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托与布歇作为法国洛可可绘画的著名代表,在欧洲画史上首当其冲加入到当时工艺美术领域盛行的中国风之列,创作了大量中国风作品,成为了欧洲绘画领域中国风的开拓者和推进者,进而不仅对欧洲绘画领域,也对工艺美术领域的中国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中国风作品虽由欧式画法主导,尤其布歇,华托次之,但中国样式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就使得17-18世纪欧洲绘画中出现的中国风不可能像西方艺术史学家所云,只是由单纯好奇驱使的偶发现象。中国风绘画对当时绘画虽没有直接影响,但成为了以后绘画革命的先导。
17-18世纪盛行整个欧洲的中国风(Chinoiserie)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如瓷器,纺织品设计,漆器,室内装潢,园林建筑等,绘画相对较少。但鉴于绘画在整个视觉艺术创造中的先锋地位,欧洲绘画领域中的中国风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多直接成为其他领域中国风的蓝本,为其提供画稿。欧洲绘画领域中国风的始作俑者是华托,其次是布歇,然后可以列出一系列名字,如AlexisPeyrotte(1699-1769),BernhardRode(1725-1797),Jean-BaptistePillement(1728-1808),WilliamAlexander(1767-1816)等。但是,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先锋性以及后世影响来看,没有人可以与华托和布歇比配。他们的中国风画作不仅领风气之先,而且越过绘画边界对工艺美术领域中国风的兴起和展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欧洲中国风绘画的开拓者---华托
图1华托:LaMuette宫墙板画
图2JanNieuhof著《荷兰东印度公司中国行》铜版插图
其次,华托的中国风画作在内涵传达上也与整个中国风一样充满着对儒家中国的展现和敬仰,这应景了当时欧洲盛行的中国认知:君臣有礼,社会有序。这是18世纪欧洲以中国为他者镜像传达的中国形象,华托的中国风画作也清楚应合了这一潮流。试看图3Michell-GuillaumeAubert作于1731年的铜版画(32.3×41.4cm),该画系严格以华托作品为蓝本制成,名为“海南岛上ThvoChvo女神”。画面人物身着中国服饰,手持中国器物,明确指向中国,包括姿态静逸,表情凝滞,都含有这样的功能。长有欧洲脸型的ThvoChvo女神,代表着权利,两边臣民俯首帖耳再现了中国的社会习俗。据载,这幅画是华托根据当时欧洲流行的中国游记描述所作,该游记中有有关中国的插图,但具体哪部游记已经无从考证。[4]这里一方面有对儒家中国的再现,另一方面也有对欧洲现实的鞭挞,女神长有欧洲脸型应该是此寓意。不管如此安排是游记插图原本这样还是华托的自主创造,但都体现了当时欧洲如此接受中国有着自身社会发展追求作为动力。华托中国风画作中还有大量以中国乐师为题材的作品,(图4,5)这些应该都是为了展现社会平和昌盛,切合了欧洲当时建构出的中国形象。
图3M.G.Aubert1731年仿华托铜版画“海南岛上ThvoChvo女神”
图4G.Huquier铜版画,仿华托约1710年画作
图5华托:大键琴油彩面板画,1708年
这就是最后需要指明的:他的中国风画作还是留有一些中国画法的影响,虽然不占主导,但程度不等地存在。试看他作于1708年的大键琴油彩面板画(图5),画面上除了很高程度的中国器物,服饰,花卉等之外,构图上明显突破了欧式的三维性,呈现出俯视构图或多点透视的特点,这绝对来自中国画,是欧洲绘画中从没有出现过的。此外,画面人物个体特性的刻画也明显约减,尤其是前排三位乐者的面部特征基本趋同。这些都是中国画中的人物面部五官处理法,而西洋画中都会有个体性勾勒的。再看图6《中国乐师》,该画作于1710年前后,现纽约私人收藏。由于原作品相较好,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画面留有明显笔触。这在18世纪初的欧洲画坛绝对是禁忌,整幅画中欧式三维空间造型虽依然是主导,但笔触造型也显而易见,尤其是画中乐师盘在一起两腿已经不再有内部三维造型的勾勒,代之而起的是单纯色彩涂抹,这几乎就是中国水墨的画法。所有这些都是华托之前的欧洲画法中没有的,18世纪初出现在华托的中国风作品里,应该是他从哪里见过中国绘画,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当时有关中国的各种出版物中,比如中国游记,图说中国等。
图6华托:中国乐师,约1710年
二、欧洲中国风绘画的推进者---布歇
图8J.P.L.Houel铜版画,仿布歇
图9布歇:中国茶,1742年,素描
与欧洲本地艺术的接入在布歇中国风作品中最具特色之处在画法上,主题上的切入在其他画家或画师那里都大致相同,而画法上的切入有许多布歇特有的东西。首先,用欧式画法展现中国场景和中国主题,这是当时中国风绘画普遍具有的,比如三维透视,光影效果等。布歇除了同样如此外,还在程度上更加贴近欧式画法。试看他作于1742年的“中国渔翁”(图10),作品在造型上和构图上已经有了很高程度的欧式画法,前后景比例关系,造型的内在立体感等已经很严格浸入在欧式光阴效果中,前景亮,后景暗。如此程度高的欧式画法是此前的华托所不具有的。华托那里(图6)欧式画法中还留有不少中式画法的痕迹,如画面明显留有笔触,到了布歇那里,中式痕迹则大幅度减弱。
