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常识心理学有两个存在水平。一是个体化的存在水平,是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获得的,是个人对心理行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社会化的存在水平,是不同个体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形成和具有的,个体可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心灵活动和理解心灵的指南,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文化资源。
一、心理学作为非科学的形态有着数千年漫长的演变,而作为科学的形态则仅有百多年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一个连续的更替关系,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淘汰和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形态的心理学。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之并存着,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过去人们还认为,历史上只有哲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之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了唯一合理的心理学。其实,历史上出现过的心理学有着许多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共出现五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这就是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解读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考察科学心理学与其他历史形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否认外行的理解值得认真对待。当然,近年来情况有一些改变,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了解人的心理生活,一部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则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重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
常识和科学存在着特殊关联,并非有如水火。有的学者就曾持此主张,认为科学实际上就植根于常识之中。常识是基本的材料,科学就开始于此并必然借助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许是对常识进行修饰,也许是对常识吹毛求疵,也许是对常识进行批驳。但是,科学最终却要依赖于常识,遵循常识的引导,从常识中获得灵感。否则,科学就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依赖。
摘要: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的资源。心理学有着十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形态。所有的不同心理学历史形态都是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心理学资源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历史形态,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现实演变,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未来发展。这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是将其当作自己学术创新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关键词:心理资源;心理学形态;原始性创新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ydependsupon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ofitsown,soithasconsiderablydifferentform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long-termevolution,whichpsychologycancountonforfurtheradvancement.Psychologicalresourcesshowdifferenthistoricalcategories,differentstylesofrealisticevolution,andevendifferenttrendsoffuturedevelopmentofpsychology.Therefore,currentadvancementofpsychologyshouldnotdiscardotherhistoricalcategoriesbutregardthemasculturalandhistoricalresourcesforacademicinnovationtoextendthehorizon,exploitthepotentials,andcompletethefunctionofthediscipline.
KeyWords:Psychologicalresources;categoryofpsychology;primaryinnovation
一、心理资源概述
所谓心理资源是指可以生成和促进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如心理学的成长要有自己植根的社会文化土壤,这就是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资源。心理资源既可以成为心理生活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心理科学的资源。心理学面临着如何理解、看待、保护、挖掘、提取、转用资源的问题。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而应该将其当作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摘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对于人的本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正确认识心理学,并明确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心理学的具体性质,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和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联系,所以将心理学和特定文化进行融合,向文化寻求开放,有利于心理学进入“文化时代”。
关键词:哲学主义;文化主义;文化时代;心理学时代;反思
1从哲学主义到文化主义:心理学时展评述
2心理学文化时代构想
1目前铁路客运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摘要】变态心理学的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一级概念所属的二级概念,其症状、病程、自知力、自控力的内涵外延存在交错重叠,变态心理学称为共病现象。当前因为变态心理学的媒体江湖心理学科普,导致常识概念的抑郁症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这需要心理教师、心理医师进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知识普及活动,以免造成江湖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冲击,形成概念定势,影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科学治疗。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共病;抑郁症;晕轮效应;心理卫生院
早在2011年,笔者就发表论文论述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与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概念整合问题[1]。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拉越高,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将学生抑郁症检查列为体检项目。网络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传抑郁症案例和预防,凡是自杀身亡的干部、教师、医生、老板、员工、学生都被定义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经产生扩大效应,成为所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代名词。媒体可以科普宣传和教育报道,但必须纠正片面的错误导向,使社会民众更加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基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变态心理学共病现象理论分析
二、抑郁症媒体报道数量扩大效应的正向和负性后果辨析
