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著名海滨城市、海岛和城市外的海滨等类型的海滨旅游度假地进行了考察。期间拜会了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与有关国家和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实在考察海滨沙滩、水上运动、度假酒店以及交通、餐饮、购物、娱乐、夜生活等设施,收到了预期的成效。考察范围之广、内容之实、效果之好,为全国旅游行业所仅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外海滨度假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欧洲是海滨度假旅游的发源地,20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度假胜地成为世界著名海滨旅游中心。“二战”后,以中产阶段为主要消费群的现代海滨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年,世界入境旅游人数7.15亿人次,居前4位的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意大利占30%,均为海滨度假旅游发达国家。目前仅地中海沿岸每年接待国际游客上亿人次,其中85%流向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土尔其的海滨。
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法国,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堪称度假旅游者的天堂。法国每年外出度假人数占60%以上,有一半的人选择去海滨地区度假。*年接待国际游客767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10.7%,旅游收入345亿欧元,相当于GDP的7%,旅游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
意大利海岸线7300公里,海滨旅游十分发达。1999年接待海滨度假游客1.06亿人次,占全国接待总量的34%,遥遥领先于各类景点,专业海滨旅游公司1.2万家。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年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20%,海滨旅游占国内旅游的65%,占国际旅游的55%。
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4万人。近年来淅川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秀美的湖光山色,迷人的楚风古韵和现代文明的巨大成就吸引着八方游客。
淅川县旅游资源丰富:八百里丹江斗折蛇行,万顷碧水烟波浩淼,千年古刹名震中州;楚人先祖在此建都兴业,商圣范蠡在此诞生学艺,李白、杜甫在此挥毫泼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渠首所在地,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诞生了商界鼻祖、越大夫范蠡,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元好问都曾在此留下了千古佳句。
经过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下,淅川建成了山青水秀、风景隽永、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的丹江小三峡自然风景区;以千姿百态、亦真亦幻的钟乳石而闻名的八仙洞自然风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刹香严寺自然风景区,北方13省市保存完好的荆紫关清代五里长街大型古建筑群风景区;有中原山水峡谷精品坐禅谷自然风景区;有超级天然氧吧之称的龙山风景区;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古城址、古墓群(5****余座),及其出土的以王子午鼎、编钟、云纹铜禁、神兽等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
淅川旅游资源融山水、人文、宗教和楚文化为一体,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丹江水库——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小三峡”已成为省内旅游的黄金线路,是省政府确定的伏牛山生态旅游特色线路。
如此强大的资源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搞好开发、正确引导、做大、做强淅川县的旅游产业经济,这是摆在我们淅川县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立足定位
在**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旅游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战略部署,确定**年我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挥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出了“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的口号。1月1日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了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乡村旅游”年的序幕,春节期间总书记、总理到农家过节日,与农民共同做年夜饭、看社火,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祝福和问候,也为“乡村旅游”年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园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决定了旅游业对产业融合的基础作用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作用。旅游产品的演绎是无限的,农业做为基础产业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同时,自身要成为旅游的景点或要素,乡村旅游把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旅游产品和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布尔津县提出乡村旅游的背景
围绕省、市委提出的要把连云港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及新近出台的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工商联经过认真考察调研,现就加快滨海旅游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我区建设滨海旅游区的思考
首先,要明确我区适宜建设滨海旅游区的地带。东部城区海岸线不长、基岩海岸较短,在海岸资源十分宝贵的情况下要同时加快发展港口、临海工业、海滨城市、渔港等,已使建设滨海旅游区的空间十分有限,主要有以下地带:临洪河口、西墅、墟沟、连岛、高公岛、板桥、徐圩等。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墟沟的“在海一方”海洋公园已正式实施,高公岛风景区通过产权的变更将会有较快的发展。除了上述滨海旅游区和风景区以外,我区还应该积极拓展滨海旅游区的空间,建设临洪河湿地、西墅滨海湿地、板桥湿地、埒子河湿地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其次,要把握我区滨海旅游区的发展战略。以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墟沟滨海旅游区为主体,以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埒子河自然保护区等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辅之以板桥湿地公园、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形成六大滨海旅游区。依据旅游业的特点,实行集约化的建设方针,集若干个旅游景点为海滨旅游区,将多个海滨旅游区联结为海滨旅游经济带。随着东部城区的发展,通过建设海底隧道、海上桥梁、人工岛、海上公园等适时对海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使我们沿海城市的后备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彰显。
二、对我区建设滨海旅游区的建议
第一,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升级换代,打造连云港特色的旅游品牌。目前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整个旅游业已在快速升级换代,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要把第一代“看风景”作为基础层次,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发以观光、游玩、放松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景点和项目;把第二代“看风光”作为主导层次,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开发以获取知识、求得信息、领略异地他乡情趣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下力气把第三代“看风情”作为提升层次,以紧跟“旅游革命”的形势。在具体做法上,适应高收入者和城市居民到城郊和景区附近购置第二套住宅的需求,建设高档住宅区、公寓和产权式酒店。针对俄罗斯人聚居东部城区的特点以及我市至韩国仁川客货班轮开通的机遇,建设“外商经营一条街”等,使东部城区充满异域情调。
