLACQUEREDPLATECARVEDWITHHUMANISTICSCENERY
20.3×20.3×2.2cm
HKD100,000-200,000
剔红盘呈方形,有委角,底承委角四足。盘内壁外框内雕刻缠枝莲,外壁则雕刻有序排列的花卉纹,规整统一。底髹黑漆,流水段自然。盘内方形开光以象征江水的锦纹为底,雕绘月夜消夏图,山石林立,柳树成荫,一座楼阁拔地而起,一高士手持蒲扇倚窗纳凉於阁内,喜笑颜开,只见不远处一童子携琴缓缓而来。湖水依依,清波荡漾,木舟停靠岸边,一高士盘坐船头,持笛而奏,悠悠笛声伴伴随着夏日一丝凉风,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远处高山耸立,山峦起伏,其间松柏连排,一轮圆月正挂当空,相映成趣。
整体画面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意境惬意悠然,对山水树木刻画精细,线条准确到位,生动精美,远近有致,非常精细。人物衣着、发式、动作各不相同,刻画清晰生动,刀工娴熟,为明代漆器精品。配日本包装盒。
本季中国嘉德(香港)承蒙遇安堂主人厚爱,首次推出「遇安堂藏中国艺术臻玩」专场。藏家涉猎广泛,尤好清代官窑瓷器,本专场融合清代瓷器、高古瓷以及元代漆器等门类,全面展现了藏家以缘分为由,以收藏为乐的理念。
清代瓷器多慕古创新、中西交融之作。图录编号138清嘉庆·酱釉描金缠枝花卉纹象耳瓶,即仿《西清古鉴》所录汉·兽环壶而制,其弦纹与兽首衔环装饰,如出一辙,古意十足;一道釉描金,乃清代典型,金彩描绘,繁复而有秩,光灿夺目,既得青铜器之敦厚持重,亦见清代官窑之奢华亮丽,古今相交,如吉金般光灿。嘉庆帝温厚宽仁,不喜贪腐奢靡之风,贡瓷数量大为减少,相类者极稀,与本拍品相似者仅见故宫博物院藏清嘉庆·青花缠枝花卉纹兽耳灯笼尊。
乾隆皇帝对宋物极为重视,多有下旨仿制,意在摹古,并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多见清雅之作。图录编号158清乾隆·仿官釉六方瓶乃乾隆仿宋官窑之代表。乾隆仿官的釉色质感和形制凝厚均得到充分彰显,「仿古暗合,与之无二」。在仿古的同时,乾隆时期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创新,如本拍品的六方形制,应为唐英在景德镇督陶官任职时烧制,其烧造工艺极其考究,代表了乾隆宋代美学之最高典范。
天球瓶为永宣御窑厂所首创,属当时受西亚铜器影响而烧造的瓷器造型。霁蓝釉色与天球瓶造型虽创于同时,但二者之融合,却始于三百年后之雍乾盛世。图录编号159清乾隆·霁蓝釉天球瓶,即是在此时合璧于一器之上,实在是想前人未有之想,完前人未完之事。据《乾隆十三年(1748年)造办处活记档》载,当年唐英所呈瓷作洋洋五千余件,其中仅有三对得乾隆帝所赏,留于御前。而此三对中之「霁青天球尊」即为本品同类器。乾隆帝对其钟爱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仿古之风一直延续至清晚期,图录编号150清光绪·胭脂红釉仿古「商兄丁尊」的器型、装饰工艺与纹饰均源自《宣和博古图》的「商兄丁尊」,所仿无论形、纹均高度吻合,体现了清晚期极高的仿古制器水平。晚清亦在持续创新,如图录编号151清光绪·「储秀宫製」青釉拐子龙纹铺首大罐,其多处设计元素,如肩部贴塑铺首衔环,瓶腹模印拐子龙纹,近足处蕉叶纹,均源自青铜器,充满古意,但整体器型与元素的搭配完全属于清代的形制,可谓晚清宫廷陈设瓷器中的精美之作。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慈禧太后)居储秀宫,生有皇子(同治帝),后同治大婚礼成,皇后居储秀宫,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再次移居储秀宫。另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五十寿辰,曾在储秀宫举办过万寿节庆典,本拍品应为该庆典专门烧制。
遇安堂珍藏中另有一件特殊藏品,图录编号168元·剔红秋葵盘。剔红雕漆工艺,始于唐宋,成熟于宋元时期,经过宋代近三百年繁荣兴盛的漆器生产,元代漆器工艺在其基础上日臻完善,进而繁华似锦、盛极一时,成为中国漆器艺术的光辉时代。明代黄成在《髹饰录》中曾经写道:「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公开资料中现存宋元明剔红器物的各式花卉中,以秋葵花纹最为少见,它没有牡丹、菊花、莲花、芍药等百花使用的广泛,却典雅独立,不与百花争春,始终向阳而生,常用来比喻坚贞高洁,本拍品不仅是元代雕漆顶峰佳作,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特征,历经承传,难能可贵。
Lot133
清乾隆粉青釉鼓钉罐
「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16.7cmhigh
参阅: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69,图167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44
HKD200,000-300,000
Lot135
清乾隆粉彩花卉纹笔筒
8.7cmhigh
HKD300,000-500,000
Lot138
清嘉庆酱釉描金缠枝花卉纹象耳瓶
「大清嘉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20cmhigh
参阅:《首都博物馆藏瓷选》,1991年,文物出版社,页159,图版162
HKD800,000-1,200,000
参阅图:首都博物馆藏品
Lot142
定窑白釉刻划双鱼碗
21cmdiam.
