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13甘肃
篇一:思考深入,闪烁哲理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浙江考生
人生在世,人们大多喜欢“得”,不喜欢“失”。但现实是,得与失如影随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在对得与失的纠结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般的得与失,然人生波澜起伏,今日之蜜糖,可能是他日之砒霜。闯王李自成挺进北京城时,春风得意,却在短短42天后,功败垂成。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断续实行海禁政策,自诩天朝上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侵略,却也让中国故步自封,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慢慢落后于他国,为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埋下祸根。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万万的先辈用鲜血、汗水换来的,切不可居安思逸。
得与失既不是人生的起点,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一切得失不过是人生必经之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常听人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它是十年寒窗的终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高考就是人生的起点或终点呢?漫漫一生中,我们会面临无数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是另一段故事的开篇。起点也好,终点也罢,都是人生中的一段过程。人生的价值是在得与失的不断转化中才实现的。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两千多年了,他“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代的帝王,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这些都是会失去的。历史就在这一代又一代得与失的更迭中不断前进,这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这无数的得与失,其实都是人类文明发展链上的锁扣。所以,得时,不要洋洋得意,忘乎所以;失时,也不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我们应该如凡高那般,抱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的信念,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不戚戚于失,因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才是人生的真谛。
【结构分析】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开头:(第1段)
立足现实生活,提出观点: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主体
层层深入,展开论述(2—4段)
①是什么:通过对典型的“失中有得”“得后又失”的历史素材,证明“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
②为什么:联系自己正在经历的高考,指出得失为什么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过程。
③怎么样:由个人层面上升到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更宏大的角度指出将得失视为过程的合理性,进而给出面对得失的建议。
结尾:(第5段)
引用名言,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得分点
1.层层递进,思考深入。本文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思路行文,提出观点后先强调“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然后联系人生实际阐释原因,接着指出面对人生的得失,我们应该“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2.闪烁哲思。行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闪烁着哲思光芒,如“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和结尾一段,都充满了思辨色彩。
篇二: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珍存纪念,追光前行
天津考生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穿过惊涛骇浪,引领中国行稳致远。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追着前路的光辉勇毅前行。旧日炮火中,革命先烈用清激的爱护佑山河安定,用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坚毅谋求民族独立;而今,青年党员们投身于乡村振兴,扎根农村,用劳苦耕耘托举起中国经济的逆势上扬。请记住这个让中国焕然一新的党的纪念日,懂得立党为公、忠诫为民的奉献,懂得永葆初心,不忘来路的情怀,我们也必将不忘初心、接力前行。
七十余载独立自主,七十余载奋斗富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在天安门壮丽的城楼上被宣布。此后七十余载,世界人民见证着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探索之路。“一-五计划”专注重工,奠定我国工业化之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则开启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下新时代,青年传承求索拼搏的精神,他们中有不计得失无畏向前的奋斗者,也有不惧困难风雨兼程的担当者。请记住中国人民这一获得独立自主的日子,明白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意义,明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召唤,我们也必将奋力拼搏,勇于担当。
四十多年开拓创新,九万里风鹏正举。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吹响。四十余年,勇于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传遍神州大地。乘着高铁看中国,让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浪漫想象;嫦娥、天问探索浩瀚宇宙,令昔日飞天梦不再是神话空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确,使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再是笔端豪情。现如今,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也走得更加坚定。千秋伟业,圆梦今朝,记住改革开放这一因中国人敢于创新发展而留名历史的日子,坚定研究新领域的勇气,坚定开拓新境界的信念,敢于创新,逐梦远方。
