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年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画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握,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言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7.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
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
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
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
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
③比数:凑数。
④庸流:庸人。
⑤抹倒:否定。
【2023年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
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避喧南园内。
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十年,而已成林。
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敝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中。
不得已改作焉。
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后犹能辨蝇头字。
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
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注】①丛委:繁杂,堆积。
②卑隘:矮小狭窄。
③牖(yǒu):窗户。
8.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四时之景不同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__________(2)园去城二余里查阅词典法:①离开。
②距,距离。
③赴,前往。
④表示行为的趋向。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_______(填序号)(3)岁久敝漏课内迁移法: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下面是甲文中画框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023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
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有删改)[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
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2.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称:______(2)嘉树荫之嘉:______(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持:______(4)稍逐于嬉游稍:______13.请用“/”给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5.[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年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泽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因命曰郑国渠。
③泽卤:土地低洼而多盐碱。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韩闻秦之好兴事(________)(2)欲罢之,毋令东伐(________)(3)东注洛三百余里(________)(4)秦以为然,卒使就渠(________)1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蒙乃始就学B.屠乃奔倚其下C.陈胜、吴广乃谋曰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2023年江西】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①?”晏子对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③君;行已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④。
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⑤。
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晏平仲婴者,莱⑥之夷维⑦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⑧,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⑨;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⑩。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①曷若:何如。
②中:适当。
③要(yāo):要挟。
这里意为强谏,迫使对方听从。
④莅众:统治、管理百姓。
⑤阿(ē)党之义:这里指偏私结党的私情私义。
⑥莱:古国名。
⑦夷维:地名。
⑧相齐:任齐国相。
⑨危言:慎言。
⑩衡命:违背命令。
20.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冠(____)(2)故(____)(3)衣(____)2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2)国有道,即顺命。
22.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崇敬晏子的原因。
【2023年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
②矢服:装箭的盛具。
③虚:空。
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______________(2)则皆闻之闻:______________(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______________24.下列对【丙】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26.【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27.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
“慢”的意思是“怠慢、疏忽”,而非“缓慢”。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古今异义词。
“卑鄙”在现代汉语中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表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答案:B解析:选项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原文第②段:“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分析混淆时态,将设想变为现实。
原文中的“当”是“应当”的意思,作者计划接下来出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回报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并非已经完成重任,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意思与成语中重点字意思的辨析。
选项文言文句子加粗字意思成语加粗字意思判断A.见接见看见不相同B.加虚夸,夸大加上不相同C.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车轮碾出的痕迹相同D.故原因故意不相同5.答案:(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2)敌方的勇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能打败他们。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D项表述有误,战争起因是略写,取胜原因是详写。
7.答案:①身份奇:二人皆“草茅下士”,却能参与国政。
②胸怀奇:时时心怀国家,并能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③识见奇:拥有“鄙夷一切”的见识(也可答“在军事上深谋远虑,有军事才能”)。
④功业奇:曹刿能赢得长勺之战,毛遂能促使楚赵合纵抗秦。
解析:本题借助文言文阅读材料考查人物评价。
作答前,要借助注释读懂链接材料。
分析可知,链接材料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是总说曹刿与毛遂都是“奇人”,剩下的四句具体分说两人“奇”在何处。
考生认真阅读这四句话,将其转换成现代汉语,不难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链接材料】(齐师讨伐之际)曹刿请求接见,(平原君赴楚合纵之际)毛遂自荐同往,(他们)都是古今的奇人。
(他们都是)在野的无官职的人,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却)为国家的危难而着急,大义担当,奋勇向前。
曹刿一出马,就让齐国的军队溃败;毛遂一出马,就促成楚赵合纵抗秦。
(他们)有这样的见识,所以才能轻视一切。
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毛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不值得用来凑数”,直接将千古以来的庸人一齐否定。
有志气的人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8.答案:(1)季,季节;(2)②;(3)破,破旧,破烂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
第(1)(3)题分别提示了词语推断法和课内迁移法。
考生可根据给出的成语和课内文言语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作答。
第(2)题提示了查阅词典法,考生可将给出的几个义项分别代入句中,判断哪一个义项更合适。
“园去城二余里”的意思是“南园距离城内二里多”,因此“距,距离”这一义项更合适。
