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国学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
国学,是一国所具有的学术,为了与西学有个区别,所以我国把“诸子百家”“五术”“六艺”等称之为国学。国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我国国民的爱国之情,反应了对本土文化的追求与热爱。但是目前我国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国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似有似无的层面,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国学教育,高度重视并促进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要从小抓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做必修课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方式将国学的精神深深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要求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民族整体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中华璀璨的文化和五千年的历史,渠道还是挺多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随便的看几本书就可以领略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小学中加入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而且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开设国学经典课程,而且也要组织相应传统文化的活动来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浓缩与结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积累。
三、精炼语言功底,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小学国学经典的内容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国学经典都学完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超过五千字,如果我们对这个数字不是很敏感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中文系教授的R字量也是五千字,这时你就会感到很惊人了吧。而且学习这些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识字量,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精炼语言功底,修身养性。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下,国外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渗透,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国学作为我国的经典,是指导我们做人和做事的一套准则,人学习最快的阶段是0到13岁,这个阶段天真无邪,什么也不想,对我们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
在唐诗宋词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词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而且也学到了对待生活与看待人生的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词的内容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童蒙养正”渐兴起
事实上,像乐乐、嘟嘟父母这样支持孩子学习经典国学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最新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让孩子接触、学习一些经典国学。另外,有1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正在学习经典国学。这股日渐兴起的国学启蒙热潮,将长久以来“英语热、钢琴火”的“西化格局”悄然打破,为中国幼教市场送来了最地道纯正的“中国风”。
探究国学启蒙之热
教育启蒙缘何重新拾起“老传统”?知名亲子专家、心理咨询师仇志鑫认为,在如今相对浮躁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经典的育儿精髓更能够打动人心。“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狭隘。他们整天面对的是电视、电脑、数码玩具,缺乏活力与热情;接受的是‘4对1’甚至‘6对1’的教育模式,缺乏对长辈的恭敬和孝心。人们发现,学习西方文化并不能解决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便会转身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寻求智慧和帮助。”
仇志鑫解释说,国学的精髓是和谐、仁爱、平等,不忽视个体差异,学习国学就是在学习做人和处世的道理。“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诵力最强的阶段,如果在此时选取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对孩子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将帮助他们形成一生为人处世的底色,对成长大有裨益。”
国学启蒙应“学之有道”
不过,在孩子们热学国学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有报道称,不少父母急于求成,欲让孩子在几岁之前读完多少经典国学,并选择最难的经典让孩子朗诵;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是否适龄、是否感兴趣,盲目选报书画班、古琴班;个别父母抱着与人攀比的心态,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上国学班了,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落后……
有多年书画研习经验的姚舒云老师对此感触颇深,她一直认为,国学启蒙不能被狭义化,国学启蒙不仅仅是记诵经典、学习琴棋书画,它还包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亲近国学传统,更要让他们领悟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以书画学习为例,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书法家、国画师,而是立足于美育,培养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培养孩子的性情、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四个原则亲近国学
正如育儿专家所言,国学的相当部分,是让孩子们懂得欣赏民族艺术,有心神相通的领会能力。下面的四个原则,我认为比较好。
1.科学适龄
2.言传身教
时下,有不少父母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学习国学经典,也没有良好的艺术熏陶,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不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孩子进行国学启蒙,建议爸爸妈妈也应该重拾传统文化,和孩子一起诵读、赏析,将经典中的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弟子规》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如果平常父母也能够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边玩边学
传统艺术的学习,最重要是让孩子喜欢。结合孩子的天性,国学教育可以适当“游戏化”,即让孩子边玩边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
时下,有很多童谣、儿歌版的《三字经》,可以让孩子学唱,加上舞蹈动作,孩子一定会充满兴趣;民俗绘本阅读、角色扮演、亲子手工、书画民乐赏析,则能加深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情节,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去理解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4.创设环境
给孩子创设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也很重要。可以不时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读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文化的精神一点点渗入;或是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一些励志的楹联,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这些健康积极、引人向上的名言时刻激励孩子。
近年来,学校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就拿校园广播来说,音质优美的音柱取代了大齿轮、小铃铛、电铃及高音喇叭,智能化的mp3播放器取代了录音机、磁带等。这些设备,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使得校园广播成为校园文化大餐的“主打菜”。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校园广播建设校园文化,还需正确认识,用心运作。
