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14天津
二、填空题
1.病机学说,即研究和______的学说。
2.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______和_______内在根据。
3.《脾胃论》提出“阴火”概念,论述了________的病机。
4.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
5.基本病机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正邪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7.所谓实,邪气实也,或外闭于_________,或内结于________,或______,或_________等。
8.实性病变,常见于外感六淫的________,或由于__________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
9.《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_______,______则虚。”
10.《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_______乃固,……阳强_______,_______乃绝。”
11.《素问·调经论》曰:“阳盛则外_______,_______则内寒。”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_______,阳胜则_______。”
13.《素问·调经论》说:“_______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14.阳虚则寒是_______而有寒,以_______为主;阴盛则寒是以_______为主,_______象不甚明显。
15.“阳虚则外寒”指寒邪袭表,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恶寒战栗症状。
16.《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_______,五脏有病,则各传其_______。”
17.全身性的阳气虚衰,常见的主要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脏腑功能活动中,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可具体表现在肺的__________、_________;脾的________;胃的_______等方面。
19.湿浊困阻病机,多由_______能减退,_______,久则聚积而成。
20.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往往湿邪_______,形成“湿热”;若阴寒之体得之,则湿邪_______成为“寒湿。”
21.同样感受燥邪,阳热之体得之则_______,而成“温燥”;阴寒之体得之则_______,而为“凉燥”。
22.病证由寒转热为阳长阴消,表示_______,_______,于证为顺。由热转寒,为阴长阳消,表示______,_____,于病为逆。
23.气闭病变产生的原因,多由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等阻滞气机出入所致。
24.气脱形成的原因,多由于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_______长期消耗,正气衰竭;或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致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
25.亡阳时,全身属阳的功能衰竭,而以温煦、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的衰竭最为突出。
26.亡阴时,全身属阴的功能衰竭,而以______、_______与_______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
27.《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______,不可_______。”
28.《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_____为之不满,耳为之_____,头为之_____,_____为之眩”。
29.气闭病变临床常见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30.血热病变,临床既有______,又有_______等为其特征。
31.疾病的传变,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其后者又包括_______、________。
32.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33.表邪入里,常见于外感病的_______,是疾病向_______的反映。
34.一般对病位层次的分界,外感病多按__________,或______,或________来划分;内伤杂病则主要以_______而划分。
35.导致病邪从化的原因,即在于人体的禀赋有______之别,脏腑有______之分。
36.近四十年来,中医病机学说出现了新的理论,如六经病机阶段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7.由于内风与的关系密切,故又称或。
38.肝风内动以,,,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
39.风气内动有之分,主要有,,和等。
40.内寒多责之于,,,且与关系密切,尤以虚衰为关键。
41.内寒的特点主要是以为主;外寒的特点主要以为主。
42.内寒以,,,,为其临床特点。
43.由于内湿多因,故又称。
44.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有关,但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45.内燥起于、、,为重,尤为重。
46.是内燥的病理特点。
47.火热内生不外两端,其共同特点是,,,,。
48.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
49.精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或。
50.精的失常包括、两方面。
三、判断题
1.病机,即病因作用于人体,机体某些生理状态被破坏,且自身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2.《理虚元鉴》提出虚证病机本于肺脾肾之论点。()
3.中医病机学说是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认识和研究疾病的。()
4.邪正相持状态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5.邪过盛,正太虚,发病后常可现“直中”,“两感”或“内陷”等病机逆传情况。()
6.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7.“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其中的“外热”或“内寒”,主要指寒热征象反映于里或反映于外而言,而非指病位的在表或在里。()
8.最易伤津的是吐泻。()
9.“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其中的“外寒”与“内热”之内外,是指病位在里或在表。()
10.阳虚必定以气虚为基础,而气虚并不都表现为阳虚。()
11.津液不足是阴虚的最主要病机之一。()
12.血虚并不都表现为阴虚,精亏并不都表现阴虚。()
13.阴虚或阳虚影响于肾阴阳失调时,才易发生阴阳互损的病机。()
14.《内经》“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的基础。()
15.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丹溪心法》。()
16.所谓“实”的病机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已衰。()
17.《素问·热论》实开经络病机和气血病机之先河。()
18.一般而言,气逆于上以实证为主,也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19.气闭病变,因融冒秽浊之气而致者为气厥。()
2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气脱所致。()
21.气滞血瘀与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
22.气随血脱,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小量出血的病人。()
23.疾病过程中,因虚致实变化意味着正气来复,病情有向愈之机转。()
24.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主要在肺胃。()
25.血分属温病的晚期阶段,病位主要在心肝肾。()
26.卫气营血传变,“顺传”多为渐进传变;“逆传”多为暴发而形成。()
27.留下后遗症的病机主要见于正虚邪恋。()
28.病位之所以发生在手足经脉间传变,是因手足经有相互交接关系。()
29.中医病机理论,源于《诸病源候论》。()
