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创新“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共享一台精彩纷呈、情真意切、热气腾腾的文化盛宴。其中不乏许多对我们写作有帮助的作文素材,值得借鉴。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腾飞之龙
您知道龙年春晚主题中的“龘”字怎么念吗?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龙行龘龘”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
2024年总台春晚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龙行龘龘印刻家国:从九叠篆到“科技范”纵横古今
主标识由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的设计者顾永江设计,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总台龙年春晚将以“龘龘”之姿,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陪伴全球华人一起开心、一起互动、一起过年,一起迈进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甲辰龙年。
主题一: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中国式浪漫、中华文化之美
1.节目《龙》
《龙》这首歌曲的歌词豪迈,旋律激动人心,张杰和孙楠为这首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特别是在高潮部分,两人高亢的歌声犹如龙吟,将整个现场的氛围推向高潮。他们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宛如一条巨龙在天空中飞翔,给人留下深刻的震撼。
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华人来说,龙不仅是神话中的生物,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在建筑、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龙无处不在。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歌词赏析】
今天我们都是龙,亿万个普普通通
风雨袭来都不约而同,昂首挺起胸
都说是伤口,我说是彩虹
是用每一个辉煌撞响的编钟
骨骼塑山峰,挺拔成青松
纵有艰难千万重,只笑看风起云涌
2.节目《年锦》
《年锦》一曲,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浓缩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艺术篇章,每一句歌词都宛如一滴晶莹露珠,凝聚着华夏大地的灵秀与智慧,流淌在每一位听众的心田,唤醒沉睡在血脉中的记忆与认同。
愿这五湖四海,五谷丰登,皆知荣辱样,愿你团圆,岁岁有余粮。这是我们千年不变的福样这是我们心中,最美满的向往。
整首《年锦》如同一部以歌为首的艺术散文,每一句歌词,串联起中华文化的熠熠生辉,让人们在旋律的流淌中体味岁月的芬芳,感受民族精神的传承。
无论是对自然景致的赞美,还是对人文情感的抒发,抑或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愿,《年锦》都在其独特韵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唤醒每一个听者心中的那份深深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首次亲手为春晚设计,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的美好向往,将长乐安康、富贵如意的祝福送给观众。
跨越千载的文化元素焕发新生,东方美学风韵惊艳全场。
汉代纹样庄重又有锐度;唐代纹样繁盛,“连狮子都长着翅膀”;宋代纹样典雅而又鲜明;明代则有很多“谐音梗”纹样组合。
时光流转,传统纹样也越来越生动、繁复、绚烂,而不变的是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国的浪漫。
金句
愿这千里江山,河清海晏,福星耀东方;
愿这冬去春来,繁花似锦,万物苏醒忙;
愿你岁岁无忧,欢喜无悲,长乐永安康;
愿你温良,无愧我炎黄。
3.《山河诗长安》
千人齐诵《将进酒》的场景震撼全网
大唐不夜城再现盛世长安的恢宏景象
将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
激发无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山河诗长安》节目被赞“赢麻了”
不少网友更是看哭了
节目中的那些超燃诗词最全盘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