Lot143
元龙泉青釉露胎贴塑云鹤纹花口盘
13.4cmwide
日本私人旧藏,购于20世纪80年代
香港遇安堂珍藏
Lot150
清光绪胭脂红釉仿古「商兄丁尊」
「绍衣堂製」、「商兄丁尊」款
21cmhigh
香港佳士得,2002年10月28日,拍品编号715
参阅:纽约佳士得,2011年9月16日,拍品编号160
HKD120,000-180,000
Lot151
清光绪青釉拐子龙纹铺首大罐
「储秀宫製」款
61.3cmhigh
HKD500,000-700,000
Lot154
民国粉彩「洪福齐天」包袱瓶一对
「乐善堂製」款
Each,31.5cmhigh
HKD250,000-350,000
Lot155
清雍正青花矾红「洪福齐天」盘
「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楷书款
15.5cmdiam.
英国牛津郡AndrewWilliams先生旧藏
HKD280,000-320,000
Lot156
清雍正孔雀蓝釉水洗
「雍正年製」四字二行篆书款
17.8cmdiam.
Lot158
清乾隆仿官釉六方瓶
48.8cmhigh
出版:《LaCéramiquechinoiseancienne》,AlexandreHougron,巴黎,2015年,页223
出版物:《LaCéramiquechinoiseancienne》,AlexandreHougron,巴黎,2015年,页223
Lot159
清乾隆霁蓝釉天球瓶
55.3cmhigh
参阅:《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沈阳故宫博物院编著,万卷出版社,2008年,页40
HKD2,000,000-2,500,000
Lot164
清乾隆釉里红「凤穿花」梅瓶
32.9cmhigh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香港佳士得,1987年1月13日,拍品编号518
Lot165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八宝纹双耳瓶
57cmhigh
徐展堂旧藏
香港佳士得,1991年10月1-2日,拍品编号960
HKD400,000-600,000
Lot168
元剔红秋葵盘
31cmdiam.
