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素材近在眼前:活学活用课本素材,提升作文格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天睐语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不少于800字。
【示例】
逆境中的坚持(节选)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化用素材: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如何巧借课本素材
方法一:点亮标题。
巧借课本上经典诗词文做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意蕴丰厚;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示例1:一学生作文《在桥一方》《曲径通“乐”处》分别借鉴了诗词名句“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和“曲径通幽处”。
方法二:引领全篇。
示例2:“天街小雨润如酥”,绝妙。本以为这里的雨也如都市般夹杂着浓浓的水泥味,全没有“酥”的那般明朗、轻快。但在这儿,草香飘入了雨丝中,点点落在这座几千年前的古桥上,落入泛着幽静之光的晨曦中。我在这散发着诗意的古桥之上,不禁也想如韩愈般吟诗两首。(选自学生作文《古镇之行真有趣》)
这个片段在引用上最大的特点,开头呈现一个要引用的诗文,然后围绕诗文展开,或品味诗文妙处,或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原当时的场景,最后或表达理想,或点题照应。
方法三:排比引用,铺陈渲染。
引用诗文、故事,可以展现考生丰富的知识面,以及运用素材的能力。
示例3: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告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我擦干了离别的眼泪;当我放纵玩耍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正是因为书,我才学会了坚强不屈,学会了思索未来,懂得了新世纪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承担历史使命。(选自学生作文《书是香的,孩子》)
中间部分作者运用排比,引用课本素材,从灰心丧气、离别、放纵生活三个方面写书对“我”的鼓励、鞭策作用。
方法四:结尾引用,锦上添花。
示例4:与语文的对话结束后,我的心还在沉思:原来世界这么奇妙,原来世界这么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因此,我想走进大自然,捡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我想冲进那牛毛般的细雨中感受那浪漫无羁的情调。哦,语文犹如七色光,丰富多彩。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你那心灵的尘埃,可以陶冶你的情操,可以使你生活更加美好。(选自学生作文《语文之美》)
妙用两处课本素材,这样的融入式引用,很好地把名句与心情融为一体,令作文锦上添花。
方法五:化用素材,为我所用。
根据写作主题的需要化用课本素材作为论据。
示例5:藤野先生在那个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的时代,却能公平地对待一个中国留学生,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教师高贵的灵魂,让我们体验到超越民族的师爱。鲁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是一位衣着不讲究,治学严谨,对鲁迅相当关心的人。他主动关心鲁迅的学习,认真为鲁迅改讲义。在日本学生质疑鲁迅的考分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平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的帮助,是多么可贵啊!(选自学生作文《可贵》)
这里抓住素材中藤野先生的“公平”这一特点,点明了教师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公平对待学生,运用课本素材,用得巧妙。
三、课本素材使用集锦
1.《劝学》
(1)素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适用话题:“坚持积累”“量变与质变”
精彩运用:
“泰山不择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成其深”,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加强积累,注重积累的重要性。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生活是由无数个烦恼组成的念珠,你必须微笑着数完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积累中走完人生这个过程,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2)素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
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用在此处其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世一般把“青出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2.《琵琶行并序》
(1)素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适用话题:给人生“留白”
这句话表现了这位演奏琵琶的少妇技艺是如此的高超,在乐曲高潮后留一段曲调空白。这样一段空白,却使诗人对曲子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高超的山水画家在画山水画时也会留下空白。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画作的品质,反而会增加其价值。生活也是如此,留一点空白将会更加精彩。
(2)素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适用话题:沟通与理解
江州司马,出官二年,依然恬然自安;但听到琵琶女用真情弹奏出的仙乐后,也不禁感迁谪之意,泪湿青衫。真情是事物的灵魂,有了它,琵琶音才能打开白乐天的心扉,触动他心中那根绷紧的弦;有了它,《琵琶行》才能穿越历史的天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师说》
(1)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适用话题:“各有所长”“自信”
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作为师长,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着“礼贤下士”的原则,真诚地、虚心地向每一个孩子们请教,哪怕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问题,孩子们也耐心地、认真地、幸福地告诉我《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主要内容,《哈里波特》怎么怎么好玩,他们还会告诉我新建的儿童公园在哪……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适用话题:“真理”“盲从”“赏识”“学习”“合作”“帮助”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每一个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有他光彩夺目的一面,作为教师,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孩子在赏识中点燃生命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