9.答案: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语境原则,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句子;二是直译原则,要做到字字落实;三是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尤其要注意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四是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本题中,应注意“芳”“发”“秀”等重点字的翻译。
10.答案:这样标点层次分明。
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的个性化解读。
题干中的“另一种标点方式”提示考生要从标点的角度入手分析。
两个句号将这句话分成两个层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聚焦其中的琅琊山。
这样的标点方式层次分明,也符合游记类散文中“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式。
11.答案:“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语段对比探究。
甲、乙两文中都直接点明了命名的原因。
考生抓住甲文中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和乙文中的“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乙】我的家在城内,(由于)人情世故繁杂,(每日)忙于应酬。
母亲还在世,出于孝顺我不能远离(家中),(于是我)每天只能在南园中躲避喧闹。
南园距离城内二里多,没有杂乱的树木,柏树大概有三百株,松树只有五棵,计算一下树的栽种日期,仅仅过了四十年,就已经长成树林。
不得已(对茅草屋)进行了修理整顿。
拆掉茅草,用瓦片覆盖在上面,左右墙分别安装上窗户,前后墙上各修一扇门,(屋中)通透明亮,开阔敞亮,太阳落山后还能够分辨清非常小的文字。
(屋子)中间设了一枚牌匾,命名为“后知轩”。
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必定要等到天气寒冷后才知道(它们的品质);居住后才知道四面通透的屋子可以称为轩,谁能说这个名字与实情不符呢?12.答案:(1)称道;(2)美;(3)拿着;(4)略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
第(1)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考生可结合课内积累写出答案;第(2)~(3)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考生可迁移课内所学判断相应词语的意思。
题号文言词语课内迁移释义(2)嘉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嘉”在“虽有嘉肴”一句中为“美味的”的意思,而结合“嘉树荫之”的意思可知,“嘉”应取“美”的意思。
(提示:在迁移课内文言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迁移得出的意思放到课外语句中进行检验,看是否讲得通,若讲不通,可对其进行适当调整)(3)持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拿着(4)稍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略微13.答案: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解答时,要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语句基本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树根下放着两块巨大的石头,一块姐姐用来作为捶衣服的石砧,一块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
据此可知,应在“巨石”和“以为砧”后各断一处。
14.答案:(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语境原则,即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牢记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活用现象的词等要翻译准确,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
第(1)句中,要注意“手”(亲手)“计”(计算)等字的正确翻译;第(2)句中,要注意“朝”(早晨)“于”(比)等字的正确翻译。
15.答案:【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督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和感激。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探究。
作答本题,要结合选文情节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第一段写作者借书抄书,强调求学之难。
结合文末“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作者回忆自己幼时求学之难是为了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乙】文作者回忆了幼时姐姐夜陪苦读、晨呼诵读等情节,强调了姐姐对自己的督促与勉励。
结合文末“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作者回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是为了表达对姐姐的想念和感激。
【参考译文】【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就来投靠姐姐。
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宽,美好的树木遮蔽着它。
树荫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
我十岁以后,到书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门傍晚回家。
到了晚上,姐姐常常做一些纺织、缝纫之事,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
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的课业。
天色一亮,(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桌子到园子树下读书。
树根下放着两块巨大的石头,一块姐姐用来作为捶衣服的石砧,一块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
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书塾。
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有时晚上读累了,略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着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一)想到姐姐的教诲(还是)不能忘记。
16.答案:(1)听说;(2)进攻,征伐;(3)向东;(4)对的(或正确)解析:序号课外文言词语课内迁移意思(1)闻村中闻有此人(《桃花源记》)听说(2)伐齐师伐我(《曹刿论战》)进攻,征伐(3)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其五>)向东(名词活用:名词做状语)(4)然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对的(或正确)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文言语句意思乃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副词,于是,就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副词,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狼》)副词,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陈涉世家》)副词,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副词,竟然,居然18.答案:(1)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
(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解析:【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各种事业,就想使秦国疲累,让它不能向东征伐(自己),于是派水工郑国做间谍去游说秦国,让秦国把泾水从中山西到瓠口一段凿穿为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要用来灌溉农田。
工程进行中,秦国人察觉(是中了韩国的计谋),秦王想杀掉郑国。
郑国说:“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
”秦国认为郑国的话是对的,终于让他把渠修成。
渠修成后,引来带有淤泥的水,灌溉四万多顷低洼而多盐碱的土地,每亩收成有一钟。
于是关中变为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因此,(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19.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
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
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
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
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首先要明确郑国的使命——“欲罢之,毋令东伐”,即(让秦国兴办事业)使秦国疲累,不能向东征伐(自己)。
然后联系郑国的举动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来分析。
从郑国的举动来看,他到秦国后游说秦国凿渠灌溉农田,其间虽险些被杀掉,但最终历尽艰险完成了郑国渠的修建。
由此看来,他达成了以兴办事业来使秦国疲累的目标,完成了使命。
从最终达到的效果来看,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因此富强,韩国也被秦国吞并了。
由此看来,郑国游说秦国建渠虽消耗了秦国的国力,但最终并未阻止其向东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