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常委、市委徐新荣书记《延安农业》第80期(总期第580期)上的批示精神,了解我市苹果产业后整理及今年果农的收益情况,2018年10月16至19日,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我市苹果产业后整理对果农收入影响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延长县的安沟镇、张家滩镇,洛川县的菩提乡、石头镇和槐北镇,通过实地查看、与果农及苹果后整理企业技术负责人交流等形式,重点了解了苹果后整理对果农收益的影响情况,及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年均气温9.2℃,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年日照时数2448.6小时,土质黄绵、疏松,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符合世界苹果最适区7项气象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是农业部确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苹果种植区和苹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
延安苹果产业从1947年开始起步,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延安苹果已为世界瞩目,2015年起,外交部将延安苹果选定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2016年10月,经过与多个苹果主产国的激烈竞争,中国最终脱颖而出,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在延安举办。延安的苹果产业已从过去“产下来就卖”的传统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者。
(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延安已成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13个县区都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自2012年以来,我市的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平均每年2.9%和3.91%的速度在增长,截止2018年底,全市苹果种植面积354.8万亩,产量289万吨,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农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二)产量逐年上涨。
2012年,全市苹果产量258.2万吨、产值76.6亿元,2018年,在我市遭遇了50年不遇的冻害,苹果总产仍达到了289.2万吨、产值128.7亿元;比2012年增长31万吨、年均增长1.9%,产值增长52.1亿元、年均增长9%。
(三)科技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延安的优质苹果基地县从2012年的8个增长到2014年的13个,实现了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全覆盖,成为陕西第一、全国仅有。截止2018年,全市共有绿色果品基地93.7万亩、有机基地17.4万亩,出口基地14.5万亩,果畜沼生态循环果园47.6万亩。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选育新优品种30多个,矮密栽培达到32.2万亩,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建园34.4万亩。正在创建“515”矮密示范园513个10.6万亩,各类果园机械由2012年的10.8万台增加到了现在的42.5万台。目前,洛川县已建成绿色食品认证的基地县,正在创建有机苹果示范县;富县建成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基地县。洛川、富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称号。
在大力发展优质基地的同时,我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不同地形条件果园的坑施肥水旱作节水与果园生草增肥技术,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低效施肥为高效施肥,实现水肥同步,提高肥水利用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019上半年,全市推广坑施肥水9.79万亩,建成水肥一体化滴灌12.93万亩、渗灌面积8.07万亩,果园豆菜轮茬面积46.63万亩。
(四)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市积极主动开展针对花期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大力推广土窖式防冻、坑施肥水、覆盖保墒、节水灌溉等技术。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防雹网面积22万亩、高空防雹点283个(高射炮146门、火箭炮140门),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279%和16.5%;建成熏烟防冻窖200多万个,2019年建设防冻窖达到515万个,为有效抵御花期冻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开展了机拣、期货、价格指数等保险试点工作,为果农挽回损失累计达到1亿多元;推广豆菜轮茬覆盖增肥341万亩,建成集雨窖8万口、沼气池5.5万口,每年实施坑施肥水、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100多万亩,有力提高了果树抗灾能力。
二、苹果产业后整理发展现状
2018年2月,市委在五届三次全会通过了要大力发展特色有机农业,全力抓好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决定。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让苹果从传统的散果营销模式,经过工业化的分拣、包装、冷藏、加工等后端一系列的整理过程,转化为高端商品,从而提高苹果的商业价值。
(一)苹果后整理基本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全市拥有智能选果线88条,小时选果能力达到了400吨以上;冷气库储藏能力120万吨,比2012年的73.9万吨增长了62.4%;冷链车50辆、果品交易集散市场60个,苹果分批采收分级销售比例为90%,比2012年的40%增长了125%;今年新增果品精深加工企业2家、累计达17家。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步伐加快,选果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
(二)苹果后整理的影响
1.扩展销售渠道、开拓销售市场新天地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直销店331个,比2012年增长200.9%,覆盖了全国20个省72个城市;电商企业262家、各类网店、微店1.4万多个;2018年,全市果季销售苹果3.27万吨,平均销售价格12.9元/公斤,销售额4.2亿元;线上销售苹果9.58万吨,较2017年增加了6.8万吨。2019上半年,销售入库苹果46.5万吨,占库存总量的96.7%,销售进度较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价格每公斤高出4.0-5.7元。富县绿平“果园变股权、苹果变股金、果农变股东”和企业、合作社、农民“三兄弟”营销模式,使参与的果农苹果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1.0-1.2元/公斤;洛川顶端果业在首届“京东陕西苹果节”网络销售额500多万元、日均进账2万多单。
2.一二三产创新融合、产业链接促增收
苹果产业后整理是一项兼具融合性、创新性的创意工程,在当今产业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我市果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市不仅有以果品深加工和集休闲、体验、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洛川县率先建成反光膜回收利用和依靠生物质发电的新型产业,反光膜回收利用厂和生物质发电厂的建成,可以辐射带动50平方公里的果农减少果园投资,这些对我市实现农民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果游观光、采摘休闲示范园30多个,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同时,还塑造了苹果画、树皮工艺、贴字果等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苹果主题博览馆和阿寺“苹果第一村”。
3.提高农民收入、实现高质量脱贫
2017年,全市苹果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近50%,南部县区达到90%以上,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70.5%,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从2012年的3429元增长到2018年的5691元,增长66%。2018年,在花期遭受晚霜冻害、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苹果后整理,促进苹果产业增收25.21亿元,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增收的目标。政府组织企业与涉果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免费分级、分拣、贮藏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措施,帮助有产量的贫困户实现全产业链增收,人均增收1472元。“一个农民,只要有三亩果园就可以脱贫。”苹果产业后整理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新的增收希望。在苹果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3.2%降到2018年的0.66%。2017年,全市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16个贫困村退出,延长县摘帽;2019年5月,陕西省政府宣布,宜川、延川两县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关键技术推广慢。个别农民对坑施肥水、豆菜轮茬等技术认识不到位,推广力度慢、面积小。
(二)果业专业人才缺乏。受传统偏见等因素影响,果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比较困难,高素质人才较为匮乏,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短缺,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困境。
(三)果园土壤贫瘠,苹果品质有待提升。土壤有机质低、肥力缺乏,节水灌溉体系不健全,肥水利用率不高,加之市场上销售的化肥、农药品种多样,优劣难辨,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板结,果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持。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在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推广、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品和品牌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同时,还应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苹果后整理企业的发展及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加强果业产业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加强与各类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的能力水平,推进果业主导产业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苹果产业的发展。
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延安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延安市政务公开办)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