一、用心选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这正是校园广播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源,我们只有认真甄选,去粗取精,选取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并且适合学生胃口的“食材”,才有可能做出精美的大餐。好,开始“择菜”“洗菜”,分门别类,进行归整。
(一)歌曲类
1.爱国情怀:《歌唱祖国》(童声版)、《中国美》(玖月奇迹)、《中国范儿》(玖月奇迹)、《中国之最》(徐子崴)、《我爱你,中国》(平安)……
2.金牌儿歌:《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20首》(谷建芬作曲并监制)、《天籁童声》(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上学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的少先队》、《快乐的一天开始了》、《读书郎》、《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咱们从小讲礼貌》、《娃哈哈》、《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小小的我》、《小小少年》、《童年》、《歌声与微笑》……
3.动画歌曲:《猴哥》(《西游记》)、《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少年英雄小哪吒》(《哪吒传奇》)、《十二小仙顶呱呱》(《十二生肖》)、《我还有点小糊涂》(《熊出没》)、《龙娃》(《龙娃》)……
4.优秀民歌:《采花》、《花儿与少年》、《茉莉花》、《青春舞曲》、《猜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乐曲类
1.风华国乐:《高山流水》(古琴)、《二泉映月》(二胡)、《催马扬鞭运粮忙》(笛子)、《紫竹调》(古筝)、《金蛇狂舞》(扬琴)、《十面埋伏》(琵琶)、《江河水》(管子)……
2.钢琴名曲:《献给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秋日的私语》、《罗密欧与朱丽叶》、《绿袖子》……
3.器乐金曲:《那不勒斯舞曲》(小号)、《骑兵进行曲》(长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天鹅》(大提琴)、《单簧管波尔卡》(单簧管)、《马刀舞曲》(手风琴)……
(三)诵读类
1.国学传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
3.制度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十不准》……
4.课文朗诵:选取各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滚动播放。
(四)自办类
“校园新闻”、“优秀习作”、“百科知识”、“校园之星”、“师长寄语”、“名人轶事”、“故事会”……
二、用心加工
有了好的材料,还需要高超的烹饪技艺对原料进行加工,合理搭配,讲究刀功,把握火候,精心烹制,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因此,对于以上资源,可以每天安排一个主题,也可以在固定时段安排相同的主题,合理调配,积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下面的“食谱”为例,每天起床前有固定的起床号;营养早餐时的“第一道菜”统一为《悯农》;阳光体育大课间,固定安排国学传承,让学生在经典浸润中快乐活动;上午放学统一为《歌声与微笑》;下午上课前,一首曲子后,开始自办节目的广播;下午放学统一为《校园夕歌》。另外,每天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周一为“爱国情怀”,周二为“经典诵读”,周三为“金牌儿歌”(班队方向),周四为“金牌儿歌”+“动画歌曲”+“优秀民歌”,周五为器乐欣赏。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一)凭借语文教材
(二)凭借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止来自书本教材中,更多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课标》提出第一阶段“学生阅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为了激起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师就可利用多种实践活动。我利用队会分阶段地开展了“我爱读诗”的活动。学生刚入学时,为了摸清学前掌握古诗的情况,就举行了第一阶段“我爱读诗”比赛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把在幼儿园或从书本中学到的诗展示给大家。虽然同学们知道的不多,但这次“热身赛”激起了学生学古诗的浓厚兴趣。通过第一阶段的比赛,每天早读、自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背古诗。为此,我又举行了第二阶段“我爱读诗”的活动,活动中平均每位同学会背8、9首诗歌,最多的会背20首左右。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热身赛,那么第二阶段就把读诗活动推向了一个。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同学会背30首左右,其中有些同学不仅会背,甚至在自己写话练习中运用到古诗。例如张路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刮了一夜的风,早上起来凉凉的,满地都是叶子,真是‘解落三秋叶’。”看似有些蹩脚的运用,但却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的闪现。
(三)凭借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
在学校,有的教师不可能只是一门课的执教者,我在学校就不只是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着写字教师和辅导员的角色,我就利用教师多元化角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得到延伸。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体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通过写字的学习,我不仅使学生了解每一字如何运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等知识,同时还给学生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历史,在汉字中蕴藏着的历史典故及做人的道理,这种熏陶使学生在写好每个字的同时从文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到民族的智慧。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更主要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因而,我常常给学生讲一讲国外的风土人情,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听一听外国音乐,看一看外国的电影,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世界,认识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还反映在各个不同层面,教师只要合理地开发,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二、社区资源的利用
(一)联系生活学语文
(二)服务社区用语文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为社区服务,如当读报员,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上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学生在社区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取到各种信息,并做出反馈,从而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家庭交往、学生学习习惯等,那么怎样利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呢
(一)在关爱中利用语文资源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第二册《识字》,学习了课文中的三字经后,我拓展教材,把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听后他们很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有的同学回家后,当晚就给爸爸妈妈暖被子,并且在日记中写:“平常都是妈妈给我暖被子。今天,我来给妈妈暖被子,被子里很冷,可想想黄香,我就不怕冷了。”家庭的温情就是在相互关爱中得到了升华,而这种爱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
综上所述,“音频识字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在帮助儿童识字的同时,还有利于积累经典篇目,学会规范表达,获得美的熏陶,诵读、识字、积累多头并举,化枯燥的学习于无形,并为高效学习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可以在家庭、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尝试使用,与其他识字方法共同铺就儿童提前阅读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戴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