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也许你曾听过补鞋匠叮叮当当的钉鞋声,也许你曾睡过弹棉花匠弹好的柔软棉絮,也许你曾喝过牛奶工亲手挤出的鲜美亲手挤出的鲜美牛奶……这些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职业牛奶……这些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职业,虽然有些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虽然有些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但他们仍然在记忆中清晰地留存但他们仍然在记忆中清晰地留存。
这些行业的劳动者这些行业的劳动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劳的双手就是筑成生活和梦想的有力支点勤劳的双手就是筑成生活和梦想的有力支点。他们也曾经用辛勤给予我们便他们也曾经用辛勤给予我们便利和安心。
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记者分赴成都各地,寻找到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行当和传人,让大家一起来回顾这些正在消失的职业,缅怀我们逝去的岁月。
【行业:补鞋匠】
20年夫妻店修鞋也“私人定制”
潘为民和唐秀云的“老潘缝纫补鞋店”已在桃源街开了五六年了,一台缝纫机、一台补鞋机,地上零零散散的摆满了修鞋用的锤头、小刀、胶水、钉子、螺丝刀、胶皮。
20平米“巷子店”补鞋20年
“帮我把这几双鞋补一下吧。”张女士拎着一个塑料袋,从里面掏出一双黑色女式皮凉鞋、两双男士皮拖鞋和一双儿童皮鞋,递给了桃源路老潘缝纫补鞋店的老板唐秀芳,“这几双都是底子断了,小娃娃的粘带总是粘不牢,要换一个。我下午过来拿哈。”唐秀云接过鞋子开始修补。
这间20多平米的小店,是57岁的潘为民和妻子唐秀芳一起经营的。20多年前,潘为民在遂宁老家跟着建筑队到处打工,到支付工钱时,老板不见了踪影。“没办法,还是有手艺自己挣钱踏实。”潘为民说,他经常看别人补鞋,对这个手艺并不陌生,而且觉得这个行当不仅挣钱,还很有趣,“跟别人学了一阵,自己就会了。”于是,他们来到成都营生。
从此,潘为民开始把补鞋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还教会了妻子。
50元私人定制,价高生意好
夫妻俩最初是在电子科技大学家属区门前摆摊经营,这一摆就是十多年。“那时候补鞋的还是多,有四五个都在那摆起。”唐秀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摆摊补鞋时,收费比现在便宜,来修鞋的人很多,一个月就能挣近1万块。
摆了十多年修鞋摊,潘租下了现在这间小店做补鞋缝纫,算来也有5、6年了。
唐秀云说,根据修补的难易程度和鞋子的好坏定价格,“好鞋子要多收一些。”像刚才张女士送来修的几双鞋子,提供“私人定制”式的修复和护理,要收50块钱。
稍稍偏高的价格会不会影响生意唐秀云一边往断开的鞋底里抹胶水,一边说:“修鞋的地方少,很多人都没地方修呢,商店里更贵,还是有人来修的。”
潘为民和唐秀云盘算着,年龄再大点就不开店了,“今后每天玩牌、下棋,日子过得轻松些。”
【行业:弹棉花】
机器发威手工弹棉花生意差了
学门手艺夫妻俩靠弹棉花挣钱
费光兴是安岳县人,今年58岁。80年代中期,他开始跟着叔伯学习弹棉花的手艺,“家里没钱,学点手艺好养家糊口。”费光兴说。没过两年,他就出师了,夫妻俩开始了自己的小生意。
费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弹棉花的师傅常常是走街串巷招揽生意,每到一处便扯开嗓子吼一声:“弹棉花喽!”居民闻声抱着棉絮出来。那时弹棉花要系一根腰带,竹条系在身后,高出头顶两三尺并且向前弯曲,伸到前面的部分悬挂着一只木弓。弹棉花时,师傅左手持弓,右手拿一个木槌,用木槌拨动弓弦,振动的弓弦带着棉絮飞舞,使得棉絮在空中重新组合。之后把弹好的棉絮放进一个周围有许多小竹竿的案板上,弹棉花师傅手持一根细细的竹竿,勾着纱线在这些小竹竿间左右穿梭,不一会儿纱线已经将棉絮网住了。最后用一个直径约50公分的木圆盘将棉絮压平,一床棉胎就做好了。“那时生意好,每天能弹10多床。”王英说。
技术改进弹棉花的生意差了
2006年,一个老乡把他在成都经营的弹棉花的小店,转让给了费光兴和王英,从此,他们有了自己固定的店铺,老工具也改成了用电的机器,“现在弹一床1.5米乘2米的被子,需要一个半小时,快多了。”虽然技术改进了,可如今弹棉花的生意没那么好做了。费光兴说,冬天生意好时每天能弹8、9床,夏天生意不好有时一天都弹不到一床,还常常倒贴房租。
老两口的儿女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年轻人不得学这些,棉絮一飞起来,他们嫌脏。但有人来学,我要教的。”王英一边清理着放在小店角落的弹棉花机,一边说:“等儿子结婚,我们也不想干了,就去给他看娃娃。”