近几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突破口来培植,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产业纽带,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好势头。为了解20****年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受省旅游局委托,省统计局对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快的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海南州、格尔木市及互助县、贵德县、海晏县、门源县等旅游重点县1―8月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以州(地、市)为总体,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国内旅游总人数(本次调查不包括海外游客)及构成、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游客的花费情况等指标。现将这次调查的结果作一简要整理报告。(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
一、国内旅游总人数
1―8月全省国内旅游总人数为410.85万人次,其中:过夜人数147.86万人次,占35.98%,一日游人数262.99万人次,占64.02%。在过夜人数中,省外游客为57.48万人次、占38.87%,省内游客90.38万人次、占61.13%。因各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旅游发展很不平衡(详请见表1)。(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表1:全省1-8月各地区旅游人数调查推断情况
地区调查推断人数过夜人数其中一日游人数
(万人次)(万人次)省外省内(万人次)
市场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按照县委领导的意见,县政协牵头组织旅游、文化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就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总结分析,经县政协常委会议讨论协商,在充分汇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开发进展情况
我县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自****年佛教圣物显世至20****年底,全县共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启动并引入正轨,各项基础条件正逐步趋于完备。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规划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坚持将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确立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利用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资源,整体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构想。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山东省汶上县中都佛苑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南旺分水龙王庙抢修恢复方案》、《汶上县北泉河风景带控制性规划》和《文庙抢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形成了“中华兵祖陵苑”、“北方都江堰”、“孔子仁政园”、“鲁九公皇林”等景区开发的初步设想。在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和扩展的同时,全县上下对发展旅游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思想共识和明确的目标指向。
旅游开发的管理与经营体制得到相应完善。鉴于我县旅游资源的宗教和文化属性,县政府调整归并了部门设置,形成了集民族宗教、旅游、文物于一体的职能机构;围绕宝相寺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开发建设与对外合作的主体机构,配套设立了吸纳社会捐资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引进僧人组建了宝相寺寺务管理委员会,应有的工作机制也随之逐步健全。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市场,拉动消费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借助“清河羊绒之都”的市场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发展购物旅游,取得良好效应。购物旅游已成为清河经济的一大特色。
一、清河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建设于2007年七月动工于2008年9月26日正式开业的中国最大的专业羊毛衫批发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5万多平方米商位600余个,从业人员1000,日客流量1500多人次。市场开业两个月总成交额达2000万元。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已基本构建了以羊绒制品交易区、纱线一条街、国际成品绒交易区、和全国特色产品区为主的购物旅游体系,在国内打响了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清河濮院自从推出购物旅游以后,迎来一拨又一拨国内外游客,商城由此被评为“2008中国纺织服装影响力大奖”。中国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成为河北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试点。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现正在申请国家4A级购工业物旅游区,是全省首个“工业+购物”旅游景区。自开业以来,慕名到清河参加购物旅游的人数达到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近500人次。游客在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的购物消费
人均超过400元。
二、清河县政府奖励购物旅游的政策为了规范旅游购物消费行为,充分调动到清河购物旅游组织者的积极性,清河县人民政府专门实行奖励的办法。规定:组织境外同一国别5人(含)以上旅游团队来清河购物(住宿),按每人100元奖励,不住宿的减半奖励;组织国内游客10人(含)以上团队来清河购物(住宿),按每人20元奖励,不住宿的减半奖励。在普奖的同时,年终对组织国内游客大于3000(含)人次、境外游客超过100(含)人次的单位,按总人次数量取前3名给予一、二、三等非凡奖,分别奖励2万元、1.5元和1万元。在政府奖励的同时,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为了激励导游的积极性,对于带团到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购物的导游,给予每人10元的现金奖励。
三、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购物旅游产生的良性效应使购物旅游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清河购物旅游实际上是一个大的购物旅游概念,体现了旅游经济的关联性以及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多数来清河购物的游客是慕名而来的,但是一次购物旅游经历让许多游客从普通的商品购买者转变成为购物批发商。清河购物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回头客,创造口碑效应,这也是清河购物旅游的成功所在。
旅游购物消
一、旅游现状
20**年,我乡开始实施“旅游兴乡”战略,几年来,通过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人家”,“**第一湾”,“**第一洞”等带有农业休闲气息的旅游品牌。目前,共有以“**人家”为品牌的农家休闲山庄56家,每日可接待游客4000多人,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近400人,并有效地促进了种养业和招商引资地发展。
二、存在不足
××农家休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客源不稳定,外地游客少,经营方式单一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