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tificmanagementwillcontinuetoabsorbthenewtechnologiesofmodernscience,furtherintegratethehumanities,philosophythinking,andcross-culturalmanagementtheoryandresearchmethods,andgraduallyestablishatheorysystemandmanagementmodewithmulti-level,beingclosetotruehumanityandthemanagementenvironment.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Keywords:managementscience;research;developmenttrend
1管理科学研究及其发展历程
管理科学自1911年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兴起以来,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核心内容是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古典组织理论;研究方法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过程的管理。
第三阶段:20世纪60到80年代,以1961年孔茨发表的《论管理理论丛林》为标志的现代管理科学阶段。核心内容是综合利用和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自然科学、统计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理论所形成的“管理理论丛林”。1980年孔茨再次发表的《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把管理科学归纳为十一种管理理论学说,究其实质,或多或少吸收了其他多种学科的研究结果。
第四阶段:1981年后,进入了对企业文化研究的阶段。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研究。
2.1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管理科学研究以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为基本方法,这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对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十年,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主要内容的“老三论”,和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为主要内容的“新三论”,以及主要用来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的数学研究方法,也都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科中。此外,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统计学、哲学等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也可作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
2.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显明的特点是有多学科移植性。即指管理科学除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之外,主要依靠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的主要观点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予以充实。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新的理论及方法不断诞生,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进一步丰富。
3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存在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有待深入。
3.1继续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管理活动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或进行动态模拟,这将大大促进管理科学向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可见,继续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是管理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3.2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不断融合科学管理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融合是21世纪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就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趋于融合的具体表现。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纪,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必将进一步融合。因此,调整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建立有中国特色、具备东方文化底蕴、具有足够话语权的管理科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3.3哲学思维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哲学的真谛,在于从一般范畴揭示事物本质,因此,哲学思维是深入分析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西方管理科学自20世纪初形成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对“人”的认识上,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管理人”;在管理理论上,从“科学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时期”,再到“管理科学丛林”。这些理论既有其科学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要解决当今管理科学的“丛林纷争”就必须借助哲学的辨证思维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和规律。
3.5管理科学与经济学方法进一步融合从总体上说,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而管理科学主要研究“怎么办”,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应用经济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随着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综合管理领域的研究,大多兼有经济学与管理科学两栖性,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此外,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来承担,要想解决现实问题,就没必要将这两个学科划清界限。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管理科学家西蒙,所做的就是关于经济组织内部决策程序问题的研究,这充分说明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管理科学问题。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将进一步吸收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使管理科学研究的结论能够直接用于解决现实管理问题,从而缩短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科学——现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祝恩富等.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行为审计审计行为行为科学
一、行为审计概述