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拍品编号820
HKD600,000-800,000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首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亦可诠释喜收藏之人的心境与闲情之趣。集万物于己有,搜罗于寰宇之中,寄情于物,畅游神往,为欢几何?这正体现了怀海堂主的收藏历程与心游神往。浮生梦,醉意颤。一件古物,划过时光,寻找曾经的斑斓;一本旧书,轻翻扶侧,侵入曾经的帝王烟云,俯览众生。
怀海堂主自2022年秋季以来,已与中国嘉德(香港)共同呈献了两个专场的拍卖,均获得了成功,也得到了业界同好们极高的评价。2023年秋季拍卖会,承蒙怀海堂主的信任与支持,继续为大家呈献怀海堂所藏的第三个专场《圣物帝心——怀海堂藏内廷恭造之器》。
怀海堂的前两个专场,呈现的全部为清代瓷器收藏。今次不同以往,专场中展现了各类明清宫廷的御用之物。瓷器部分,除清代瓷瓶之外,亦有明代早期永宣瓷器。其他门类包括铜胎画珐琅、鼻烟壶、漆器、木器等。品种丰富多样,多维度、全方位的展现出了内廷恭造之器的等级与样式,同时也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怀海堂的收藏品类。
是次专场中呈现的一件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花卉纹胆瓶,代表了康熙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水平,其图案样式与同时期瓷胎珐琅彩的图案如出一辙,乃为同一体系的图案结构。康熙二十三年(1684),沿海口岸开放海禁后,画珐琅的工艺技术传入中国。由于康熙皇帝对珐琅器的衷爱,画珐琅技术被作为全新的西洋工艺引进清宫造办处开始研制,同时聘请了西方传教士画家以及法兰西画珐琅艺人入内廷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康熙三十二年(1693),又在造办处专门设立了珐琅作,专职珐琅器的烧造。因康熙帝不喜欢西洋油画的风格,故此一时期的画珐琅作品都是中式图案。而乾隆帝则不同,他对于西洋油画并不排斥,且钟爱有加,故此乾隆时期的画珐琅作品中出现了西方绘画风格及西洋人物风景图案的作品。此次专场中的几件画珐琅鼻烟壶,即具备此种风格。由怀海堂专场中的几件铜胎画珐琅作品即可看出当时康熙和乾隆两朝画珐琅作品的一些不同。
此次专场中还呈现了几件乾隆宫廷的漆器。乾隆时期的漆器工艺精湛、式样繁多、色彩丰富、品类齐全,形成了以精巧华丽、严谨细腻为标志的时代风格。这一时期漆器的装饰题材内容广泛,造型也是多姿多彩。从怀海堂专场中的几件漆器即可看到装饰图案的丰富性,即使同为龙纹,也有不同的层次和布局;同样都是盖盒,也能各不相同,别出心裁。乾隆时期漆器对于细部的处理更多的吸收了绘画中皴、擦、点、染的技法,增强了山石树木层次感和立体效果。怀海堂专场中的几件乾隆漆器纹饰图案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了当时这种高超的工艺技巧。
怀海堂专场中呈现的八件瓷器,既有明代早期撷取伊斯兰文化元素的青花抱月瓶;也有体现着「仿古与开今」样式的清代雍正乾隆单色釉瓷器;亦各有一件雍正、乾隆青花器,从中可细观两朝青花的不同与延续;更有一对乾隆粉彩花卉纹瓷瓶,来自大名鼎鼎的放山居旧藏,为我们展现出了乾隆粉彩的登峰造诣。怀海堂主的收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伊始至今,绵绵数十载。今日释出,让这纷纷古物去寻觅它的下一段缘份,乃是遵循着「暂得」之意,这正诠释了收藏的意义,始于一种热爱,也是一种传承。既是继承前人共享此物,也是给予后人同享此物。共享一曾用之物,时代交替,速行而短交,见多言少,共享一物而人不识,千里之遥若比邻。曾物为己有,近若咫尺,现万里天涯,天水一方,物同人异,心欢仍明。自古之人觅知音,寄情于轻微之物,愿来人得之可心欢悦己,玩之于掌股,而抬眸相笑,于共享之物,愿人皆用而惜时之情。共享之时,心游宏宇,愿钟罄黄吕,环绕于心,使物之共享,心如常交,若古人般欢饮达旦,知音互乐,共享一物,众心盈盈!