第三,画法上的衔接还具体深入到了布歇个人特有的洛可可画风中。欧洲画史上,布歇画风独具特色的地方主要在前所未有的那种细腻和敏感的线条和稀疏而不浓密的柔美色调,这些同样融入到了他的中国风作品里。布歇为工艺美术生产绘制的画稿都是布面油画,其画法特色只能在原画稿中见出。试看“中国花园”(图11)这幅画稿,不仅画面线条依循了布歇特有的那种细腻,而且柔和的色调充盈着整个画面。背景的蓝色与前景女主人系列人物的蓝色虽然亮度不一,但调性呼应,而且背景物上都程度不等地有着同色调的蓝,前景物亦如之。正是这种色调协和,色差不一的用色,营造出整个画面的柔美效果。“中国渔翁”(图10)亦如之,背景中的树木甚至也用与背景色调一致的蓝和深灰色画出,与前景的蓝在色调上遥相呼应。画面中不同造型上的深褐色也有着彼此间色调上的谐和,而且与蓝和深灰色没有冲突,谐和一致,由此营造出了欧洲画史上独具特色的柔美。正是这种画法上与布歇本人画风的紧密结合,使得欧洲绘画领域中的中国风在布歇那里有了更大的受众和蓬勃发展。
图10布歇“中国渔翁”1742年
图11布歇“中国花园”
三、中国风与欧洲绘画
图12布歇《梳妆台》
诚然,18世纪时欧洲出现了不少对中国绘画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聚焦于没有透视,不懂空间造型等。但这些批评大多是以欧式画法为准绳作出的,不管其是出于贬抑中国之意,还是如实判断使然,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看到了中西画法的不同。1760年,德国著名文论家高特雪特(JohannChristophGottsched)曾出版了一本当时流传很广的《艺术手册》,其中有关中国画的介绍就较客观地体现了当时欧洲的认知。他写道:“中国画指的是中国人画在扇面和瓷器上的画,主要用细腻和亮丽的色彩描绘花卉,动物,风景和人物。中国画的长处在于和蔼可亲,短处则是写物造型方面太拘泥于实景,仿佛成了实景的仆人,一味跟从,没有灵巧的发挥,没有光影。”[9]“拘泥于实景”指的是没有选取,没有三维透视的建构。中国画对当时欧洲的意义应该在提供了一种驻足在单纯感知层面的视觉享受,这与巴洛克,尤其是洛可可时期的多一点感性愉悦,少一点观念快感的审美趣味一脉相承的。
华托《发舟西苔岛》
华托和布歇的中国风创作大多是为装饰艺术做的设计画稿,如织毯,陶瓷等,而且他们这方面的画稿大多为中国风作品。这表明,当时学院美术领域虽然还没有明显受中国风影响,但进入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领域已发生了变化,已张开双臂拥抱另一种美术样式,比如平面化,装饰性,题材轻松自如等。因此可以说,他们对当时法国装饰艺术发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华托和布歇的中国风画作大多为当时个人需求定制或为装饰艺术制作蓝本,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社会生活已经开始滋生出追求新美术样式的需求,这是学院美术的社会土壤。土壤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只是还没有变到直接引发学院美术也相应发生变化的程度而已。这是后来,经由浪漫派到了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
布歇《浴后的狄安娜》
参考文献:
1.MarianneRolandMichel:Watteau1684-1731,PrestelMuenchen1984,S.52.
2.MarianneRolandMichel:ExotismusundGenremalereiimFrankreichdes18Jahrhundert,In,ColinB.Bailey/PhilipConisbee/ThomasW.Gaehtgens,MeisterwerkederfranzoesischenGenremalerei,SMB-DuMontVerlag,BerlingundKoeln2004,S.116,S.116-117.
3.WillyRichardBerger:China-BildundChina-ModeimEuropaderAufklaerung,BoehlauVerlagKoelnWien1990,S.47.
4.AndreasW.Vetter,vonsanftenToenenbezaubert-AntonineWatteau-”VenezianischeFeste”,HerzogAntonUlrich-MuseumBraunschweig2005,S.120.
5.PerrinStein,BouchersChinoiseries:SomeNewSources,in,TheBurlingtonMagazine,Vol.138,No.1122(Sep.,1996),p.599,p.598,p.599.
6.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刘爱英,秦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页,第109页。
7.JohannesFranzHallinger,dasEndederChinoiserie-dieAufloesungeinesPhaenomensderKunstinderZeitderAufklaerung,scanegMuenchen1996,S.100,S.100,S.101,S.101.
8.JoHedley,FranoisBoucher:SeductiveVisions(London:TheWallaceCollection,2004),77.
9.JohannChristophGottsched,HandlexikonoderkurzgefasstesWoerterbuchderschoenenWissenschaftenundfreyenKuenste-ZumGebrauchederLiebhaberderselben,Leipzig1760,Sp.380-1,s.v.ChinesischeMale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