(一)行为审计概念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特征的科学。随着审计行为和审计科学的不断发展,行为科学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活动,当行为科学应用于审计活动时,行为审计学就诞生了。行为审计学是行为科学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通过对审计活动中各种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使其不断合理化、科学化,最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一门审计学科(陶艳娟、靳炎,2003)。行为审计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审计过程中各种行为的一种研究范式。它与传统的审计研究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如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传统审计常用查账法,而行为审计则多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分析异常经济现象原因时,传统审计认为主要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而行为审计则从心理学和社会因素进行解释,强调审计师的主观行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强调对人的激励和行为的管理。
(二)行为审计的研究范式
三、行为审计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
(一)行为审计的研究典范行为会计主要研究审计师在审计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包括外部因素对审计师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审计师决策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透镜模型。“透镜模型”又叫政策捕捉,是利用模型的建立与统计方法来捕捉决策者的判断方式。行为审计研究的早期,研究
(二)行为审计的研究方法利用不同研究方法探讨相同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测试研究发现的稳定性,能促进研究范式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增强认识的全面性。相对于其他审计研究,行为审计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分析角度为审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行为审计主要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观察法、条件反向法等。在现阶段,行为审计研究大多通过实验方式进行,并未更多地尝试其他的直接客观方法,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等。行为审计的实验和实地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事前研究的途径,揭示了个体决策行为过程和规律。如在利用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时,会计数据的滞后性决定了其研究的滞后性,所以运用会计数据的研究都只能事后总结,而不能事前预测。而实验方法可以建立虚拟环境来检验会计方法的使用对个体决策的效果,从而对会计政策进行事前研究,有利于会计政策实施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个体实验研究能使我们深入观测到个体的决策过程的黑匣子中。
四、行为审计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行为科学的原理是要求做好人的工作,通过上级对下级的信任,赋予下级在一定范围内的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上级也必须定期考核下属对其权利和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他们进行奖惩,以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根据这种新的理论依据,企业管理者为提高各级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借助某种手段对下属进行负责和考核。这种手段必须能提供较明确的、尤其是量化的信息,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履行其协调、激励等职能,这种需要导致了责任会计的发展。
2.组织行为学为管理会计系统控制方法和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应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探索如何根据人类行为的规律来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组织行为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决定的,而动机由需要所引起,对人的激励要首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人是社会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就不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而且还有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进而,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考虑这些行为规律,就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重视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激励与机制的建立来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会计从组织行为科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3.权变理论和信息经济学是管理会计系统个性特征的形成基础
3.1权变理论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
3.2信息经济学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成本和信息效益角度促进了管理会计对其信息质量的研究,为管理会计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产生的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效益和成本。因此信息价值只有信息效益大于信息成本的信息系统才是经济可行的。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的研究,使我们对信息系统的先进与否有了理性的认识。由于信息成本的限制,优秀的信息系统不是理论上最完善的,也不是技术上最先进的模式,而是信息效益与信息成本之差最大的模式。不同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信息效益和成本。这种认识缩短了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的距离,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健康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
(1)微生物絮凝剂对电镀废水的处理研究张蔚萍刘燕侯梦然
(5)鄱阳湖区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探讨张新华杨期勇王慧娟
(10)鄱阳湖水环境现状及污染防治模式思考杨期勇张新华黄卫
(15)九江市“山江湖”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熊晓蔚阎朝兵段宝斌
社区医学教育
(18)社会转型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探究梁光霞
(2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细胞学》课程改革构想刘怀荀春华胡志坚
工程科学与技术
(26)苯乙烯压缩机填料密封泄漏原因及其改进林伟明宋士华刘良文
(30)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线粒体电镜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林雯
(40)kks编码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李海滨
(43)服务器虚拟化在高校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陈滨
