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将个人思想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为一个难点,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借助阅读课程建设和写作资源开发,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202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试题出炉,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注重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在材料设置和立意上注重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引导。思考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试题的设置和试题形式折射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走向,提醒教师在考前一定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结合审题方法的指导和写作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使用写作素材的能力。
一、用“古今结合”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1.借助《论语》关键词积累
新高考试题“可为与有为”是让考生以传承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和思考未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对于此类高考作文试题,指导学生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可选择《论语》这本书让学生进行阅读,围绕“仁义礼至信”5个核心词设计阅读任务。学生根据核心词搜集并概括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概括人物的有关事件,写一段“言之有物”的议论片段。
例如学生选择“仁”这个核心词,然后围绕《论语》中包含“仁”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进行发散,搜集了周恩来、李大钊、岳飞、钟南山、袁隆平等人物例子作为事实论据,完成议论片段写作,积累写作素材。
2.借助《古诗》名句积累
用“古今结合”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不仅仅局限于《论语》。其实,语文教材上的古诗名句也可以成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家国情怀”这个主题,让学生搜集一些诗句,然后按照诗句中的关键词,完成课外阅读并积累写作素材。例如《过零丁洋》中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包含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态度。学生采用如下思路积累写作素材:从“丹心”这个词语出发,联想到“爱国之心和忠心”,围绕这个核心词阅读和搜集课外材料,然后搜集到了“木兰替父从军、岳飞精忠报国、女排姑娘报国”等典型素材作为论据,完成议论片段写作,以此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
二、用“正反结合”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2021年北京卷作文试题之一是“论生逢其时”。这个试题引导学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考生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试题具体文字如下:“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该试题突出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命题理念,分析这道试题不难发现,反复强调的一个词语是“时代”,在“特定时代”的背景下,促使考生思考自己的角色,思考自己担当和责任。从表面上看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必然思考试题材料中“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这个信息的提示,这个信息实际上是提示考生要从反面角度进行思考,与试题的题目“论生逢其时”有对立的成分。对此不难看出,写这篇议论文确定中心论点之后,有必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或者对“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的现象进行驳斥。对于试题的这个暗示,思考考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日常生活中有必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1.正反角度积累
类似这种方式设置写作任务,我们还选择“丁真”和“李子柒”这两个热点人物,配上图片和文字,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引导学生完成写作片段。学生不仅学会了从事件本身思考问题,同时从正反两个角度辩证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全面思考文化传承和时代关系,将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完成的议论片段还包含了对家国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