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病机

包括气虚、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气虚

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气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

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白,舌淡,脉虚等症。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

2.气滞

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遏气机;或外邪内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而气机郁滞;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滞等所致。

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亦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如肺气壅滞,可见胸闷,喘咳;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满,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纳呆,脘腹胀痛;胃肠气滞,则可见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而舒。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为多见。

3.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阻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亦有因气虚而上逆者。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虚而不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

4.气陷

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升少,脏腑组织维系无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脾气虚陷,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则可并见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5.气闭

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表现:临床所见有闭厥、气厥、痛厥、痰厥等分别。其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并伴有其他相应症状。

6.气脱

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脱失;或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表现: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概念: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失血过多,新生之血不及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缺乏,化源不足,或化生血液功能减退;或肾脏精气虚亏,髓虚,精血不能互化;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营血暗耗等所致。

表现:多出现全身或局部营养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衰退等证候,可见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眩晕眼黑,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症。

2.血瘀

概念:指血液循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滞而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行迟慢;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于血分,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灼血津;或因外力扭挫,伤及脉络;或产后恶露不下、不净等,均可致瘀。

表现:血瘀则气滞,血瘀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气血不通,则发作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得寒温而不解;血瘀病变发展,积久凝结而成瘀血,可形成肿块,同时并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红缕等症。

3.血热

概念: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邪热入于血分;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热,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表现:血热病变,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症状为特征。可见身热,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口干舌燥,甚则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此外,血热则心神被扰,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发狂等症。

4.出血

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所致。

表现:可见吐血、衄血、尿血、皮肤斑疹、月经提前量多等症。此离经之血不得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体内,则为瘀血。瘀血停积体内,则又可引发多种病理变化。若突然大量出血,则气随血脱,可引发全身功能衰竭。

(三)气血失调

1.气滞血瘀

概念: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内伤,气机阻滞,影响及血;或因闪挫外伤,伤及气血,因而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所致。

2.气虚血瘀

概念: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形成: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病证,以及气虚血滞的肢体不用等病变。且在老年病中,气虚血瘀,更应注意。

表现:多见惊悸怔忡,喘促水肿,或肢体瘫痪、痿废等证。

3.气不摄血

概念:指因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脾气虚损,统摄失司所致。此外,诸如肺气、肝气、胃气、肾气虚亏,亦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表现:可见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并可伴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脉虚舌淡等气虚之象。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外伤失血,或呕血、便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急剧大出血等所致。

表现:可见出血量多,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则晕厥,或见抽搐,或见口干,脉芤或微细欲绝等症。

5.气血两虚

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久病耗伤,气血两亏所致。

表现: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因气虚,血液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气血两虚病证,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形体瘦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肢体感觉障碍,或肢体痿废不用等症。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或五志化火耗伤津液;或大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

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其则动风而见肉陶,手足震颤、蠕动等症。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多由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或肺失宣降;或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或肾的蒸化功能减退;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

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三是水液贮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水停气阻

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

表现: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以致清气不浊气不降,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导致经脉气血阻则可见肢体沉重胀痛等症。

2.气随津脱

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

3.津枯血燥

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等所致。

表现:可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皮屑过多等症。

4.津亏血瘀

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大量耗伤津液,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阻滞不畅,从而导致血瘀等所致。

表现:多在津液不足基础上,又出现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症。

5.血瘀水停

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

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症。

细目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概念:又称“内风”,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或因阳盛,或因阴虚,或血虚,或热极伤及营血,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形成及表现:主要有如下五类:

一是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肝风内动。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斜,重则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升,而见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二是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可见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三是阴虚风动。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则变生内风,即虚风内动。可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症。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

四是血虚生风。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则虚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五是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二)寒从中生

概念:又称“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

表现:一是阳虚阴盛,阴盛则内寒自生,可见虚寒及血脉“收引”之症,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虚气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等积聚或停滞。可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为水肿等病证。

(三)湿浊内生

概念: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

表现:常随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如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则可见头昏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纳呆,口腻或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四)津伤化燥

概念: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热病变热盛伤阴耗津等所致。

表现: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见,可见津液枯涸及阴虚内热病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则应兼见于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则胃阴虚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如若肠燥,则应兼见便秘等症。

(五)火热内生

概念:,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形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人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表现: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过极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见高热,午后潮热,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症。若属虚火,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等症。而阴虚火旺,则其火热征象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可见虚火上炎的牙痛、咽痛、齿衄、颧红升火等症。

细目六: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病位传变

指某一部位的病变,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

(1)表里出入:包括表病入里、里病出表。

(2)外感病传变:包括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腑与腑传变、形脏内外传变。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包括由寒化热、由热转寒。