近期,陈巍教授等出版的扛鼎之作《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一书(以下简称“具身认知心理学”)在学术界引发了积极的交叉学科反响。本书如同一座“灯塔”,鸟瞰出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内部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以及由此酝酿而来的“4E”认知科学范式革命的宏观面貌;又如同一台“显微镜”,纤毫毕现地还原出这场运动的微观细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这个词既灵动得清晰又令人沮丧得模糊。本书巧妙地处理了这一对多年来困扰具身认知的认识论矛盾。就明晰性而言,《具身认知心理学》一书通过系统梳理具身认知的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哲学等源流,排除了任何非物质心灵(immaterialmind)的概念。心灵和认知至少是由一些物理成分构成或通过一些物理成分体现出来的。不存在非物质的笛卡尔式的心灵,因此,也不存在“机器中的幽灵”神奇地推拉杠杆或选择性地刺激神经元。可以说,心灵是在(而且只能是在)肉体中的。由此,本书尝试澄清,任何关于认知的具身理论都排除了实体二元论,不认为心灵和身体是完全可分离的实体。这些理论中的“身体”指的是比大脑更多的东西。
尽管,大脑在认知活动中扮演着无可争议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具身认知理论一般将大脑视为身体的一个方面,对认知活动至关重要———就像眼睛、耳朵、舌头、脚趾、手指和肘部(或一些最小的物理成分组合)也可能是必不可少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研究或讨论心灵时必须随时考虑整个身体,但它确实意味着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全独立于身体而存在或运作。心灵的活动和/或内容与身体与世界的接触,以及一个人感知这种接触的能力(感觉运动活动)相联系。这一点标志着与经典认知科学和常识心理学(folkpsychology)的背离。肉身,在历经几个世纪后,重新回顾到心理学与认知科学舞台的聚光灯下,获得一种学术史的新生命。《具身认知心理学》第二个大的学术贡献在于完全再现了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长期蓄积形成的“理性背叛”力量。
伴随科学的长足发展,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闲谈到各种形式的媒体的描述,“理性”通常被描绘成人类心灵的一种独特能力,与我们的身体运动和感官无关。我们可以走出去,以深思熟虑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寻找食物、阅读、运动、参加舞会等等。但我们也可以退回到一个完全内在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似乎能够与我们的身体分开运作。例如,我们有可能在拥挤的人行道上流畅地穿梭在一群人中间,即便摩肩接踵,却不会莽撞地撞到任何人,也没有走错一步。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在杂货店里需要买什么材料来做曲奇饼干。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和心灵都在活动,但它们似乎是独立运作的。这至少是人们认为将我们与苍蝇、龙虾和家养宠物等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方面。看起来,它们更多的是反射性地生活在当下,而人类可以将我们的心灵从行为本身抽离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行为,或思考一些事情。
因此,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能够在相当具体和有限的频率和波长范围内接受和处理输入,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的任何概念都不能存在于这一范围之外。为了正面回应上述具身认知的经典暧昧之处,本书在国际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感受具身认知”(in-teroceptiveembodiedcognition,IEC)假说,前瞻性地论证了内感受与身体表征、具身情绪以及社会认知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者认为,内感受很有可能在身体加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种更激进的本体论意义上,内感受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座沟通具身认知内在成分与外在成分的重要桥梁,为具身认知提供了构成性的解释。对此,我们翘首期待陈巍教授能够带领他的团队继续为国家认知科学研究谱写“肉身的赞歌”,引领“理性的反叛”!
作者:丁峻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一、心理学的作用
二、心理学可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姚艳婷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1校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各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心理担子,形成全校全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2心理学的高度发展
国外心理学蓬勃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内心理学近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已有30多年。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方兴未艾。心理学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硕、博士点。无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善于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蒸蒸日上的,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学科自然受到大学生青睐,愿意去了解它。
1.3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革新
我是心理学的爱好者.这种爱好是从我上大学二年级的那一年开始的.当时,我从图书馆里面借了一本日本的心理学大师多湖辉的类似科普读物的心理励志小册子.从中我发现了心理学是如此的一门博大精深而又意义非凡的学问.说实话,我是一个学工科的人,我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从课程的内容上,学4年的电子技术和一年的医学基础.一般说来,学工科的人很少会对这些偏向于社会科学的学问感兴趣的,至少我在天津大学这4年多以来,几乎没遇到什么跟我有类似爱好的同学.不过,我从小开始就喜欢社会科学的东西,比如历史,政治等等.不过高中是由于考虑到就业,所以选择了理科,而不是文科.
大家可以看看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读物,不过<<梦的解析>>不看也罢,因为那本书太艰涩,不太好懂,而且弗老先生太强调他的性学三论了,似乎人类的一切问题都跟性有关系.不过他提出的精神分析疗法,却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心理咨询问题.然后呢,还应该看看贝克莱和休谟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东西,我觉得这些跟人得意识有一定联系.另外,我建议大家通读一下海德格尔,康德,托玛斯阿奎那,笛卡尔等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这样的话,就会有一定的哲学根基了.
然后呢,就是医学常识了.建议大家学一下生理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主要是为了神经内科知识.因为我记得在管理员夏天转载的那篇关于开心理诊所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对一个患者进行心理咨询,首先你要明白他到底是精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相应的医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我也觉得,人的心理问题,多少跟精神问题是有联系的,二者不可分.
然后就是正题了.有了以上的基础,就可以开始学习心理学了.
这时候我觉得你需要一个图书馆.因为学习心理学不是像一般的学科,你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资料的辅助.我记得我看过的书太多太多了,虽然不都是精读,不过差不多也都过了一遍.具体的书名,我想应该没什么必要说,因为我自己并不清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不过我可以指出一个我认为的误区,那就是有许多人倾向于看一些励志读物,认为那些东西就算是心理学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心灵鸡汤啊,心灵地图啊,等等.
1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已是新媒体新技术时代,多媒体教学早已进入各个高校。对于护理心理学,媒体上有非常多的影视资源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印象。采用新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爱上护理心理学这门课。比如通过播放影视剧《都是天使惹的祸》中护士桥段后,发现班级同学争相观看此剧,后来,班级学习的气氛达到顶峰,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演绎着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爱屋及乌,也就热爱上了护理工作,增加了学习的热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