日历上的淡淡墨痕赋予了时光不同的内涵,一个个纪念日让流动的历史有了确定的航道,让代代中华儿女有了笃行致远的精神依靠。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珍存纪念,追光前行,用昨日的光辉织就人生锦缎,用今日之奋力前行换取祖国来日的繁荣昌盛。
珍存纪念
追光前行
开头(第1段)
立足宏观视角,提出论题,明确主题。
主体:选取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三大事件展开论述(2—7段)
①重大事件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阐明事件值得纪念的意义,呼吁新时代青年学习前辈精神,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②重大事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重大事件三:改革开放。
结尾:(第8段)
点题,再次阐明论点
1.立意高远。开篇即点明从“国家和民族”这一宏观视角进行论述,立意高远。
2.气势恢宏。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构思行文,选取三个重要的纪念日组织材料,站在历史潮头,回顾“百年征程”,见证“七十余载独立自主”,点赞“四十多年开拓创新”,气势恢宏。
3.语言有文采。行文用词十分考究,句子对仗工整,引用巧妙,长短句结合,体现韵律美且铿锵有力,透着作者的匠心。如“千里江陵一日还”“巡天遥看一千河”等诗词的引用,非常巧妙,写出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篇三:思想深刻,论据典型
吹尽狂沙始到金
上海考生
在李大创生活的时代,人们正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大多数中国人都迷信愚昧,混沌不堪地活着。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先进性的学说,与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李大钊作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就承担起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他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尽管当时很多人并不能对此产生共鸣,但随着实践的验证、时代的更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多的探讨和更全面的认识,这一极具价值的思想理论今天已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有力武器。
对于我们而言,有些事物的价值,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便要警惕在认识事物时过于片面化、简单化。同时,我们也要相信有价值的事物,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之后,终有一天可以熠熠生辉。
起(第1段)
承(第2-3段)
承接上文,先以凡高画作、海子诗歌、哥白尼学说为简例,然后以李大钊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详例,详略结合,进行论述
转(第4-5段)
转向影响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另一因素——主流价值观,并以李白、杜甫的处境与际遇为例,对比论证
合(第6段)
总结上文,重申观点
篇四:立意高远,点击现实
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
湖南考生
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强者。强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在自律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浩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
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是先天还是后天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逆境是颠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磨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是错失先机还是遭遇挫折打击,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须知,自立自强,终成强者。
强弱可互相转化,个人如此,社会和国家亦如此。放眼当下神州大地,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骄人成果载入人类史册;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设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再次展现“中国力量”……今日之中国以自强不息摆脱了“国力孱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超轻细”的窘态,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非但如此,作为一个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和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中国不侵略、不霸权,还多次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德不孤,必有邻,中国自然也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信赖。万物皆有尺度,强者若不“滥用其强”,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则能恒强。
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人类命运休成与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希望强者愈强而恪守自我,关爱弱者,勇担使命,也希望弱者发愤图强,自强而恒强,万类霜天竞自由。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结构分析】
引:引入材料,提出论点(第1段)
以建党百年与热播剧《觉醒年代》切入,引入题目材料,顺势提出观点: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
议:典型用材,展开分析(第2-3段)
先运用方仲永和海伦.凯勒的事例,论述天生强者不可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悲:再以设问引出“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的观点,并引格言进行论证。
联:揆诸现实,由个人上升至国家(第4-5段)
表明“强弱可互相转化”,个人、社会、国家,均适用于此理,并指出强者不“滥用其强”,方可恒强的道理,升华主题
合:收束全文,提出希望(第6段)
希望强者恒强,弱者发愤图强,万类霜天竞自由
2.具有现实意义。在清晰地阐述强弱转化之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观照现实,结合当前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深刻揭示出顽强拼搏可实现由弱变强、强者恒强的道理,极具现实意义。