(47)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分析和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李红丽
(49)oraclerac技术在校园一卡通网络中的应用王志飞李刚
数理科学
(52)关于变上限积分函数的两条定理及应用比较闫瑞玲
(55)三元切触有理插值新型构造方法马锦锦
(58)kmpn的全色数和邻强边色数雷波
(61)例析平面方程的形式和解法冯园新
(64)复变函数虚数的应用探讨张双林
基础医学
(67)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何丁文殷嫦嫦殷明
(71)藜蒿总黄酮对顺铂化疗增敏效应的研究何观平邱国胜李玲苇杨世伟任红梁曹俊
临床医学
(74)2009~2011年九江市某医院性病流行病学分析陈波
(76)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60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王延玉阮燕山蔡业清
(79)胸腔镜及其辅助下小切口治疗大疱性肺气肿的对比分析郭颖
(81)疑似丙肝患者丙肝抗体、hcv—rna及alt结果分析陈越王建国
(83)无痛胃镜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36例疗效分析李宏韬蔡长春梅万甜
(85)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尿潴留60例疗效观察秦晓云刘春华
(87)腹腔镜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及局部注射甲氨蝶呤25例临床报道韩再香李萍万冬强
(88)介入治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观察邱玲蜊余静何花
&n
bsp;(90)不同中药方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比较研究梁光造
(92)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桑卫东
(95)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张道武
护理学
(98)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内涵认知的比较研究胡颖
(103)综合健康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及复发率的影响袁小荣
(105)免钛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对策袁荣华
心理行为科学
(107)软式排球运动对大学生行为抑制影响探析甘正永辛杰瑾
(110)基于神经科学研究范式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趋向刘映杰
教育教学
(114)中部地区地方高校旅游开发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代表性高校为例叶仰蓬
(117)教育仿真软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郑小斌
(120)从电子设计大赛看大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陈朝峰郭书超查代奉
(123)地方工科类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郭景娟徐蓓胡芳
(126)“互惠合作”在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茆飞霞
无
关键词:亲密关系科学;需求论;婚姻教育;婚姻咨询
一、亲密关系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辨
亲密关系是一种有着特定内涵的人际关系,主要指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一般来说,亲密关系有这样一些特征:关系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关系的内涵是多样的,关系对于双方有重要影响,双方有经常的身体接触。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术理论界逐渐地把两性关系、爱情、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等问题统摄为亲密关系问题,亲密关系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人类的知识、观念和生活有着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分,在亲密关系领域尤其如此。古今中外的亲密关系知识大都是人文主义而非科学主义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表现为社会习俗、家庭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等形式,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地域性、族群性、个体性。就个体性而言,人们的亲密关系知识依赖个体的成长、体验和情感,相信主观、非理性和信仰,认可迷信和权威。这些知识有部分的道理,也有很多是偏见和谬误。在这些知识的支配和影响下,人们只能把各种好的和坏的亲密关系,都归结为缘分、运气、宿命。
数千年来,亲密关系知识和规则的产生、内容、传播、实践等等,主要是服务于政治统治和社会控制的价值需求,其次才是满足人类的一般自然需求,这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表现的极为突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宗教与宇宙论是阴阳学说,其社会论的主要内容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君臣(君民)、父子、夫妇等,这些关系在根本上都是上下、尊卑贵、贱的政治关系。现在来看,传统的君臣关系属于政治关系,父子、夫妇关系属于亲密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一半是讲政治关系的,一半是讲亲密关系的。
当然,应当认为,亲密关系属于一门“软科学”,还不属于像物理学、化学、生理学那样的“硬科学”。强调亲密关系是一门科学,是指其可以像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那样,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实证研究,进行定量的或确定性的研究,可以进行证伪。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也有对立排斥的一面。长期地看,科学发达的知识和生活领域,人文主义就要退却,或者被批判、否定,或者被消解、重构;反之,科学不够发达的知识和生活领域,人文主义就会流行,就会有话语权。在亲密关系领域,人类的知识和生活,总是从人文主义走向科学主义,并形成新的人文主义。当然,人文主义范式的亲密关系知识有着特定的传播机制和应用价值,并不会因为相应的科学主义范式的知识的兴起而自动消退,科学主义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取代人文主义;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也并不是截然分明、非此即彼的。正因为如此,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亲密关系知识都很流行。
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和专业人士,习惯性地狭隘地从人文主义认识亲密关系现象,而没有同时意识到亲密关系是一门科学。所以,在中国倡导和发展亲密关系科学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中国倡导和发展亲密关系科学呢?方法不外如下:
其一,整个社会,尤其是科学界、学术理论界,应大力宣传亲密关系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其二,应当重视和加强多学科的亲密关系科学的研究。
其三,应当在学校和社会大力推广亲密关系科学的教育。
其四,应当用亲密关系科学咨询和辅导人们的亲密关系问题。
二、需求论范式的亲密关系科学
西方亲密关系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非常宽泛,主要是心理学,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等。吉登斯从政治学和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其《亲密关系的变革》[3]一书对中国学术理论界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加强了对亲密关系科学的研究,例如,张洪等人研究了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问题[4],叶映华等人研究了个体自尊与婚姻满意度关系的模型问题[5]。总体来说,中国学术理论界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大大落后于西方,研究成果少,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视角有限,这也表明中国的亲密关系科学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出和更新自己的范式或理论。不论从什么样的视角探讨研究亲密关系,都会涉及到亲密关系的本质和内涵问题。综合有关研究资料和社会实践,笔者认为,亲密关系的本质和内涵是人类针对这种特定关系的需求或利益,需求论或利益论可以成为亲密关系科学的一种范式。主要理由和依据有:
其一,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核心问题都是需求和利益问题,需求论范式有助于超越心理学,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和学科来认识亲密关系,把亲密关系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离开需求和利益,是无法说清亲密关系问题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就说道:“‘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同理,关于亲密关系的知识及观念一旦离开需求和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其二,需求是心理活动,也是外在行为,研究需求,意味着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行为能够高度结合。需求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流派都与需求问题有着实质性的关系。从需求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问题,有利于整合尽可能多的心理学知识。从亲密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实践来看,来访者提出的问题,也大都与需求满足与否有关。
其三,需求也是行为科学的核心问题,很大程度上,亲密关系科学是行为科学的一部分。从需求的角度认识亲密关系现象,有利于吸收和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如需求、动机、激励、人性、态度、目标、期望、公平、强化、归因、惩罚、沟通,等等。
以往的亲密关系需求论的主要缺陷在于,重视研究如何满足需求,而忽视了研究人在亲密关系中究竟有哪些需求,忽视了对需求进行系统的类型划分和定义,这样就造成了如何满足需求的研究,常常是片面的,缺乏针对性及有效性,其结果是无法真正指导人们去满足需求。所以,亲密关系科学首先应当研究需求的类型及划分问题。
亲密关系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包含性质不同、相互独立并关联的五类需求:、情爱、子女、财务、服务(家务)。绝大部分亲密关系现象,都与这五类需求有关。这五类需求有不同的特点、功能、价值和意义,每类需求都是可以进行符合生活实际及逻辑的逐层逐项划分的,每一类每一项具体的需求,也都有确定性的内涵、外在表现或心理特征。需求满足情况决定了亲密关系的质量和状态,决定了亲密关系中的爱与情感。没有单一的因素能够决定亲密关系的危机或和谐;亲密关系的危机和破裂,大多是意识及潜意识层面的一些需求长期没有满足的结果;亲密关系的和谐,意味着每人的需求得到了一种综合性的均衡的满足。全部需求都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是非理性的。均衡满足往往意味着满足了生理与心理均衡、物质与精神均衡、亲密关系与人生均衡,也满足了收益与付出均衡。均衡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构建行为,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心态以及外在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样,由于我们能够科学地合理地把亲密关系的复杂需求明晰为一种多元多层的结构,我们也就能够做到解释、预测、指导、控制人们的亲密关系及其行为。
总之,需求论范式的亲密关系科学,就是把需求作为亲密关系本体论和方法论,实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亲密关系中包含哪些需求;需求满足与亲密关系满意的关系;如何满足亲密关系的需求;需求对亲密关系演变的影响;有哪些因素影响需求满足;如何从需求满足和均衡的角度进行亲密关系的干预及咨询。
需求论范式的亲密关系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衔接、融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认为只有需求满足和需求均衡,才能体现有关的各种人文主义观念和诉求,如爱、爱情、感情,等等,否则,这些观念或诉求都是空谈。因此,需求论范式有助于人们消除人们对亲密关系科学的抵触,反思、松动和扭转某些错误的人文主义观念,自觉地排除其不利的影响。
三、需求论亲密关系科学的社会应用价值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会同时流行着很多杂乱的亲密关系观念,当今西方社会如此,当今中国社会更是如此。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婚姻、爱情等问题是纯粹的感性问题,是说不清的,是没道理可言的。在恋爱与婚姻问题的教育、讲座、咨询、辅导中,在各种影视节目、网络传播、图书出版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有问题的人文主义亲密关系知识。例如,倡导男女大不同的庸俗心理学;提出了很多不靠谱的所谓关系技巧、宝典;宣扬一些信仰和教条,诉诸真爱、感恩;强调与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潮流相违背的传统观念;夸大原生家庭的影响;把个人体验和感悟当做普遍的道理;把内容含混的情商、沟通、爱的能力、爱的语言等作为核心话题;更有甚者,宣传一些荒谬或玄奥的东西。种种情形都有一定的市场,笼罩在浓重的非理性氛围中,其情形远比西方严重和混乱。
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中国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有了很多新的思考、选择和要求,亲密关系问题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个困惑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亲密关系科学,去反思、评价、取舍各种人文主义的亲密关系观念和说教。可以说,倡导亲密关系科学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实际意义。
需求论范式可以为亲密关系科学提供大量的学术理论上的课题,更有很强的社会应用价值,这也是亲密关系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指导人们的亲密关系行为,增强人们爱的能力。
其二,指导亲密关系的教育及咨询活动。
需求论范式是以问题解决和社会实践为导向的一种理论探讨,这也决定了亲密关系的教育与咨询是一致的、一体化的。亲密关系教育,就是说清楚亲密关系中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均衡,如何通过经营构建行为实现需求均衡。亲密关系咨询,就是了解和解释哪些需求没有满足,有哪些需求失衡,并指导帮助人们改变需求认知,采取行动弥补失衡。也就是说,通过规范化操作,诊断需求满足情况,调整需求失衡。需求论范式与认知行为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有着直接的内在的关系,因此,可以更好地推动这些理论和技术在亲密关系咨询中加以运用。
[1]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亲密关系[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GarthJ.O.Fletcher.ThenewScienceofIntimateRelationships[M].Malden,Massachusetts:BlackwellPublishersInc.,2002:4-12.
[3]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张洪,王登峰,杨烨.亲密关系的外显与内隐测量及其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6):910-915.
[5]叶映华,吴明证,姚乃琳.个体自尊与婚姻满意度关系的模型构建[J].应用心理学,2009,15:84-8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于立东.心理咨询中的利益均衡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1-238.
[7]莎伦布雷姆,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苏珊坎贝尔.亲密关系[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8.
[8]威廉哈里.他需她要[M].刘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