【行业:送奶工】
“再过几年还有人送奶吗”
每天下午5点,一辆红色的摩托车准时来到十陵江华社区门口。在摩托车后座,放着两个大铁桶,里面装的是早上现挤的鲜牛奶。摩托车旁,排起了一条10多米的长龙,送奶工人张莉正在用勺子将牛奶舀进塑料袋子或者杯子里。
为了顾客的一句“放心”,张莉和丈夫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清洗奶牛、喂食、挤奶……所有的工作都是两个人完成。
张莉的奶厂位于离江华社区10公里路的洪河,里面一共喂养了17头奶牛。“养牛一点也不轻松!”张莉“抱怨”道,除了不停地清理牛粪,奶牛的三餐也一点都马虎不得。“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我们在饲料里面加了干玉米、麦麸,除此之外,还会去菜市场收青菜来喂。”张莉说。
选盒装奶送奶工人少了
在张莉送奶点的不远处,有一家超市,冰柜里摆放着各种牌子和包装的牛奶。市民吴先生拿起一盒盒装牛奶,“以前也是买鲜牛奶喝,但还是盒装牛奶喝起来方便。”
送了十几年的牛奶,41岁张莉感受颇深:“现在喝鲜奶的越来越少了,送鲜奶的也少了。”张莉家人、邻居以前都是养奶牛、送牛奶的,差不多有十家。近几年来,由于土地被征收,加之喝鲜牛奶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4家还在继续经营。
张莉坦言,“以前每天可以卖出200多斤,现在就150斤左右吧,天气热的时候更少。每天没送完的牛奶,就送到奶管站去。”
说到奶厂今后的打算,张莉自嘲道:“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也不做了。”
【行业:手机清洗师】
给手机洗澡“搓夹夹”
4月30日上午,李先生在太升南路一家手机客服中心给手机换屏幕,等待时,他随口问了句:“能不能顺便清洗一下”没想到,这句话一下打开了手机维修师傅欧阳厚明的话匣子:“好久没做这个活路了。来,我给你洗一下。”
无影灯上阵除锈笔去“黑头”
螺丝刀、镊子、硬刷、吹气筒、橡皮除锈笔……欧阳厚明把自己的“老家伙”们摆上工作台,无影灯下,这些显然有了些年头的工具各归各位,一一排好。欧阳厚明把米黄色的手带套在左手手腕,手带一端有一个圆形金属片,紧贴着他的手腕;另一端钳在工作台上,“这是‘防静电手带’,主要作用是通过接地的工作台,把静电传导出去。”
“以前的手机,除了主板容易积灰,触摸屏和显示屏之间也会积灰。”欧阳厚明说,随着手机工艺的提升,现在的手机屏幕基本不会再出现这种问题。
他还有两个现在不常用的“老伙计”,是除锈笔,和一大张类似手机膜的透明塑料片。“我用除灰膜把屏幕上的灰尘粘下来,就像女娃子的去黑头面膜一样。四川潮气重,电池和手机的金属接触面以前容易生锈斑。这也是有的手机经常自动断电关机的原因之一。”
反复擦洗给主板“搓夹夹”
拆机壳、拆主板、拆屏幕,5分钟不到,李先生的手机就被拆了个彻底。“脱了衣服,才好洗澡嘛。”欧阳厚明拿起拆卸完毕的手机,指给李先生看:“你看你的主板缝缝,好多黑黢黢的‘夹夹’(污垢)哦。”欧阳厚明说,主板上的灰尘“不好发现”,干燥状态下可能产生静电,如果堆积多了再遇受潮,更会加大电路短路的可能。
经过6分钟的清洗,李先生的手机看起来明显干净了。欧阳厚明扣上后盖拿了棉签,蘸着酒精,反复地在手机外壳上擦洗,“最主要是清洗容易挨到脸的地方。”欧阳厚明称,之所以特别关照这些部位,是因为手机表面很容易沾染各种细菌,而这些细菌通过脸部和手机的接触,又可以被传到人的皮肤上。
手机进水做SPA来抢救
如果说除尘是让手机洗了个“美容澡”的话,那么抢救不小心进了水没法开机的手机,则可以算是泡个“SPA”,抢救一下了。
“手机在进水后,主板很快就会长满霉斑。”欧阳厚明解释,这即是无法开机的重要原因,而“对症下药”的妙法,就是“泡”。
欧阳厚明指着操作桌上一个不锈钢器皿:“这叫‘超声波清洗器’,主板要在里面泡会儿澡。”欧阳厚明向器皿里倒入一些无水乙醇作“泡澡水”,找了个待维修的主板放进去,让主板完全没进水里。开动容器的电源后,“泡澡水”瞬间出现了很多细小的波纹。
“清洗器能发出超声波,让槽内的液体高频震荡,”他解释,进水主板在里面又泡又震,就能达到洗去霉斑的目的。
一点担忧会“洗”手机的人不多
从拆卸手机到清洗和修复完毕,欧阳厚明用了10分钟。“以前我一天能给10台手机‘洗澡’。”欧阳厚明说的“以前”,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1999年,20多岁的欧阳厚明刚进入手机维护行业,从修理“大哥大”入门。
黄说,这几年来,会做手机清洗的维修人员越来越少:“刷机升级安软件的,做系统和数据修复的越来越多,到处都是。像这种老手艺,基本会的也就会个皮毛。”
而从事手机销售六七年的魏老板店里,自营的售后服务只包括手机破解以及软件安装升级等业务,手机维修等业务全都分包了出去。他说,如果要找专门做手机清洗的老师傅,“我还真觉得无从下手”。
三伏天来了,又开启了上蒸下煮的闷热模式,酷暑高温多少磨灭了大家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