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
(2)王国维之词
蝶恋花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3)王国维之思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王国维
【阐释】
①善良的人趋于服从,在社会体制和机制内亦步亦趋,牺牲个人自由,这就是鲁迅说的历史的"吃人",吃人就是用文化、体制、规则或潜规则,去压制人性,规训人,最终导致人性扭曲,自我异化。失去做自我勇气的善人,就等于被杀。我们常说,儒家教人做人,结果人越来越不像人。这就是南辕北辙。本性善良,不需要教,愈教愈不像人,就是杀人。
2、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
(1)女权倡导者——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留学日本期间,秋瑾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并担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的主盟人。回国后,秋瑾在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妇女解放。她希望借着这份白话文女报,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并赢得自己的尊严,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2)民主革命者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回国后,她往来杭、沪之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同徐锡麟呼应。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3)秋瑾诗词选
①《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②《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③《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④《七律》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⑤《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3、吉鸿昌
(1)维护民族尊严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2)就义正气凛然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4、邓世昌
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5、夏明翰
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百般摧残他,他毫不屈服。反动派使出了最后一招,宣布对他“就地处决”。夏明翰要来一张纸,写下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6、黄兴
区区此心,可誓天日
1911年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是一次极其悲壮的起义。起义部署工作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计划一千多人兵分十路的起义军,到了起义的当天只剩下了黄兴带领的一百多人,势单力薄的黄兴毅然打响了起义的枪声。这是一场明知道要失败而为之的起义,黄兴率领着这一百多人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的决死斗争,起义勇士几乎全部遇难。
黄兴何以要飞蛾扑火?因为他要给为此次起义捐款的华侨一个答复,他不能让起义流产,他更要给全国沉睡的人民敲响警世钟,唤醒人民推翻满清。“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这就是黄兴当年写下的遗书,一封寄给了孙中山,一封寄给了为此次起义募捐的南洋华侨。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任性,偏执,但有时却是一份不知前途却要义无反顾的执著。它折射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悲剧精神和美学原则。
7、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1)从容就义
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他在最后就义之前大呼:“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不朽丰碑
五四运动学生被捕,入狱时一个个毫不畏惧,狱卒问之,答曰:愿为谭嗣同。谭嗣同之死,影响几代中国人。自谭嗣同后,无数青年愿为中华之变革流血牺牲,以谭嗣同为榜样。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