3.内容丰富。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将历史事件、热点素材、名人名言等信手拈来,论据丰赡又紧扣主题。
篇五:紧扣材料,不枝不蔓
已识乾坤大,长明火烛光
贵州考生
朝夕更替,日月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画卷不停变换无数伟人为我们书写下前进的注脚。前道不止,天地乃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每个时代的画卷,都需要有为之士在其上书写下奋斗的篇章。已识乾坤大,长明火烛光。大有可为的时代为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立志有为的人将在舞台上演绎精彩。
萤火微凉,光芒不减。我们什么时候拥有了喊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的勇气?是100年前。在100年前那段近乎黑暗的岁月里,压迫和屈辱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国差一点就失去了觉醒的希望。是那批最先觉醒的仁人志士的嘶吼创造出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国带来了永恒光明的未来: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他们前仆后继,以身许国,用他们的微光照亮了中华民族昏暗的前路,用他们的演讲回应时代的召唤,用他们的壮烈牺牲谱写“有为”的华章。“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以肉身的陨灭、精神的长存告诉后人,“可为”的时代已然来临。
炬火炎炎,历久不灭。当“可为“成为时代的底气,“有为”的先驱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冲破重重阻拦回国的钱学森,在科研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排除万难,造出了中国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放弃英国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黄大年,为民族振兴不惜以身许国,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将“有为”作为个人奋斗的原动力,在可为的时代做有为的人,助力国家发展,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被他们以科技报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灼灼之光,传承不息。作为新时代青年,先辈们留下的优良精神品质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可为”是让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拥抱时代提供的机遇;“有为'是让我们以积极奋斗的精神,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我们何其有幸,生在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的美好时代中!现在正是我们回报先辈,接过历史接力棒去付出、去奉献的大好时候。新时代需要“有为”青年,圆梦民族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当历史的滚滚浪涛冲刷至我辈青年之时,我们不惧蜚语,心怀梦想,勇担道义,剑指远方,发出青春最强音。我们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大有可为的时代给了我们充分的支持,让我们去有所作为。
照应标题,提出观点: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接续奋斗
主体(2—4段)
①回顾志士能人:列举百年前的仁人志士,谈及他们以奋斗和牺牲的血雨告诉后人,“可为”的时代已然来临
每段第一句都暗扣标题,领起本段
②点赞时代楷模:谈新中国成立后,各界楷模承前人精神,以己之志铸辉煌
③呼吁当代青年:论证时代接力,“我们”处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应做有为之人
结尾(第8段)
紧扣时代,表志向,号召同龄人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并回扣标题和开头
1.设置文眼,反复点题。
2.扣题论证,不蔓不枝。
篇六:感情充沛,笔力千钧
推荐人语
老屋的纪念日
纪念日或让人心情蹁跹,流连忘返;或让人低头沉吟,久久思索。其中蕴藏的厚重含义使它不仅仅是日历上一个简单的数字。
对于我的爷爷来说,那一天曾是老屋建成的日子,也曾是搬出老屋住进新楼房的日子,是一家人的日子跃上新台阶的日子。
家里的老屋曾是爷爷的骄傲。听奶奶说,爷爷小的时候家里穷,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草屋,破旧低矮,三代人挤在一起,等到爷把奶娶进门,盖两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就成了谷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爷爷吃过不少苦,受了不少累。
一次,公社组织社员们卖菜,地里十颗一捆的大白菜,别人扛一捆就被压得直喘粗气,爷爷却一咬牙一次扛两捆。刚下过雨的泥地很滑,爷爷一跤摔在地里崴了脚,别人要背爷爷去村里的卫生所,爷爷却自己一把掰正了脚,扛起白菜接着走。奶奶说那天爷爷回到家,脚肿得跟个馒头似的,嘴唇都咬出牙印来了,一直到现在阴天下雨时爷爷的脚还疼呢。但就是靠着这股子干劲,爷爷和奶奶终于盖起了三间属于自己的土坯房。房子盖好后,爷爷没事就围着自己的房子这转转那摸摸,怎么也看不够。那一年爸爸三岁,爷爷拉着爸爸的小手,指着新盖的土坯房对他说:“儿子,这是咱们自己的房子,今后一辈子就住这了。”然后,爷爷带着满脸笑容宣布:“6月15日,建成新房的纪念日!
后来,爸爸成家后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爸爸说接爷爷奶奶过来一起住,可爷爷却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说啥也不肯离开自己的老屋。
前几年政府进行城中村改造,各家的旧房子要拆掉盖成楼房,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愣,脑海里闪现出爷爷不肯离开老屋时倔强的神情。拆了老房子不等于剜了爷爷的心头肉吗
没想到,听了我的担心,爷爷呵呵笑了:“孙女呀,爷爷虽然老了,可是不糊涂,这老房子我是舍不得,但政府不是要赶咱走,人家是拆了旧房给咱盖新房,而且是楼房呢!爷爷老了还能住上楼房了,不亏!”
爷爷的一番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忽然想起一个简单却实在的道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搬家的那一天,我去爷爷家帮忙搬东西,爷爷喃喃自语:“不想6月15日又成了搬出老屋的纪念日。”爷爷一直把一个瓦罐抱在怀里,我好奇地问爷爷:“里面是什么值钱的宝贝”爷爷没有回答,抱着瓦罐坐在炕头上流泪了。后来我才知道,那瓦罐里装的是爷爷从炕头上扫起来的土,爷爷说:“住上大高楼,我就把这瓦罐放在床头,天天看着它,我就能感到咱们国家越变越好!”
纪念日记载着一个小家几十年的拼搏与欢笑,也记载着新中国从贫弱到富强的蜕变。纪念日,是爷爷经年累月扛起的一砖一瓦,是无数个日子的蓄势待发,是历史最厚重的注脚,是一代代平凡的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之后的幸福生活,是祖国母亲历尽沧桑后的自信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