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frs10下,编制合并的程序很简单:
B86nsolidatedfinancialstatements:
(a)binelikeitemsofassets,liabilities,equity,ine,expensesandcashflowsoftheparentwiththoseofitssubsidiaries.
(b)offset(eliminate)thecarryingamountoftheparent’sinvestmentineachsubsidiaryandtheparent’sportionofequityofeachsubsidiary(IFRS3explainshowtoaountforanyrelatedgoodwill).
(c)eliminateinfullintragroupassetsandliabilities,equity,ine,expensesandcashflowsrelatingtotransactionsbetweenentitiesofthegroup(profitsorlossesresultingfromintragrouptransactionsthatareregnisedinassets,suchasinventoryandfixedassets,areeliminatedinfull).Intragrouplossesmayindicateanimpairmentthatrequiresregnitioninthensolidatedfinancialstatements.IAS12Iaxesappliestotemporarydifferencesthatarisefromtheeliminationofprofitsandlossesresultingfromintragrouptransactions.
翻译成中文就是:
合并财务报表:
(1)合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现金流项目;
通俗点讲,就是三步:
(1)汇总子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抵消权益类投资与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
(3)抵消内部交易
第一步:一般人肯定都会,就是直接汇总。当然这里涉及一个格式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放在一个表里面【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放在一张表里面】,不要搞成资产负债表一个表,利润表一个表,利润分配表更是没有。
第二步:很多人就理解有问题了,甚至由此导致出“成本法”还是“模拟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好。我是流连过很多事务所,也道听途中了好多方法,现在终于有一点自己想法了。先不讨论方法优劣,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明确一点,为什么要抵消权益类投资(以下简称“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以下简称为“净资产”)?我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编制合并报表啊,其实通俗点讲,就是把你赚了的钱纳入你的报表。假设全资,比如你投资100万,子公司收到100万,然后过1年子公司这100万变成120万了,说明你赚了20万了。会计上自然体现在净资产的增加,用会计逻辑就是【子公司的期末净资产120-子公司的期初净资产100】,这个20怎么体现呢。净资产无非“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股本“等常见的科目构成。所以这个20的净资产增加就是体现为”“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的增加。“股本”,一般可以看成子公司初始收到的投资,即投资单位初始付出的代价。不考虑商誉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可以物化成子公司“初始的净资产”×享有的份额。所以合并报表抵消权益性投资就2个关键点,为了体现赚多少钱,首先肯定要把你初始投的成本扣除,即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初始收到的对价【初始净资产】;然后再把赚了多少钱纳入。赚了多少钱的纳入由于会计分期间了,所以永远分2段,一部分是本期,即通过利润表纳入;一部分是上期,通过累计的合并分录纳入。
还是举例说明吧。
举例:
甲公司2012年投资设立子公司乙公司,初始投资成本为100万,子公司实收资本为100万。2013年度乙公司实现利润20万;214年度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导致的资本公积增加15万,净利润增加5万,确认应分配股利3万。2013年度与2014年度如何编制合并报表?
2013年度:
初始净资产=100;期末净资产=100+20=120;所以合并报表最终体现的净资产为120-100=20万,即体现20万的利润;
模拟权益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20*100%=20
贷:投资收益20
借:子公司净资产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20=120
这个时点利润表的净利润=母公司净利润+子公司净利润20+投资收益20,所以虚增了投资收益20【即模拟的时候,享有的当期子公司净利润】,但净资产是没有虚增的【因为模拟的20万长期股权投资一借一贷,只是简单的汇总子公司净资产】,所以需要单纯抵消利润表项目,即借:投资收益20贷:利润表项目-享有的当期子公司净利润【当期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分红,提取盈余公积等)-少数股东损益】,就变成书上的抵消分录了借: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贷:年末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对所有者的分配等。】
即:借:投资收益20
贷:年末未分配利润20
这笔分录不会影响到净资产,相当于对未分配利润是没有影响的
成本法编制:
借:股本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
2014年度:
A:前期净资产的增加本年通过调整做进去【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单独的会计在核算2013年度净资产的增加】,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2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20
一个单独的合并报表会计记录了2014年度以前享有的净资产增加
B:确认2014年度当期的净资产增加【与上面原理类似】
借:长期股权投资17
贷:资本公积15
贷:投资收益5
贷:投资收益-3
借:净资产137
贷:长期股权投资120+17=137
借:投资收益5----------这里一定记住,这里是虚增了模拟子公司净利润虚增的投资收益数字,所以这里填的是5,不是2【在股权变动模拟权益法特别需要注意这点】
贷:利润分配表项目5
一般人一到跨年,就糊涂了,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
因为虚增了本年的投资收益5,但没有虚增净资产,所以仅仅需要抵消利润表项目,因为利润表一增一减,没有变化的,即分录为“借:投资收益5,贷: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5”。但是啊,报表项目是没有净利润这一个单纯的报表项目的,只能间接还原,所以即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利润表分配等-少数股东损益,即“借:投资收益,贷: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应付股利+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少数股东损益】,把负数变成正数,即书上的“借:投资收益,借:少数股东损益,借:年初未分配利润贷:年末未分配利润,对所有者的分配,提取盈余公积】。所以上述按照这个理解,即:借:投资收益5,贷:年末未分配利润22-年初未分配利润20+对所有者的分配3,即:借:投资收益5年初未分配利润20贷:年末未分配利润22贷:对所有者的分配3”。
抵消内部交易:
借:应付股利3
贷:应收股利3
借:投资收益3
贷:利润分配-对所有者的分配3
其实,从上面可以发现,用成本法编制合并,感觉很简单,因为如我上面分析的,模拟权益法模拟后,会虚增投资收益,导致需要再次还原。成本法也是我一贯使用的方法,可以参考如下我理解:
(1)抵消初始净资产:
借:子公司购买日净资产
贷:长期股权投资
贷:少数股东权益
贷:商誉/营业外收入/年初未分配利润
(2)确认前期的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增加:
借: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注意:此处为期初子公司盈余公积转入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购买日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3)抵消内部交易:
借:投资收益
借:少数股东权益
贷:利润分配-对所有者的分配
其他:需要考虑逆流交易的抵消
(4)抵消子公司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鉴于习惯性问题,我以下整理合并案例的时候,都统一使用成本法考虑。
第三步,抵消内部交易。
其实权益类抵消也属于内部交易,当然这里阐述的是常见的一些内部交易抵消。对于内部交易抵消,我总结过一句话:抵消的永远是销售方的利润表项目,购买方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这句话可以应付很多案例的。还是举例说明吧。
案例1:递延所得税税率的适用问题:b是a的子公司,2012年度a公司销售100辆车给b公司,单台销售收入为20万,成本为18万,2012年度b公司销售出去10辆;2013年度b公司销售出去80辆。A税率为25%,b税率为15%。
明白了上述后,就知道抵消的资产系购买方的资产了,所以适用的税率自然为购买方的所得税税率15%【从下年度来看,结转的营业成本也是b公司】
案例2:《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三十六条母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该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子公司之间出售资产所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大致明白了合并大致的框架,下面就综述各种类型的合并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