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刘文正、饶临风)
1会展行业:商贸活动的信息枢纽与交流平台,迈向国际化&专业化
1.1行业概况:与商业活动伴生,发展进入成熟期
会展业产业链接诸多参与方,对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产业中游包括会展承办单位和会展主办单位,主要对接上游场馆租赁方,例如各地会展举办中心,以及展位搭建、展具租赁和票务代理等机构,为下游参展商和观众提供展销场所。产业链外部还存在着政府、中介协会、公共职能服务单位等支撑体系,为会展的筹备、举办实施提供相应的协助运营服务。同时,会展业通过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能有效带动会展地区周边交通、旅游、餐饮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引导国家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1.1.2发展历程:我国会展见证国家政治经济变迁,迈向国际化、专业化
“广交会”浓缩我国外贸发展史,经济效应显著。“广交会”即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春,每年于广州开办春、秋两季,主办方为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发展60余年来,累计出口成交额达1.37万亿美元,成为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1965-1979年间,广交会出口成交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高达50%,据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称,广交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13.6,充分发挥了会展对贸易经济的推手作用。2023年春季广交会顺利开办,本届广交会合计出口成交251.1亿美元,其中线上/现场分别为34.2亿美元/216.9亿美元,同比19年下降约15%。
1.2境内展:参与主体多样,经济发达区域主导
1.2.1参与主体:政府、民营/外资企业、中外社会组织多元参与格局
疫情前我国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主体机构共同参与。2011-2019年,我国展览数量及展览面积持续提升,2019年我国共举办14874场展会,举办总面积达11033万平方米。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各地会展开办受阻,展会数量锐减;2021年展会业逐步恢复,较2020年小幅增长。从构成类型上看,我国会展行业呈多元参与格局,由政府、社团、民营企业和中外资机构共同组成。根据《2021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21年全国展览规模前100名主办机构数量中社团/外资/国资/民营/政府占比分别为29%/28%/17%/13%/12%,近年社团和民营占比有所提升,外资机构占比有所下降。
疫情后内资机构办展规模占比提升,整体市场格局较为分散。2019年我国境内展办展机构按展览规模排名前10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海外会展集团整体占比高,疫情后内资机构占比有所提升。就机构类型看,民营类办展企业数量较多,但办展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疫情后有所出清,2021年在国内办展规模前三的机构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英富曼集团/励展集团,面积规模占比分别为4%/3%/2%。整体而言,境内办展市场格局较为分散,CR10占比不到20%,后期行业整合空间大。
国际展览公司境内办展规模大,龙头英富曼稳居第一。2018-2020年国际展览公司在我国境内办展数量和面积规模有所下降,2021年小幅回升,国际展览公司共举办126场展览,总面积规模达914.7万平方米。国际会展企业办展较我国会展企业而言规模更大,2021年办展主体单位总规模排名前10的企业中,46%为国际会展企业。英富曼集团/励展集团/法兰克福展览办展规模位列前三,面积占比分别为25.9%/21.8%/14.7%,市场集中度较高。国际展览企业通常以移植合作和国内收购两种形式在国内开办展览,2021年以国内收购形式开办的展览数量共计86场/占总数的66.1%,展览面积达633.2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7.4%。
1.2.2区域及种类:华东华南为办展主市场,中小规模/轻工业展占比高
境内展集中于华东区,上海遥遥领先。2021年华东地区共举办1259场会展,占全国比42.8%,远超其他地区。分城市看,上海/广州/北京为办展三大城市,其中,上海举办会展规模达广州和北京两市之和,2019年举办会展总面积达1942万平方米,较2011年增长103.8%,增速迅猛,广州近几年平稳上涨,北京区域略有下降。1~3万平方米会展最为普遍,轻工业居行业分布之首。按办展规模看,中小型规模展为市场主流,2021年1~3万平方米规模展会数量占比达39%,面积占比达25%。按展会行业看,轻工业类展览数量居首,数量占比达41.5%,面积占比达41.1%,其次为重工业。就细分行业看,食饮烟酒/家具木工机械/建材类展览数量高于其他细分行业,增幅较大。
1.2.3面积趋势:展馆面积日渐扩大,比肩国际展馆
