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食雕作品“孔雀迎宾”本人供图
一把刻刀,上下飞舞,顷刻间,瓜果蔬菜变幻成鲜花草木与飞禽走兽……
这是今年41岁的王重阳,在近期举办的首届猇亭区“十大名菜”现场竞赛中,展现的独门绝技。当天,他的作品《逐鹿中原》在众多菜品中脱颖而出,喜获金奖。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早在唐代,食品雕刻技术发展就已比较完备,一直传承至今。
作为“守艺人”的王重阳,一直醉心于食雕技艺。在他看来,食品雕刻能够起到美化菜肴、点缀饮食环境、烘托宴会气氛的作用,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倍增。
昨日,王重阳向记者讲述了他与食雕的不解之缘。
1报读烹饪学校
努力钻研食雕本领
1982年,王重阳出生于河南南阳。在王重阳的童年记忆中,爷爷退休后常年在家研究食谱,家中聚满了左邻右舍的食客们。
2002年,受爷爷的影响,高中毕业后的王重阳,填报时年全国唯一一所厨艺专科学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希望未来也能成为一名人人夸赞的好厨师。
在学校,王重阳认真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各门理论课程得心应手;翻锅、刀工、火候、调味、食品雕刻等各类实操课,他也总是信手拈来。而其中难度最高的食品雕刻,是王重阳最感兴趣的课程。
在一次美食节活动中,王重阳见到著名食品雕刻大师肖强高达50厘米的关羽像食雕作品,栩栩如生。王重阳被大师的食雕作品深深吸引,再次明确了自己要攻克食品雕刻的难关,继续深入学习的决心。
“当时每天手上都有刀伤,一练就练到晚上十一、二点。”王重阳回忆说,因为勤学苦练,他很快就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并脱颖而出。
2004年,在专科毕业后,王重阳攻读本科,继续钻研食品雕刻。
2深耕食品雕刻
20年练就不凡技艺
2006年,本科毕业的王重阳,分配来到宜昌城区一家星级宾馆工作。
才参加工作的他,分派在热菜组。看着一盘盘单调的热菜,王重阳便想运用自己在学校时擅长的食品雕刻,来装饰菜品。
菜品中加入鲜花草木与飞禽走兽的装饰后,整盘菜有了温度,让人更有食欲。王重阳对每一盘菜精心设计,希望食客们吃到每盘菜时都能赏心悦目,有个好心情。
2008年,由于王重阳的食品雕刻技艺突出,他被派遣到有更多外国食客的游轮上,传递美食文化。当外国食客对食物的摆盘很感兴趣,王重阳便会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食雕给食客们,让他们了解美食文化,爱上中华美食。
雕刻“功力”并非一朝一夕练就,目前他已深耕20年。食雕飞龙是比较难学的一门技艺,王重阳最早学的时候,雕了一天一夜都不成形。经过反复摸索,他才明白食品雕刻不止是“拟态”,更要“求真”。将将影视作品中龙的视频录下来,一帧帧播放,反复临摹,来来回回练了3年才觉得自己入了门。又经过后来的学习,食雕龙作品在他精雕细琢下,活灵活现,深受顾客喜欢。
“龙在古代寓意吉祥,一般会在重在的宴会上用来装饰菜品,既提高了菜肴的档次,又代表了祝福,为宴会增添了欢庆的气氛。”王重阳说。
3弘扬美食文化
讲好中华美食故事
当记者问及食雕大多不可食用,是否有华而不实之嫌时。
王重阳解释道,中餐摆盘一直追求的一件事就是“讲故事”,每一道菜就好像一帧连环画一般,或是定格景物,或是表达期许等等,总有“意蕴”的讲究。他说:“食雕不仅要‘耐看’,更是需要有‘灵魂’,它不仅是一个装饰,更是浸透着创作者赋予的创意和想象力,引人思考,更需要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而此次王重阳在首届猇亭区“十大名菜”现场竞赛中的作品《逐鹿中原》,以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在猇亭发生的夷陵之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在宜昌发生的“宜昌保卫战”(1938年—1943年)两次著名历史战役为题材,采用养殖梅花鹿为载体以潜心研制猇亭地方口味的汤底作辅助,是极具文化底蕴的一道菜品。
“他的作品让我理解了‘秀色可餐’,大抵便是如此。”比赛现场一位市民如是评价。
如今的王重阳,在一所厨师培训学校担任讲师,并进行菜品研发,他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要继续精进食品雕刻技艺,更要让人们能认识食品雕刻是将食物的观赏性发挥到了极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谈及未来,王重阳希望能以己之长,继续弘扬中华美食文化,讲好中华美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