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新理念之探微
报告人:安徽马鞍山二中高级教师王尔楷
一报告内容要点
★对近三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的简要评述
★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新理念摭谈
★对09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四点建议
★09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五种策略
○桑建中徐永平主编《2006高考作文满分揭秘与升格训练·安徽篇》(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安徽篇”由本人编写,下同)
○《领跑高考——2007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与升格示例·安徽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增刊]
○《领跑高考——2008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安徽篇》》[《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增刊]
○拙作《认清特质方可正确评判——对高考作文评分四次争议的一点反思》[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5年第10期]
○拙作《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2期)
○拙作《让思维插上双翅(原生态作文教学实践课)》[发表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上)]
三近三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特点的简要评述
1二00六年命题评述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①起点高。正如媒体上所盛赞的那样“是一道最大气的试题”,赢得了“开门红”。
②导向正。突出了考生这一写作主体,强调考查他们的感知与表达能力,这就抓住了作文教学与考试的根本要素。
③题意明。题目文字简要,表述明确,对考生不设任何阅读障碍,而且尽量体贴考生,从审题到选材都做了必要的提示,语气温馨,十分具有亲和力。这样,就确保了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考查的有效性。
一点商榷:倘若作文标题加上一点限定,反宿构、反套作、反押题的功能是否更强一些?。
2二00七年命题评述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
②通过增加审题难度,增强写作内容规定性等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预防过去司空见惯的考生猜题、押题和宿构,从而强化选拔功能。根据本人调查,不少考生考试后都认为,考前准备的“范文”很难派上用场,他们回忆说,当时看到这道题,“就‘死机’了,几乎所有的‘内存’都激活不了。”
③克服近五年来高考作文题大都侧重考考查思辩能力的不足,意在突出对叙述、描写、抒情能力,尤其是叙事能力的考查。一般地说,叙述能力是写作的基础;然而,我从多种渠道了解到,近几年高考由于过分强调了议论能力和“文体自选”,不少学生最起码的叙事能力都没有达标,究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记叙文高考“不会考”,因而毫不重视。今年我省高考作文侧重考查基础的导向,恰恰就是对“考什么才教什么,练什么”这种错误做法的一种反拨。
酒,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烟云中:曹操煮酒论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借酒诉孤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举杯叹功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女词人李清照则饮酒话愁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用这样的文字写《提篮春光看妈妈》,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一点瑕疵:规定似乎过多了,限制了考生在材料上,尤其在立意上的自由选择,使考生的才情似乎只能驰骋在“感恩”这一片狭小的天地里。
3二00八年命题评述
①从考查意图看,从三种维度考查了考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自主写作的基本素养,为高校选拔人才与指导作文教学制定了合理的崭新标准;同时,又兼顾了新课标、新课改的推行与衔接。从考查内容看,“带着感动出发”这道题目不仅检测了考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而且考查了积累与提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更检验了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从制定标准看,今年的命题凸显了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等;从考查形式看,命题的过渡是平稳的。对我省来说,新课标(实验)虽在五年前已公布了,但新课改才实行两年,因此今年是我省传统高考命题的最后一年,2009年高考命题将有较大的改革和变化,今年采用“裸题”的命题方式,是考生司空见惯的;同时,又蕴含催生个性化作文等新理念:这就为明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提前埋下了伏笔。
②从题型特点看,采用“裸题形式”的命题作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审题障碍,从而也最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最近一两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和模拟试卷中,话题作文已走向衰微,逐渐被两种流行的新样式取而代之:一是标题前加一段引导文字,二是根据提供的文字材料自主写作的所谓“新材料作文”。客观地说,这两种新样式当然是有一些优势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有的省市高考题中,引导文字或提供的文字材料篇幅过长,内容深奥(如一则没有任何提示的寓言),有的甚至是文字艰深的文言或古典诗歌,倘若考生理解“失之毫厘”,整篇作文便“谬以千里”。这样,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考写作,还是考阅读?实践证明,在高考这种国家级的考试中,“裸题形式”的作文是最正统、最有效的考查方式之一。
③从价值导向看,旗帜鲜明地反对当下盛行的新八股公式化、空洞化、矫饰化文风,提倡个性化、原始化、现场化的表达,以考查考生“中成”的语文素养为指归。随着高考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中学作文教学也日益浮躁起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喜欢走背“范文”、仿套路这条“终南捷径”,于是,一篇篇文体自选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像散文又像议论文又像随笔又像读后感的“万能作文”,铺天盖地地袭击过来,令我们哭笑不得!假若任意解剖一篇,大都不外乎这样一类结构模式:
题目虽各异,写法一个套。
开篇先点题,后把屈原抛:
爱国又爱民,失意汨罗跳。
再把陶潜赞,守贫不折腰。
东坡总要提,贬官人品高。
末尾作引申,点题结束了。
然后,我们再审视一下“带着感动出发”这道题!很显然,它十分贴近生活,考查的是考生原有的积淀,来不得半点虚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完成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储存在考生头脑中的上述模式再也不能被“激活”了:这道题目引领学生走上了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这条学习写作惟一正确的康庄大道,因为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普通高中阶段实现由“学步”到“独立行走”的转变。
当然,今年的题目中“感动”一词考生可能过于熟悉了(据我校08届高三学生反映,这类话题他们在校已经写过三次),再加上今年汶川大地震的特殊背景,“70%考生作文涉及地震素材”(《安徽商报》消息),这样容易给阅卷老师造成较多的审美疲劳。
四我省高考作文命题新理念摭谈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目标。