四、名词术语解释
1.病机2.病机学说3.邪正盛衰4.虚5.实6.虚实错杂
7.虚中夹实8.实中夹虚9.虚实真假10.两感11.直中12.内陷
13.格阳14.格阴15.亡阳16.亡阴17.气虚18.血虚
19.血瘀20.血热21.传变22.病势23.病位24.病位传变
25.经脉传变26.病邪出入27.脏腑传变28.不问脏传变29.间脏传30.从化
31.邪结32.上气不足33.气机失调34.精虚35.精瘀36.出血
37.内生“五邪”38.风气内动39.寒从中生40.湿浊中生41.少火
42.壮火43.内燥44.内生五气
五、简答题
1.病机的概念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正胜邪退其临床意义如何
3.何谓邪盛正虚衰,其临床意义如何
4.邪正盛衰出现的虚实变化有哪些
5.邪正盛衰对病势的趋向及转归有何影响
6.形成虚实错杂病机的原因有哪些
7.如何理解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8.血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9.血热炽盛病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0.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哪些病理变化并简述其病理机制。
11.何谓津液代谢失常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津液亏损不足病机的含义是什么
13.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其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14.津液输布障碍的病机含义是什么
15.津液排泄障碍的病机含义是什么
16.血瘀与瘀血有何不同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如何
17.气虚与气陷有何不同
18.如何理解“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19.病机表邪入里的含义是什么
20.病机里病出表的含义是什么
21.简述经脉传变的具体规律。
22.简述三焦传变的具体规律。
23.简述脏腑传变的具体规律。
24.寒热病性转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5.寒热转化对疾病预后有何意义
26.何谓亡阳其病理表现如何
27.何谓气虚其主要形成原因何在
28.何谓湿浊困阻其病理表现如何
29.何谓气随津脱其形成原因何在
30.何谓气随血脱何谓气血两虚
31.内风与外风有何区别?
32.内寒的机理及其临床特点是什么?
33.内湿与外湿的关系如何?
34.简述内火的主要病理变化。
35.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6.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何?
37.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有哪些病机变化?
38.精的失常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六、论述题
1.试述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2.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和层次如何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何谓基本病机有何重要意义
4.何谓虚实病机其各自病理表现如何
5.试述阳偏胜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试述阴偏衰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
7.阴阳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8.何谓气滞其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9.何谓气机失调主要包括哪几种病机变化其各自的概念如何
10.伤津与脱液的病机和病理表现如何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决定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试具体论述之。
12.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有何不同
13'试述形成“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14.试述“上气不足”的机理与临床表现。
15.试述疾病后期正虚邪恋病理的形成、发展趋势和转归。
16.如何理解“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试举例说明之。
17.论述风气内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之间的区别。
18.论述火热内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19.论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
20.论述内外燥的区别和联系。
21.简述精失常的病理变化。
第九章防治原则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肾中精气的盛衰B.心肺的功能状态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
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
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C.顺应四时调摄D.昼夜晨昏调养
E.起居有常
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
A.药膳保健B.注意饮食卫生C.提倡饮食有节D.克服饮食偏嗜E.强调高营养饮食
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
E.以上均不是
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
A.人工免疫B.早期诊断C.早期治疗D.先安未受邪之地E.阻截病传途径
6.不属于治则的是:
A.治病求本B.扶正祛邪C.调理气血D.活血化瘀E.调治脏腑
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A.早治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调理气血E.三因制宜
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
A.标本兼治B.塞因塞用C.寒者热之D.因人制宜E.寒因寒用
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
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
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
A.实则泻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培土生金E.滋水涵木
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
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通因通用D.热者寒之E.寒因寒用
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E.以上皆是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治寒以热
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
A.虚证B.真实假虚证C.实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夹杂证
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祛邪兼扶正B.扶正兼祛邪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E.先扶正后祛邪
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单独祛邪B.单独扶正C.先扶正后祛邪D.扶正兼祛邪E.祛邪扶正并重
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气虚泄泻E.寒湿泄泻
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B.血枯经闭C.肾虚尿闭D.气郁腹胀E.阴虚便秘
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E.以上皆不是
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A.实热证B.实寒证C.阴阳两虚D.虚寒证E.虚热证
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阴阳双补
