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光华,一方面是由于机缘巧合,另一方面也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呼唤。在中学时期,我的心底就有一个声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将自己能够发挥的价值最大化。进入北大后,我看到了“未来领导者”项目的招生信息,项目提倡自由发展,强调社会价值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我,因此我决定转院来到光华,希望我的梦想能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生根发芽。
我在大一上学期参加了两轮项目面试,面试内容并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知识,而更像是一种交流和畅想。老师会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最近读过哪些书?”,给大家充分自由去讲自己的故事和理想,这让我感到欣喜,我隐约看到了理想中大学生活的样子。
去往无穷的远方,看见无数的人们
加入北大爱心社之后的两年,我一直投身于特殊儿童的关怀。这些孩子患有自闭症、孤独症、唐氏综合征、发育迟缓等一些先天性病症,导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远低于同龄人,他们常常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我们志愿者把他们叫做“心伙伴”。我在参与爱心社儿童部儿童之家活动时遇到了患有自闭症的小女孩希希,今年8岁。我们的志愿者每周会去陪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学英语、做手工、玩游戏。当其他小朋友都会背单词的时候,希希只会说ABCD;当其他小朋友都会画画的时候,希希学习很久只会折出一条小纸船。但我每次去儿童之家都能见到希希,而且每次她都会给志愿者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她喜欢的志愿者折一条纸船。我曾经想知道,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心里的所思所想究竟是什么。所以问希希:“你的愿望是什么?”希希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非常触动,她说:“我希望哥哥(指我)能够无忧无虑、天天开心。”他们的世界很小,小到眼里只装得下陪伴她的那一个人。在你的世界里,她可能只是一个志愿活动里的一个小朋友,甚至只是几小时志愿时长;但在她的世界里,在那几个小时里,陪伴她的你就是她心中的唯一。
人们常说要多出来见见世面,我觉得所谓的“世面”不是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金融机构,不是只有繁华光鲜的一面,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面都需要我们去看见。在北大,国家和学校给了我们学习知识的平台和展示才能的舞台,我们也可以尽自己所能,给身边的人带来一些温暖。
我们社团的宗旨是:“呼唤爱心,奉献爱心,自我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自我教育。爱心和公益不是去讲穷人的故事来博得富人的同情,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给陪伴。爱心社存在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帮助一般意义上的弱者,其实我们的受助人也是助人者,他们能帮助我们看到更远大的生命价值,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留出一个下午,忘掉焦虑,抛开任务,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
永远乐观勇敢,永远热血难凉
一开始做公益是出于少年的热忱和榜样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也只是把这件事当作学习生活的调节和补充,期望通过看到书山题海之外更深刻的东西。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一个人的价值不只有自我价值,还有对社会的价值。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我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触动,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原来这么有意义。我逐渐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把公益作为我事业和生命的重要部分。
当然在公益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为筹备的资助计划寻找资助人,捐赠方需要发票但我们无法提供……虽然需要付出很多,但是我有勇气去做,有决心做好,遇到困难就一步一步去解决,有梦想就一点一点去实现。爱心社近期重启了一个曾停办多年的资助项目,下一步我还想通过项目团队和社交媒体的力量把项目的影响力扩大,以期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困境儿童。在更远一些的未来,我希望能够想办法,为了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孩童失学问题做些事情。
这一年来,我也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教育创业公司。我期待凭借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向上向善,希望在五年或十年以内,依托自己创办的社会企业,通过自己的奋斗为我想做的公益事业提供造血能力。我时常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永远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充满乐观,我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理解的理想主义就是一个勇于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干劲脚踏实地向前走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过程。
张载曾经说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今,我们能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我们能够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着笑脸,都离不开那些立有“为万世开太平”之志的前人。我希望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欢迎同样热爱公益事业的同学和校友加入爱心社的公益事业,我期待和更多人一起在公益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