王晶
癸卯处暑于香港
Lot173
清雍正仿汝釉弦纹瓶
「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4.8厘米
香港怀海堂珍藏
出版: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28-129,编号23
展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2007年11月11日至2008年3月30日
出版:《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28-129,编号23
Lot174
清雍正仿官釉如意耳蒜头抱月瓶
高:52.7厘米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44-145,编号31
Lot187
清雍正青花缠枝番莲纹双兽耳扁瓶
高:43.5厘米
吕西安·德尔普拉斯女士收藏,布鲁塞尔
巴黎苏富比,2007年6月14日,拍品编号182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280-283,编号94
《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香港艺术博物馆,2010年,页324,编号181
Lot188
清乾隆绿地洋彩如意万寿双飘带耳瓶一对
高:36.5厘米
Loch勋爵(1827-1900年)旧藏
英国威尔特郡放山居阿艾弗瑞·莫里森(1821-1897年)旧藏,收藏编号432(标签)
Margadale勋爵珍藏
伦敦佳士得,1971年10月18日,拍品编号88
戴润斋珍藏,纽约,收藏编号A536(标签)
香港苏富比,1985年5月21日,拍品编号34
香港佳士得,1990年3月20日,拍品编号679
香港佳士得,1996年11月3-4日,拍品编号813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50-351,编号124
Lot177
清康熙铜胎画珐琅西番莲纹胆瓶
「康熙御製」四字二行楷书款
纽约山中商会(标签)
美国私人收藏,20世纪80年代购于美国
伦敦佳士得,2016年11月8日,拍品编号130
香港艺术馆,《聚道传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4月28日
Lot179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三羊开泰」鼻烟壶
「乾隆年製」四字二行楷书款
高:5.7厘米
芝加哥山中商会,购于1940年10月16日
AvrinaPugh女士旧藏(收藏编号71)
纽约苏富比,《FineChineseSnuffBottlesfromtheCollectionofAvrinaPugh》,2005年4月1日,拍品编号432
彭绮云,《天地造化:锺棋伟、许建勋、邝溥铭、雪月及冼祖谦藏中国鼻烟壶》,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5年,页175,编号303
《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香港艺术博物馆,2010年,页432,编号285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天地造化:锺棋伟、许建勋、邝溥铭、雪月及冼祖谦藏中国鼻烟壶》,香港,2005年
香港艺术博物馆,《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2010年9月25日至2011年1月2日
Lot180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胭脂红画人物山水鼻烟壶
高:5.3厘米
梁宗亢,中易公司,香港,1984年12月11日
德国私人收藏
香港苏富比,《德国私人珍藏鼻烟壶》,2021年12月11日,拍品编号3016
款识(左)
款识(右)
Lot182
清乾隆剔红「九龙宝盒」盖盒和剔彩「九龙宝盒」盖盒各一件
「大清乾隆年製」、「九龙宝盒」款
直径:28厘米(左);28.9厘米(右)
(左)
香港佳士得,2003年10月27日,拍品编号785
《千祥云集: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博物馆,2005年,页93,编号10
香港艺术博物馆,《千祥云集: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7月19日
(右)
1860年代拿破仑三世时期法国驻华军队卫生军团的首席医疗官旧藏
现藏家为曾曾侄儿,19世纪下半叶家族流传至今
Lot184
清乾隆剔红「飞鱼宝盒」方盖盒
「大清乾隆年製」、「飞鱼宝盒」款
宽:26.3厘米
香港苏富比,1995年10月31日,拍品编号635
《好古敏求:敏求精舍四十周年纪念展》,香港兿术博物馆,2001年,页302-303及330,编号228
香港艺术博物馆,《好古敏求:敏求精舍四十周年纪念展》,2001年7月6日至8月26日
本拍品于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展出时的照片
Lot583
青黄玉人面鸟形佩
8cmhigh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22-23,编号4
展览: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6月8日-2020年3月14日
NoReserve
Lot588
青玉双蝉佩
8.2cmwide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26-29,编号5
Lot590
青白玉双面兽纹佩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40-41,编号10
Lot591
青玉钺形佩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42-43,编号11
Lot593
青玉勾云形佩
7.5cmwide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38-39,编号9
Lot596
青黄玉钺
10.5cmhigh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90-91,编号35
Lot601
青黄玉S形龙凤佩
8.8cmwide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122-125,编号50
Lot624
白玉红沁铺首耳奁
3.5cmwide
出版:《AFabulousSaga:EarlyImperialChinaTreasuresfromSusanChenCollection-TheImmortalityandSpiritofArchaicJade》,美国芝加哥亚洲传统艺术博物馆,2014年,页198-199,编号79
Lot629
青白玉立人龙纹佩
10cmhigh
Lot631
玉辟邪
8cmwide
香港奉文堂旧藏,购藏于2000年之前
中国嘉德(香港),2016年5月31日拍卖会,拍品编号752
HKD4,500,000-5,500,000
Lot636
12cmwide
《ChineseJadeThroughtheWeiDynasty》,AlfredSalmony,纽约,1963年,图版XLIII-2.
《EarlyChineseJades:selectedfromAlfredSalmony’sposthumouswork,TheConnoisseur:AnIllustratedMagazineforCollectors,vol.CXLVII》,GustavEcke,伦敦,1961年,图版18
HKD2,800,000-3,200,000
Lot641
玉骆驼
6.7cmhigh
纽约Tonying&Co.1946年2月15日
史蒂芬·琼肯三世旧藏
纽约佳士得,2021年3月18日拍卖会,拍品编号620
HKD2,200,000-2,800,000
Lot643
清乾隆白玉小鹿
7cmwide
Lot644
黄玉笠式小盌
9.7cmdiam.