数量增长放缓,展馆面积加速扩大。2014-2017年,全国展览场馆数量逐年小幅增长,2017年全国展馆共计348家。2018年有所下降,之后增速放缓,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321座展馆,其中291座正在使用,24座在建,6座处于待建状态。2021年我国291座在用展馆的可供展览面积为1224.42万平方米,较2020年下降0.37%。平均展馆面积为4.9万平方米,新建展馆较以往规模有所扩大,根据UFI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展馆面积最大的为展馆是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可供展览面积达404400平方米,前十名中我国和德国展馆各占4座,剩余为俄罗斯的莫斯科展览中心与意大利的米兰国际会展中心。
1.3.1境外办展流程较长,疫情下增速放缓
1.3.2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一带一路”沿线国+“金砖五国”为境外自办展首选地
疫情前境外办展量稳步提升,选址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自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境外自办展规模飞速攀升,2019年达到128场/+103.1%,此后增速较为平缓。2019年我国共举办137场境外展,展览面积达67.9万平方米,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地数量占比达77.21%。我国境外办展机构数量近年有所下滑,2019年共有29家境外办展机构。2020年疫情致使境外办展受阻,境外自办展数量和面积均大幅下滑。201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东盟发起,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十国共同签署,自2022年1月1日生效,2021年中国共举办14场中国境外展,其中7场展览在RCEP成员国日本举办。
米奥会展为境外办展机构龙头,面积规模市占率逐年提升。2019年我国境外展主办机构共29家,其中商协会/行政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29%/29%/25%/17%。米奥会展为我国境外办展机构龙头,历年办展规模占比逐渐提升,2019年共举办23场境外自办展/占总数的29%,办展面积达21.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9%,第二、第三名分别是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办展面积规模占比分别为18.4/6.5%。境外自办展市场整体集中度较高,疫情前CR5办展面积占比超过70%,出国办展集中化趋势明显。
2行业动态:防疫放开春风渐暖,会展业进入复苏通道
2.1全球近况:伴随海外防疫措施调整,欧美会展业率先修复
海外会展业整体复苏预期高,营收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根据UFI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66%的受访者认为会展行业恢复至常态,有超70%的受访者认为全球各地展会已经能够重新开办,其中“取消当前的旅行限制”、“展览公司的备展能力和参展商的意愿”、“财政激励方案”三个因素被认为是对展会复苏最有利的。2022年约38%的会展企业收入恢复程度超过2019年全年收入的75%,UFI预计2023年上半年将会有73%的会展企业达到该水平,整体对会展业复苏预期良好。
欧美地区复苏进展快,亚洲相对滞后。分地区看,欧洲/北美会展业恢复速度较快,预期2023年上半年会展企业恢复至19年75%程度的比例分别为79%/80%,高于平均73%的水平,亚洲、中东&非洲恢复较缓,低于平均水平。分国家看,英国会展业恢复程度最高,UFI预期2023年上半年有91%的会展企业将恢复至19年75%的水平,紧随其后的为美国(82%)。我国会展业恢复程度较弱,2022年恢复比例仅有17%,预期2023年上半年会提升至50%。
2.2境内展:当前排期充足,复苏正在进行时
2.3境外展:“双线双展”提供有效补充,RCEP带来增量
2.3.1疫情下数字展览实现有效补充,政策扶持支撑行业发展
2.3.2RCEP正式生效,有望为境外展带来增量
中日、中韩首度建立自贸伙伴关系,RCEP生效提供国际贸易新增长点。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十国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RCEP生效后,成员国90%以上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有效提高地区间贸易投资往来的自由和便利程度。日本和韩国作为RCEP成员国间与中国贸易往来最密切的两个国家,通过RCEP与中国首次建立自贸合作关系,未来将有效激发三国间互利合作的可能性,促进亚太自贸区的建设。
涉及降税品类多样,有益我国优势出口产品。我国优势出口产品包括纺织服装、玩具玩偶、笔记本/计算机、家具、塑料制品等。2021年我国纺织品累计出口额首度超过3000亿美元,RCEP区域为世界上重要纺织服装制造中心,各国在原材料、生产制造、品牌等方面均具备各自优势,RCEP协定的生效将有效促进各缔约国利用本国优势协同互利发展,打造最具影响力和纺织服装生产及消费中心。我国塑料制品、家具出口额逐年攀升,在轻工业出口中占比大,多国对我国轻工业产品降税幅度达5%。RCEP大部分缔约国较为依赖我国电工器材重点产品,进口比例高,协定生效后,有望继续扩大我国电工器材类产品的出口规模,加强各国间供应链交流与合作。
2.3.3境外办展计划重启,迈入景气回升阶段