4.《红楼梦》
(1)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阐释: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加,在北京西村时,“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勤奋写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适用话题:人生的困境与奋斗、逆境与成才、正确对待困境、勤奋与成功、坚守等。
●逆境能摧毁人,也能锻炼人。对于有坚强意志的人来说,逆境只不过是展示其毅力的一个平台,是其奋斗的一个缩影。面对逆境,努力者成功,畏缩者失败。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被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因为如此,《红楼梦》问世两百余年来,一直雄踞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溶溶月,淡淡风,曹雪芹的名字留在了弥留花香的空气里,没有随世俗之波而逐流,于是有了如今众多致力于红学的学者。做自己,才有了红楼叠梦,做自己,才有了万古流芳。
心境似云,有聚的浓烈,也有散的寡落;心境似水,有静的轻柔,也有动的汹涌。我们不做别人的模板,要做就做那参天直立的大树,根深深地扎进黑暗的泥土,树高高地伸进光明的苍穹。做高大的自己,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首欢歌。我们要时时保持心的洁净,不让雨下进真实的灵魂里。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阐释:这是《红楼梦》全书首先进行的自我总评。整部小说也确然如此,写尽荒唐之事,然情节最是牵动人情,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恩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适用话题:读书感悟
●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是宝玉和少男少女的人间乐园。这座花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它干净、闲雅、脱俗,人与人间相亲相爱,主仆间没有差别。这里面没有功名利禄世俗干扰,也没有外界污浊恶臭。但大观园毕竟是作者理想的存在,它依托贾府现实环境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受世俗侵扰,大观园的命运最终是归于毁灭。这是《红楼梦》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之所在。抄检大观园总体上是一场悲剧。小人之得逞,无辜之受害,探春之悲愤,王夫人之刚愎,凤姐之无奈,以及从总体上看贾府之走向败落,俱足以悲。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读《红楼梦》的次数多起来。我逐渐懂得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贾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精神,慢慢明白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世故冷漠,我会为金钏儿的投井身亡洒一掬同情之泪,我会为晴雯的反抗拍案叫绝,我会为袭人的谨小慎微而悠然叹息……
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峰兮,鸿蒙太空,吾维于是逝,谁与吾从,渺渺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我再次阅读《红楼梦》,得出新的认识:《红楼梦》中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红楼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其社会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雷雨》和《哈姆雷特》中充满了死亡和癫狂,《红楼梦》则是“繁华落尽皆苍凉”,这类作品的集中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消沉颓废的情绪,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也有人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透视社会与人生,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将人提升至崇高境界,从而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其实并不对立。观点一是担忧对于这类作品的集中阅读,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定义一下什么叫“集中阅读”,也就是说,在频繁、密集地沉浸于消沉颓废情绪时,确实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影响。但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作品也并不尽是颓废的情绪表露,其中更多的是仁爱、美好等,不能一叶障目地摒弃它们。观点二则强调阅读伟大作品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无须辩驳。
写作时可从如何面对名著中的消沉颓废情绪入手,首先说明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名著中展现的这些所谓负面情绪其实是人生的真实感受,不能让孩子们回避生活的多样性;其次可以从集中阅读入手,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老师们或者家长都可以正面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名著中的消极颓废情绪,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疏导这些情绪;最后一定要阐述阅读名著的诸多好处,如“富的审美体验”“将人提升至崇高境界”“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等,说明不能因噎废食。
【例文】
少年须识愁滋味
老舍曾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青春阅读体验亦然,我们既感慨“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凌云壮志,又品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细腻柔情,我们还思索“生存还是毁灭”的灵魂之问。人类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多样而丰富的,若是一味置身朝阳烈日,又怎能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人世温柔,又怎么解春雨秋霜的晶莹细致?
“死亡”“颓丧”“荒凉”“孤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话题,没有人一辈子是“打鸡血”风风火火走到最后的。吾等青少年人生阅历尚浅薄,而从书籍中,我们可以穿越千载,展望寰宇,透视生活,直面人性。我们在书山攀援,在学海行舟,我们解读《雷雨》和古希腊美学的渊源;我们感受《哈姆雷特》中人性觉醒的灵韵与光辉;我们品味《红楼梦》中传统美学与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中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悲观颓丧的元素,但纵观人类创作的文艺巨著,没有一丝消极情绪的作品又有几何?若是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真味,又岂能因噎废食?