Lot645
清乾隆黄玉三羊开泰水盂
11.9cmwide
旧金山RaymondandFrancesBushell旧藏
香港苏富比,2016年4月6日,拍品编号3004
中国嘉德(香港)金秋再次隆重推出「玄礼四方:暂集轩珍藏中国古代玉器Ⅱ」专场,本专场集结了纺织大王「暂集轩」主人吴之方先生的毕生心血,总计74件拍品,均首次亮相于公开拍卖市场,实属难得,望再续暂集轩首拍之传奇。
暂集轩主人名叫吴之方,原籍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台,建立了庞大的纺织事业,人称「纺织大王」。他的古玉珍藏绝大部分分别著录于1988年、1990年和1993年的香港杂志《中国文物世界》;部分古玉亦曾在台北的圆山大饭店集中展出;1995年台北故宫七十周年院庆,在秦孝仪院长支持下促成的「群玉别藏」特展,「暂集轩」亦提供九件重要珍藏参展,并著录于《群玉别藏》一书中,而且「暂集轩」主人与「养德堂」主人杨俊雄医生都因此展和玉结缘,两家成为世交,谱写出藏界的一段佳话。
台北暂集轩主人吴之方先生
左起:《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1月第28期、1990年12月第64期、1993年1月第89期
暂集轩拍品于台北圆山大饭店展览的展签
《群玉别藏》封面,本专场拍品出版物之一
吴之方在台北一言堂主人吴棠海的店内
震旦博物馆出版的《红山玉器》、《西周玉器》、《春秋玉器》、《战国玉器》、《汉代玉器》和《玉见设计:中国古玉形纹设计特展》,这六本著作亦收录了暂集轩的部分藏品
暂集轩的藏品被印刷于台北故宫公开发行的邮票上
本次暂集轩专场的锦盒组合
Lot655
黄玉鹰杖
5.5cmhigh
HKD80,000-120,000
Lot659
白玉红沁素圭
27.3cmhigh
出版:《中国文物世界》,1990年12月,第64期,页115
估价ESTIMATE
HKD50,000-70,000
Lot664
玉铙
4.5cmhigh
出版:《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1月,第28期,页182,图124
Lot666
黄玉鱼形佩
9.5cmwide
出版:《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1月,第28期,页121,图48
Lot667
青玉龙形璜
16.1cmwide
伦敦苏富比,1984年12月11日,拍卖编号72(带发票)
暂集轩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
出版:
《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1月,第28期,页117
Lot668
白玉双龙神人佩
6.8cmhigh
《西周玉器》,孙庆伟,震旦博物馆,2005年,页147,图124
本拍品曾被印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发行的邮票上
Lot670
青玉S形双龙佩
18.4cmwide
《中国文物世界》,1988年1月,第28期,页187
《羣玉别藏》,邓淑苹,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页150-151,图49
《战国玉器》,孙庆伟,震旦博物馆,2005年,页155,图100
HKD100,000-150,000
Lot677
黄玉神人面琮
6.7cmwide
Lot680
玉勾云形佩
Lot684
青白玉立人
Lot687
白玉龙胎形佩
3cmdiam.
Lot688
黄玉龙
6.8cmwide
出版:《中国文物世界》,1990年12月,第64期,页118
Lot689
白玉黑沁虎
7.1cmwide
Lot695
玉雕神人首蚕身觽
7cmlong
Lot697
白玉凤鸟
4.8cmwide
Lot703
白玉S形龙
6.9cmwide
文/许雄志
西泠印社理事、河南印社社长、古玺印鉴藏家
说来也奇怪,一向被归为杂铜类冷门的古铜印,近年来却突然被藏家追捧的火热。
去年的嘉德香港秋拍,珍秦斋藏印专场中,战国铜质烙印“平匋”拍出768000港元,秦铜质鱼钮“丧尉”以960000港元,西汉铜质蛇钮“王凤私印”以864000港元,汉铜质龟钮镶嵌玛瑙“文德私印”以720000港元,西汉覆斗钮琉璃质印“家君”以744000港元,西汉铜质鼻钮“建平君印”“周昌”一组以1800000港元,北朝铜质龟钮“安陆太守章”以600000港元,五代铜质橛钮(附印匣)“立马弟四都记”以1560000港元,南宋瓷质龟钮“沙随程迥”以624000港元成交。
今年嘉德北京春拍中,有一方自日本回流的齐国官玺“敝陵右司马敀鉨”,这方战国齐系官印,尺寸硕大,着录累累,名声赫赫,晚清民国间的旧谱几乎都有着录,是齐系官印中的名誉品,终以862500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
疫情的原因,全世界经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在艺术品市场略显疲软的态势下,珍秦斋古玺印专场优异的表现,市场和业界感受到了这次脉动所带来的惊喜,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披览今年秋拍珍秦斋诸品,珍罕稀贵者依然众多。
其中最令人称赞者,乃秦官印“参川候印”。“参川”,即“三川”,秦统一后所设郡名。《史记·秦本记》:“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古封泥集成》中收录有“参川尉印”秦封泥。这枚“参川候印”印文并非通常的直读,亦非旋读与对读,而是横读,此版式极罕。此“参川候印”与“参川尉印”封泥同铭,互为参照,弥足珍贵!