国内龙头米奥会展首次于发达国家布展,进一步扩大覆盖领域范围。2022年12月,米奥会展发布2023年境外自办展计划并迎来两大升级,一是在原来拓展“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上,首次进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完善全球布局;二是由原先自有两大IP自办展升级成8大专题展同档期举办,覆盖纺服、工业机械、家居礼品、家用电器、美容美发等多领域,进一步扩充行业布局。多家机构恢复境外办展计划,数量超疫情前。2023年2月7日,山东省商务厅发布2023年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的通知,旨在引导国内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稳占主要市场份额。同时,多家商会也公布了2023年境外展览计划。根据现有公布计划进行初步统计,往年主要办展机构中,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商务部贸发局/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预期2023年将分别举办12/7/4/3场境外展,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00%/300%/54%/80%。同时,四川省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会也提出2023年将计划举办16个境外展会。整体境外办展热度恢复迅猛,加之各省市陆续出台境外展会补贴政策,疫后境外自办展市场将迈入景气回升阶段。
助企纾困,多省市出台外贸企业参展补贴政策。2023年1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稳住外贸订单作为开展外贸保稳提质的工作方向之一,支持外贸企业赴境外参展、对接洽淡。全国各地政府机构陆续发布关于企业境外参展、办展的扶持政策,在展位费、展品运输费、人员费等方面给予多种补贴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境外参展。
3他山之石: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共筑行业发展,龙头企业依托并购扩张
3.1欧美领跑,模式各异,亚太地区发展迅猛
3.1.1欧美于全球市场领先,亚太地区高增速
国际组织协会完备,推动行业自律规范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较为成熟,在组织管理、市场规范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一批成熟的国际性行业组织协会,其中最知名的为国际展览联盟(UFI),于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目前共拥有来自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的809个成员组织,展会主办单位通常把UFI认证作为评判自身是否是一个成熟国际会展的标志。截至2022年1月,我国通过UFI认证的展会达到121个。
3.1.2德国:展览王国,政府+协会双把手引导行业发展
展览王国之称,占据市场半壁江山。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统计,全球较为著名的210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中,有150多个在德国举办,占比达70%。全球前10大展会公司中,有50%来自德国。2019年德国展会公司合计收入达41亿欧元,2020年后受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收入明显下滑。2019年德国共举办18万场展会,展会面积达671.6万平方米,吸引全球18万参展商和989.7万参观者前来参展,其中,外国参展商和参观者比例分别为62.8%/30%,较往年有小幅提升。展览场馆集中,规模效益凸显,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据UFI统计,德国共拥有55个展览场馆,展览面积占欧洲市场的20.1%,其中约有10家展览中心的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德国重要会展城市包括汉诺威、慕尼黑、柏林、法兰克福等,合计展览总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其中排名前3的展览中心分别是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科隆展览中心,展览面积分别达39.2/37.2/28.4万平方米。根据AUMA公布数据显示,德国会展业创造240亿欧元国家生产总值,提供23万个就业岗位。
研究分析后,我们看到德国会展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机构积极扶持行业发展,适度参与会展运作:德国展馆场所基本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通过长期租赁或委托经营形式交托给会展管理,但不直接参与日常运作。同时,政府会参与展览公司控股,帮助公司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例如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股权占比中政府占比达60%(截至2022年),但政府不会干涉其运行也不收取任何费用,只从税收中获取回报;2)权威行业协会规范运作,宏观调控:AUMA为德国贸易展览行业协会,成立于1907年,共有69个会员代表,服务于参展商、会展公司及观众。AUMA作为专业的行业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严格行业规章制度和评估指标,定期发布展会信息和参展数据,组织培养专业的展会人才队伍,有效保证展会信息的公开透明,提升会展开办及运作效率;3)办展专业化,市场品牌化:世界展览之都位于德国汉诺威,该地举办的展览会具备高度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特征,每年吸引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参展商参展,主要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德国各城市间在开办会展方面通常分工明确,以各自优势承接不同行业,并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