☆导向功能:强调三维目标,催生生态作文
☆教育功能:倡导“人”、“文”融合,兼顾人品考查
三年前,有的省市高考作文题是有严重问题的:无论是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上看,还是从一味强化思辨能力的“二元关系类话题”形式看,命题者大多没有站在考生立场上,没有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的自然融合,使高考作文只考“文”品,不考“人”品。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代教师立言”或“代社会立言”。请看以下几类题目:
一是政治型的“切时文”话题。如“纪念”(2005年广东题),“说安”(2005年北京题)。
二是学术型的专业化话题。如“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年浙江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广东题)。
三是晦涩型的宽泛化话题。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4年江苏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人认知”(2003年全国题)。
四是幼稚型的大路货话题。如“平凡与自豪”(2004年辽宁题),“家庭教育”(2004年湖南题)。
倘若要给这四类作文题代出合适的“写作主体”,那么这四类人应分别是政府官员、研究生、社会学家和初中生。既然如此,高中生“真我”之魂焉能附上考场作文之体?作文一旦丢失了“真我”,学生被降为作文的客体,这样的作文不可能是从学生心里流出的琼浆玉液,而只能是套话、空话、假话。
“吾手写吾口”,“作文即做人”,是写作的真谛。朱自清先生说的“理想的教师不但想到学生的耳朵,还想到他们的脑子”就是这个意思。
☆反馈功能:多用“裸题”形式,消除文字障碍
三年前,一些作文题目中的“语言中介”问题多多,已成了考生审题的语言障碍,从而影响了考试真实信息的反馈。这些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即“引入材料”、“提示性语言”、“话题核心词”和“写作要求”。这里所说的“语言中介”一般指的是“引入材料”和“提示性语言”,因为后两者一般不会存在理解上的障碍。
“语言中介”的准确、精要,要保证考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基本前提,因为“同一言语对象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语感反应……对某一句的语感反应积淀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教养、性格,甚至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
下面,我们来审视一下“语言中介”的几种典型错误。
其一,纯属废话。如2005年湖南题——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
提示语说了“跑”要经历两个阶段,有两种类型,丝毫未提到“跑的体验”,前三句话完全可以删除。
其二,暗示立意。例如,2004年辽宁题中说,“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
其四,兼考文言。2005年湖北卷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作引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不要说整段话的原意、引申义是什么,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生气”、“高致”这四个关键词,就足够让考生推敲半天,但到头来,“谁解其中味”?
成功的作文命题,首先要能确保每位考生有话可说,考出应有水平,然后才能谈得上“区分度”和“选拨性”。
近三年我省作文命题,文字简洁,干净利落,表意准确,都没有上述问题,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示范功能:突出考生主体,追求个性表达。
五对09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四点建议
●在确保考试信度效度前提下,追求命题形式的多样化
●在确保优秀生有话可说的前提下,保持标题适度的限制
我以为,2008年我省高考作文的限制最为适度。实践证明:标题有了恰当的限制,就能有效的区分出考生的基本素养。例如我省不少考生在审题上,粗枝大叶,走马观花;结构上,不少作文呆板生硬,缺少法度;也有不少作文通篇只写“感动”,而没有写“出发”,仅在末尾点到“出发”,或者重点写“出发”,几乎不写“感动”,也只是在最后说到“感动”:这些扣题不紧的致命错误主要是由审题不清而导致的。布局的随意性也造成了结构上的混乱。不少作文都由六七个自然段组成,但是段落之间很难看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行文的弊病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来是近几年话题作文惹的祸,其实是我们的浮躁思想酿出的苦酒。实践反复证明:从指导审题,到安排结构,直至学会修改,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否则必然出现“豆腐渣”作文!
●在确保合理区分度的前提下,大力催生现场性的原生态作文
六本人命制的作文题举例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读过数量可观的文学名著或文学名篇,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假如他们是真正的肉身之人,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身边,那将是怎样的情景:他们将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慨?……
(收入《领跑高考——2008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安徽卷”》,见《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增刊)
七09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五种策略
⊙形式上扬长补短写好擅长文体的同时,各种样式的作文均要逐一过关。
⊙战略上厚积薄发建议分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板块搜集写作资料。也要积累语言。
学生阅读现状举例一
缺少阅读积淀,理由陈述不足,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来自本人调查)。例如:
请从下面历史形象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孔子与庄子刘邦与项羽李白与杜甫林黛玉和薛宝钗(2006年安徽省高考题)
(一考生答题:“我更喜欢李白,他一生都在仕途上孜孜以求,可谓矢志不渝……”)
学生阅读现状举例二
阅读态度不端正,方法粗略,写作中引用严重失实。例如: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摘自《高考作文错误重重笑料百出》,见2006年7月29日《扬子晚报》)
学生阅读现状举例三
☆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中救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
☆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
☆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再看今年的高考作文——
不客气地说,有的学生已经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试机器!例如在考生作文就出现了这样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句子:
▲十八年前,当我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时,我感动得哭了,妈妈也感动得哭了。
▲一声巨响,四川由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地狱,十几万学生死去了……
▲四川有几十万人民遇害……你是否去慰问过遇难同胞?
怎样引领我们的学生从课本走入生活,走进经典,走向成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繁重的神圣使命。
⊙战术上举一反三写什么永远胜过怎么写。学会“一材多用”是解决“无米下锅”的常胜法宝。
⊙效益上拣大顾小最后一个学期,建议重点复习议论文(含读后感)、记叙文、小小说和散文(重点是叙事类和抒情类),并且准备相应的写作素材。一些应用文体也要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