秦官印“武柏私府”,字口宽且深,篆法丰腴中见灵动。和秦官印中凿刻而成典型的“细劲”一路相对照,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存世的“铚粟将印”“彭城丞印”“苍梧侯丞”几方秦官印风格一致,皆如同铸出。《汉官仪》:“长公主傅一人,私府长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长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员吏。”学界认为,汉代私府是太后、皇后、诸侯王后、诸公主家等所设立的管理日常金钱、仪仗的机构。武柏为地名,史籍失载。笔者所见秦“私府”半通官印有数十枚之多,通常者印面往往仅刻“私府”二字。虽有秦“北私库印”铜印和“私库丞印”封泥存世。而“私府”前冠以地名者,此为仅见。武柏当为某代秦公之王后或公主封邑。
先秦楚鉨中,有一枚圆形“藏室”鉨,玲珑可爱,品相与篆法皆佳。与一枚缺失半合的“藏室”鉨,可俪成一对。另一枚柱钮符合印“□府”,虽均缺失半合,首字难测,也甚珍贵。符合印,多见于战国楚秦之地,官鉨者,楚地为盛;私印者,多见于秦楚两国。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组三合鉨者,其中一合为后配而成。所见二合、三合官鉨完整无缺者,仅见于上海博物馆所藏。
西汉“白土牢监”地名职官均罕有。西汉“材府”半通印,“材”字篆法奇特,字法含秦篆之韵。西晋繁阳令印,皮壳熟美,印文古拙。
诸多私印精品中,秦“丁布”玉印,和田白玉,质地纯净通透,印面布局开合有度,砣痕清晰。汉橛钮“大富”吉语印,印面左右双龙盘绕,动感极强,呼之欲出。汉橛钮“袁君千万”三联珠印,印面构成,可谓奇思妙想,钮顶部又铸“袁君大”三字,姓名与吉语一体。汉龟钮四联珠“巨朱之印”,龟钮印台与印面四柱相连,令人称奇,堪称佳构。汉弹瑟带钩钮印,带钩作印钮,印钮双人弹瑟,其工巧作,栩栩如生。唐代橛钮“敦实”铜印,印腔深峻,文字气息古奥,似箴言印,是典型的隋唐时期“盘条”工艺。唐、五代官私印均存世稀少。
另外,颇值一提的是,古玺印专场中惊现一组殷商甲骨文,乃珍秦斋主人忍痛释出。这类拍品,路份极高,属金石铭刻类收藏之顶层,且拍场多年未见,虽散金碎玉;集腋成裘,足可名世。
时光荏苒,至今还清楚记得,2003年“非典”平复之后,随着天气转热,中国内陆各类商品呈现出“报复性消费反弹”的态势。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成交价格更是高歌猛进,一路上扬,从此拉开了一个长达十多年市场繁荣的序幕。
印者,信也。一方方远古的印信,穿越时光隧道展现在你的面前,千秋传承。一印在握,或为生活方式的凭寄,或是精神世界的追求。镂金刓玉,握芝怀瑜。人于印前,感叹人生之须臾。而这千秋古印,于我们生命中相约而遇,也何其缘也,何其幸也!
在这不平凡的三年里,人们经历了许多困顿与磨难!但我们坚信,不管有多少挫折,世界总是朝着文明与富足发展,生活依然会回到从前的优渥与安逸。而在当下,谁又能说这不是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最佳窗口期呢?赘述数句,以蠡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