3.1.3美国:政府较少干涉,国际化进程较缓慢
市场化运作机制,服务国内贸易为主。美国的著名会展城市包括拉斯维加斯、芝加哥、奥兰多等,大部分会展中心为公有制,由政府委托给专业会展管理公司进行运行,政府仅对会展业提供间接支持,不会主动干预。其次,美国各个领域内也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例如国际展览管理公司(IAEE)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这些机构在业内具备权威性,指导并协助会展企业开办展会。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会展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大多局限于境内各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自身拥有较大的国内市场,因此美国的国际跨国展览公司较欧洲而言数量较少。
3.2英富曼:依托收购横纵扩张,实行多元经营战略
3.2.1依靠并购驱动业务增长,位居全球第一
英富曼稳居全球榜首,通过不断并购延伸展会版图。英富曼集团成立于1998年,通过多年持续并购扩展其在全球业务。2005年收购全球最大的公共活动、会议培训企业IIRHoldings,开启中东业务。2012-2017年六年期间,先后收购加拿大展览业务MMPI、中国美容博览会主办方百文集团、美国Virgo和HanleyWood、YPI公司,逐步扩大版图。2018年英富曼收购竞争对手博闻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展览公司。根据AMR统计数据,2021年英富曼位居全球展会集团收入排名榜第一。
3.2.2横纵协同发展深化品牌影响力,打造在线平台持续运营输出
横跨多行业齐头并进,深耕细分领域打造在线平台。英富曼在2019年投资者大会上公布旗下会展业务收入增长计划,明确其致力于从展会组织者发展为行业引领者的成长路径。医疗、制药领域的单展收入通常优于其他领域,英富曼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重点垂直行业寻找进军机会,因地制宜发展。同时,英富曼依托在细分行业办展所积累的资源打造在线信息与交易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行业内容及数据营销服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打造赞助商营销团队,传递公司市场价值,持续延展业务打开增收空间。
3.2.3多业务增收,疫情下呈较强韧性
疫情后时代重振旗鼓,再度迈开并购扩张步伐。随着国际疫情逐渐缓和欧美线下展会的率先复苏,英富曼再度开启并购之路。2022年7月,英富曼宣布以3.89亿美元收购B2B数字内容平台IndustryDive,将其B2B数字营销能力和覆盖20+行业的商业出版物纳入自身现有的B2B品牌组合中。2023年3月,英富曼宣布与私募股权公司CharterhouseCapitalPartners达成协议,以9.4亿美元收购其手中国际B2B活动集团——塔苏斯展览集团,其拥有160+主要的国际直播和点播B2B活动品牌,在全球19个国家拥有超过180个展会,横跨20个不同行业。此次收购成为疫情后规模最大的展会收购交易,并能有效为英富曼在亚洲、中东和美洲的展会市场上打开新的增量空间。
3.3经验总结:道阻且长,丰富产品矩阵迈向国际化、专业化
通过比较成熟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后发现,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期初政府参与度高,对展会管制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展会管理逐渐松绑,会展行业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但我国会展企业仍存在业务模式单一、服务半径不足等问题,想要与国际龙头比肩,我们认为会展企业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优化服务能力,提升团队人员专业性。作为策展集团,主要服务对象为参展商,为其提供商品展示场所并匹配到合适买家,其次为参展观众,为其挖掘并找到所需商品,提供市场最前沿信息。因此,完善齐备的服务能力有助于会展企业吸引更多参展商和观众。就人员配置来说,我国与国外顶尖集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龙头企业英富曼、励展在展览业务方面的员工人数均达上千名,而我国企业仍只有百位数。在例如展览组织、展览管理、海外对接、翻译等不同方面配备专业的人员团队,有助于企业快速了解不同会展举办地的文化、政策以及经济形式,以便会展保质保量地开办。