“堵”不如“疏”。越是不提倡阅读的作品,青少年越是充满好奇。与其怕书本中浮沉颓废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还不如教会我们正确阅读这一类伟大作品的方法,让青少年在品味伟大作品时,既能识得愁滋味,也能将“愁”内化为自己心灵的刚毅铠甲。
作者:刘江滨
刘向东在文坛上素以诗人著称,其实散文亦为其所好,作品数量相当可观,或许也可称之“左手的缪斯”。他在诗与散文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转换,两种文体互为浸润滋养,尤其是在散文中,诗仿佛鱼儿在水里或沉潜或扑棱棱跃出,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属于自己的审美调性。新近出版的“诗人散文”《全是爱》,可以从中一窥其崖略。
霍俊明在“诗人散文”丛书的“总序”中申明,丛书旨在打造“一个特殊而充满了可能性的文体”。这个宣示,陡然令“诗人散文”不再是诗人写的散文那么简单,而变得意味深长。我在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之后,对“诗人散文”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一、作者是诗人;二、文本特征具有显著的诗性。必须廓清,诗人散文不等于诗人的散文,应将诗的艺术元素诸如节奏、韵律、跳跃、意象、隐喻、象征等带到散文中来,如普里什文所言“我带着自己的诗进入散文领域”,拥有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按照余光中的说法,就是诗化的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它不是诗人的跨文体写作,而是融文体写作,鲜明地有别于一般散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诗人散文丛书”第一季雷平阳的《宋朝的病》,可谓“诗人散文”的典型样本;三、文体本质是散文,非散文诗,须符合散文的审美属性,是诗人对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观照方式。总之,“诗人散文”应该是诗人高擎诗的旗帜在散文的疆域里自由驰骋,散文是体,诗是魂。巴乌斯托夫斯基形象地说:“真正的散文包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一样。”
若再稍作衍展,散文的诗性呈现不仅在形式方面,还在精神气质和心灵气韵方面,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就是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是对生活庸常性的一种挑战;《庄子》的汪洋恣肆,《史记》的灵动鲜活,亦皆为“无韵”诗性的淋漓呈现。
刘向东的《全是爱》分四个小辑:《动物记》《山庄记》《布拉格记》《石头记》。这个书名明显带有抒情色彩,让我想起鲁迅说过的“创作总根于爱”,这是写作的原动力,无论是写动物、写人、写历史、写石头,都旨在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深情眷念。说其是一部爱的歌谣,大致不会令人错愕,作家笔端所流溢出的悲悯情怀和人性温暖,亦显而易见。四个小辑均冠之以“记”,而“记”可谓古代最典型的散文文体,记人、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等均可以笔记之。在这个“记”里,分明跳动着一颗诗心。《全是爱》的诗性呈现概而言之,是意境的诗意、文本的诗嵌和语言的诗性。
《石头记》是作者藏石、赏石的记录。一般来说,我们称文人玩的石头为雅石,刘向东却不以为然,他说,谁若以玩石为雅而自诩,真是小看了石头,也小看了自己。在他看来,石头就是石头,浑朴天然,有大美,有灵性甚至是神性。人与石同构,孙悟空是石头,贾宝玉也是石头。《红楼梦》原本就叫《石头记》。中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西方有西西弗斯推巨石的故事。石头里有文化,石头里有人性,石头里有诗性。《石头记》有几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说西方的雕塑是把被禁锢在石头里的人解救出来;二是父亲从山上捡来一块石头,上面有“活”字,父亲患了胃癌,这个活字成了神谕;还有一个是贾平凹讲的,他的石友把街上穿印花布大棉袄的女人看成了他家的石头。石头原本没有生命,刘向东却将其写得性灵漾动,原本沉重却写出了轻盈,原本沉默却写得趣味横生。石是实,实打实,却成了诗。千姿百态的石头,通过想象,以美审之,意境全出,意趣盎然,这诗意的生活岂不胜过纸上的吟哦?
如果说刘向东的散文以诗入文多少还是诗性外溢,那么语言的诗性呈现则是其内在的关键所在。其一,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形成朗朗上口的节奏和旋律,富有音乐感。二是善用修辞。记得诗人王久辛说过,文学就是修辞,大有道理。修辞是作品文学性的保证,诗歌被称作“文学中的文学”,其意也在这里。如“看大鸟在天空静静地飞,有时还静静地停住,像天空的补丁。……大鸟冲下来的时候,树也是要把腰猫下的,让它拍一下,树也昏倒。”(《大鸟》)寥寥数言,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满屋沙沙沙吃桑叶的声音里,村庄边缘的桑树哗哗发抖。”(《养蚕记》)“我发现这块石头的时候,它已经离开了河滩,在河边的沙地上等我,我看见了它,它也看见了我。”(《神来之笔》)这些语言鲜活、饱满,富有弹性,令人别有会心。
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散文好比是布,诗意就是织布的纬线。散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点诗意,只能是粗略的自然主义,既不会飞翔,也没有号召力。”(《散文的诗意》)我以为,此说对于散文写作者是一个提示,而对于“诗人散文”显得尤为紧要。(刘江滨)
原标题:散文的诗性呈现——读刘向东《全是爱》兼谈“诗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