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的性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__,反映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特性,另一类叫__,反映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2、材料在外加载荷(外力)作用下或载荷与环境因素(温度、介质和加载速率)
联合作用下所表现的行为,叫做材料_。
四、简答题
1、材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
2、什么叫材料的力学性能?常用的金属力学性能有哪些?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的力学性能
一、名词解释
弹性极限:是材料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或达到最大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应力)。
强度:是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
屈服强度:材料发生屈服或发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抗拉强度:拉伸实验时,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实验力所对应的应力。
塑性变形: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不可逆永久变形但不破坏的能力。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1、根据拉伸实验过程中拉伸实验力和伸长量关系,画出的力——伸长曲线(拉
伸图)可以确定出金属的()
A、强度和硬度
B、强度和塑性
C、强度和韧性
D、塑性和韧性
2、试样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为()
A、抗压强度
B、屈服强度
C、疲劳强度
D、抗拉强度
3、拉伸实验中,试样所受的力为()
A、冲击
B、多次冲击
C、交变载荷
D、静态力
4、常用的塑性判断依据是()
A、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B、塑性和韧性
C、断面收缩率和塑性
D、断后伸长率和塑性
5、工程上所用的材料,一般要求其屈强比(C)
A、越大越好
B、越小越好
C、大些,但不可过大
D、小些,但不可过小
6、工程上一般规定,塑性材料的δ为()
A、≥1%
B、≥5%
C、≥10%
D、≥15%
7、形变强化是材料的一种特性,是下列(C)阶段产生的现象。
A、弹性变形;
B、冲击变形;
C、均匀塑性变形;
D、屈服变形。
8、在拉伸过程中,在工程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曲线是()。
A、力—伸长曲线;
B、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C、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9、空间飞行器用的材料,既要保证结构的刚度,又要求有较轻的质量,一般情
况下使用()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材料弹性性能的指标。
A、杨氏模数;
B、切变模数;
C、弹性比功;
D、比弹性模数。
10、韧性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断裂前吸收()的能力。
A、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
B、弹性变形功和断裂功;
C、弹性变形功和塑性变形功;
D、塑性变形功。
11、拉伸试样的直径一定,标距越长则测出的断面收缩率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无规律可循。
12、拉伸试样的直径一定,标距越长则测出的抗拉强度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无规律可循
13、拉伸时的比例试样的尺寸越短,其断后伸长率会()
a)越高;b)越低;c)不变;d)无规律
14、材料的弹性比功,可通过()来得到提高。
a)提高抗拉强度、降低弹性模量;b)提高弹性极限、降低弹性模量;
c)降低弹性极限、降低弹性模量;d)降低弹性极限、提高弹性模量。
15、从化学键的角度看,一价键材料的硬度变化规律是(A)。
a)离子键>金属键>氢键;b)离子键>氢键>金属键;
c)氢键>金属键>离子键;d)金属键>离子键>氢键
16、双原子模型计算出的材料理论断裂强度比实际值高出1~3个数量级,是因为
()。
a)模型不正确;b)近似计算太粗太多;c)实际材料有缺陷;d)实际材料无缺陷
17、生产上为了降低机械噪声,对有些机件应选用()高的材料制造,以保证
机器稳定运转。
A、循环韧性;
B、冲击韧性;
18、拉伸断口一般呈杯锥状,由纤维区、放射区和()三个区域组成。
A、剪切唇;
B、瞬断区;
C、韧断区;
D、脆断区。
19、金属具有应变硬化能力,表述应变硬化行为的Hollomon公式,目前得到比
较广泛的应用,它是针对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上的()阶段。
A、弹性;
B、屈服;
D、断裂。
三、判断题
(√)1、工程设计和材料选用中一般以工程应力、工程应变为依据;但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真应力与真应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构件的刚度Q与材料的弹性模量E成正比,而与构件的横截面积A成反比。
()3、对机床的底座等构件,为保证机器的平稳运转,材料的弹性滞后环越大越好;而对弹簧片、钟表等材料,要求材料的弹性滞后环越小越好。()4、包申格效应是指经过预先加载变形,然后再反向加载变形时材料的弹性极限升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