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DavidLiu团队在Nature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基于胞嘧啶脱氨酶APOBEC1(能催化C脱氨基变成U,而U在DNA复制过程中会被识别成T)和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剂UGI(能防止尿嘧啶糖基化酶将U糖基化引起碱基切除修复)的单碱基编辑工具(BE3)首次实现可以在不引入DNA双链断裂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极小种群之一的巴郎山杓兰和对叶杓兰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兰科植物5个亚科中的47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为阐明杓兰属和兰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13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共同参与的大熊猫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近日正式完成,并绘制出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
序列特异性核酸酶使得基因组编辑成为可能,快速推动了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的发展。CRISPR-Cas9系统自出现以来,作为可转化植物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CRISPR-Cas9对基因组靶位点进行定向切割,造成DNA双链断裂。DNA双链断裂主要通过两种高度保守的机制进行修复,即非同源末端连接
翻译是核糖体读取mRNA上承载的遗传信息并转译为氨基酸序列的有序过程。mRNA序列除了包含氨基酸序列的信息,还可能携带调控翻译延伸速率的信息。但相比于从密码子到氨基酸的明确对应关系,学界关于翻译延伸速率的调控信息知之甚少。新兴的ribo-seq技术通过RNA酶降解无核糖体“保护”的mRNA片段,
双生病毒(Geminiviruses)是存在于植物中唯一一类具有孪生颗粒形态的单链DNA病毒,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单链DNA病毒家族。据ICTV(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报道该类病毒目前已增至九个属,其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具
李嘉诚于2011年参观中心实验室来自香港的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后研究生方奕华讲解胚胎干细胞的实验香港白手起家的商人和慈善家李嘉诚在多个领域一直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恩人。2011年捐款4000万美元建立的李嘉诚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中心于2012年开业。迄今为止李嘉诚基金会贡献了超过18.
4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季红斌研究组与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陈良研究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InvivoCRISPRscreeningunveilshistonedemethylaseUTXasan
4月8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征研究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MECP2duplicationcausesaberrantGABApathways,circuitsandbehaviors
金催化的炔—胺—乙醛酸三组分串联反应过程在新药设计和研发过程中,随着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靶点不断地被发现和阐明。同时,高通量筛选技术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的化合物筛选提供了快速方便的途径。这些进步给化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快速大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海洋微生物研究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关乎海洋生物资源的国家权益保障、创新药物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修复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
来自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Talen技术剔除被感染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作为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新策略。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人类急、慢性乙型肝炎。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
植物分枝是决定植物株型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叶片基部叶腋处能够形成侧生分生组织,并产生侧芽。侧芽可以进而发育成为侧枝。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的前期研究揭示了侧生分生组织形成的激素调控(Wangetal.,2014;Hanetal.,2014),并初步解析了
12月18日至22日,木薯973项目年会暨第四届木薯生物技术研讨会在海南海口明光海航大酒店召开。会议从木薯基因组学、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逆境适应及生理生化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来自不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近年来在木薯研究上的进展分别作了报告;期间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重要热带作物
6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发起主办的“人类基因组草图发布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基因与健康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当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众多参与者以及400余位普通民众、在校学生参加了
CRISPR/Cas9是靶向基因变化的一种新方法。与其他方法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箱的一部分。目前,基因组编辑主要讨论的是医学应用,相继有使用基因组编辑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出现,例如:CRISPR基因编辑助力肺癌治疗;华人女学者用CRISPR技术改善遗传性失明;我科学家用CRISPR纠正
CRISPR/Cas9是精确改写基因组的便捷工具。不过,在难转化的植物中进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在技术上还有一定的挑战,往往会产生令人担忧的转基因中间产物。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八月二十五日他们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文
4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Genet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静毅课题组题为TheRNA-bindingproteinQKIsuppressescancer-associatedaberrantsplicing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细胞从环境获取信息的方式,”普林斯顿生命科学HowardA.Prior教授、Lewis-Sigler综合基因组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教授NedWingreen说。“由于肌肉、骨头等组织在细胞尺度上排列无序,细胞只能在有限的周围区域进行测量。我们的工作是模式化这些细胞收集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