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2022》重磅发布!本报告自2018年首次问世以来,定期发布,本报告是企业反舞弊联盟发布的第三份中国企业反舞弊蓝皮书。
报告指出:舞弊现状不容乐观、传统反舞弊机制的建立健全仍有待加强、新兴反舞弊机制需给予重视。
结合当前舞弊的现状,报告强调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舞弊高风险区域
二、重视舞弊低龄化问题
从提高思想素质、加强制度约束、完善工作激励等三方面引导年轻员工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树立正直诚信的价值观。
四、健全舞弊发现渠道
设置举报制度,实质上是“发动群众的力量”,赋予全体员工对舞弊行为的监督权,实现全民监督,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作为企业发现舞弊的重要形式,企业应重视举报制度的建立健全,丰富举报的形式和渠道,在更大程度上激励和保护举报者,使得举报者“敢于发声”。与此同时,应重视大数据技术在舞弊发现中的作用,采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反舞弊工作,提高反舞弊部门侦测和预警舞弊行为的能力,进而使得舞弊行为无处遁形。
五、加强内部控制“2.0时代”制度建设
第一,监管机构完善内部控制规范制度,推动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第二,企业强化内控制度有效落地,充分发挥内控价值;第三,灵活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内控赋能;第四,着重改善薄弱环节内控,同时鼓励企业个性化加强内控建设。
六、完善黑名单制度
七、推动民企反腐的立法
八、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高层领导对诚信足够的重视是企业诚信文化培育的前提,企业员工对诚信的普遍认同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基础,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反舞弊正式制度是诚信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
九、利用新技术反舞弊
对于企业反舞弊,审计部门奋勇当先,因此审计部门对新技术方面也不能落后,尤其是信息系统审计、深度学习等,而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是舞弊减少的根本。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将企业现实世界中的业务都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即令企业的每一笔业务都记录为电子数据。本报告案例分析章节中发现,经历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其所有业务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这让潜在的舞弊者无隙可乘。
《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2022》摘要
本报告指出,采购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发生舞弊的概率最高,舞弊者出现在各个公司的销售部和采购部的次数也最多,在504家被调研企业中分别为230次(1670人)和176次(514人)。
本报告指出,收受贿赂和回扣、侵占资产案件频数占比高,分别为52%和24%,与《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2019》相比,舞弊案例中最常见的两个作案方式未发生变化。
本报告指出,企业发现舞弊的前三个渠道分别是内部举报热线(79%)、内部审计(75%)以及外部举报(50%),这与《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2019》保持一致,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2年1月21日通报,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86.2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82.6万件,立案63.1万件,处分62.7万人。举报是发现违规的重要渠道。
本报告指出,舞弊的货币损失金额在小于50万元、100万至500万元区间的企业占比较大,分别为27%、25%,损失金额小于1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为41%,损失金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为32%;在舞弊损失的挽回方面,37%的企业挽回了1%-25%的损失,21%的企业挽回了26%-50%的损失,38%[①此处三者之和占比为37.74%,故四舍五入为38%。]的企业挽回50%以上损失,只有4%的企业未挽回任何损失,这与《中国企业反舞弊调查报告2019》基本一致。
本报告指出,当前被内部审计应用最多的十大新技术(及其频率)依次为:审计电子档案(67%)、大数据技术(59%)、数据挖掘(54%)、审计数据仓库(46%)、在线审计(43%)、信息系统审计(42%)、深度学习(38%)、知识图谱(37%)、审计数据中台(37%)、可视化技术(35%)。
本报告指出,黑名单共享系统在企业界的认可度较高。黑名单类似于我国现行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让不诚信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提高失信行为成本,达到预防不诚信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