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C.脏病治腑
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E.腑病治脏
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A.先治其标B.先治其本C.标本兼治D.虚则补之E.以上皆不是
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A.肝胃B.脾胃C.肝肾D.肝胆E.肝胃
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
A.心B.肺C.脾D.肝E.肾
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
A.心肝肺B.肝肾C.心肝肾D.心肾E.肺脾肾
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A.心肾B.肺脾肾C.心脾肝肾D.肺肝脾肾E.心肝脾肺肾
28.气滞宜()
A.益气B.活血C.降逆D.行气E.补气
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A.滋阴制阳B.扶阳消阴C.回阳救逆D.救阴固脱E.阴中求阳
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标本同治E.治病求本
(二)B型题
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
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E.以上皆宜
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
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
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
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A.补益心阳B.补养心气C.清心泻火D.活血祛瘀E.补养心血
5.心阳不足者,法宜:
6.心脉瘀阻者,法宜:
7.心火炽盛者,法宜:
A.脾不统血B.脾气下陷C.脾虚湿阻D.脾虚水肿E.脾虚带下
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
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
A.滋养肝阴B.补养肝血C.清降肝火D.疏肝理气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
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
11.肝阴不足者,治宜: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
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
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
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
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阴
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A.热病见热象B.寒病见热象C.阴虚见热象D.热病见寒象E.寒病见寒象
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
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
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
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
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
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
A.行气开郁B.开窍通闭C.降逆和胃D.益气固脱E.益气升提
23.气闭者,治宜:
24.脾气下陷者,治宜:
A.活血化瘀B.温经散寒C.清热补气D.益气活血
25.血瘀者,治宜:
26.血寒者,治宜:
A.补髓填精B.补益肾气以摄精C.疏利精气D.通络散结
27.小儿五迟者,治宜:
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A.补气填精B.疏利精气C.益气摄津D.补血养津
29.气滞精阻者,治当:
30.津血亏少者,治当:
A.单纯扶正B.单纯祛邪C.扶正兼祛邪D.祛邪兼扶正E.扶正祛邪并重
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A.真实假虚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D.邪实正未衰
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
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
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
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E.未病先防
35.“用温远温”此属于:
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
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
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
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
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
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
(三)D型题
1.以热治热适用于:
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E.真热假寒证
2.以寒治寒适用于:
A.阴寒偏盛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C.真热假寒证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适用于:
A.大便粘滞不爽B.少腹胀满窜痛C.腹胀硬满不减D.脾气虚运化无力E.腹部胀满时减
4.通因通用适用于
A.肾阳虚损B.膀胱湿热C.尿频清长D.尿频、热痛E.夜间尿多、遗尿
(四)X型题
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
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
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
2.动形养生可达到:
A.促进血液流畅B.舒筋活络C.调节情志变化D.怡神、静神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
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
A.排遣情思B.改变其错误认识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
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
A.防止饮食不洁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药食结合E.避免五味偏嗜
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
A.肝B.脾C.心D.肺E.肾
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
A.心的生理特性B.真气状态C.肝的生理特性D.宗气的状态E.肾的生理特性
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
A.以药为主B.以食为主C.药食结合D.因时制宜E.辨证施膳
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
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食积所致泄泻者E.尿闭
9.“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热错杂证B.真热假寒证C.阳偏盛的实热证D.真寒假热证E.热厥证
10.“热因热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B.寒热错杂证C.真热假寒证D.格阳证E.阴偏盛之实寒证
11.“塞因塞用”适用于:
A.阳明腑实证B.气郁腹胀C.阴虚便秘D.血枯经闭E.食滞腹胀
12.“通因通用”适用于:
A.脾虚泄泻B.食滞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E.气虚泄泻
13.从治法适用于:
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
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A.纯虚证B.虚实夹杂证C.纯实证D.真虚假实证E.真热假寒证
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
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
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
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
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春不用桂枝”E.“夏不用麻黄”
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
A.春B.夏C.长夏D.秋E.冬
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
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扶正与祛邪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
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
A.增强体质B.预防疾病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D.延缓衰老E.促进病体康复
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
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并补
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
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B.调整生物信息C.改变系统功能D.发挥物理热效应
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
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
A.调饮食B.慎起居C.适寒温D.食补剂E.和喜怒
24.从治适应于()
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
A.锻炼身体B.药物预防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起居有常
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
A.食滞泄泻B.血虚经闭C.肝病膨胀D.肝病吐血E.湿滞泄泻
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
A.清泻阳热的方法B.滋阴法C.温散阴寒法D.益气回阳固脱E.补阳法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______,秋冬养______”。
2.重视精神调养应注意①________;②_______。
3.调摄饮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_______和________,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5.调神的方法,除四季调神外,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谓“练功”三要素,习惯上系指气功活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
7.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是________,其中心环节是________。
8.推拿、针灸养生,其运用原则主要是________。
9.__________是确立治则的前提和基础。
10.治则在临床上的运用,体现了高度的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11.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
12.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________。
13.外感伤寒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的治疗;外感温热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_的治疗。
14.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_________而治的,同属于_______的范畴。
15.正治又称______,常用的正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反治又称________,常用的反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称为______;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称为_______。
18.扶正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_;祛邪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
19.调补_______为治理气虚的重点;调补______为治疗血虚的重点。
20.调气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1.大、小肠病变临床多以______论治;实际运用中,泻腑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求之。
22.三因制宜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3.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春夏不宜过用______药,秋冬当慎用________药。
24.扶正祛邪治则在运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25.阴阳亡失者,其亡阳者重在_______,亡阴者又当以_____之法急治。
1.中医养生学反映了预防医学鲜明特色。()
2.“顺应自然”的原则,即是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
3.顺应自然的养生活动应注意坚持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
5.养静藏神的同时,中医养生学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
6.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胃功能状态,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7.惜精养生即要禁欲。()
8.祛邪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
9.推拿、针灸只能治疗疾病,不能用以养生。()
10.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首在调理气血。()
11.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阳病这一关键。()
12.卫分证的治疗是温病早期治疗的关键。()
13.正治即从治,反治即逆治。()
14.反治法与正治法的实质无异。()
15.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应采用从治法。()
16.塞因塞用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寒不通症状的虚证。()
17.对阳虚无以制阴而阴盛的虚寒证,应采取扶阳以制阴的方法,故称为“阳病治阴”。
18.对阴虚无以制阳而阳亢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以制阳亢,又称“阴病治阳”。
19.阴胜则阳病,则宜在温散阴寒的同时佐以扶阳。()
20.补气时,以调补脾胃为重点。()
21.补血时,以调补心肝为重点。()
22.气虚致血虚者,应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
23.血病在先,应以理血为主,所以气随血脱者,应先补血,病势缓后再进补气之剂。()
24.气闭者宜行气,气脱者宜升提固脱。()
25.骨与髓之病,多从肾论治。()
26.脑之病常从肝、脾和心论治。()
27.脾之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脾阳与脾气虚衰。()
28.脏病不可以治腑,但腑病可以治脏,例如膀胱虚寒证,温补肾阳则虚寒自除。()
29.三因制宜是针对不同病因而治疗的法则。()
1.养生2.治则3.治法4.中医养生学5.顺应自然6.早期诊治
7.治病求本8.正治9.反治10.寒者热之11.热者寒之12.虚则补之
13.实则泻之14.寒因寒用15.热因热用16.通因通用17.塞因塞因18.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