扩大服务半径,会展企业想要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来”,更需“走出去”。在国际化程度方面,我国企业仍远不及海外龙头,其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而我国目前举办境外展集中于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海外企业的触角已遍布全球各地。伴随企业规模的壮大,国际化程度的推进不仅仅需要吸引外国企业来中国参展,同时也要走出国门,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会展企业能够通过适当的兼并收购,丰富产品/行业/区域/品牌矩阵,扩大业务版图。就海外会展企业而言,其扩张服务范围的方式通常是兼并目标领域的企业或机构,从而迅速进入市场,降低其开拓风险和门槛。英富曼和励展集团自成立以来纷纷收购了多家行业内公司,实现其扩张版图。在收购标的方面,一是从市场角度考虑,收购目标国家的大型会展企业或信息集团;二是从行业方向入手,锁定目标领域内的优秀展会举办方或品牌。
制药/医疗/美妆等垂类会展具备高成长性和盈利性,并购有效带动营收和利润双升。复盘海外龙头并购历程,2011~2013年英富曼先后收购了南美洲两大展会服务商、欧洲知名美妆展ITEC(BeyondBeauty)、加拿大MMPI以及中国百文会展,陆续承办了ArabHealth、MiddleEastElectricity、CityscapeGlobal和抗衰老医学世界大会,一系列收购致使英富曼2013年毛利率同比增长超过12%,达到31%。2015~2018年英富曼又收购了美国境内多家展业集团以及全球知名展会集团UBM,促使营收节节攀升。随着疫情下的行业洗牌和出清,国内的龙头企业将面临兼并收购机遇,沿着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寻找合适标的,丰富自身的产品矩阵。
4行业投资分析
短期催化剂:伴随疫情影响消退,各地防控政策取消,2023年经济态势将呈现良好复苏态势,我国线下会展及活动的开办将回归至常态,企业参展需求或将同比增长。境外展方面,政府出台多项补贴政策扶持企业出国参展,显现国家对会展行业的重视。2023年上半年会展行业处于慢跑预热阶段,多地已如期恢复展会开办,下半年行业将提速快跑,景气度有望大幅提升。
长期驱动因素:1)“一带一路”政策十周年+RCEP协定生效带动贸易出口增长,企业境外参展需求持续提升。我国境外自办展主要集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3年“一带一路”政策迎来十周年,会展作为双边国家的贸易“桥梁”,将有效持续深化我国与贸易国间的务实合作。同时,RCEP协定已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日本、韩国与中国首次建立自贸合作关系,多边深化贸易合作有望为境外会展市场带来新增长空间。2)线上展会平台打开业务新增量,数字化投入降本增效。疫情之下线上展会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参展商及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问题。疫后线下展会复苏,实体展览依旧作为会展举办的主要渠道,线上展会平台作为辅助工具,或将为公司开启第二收入增长曲线。叠加元宇宙、VR/AR等科技投入,助力会展企业降本增效。
5重点公司分析
5.1米奥会展:国内会展第一股,境外自办展龙头
5.1.1米奥会展公司概况
会展第一股,多项自办展荣获UFI认证。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2019年10月22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会展第一股”。公司主营境外会展策划、组织、推广及运营服务,聚焦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独立运营”且布局全球的互联网展贸公司。米奥会展以促进对外贸易为本,布局全球新兴市场,2019年公司已获取UFI认证的境外自主办展数量达16个。
主打两大境外自办展品牌,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司境外自办展主要分为Homelife和Machinex两大系列,其中Homelife系列展会主要涵盖家具、家用电器及电子消费品、家居用品等;Machinex系列展会主要针对工业机械类行业,涵盖塑料机械、印刷包装、食品加工、五金零件、新能源等。公司布展主要集中于波兰、墨西哥、巴西、迪拜、南非、埃及、土耳其、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区域贸易节点的集散优势与会展特有的市场辐射优势相结合,有效帮助中国外贸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各国间贸易交流。2023年公司计划在新加坡设立境外子公司,利用新加坡在东盟市场的金融服务中心的总体优势,促进公司加快开拓RCEP市场。
5.2.1兰生股份公司概况
前身主营贸易,现转型升级聚焦会展业务。兰生股份前身为上海市文教体育用品进出口公司,主营对外进出口贸易。2020年10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置出上海兰生轻工业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同时置入东浩兰生会展集团,正式转型为会展类上市公司。会展集团拥有会展业全产业链资源,业务涵盖展览组织、展馆运营、会议活动赛事、会展服务四大板块,承办过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展会,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海世博展览馆、上海马拉松等。
5.3中青博联:整合营销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多业态并行
博览/营销业务盈利能力强,疫情前净利润率保持稳定。2015-2022年中青博联毛利率稳定提升,由14.2%增长至27.1%,主要受益于会议管理业务盈利能力的提升,分业务看,博览展览及公关传播毛利率水平较高,保持在40%左右。公司疫情前净利润率基本在3%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