(2)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因虚致实。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体质因素

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素体阳盛者,则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病邪因素

3.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

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二是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

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THE END
1.皮肤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信息先进:掌握皮肤管理最先进技术,每月开课,聚集全国几千名学员,不仅有技术培训、行业资讯分享、国外最新项目介绍,更有开店扶持,帮助几千名学员达成开店当老板的梦想 模式优势:掌握市场风向,作用新零售店商的优势,帮助店铺快速引流,稳定客户 *3. 汐恩美境店铺主推的产品品牌有哪三个 *4. 医萃多/医萃托兰这个品...https://www.wjx.cn/jq/45015565.aspx
2.2018级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知识要求 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2.具有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 3.具有医学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 4.具有文饰美容、现代化物理美容、注射美容及其他非手术美容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5.具有面部及身体等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皮肤护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4.htm
3.兽医基础知识教程.pdf兽医基础 第一部分:课程概况: 兽医基础是研究畜禽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用药的基本知 识,预防兽医学基础知识以及诊断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的 基本任务是为有效地防治和消灭畜禽的群发病和多发病提供兽 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专业技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畜牧兽医人才。 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5/8020122077004122.shtm
1.皮肤基础知识大全皮肤基础理论和知识每个人的皮肤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护肤而言,要慎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要先学会了解自己的皮肤,然后才能懂得如何保养。别看明星们都皮肤很光滑,都是下了苦功夫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想要让皮肤变得更好,就得多学习有关皮肤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皮肤基础知识大全的15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https://www.puchedu.cn/ziyuan/21538.html
2.电子学:第006课——电路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电子电路基础教程博客理论知识:皮肤上的数学 短路: 背景知识:瓦特 背景知识:瓦特数(功率)的来源 电子学:第006课——电路中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学视频 观看视频 基础知识:串联和并联 在实验电路中,电阻和电位器是串联连接的,这意味着电流要先通过一个元件,再通过另一个元件。备选方法就是把它们并排并联起来。 https://blog.csdn.net/acktomas/article/details/125028428
3.第三届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医疗急救理论知识(含心电图...一、医疗急救理论竞赛范围 (一)医疗急救基础理论。 (二)医疗急救专业知识。 (三)卫生应急法律、法规。 (四)学习资料参考医学临床“三基”训练系列丛书医师分册(第三版,湖南医科大学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二、急诊心电图竞赛范围 (一)快速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心房、心室)、阵发性心动...http://jxydxrmyy.cn/a/yiliaoguanli/yiliaozhidu/248.html
4.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考核主要通过学生在实训课中重点项目的考核表现及实验报告书写。通过理论和实训课的考核,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教学目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各阶段病人的护理需求。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课程,对人文社会课程、职业基础...https://www.sjzmc.cn/hlx/article/jxky/show/18050
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皮肤性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方法1.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巩固在校期间已学过的理论基础,熟读国内外出版的有关皮肤病及性病学专著1至2本。认真参加科内组织的业务学习与讲座。 2.临床技能训练:在皮肤性病科的门诊、病房及急诊轮转,培训皮肤性病专业临床医疗基本技术和知识,为后期培养奠定基础。 https://www.med66.com/zhuyuanyishi/zhengce/bi2012108610.shtml
6.化妆基础教学大纲6篇(全文)一、化妆基础知识 二、皮肤基础知识 三、色彩搭配原理 第五章 人像摄影化妆的矫形技巧 一、面部结构分析 二、基本化妆流程 三、面部五官矫形技巧 第六章人像摄影造型中流行的盘发及发饰搭配技巧 一、人像摄影造型中盘发中必需掌握的基本功 二、画龙点睛之头饰的搭配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cf6g4v0.html
7.护士工作目标和学习计划(精选16篇)1、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聘用护士、低年资护士的考核,强化她们的学习意识,护理部工作计划上半年以强化基础护理知识为主,增加考核次数,直至达标。 2、加强专科技能的培训:各科制定出周期内专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计划,每年组织考试、考核2—3次,理论考试要有试卷并由护士长组织进行闭卷考试,要求讲究实效,不流于...https://mip.ruiwen.com/xuexijihua/1333007.html
8.媚思嘉美容美发化妆培训学校招生简章5.素描知识、绘画技巧、色彩搭配、色料选择调配方法、人体彩绘以及图案的设计、图形转印方法等合理的应用技术。 6.纹身基础理论知识、皮肤的分类、纹身技巧。三要素的掌握、规划、定位、割线流畅、打雾自然柔美。 7.纹身机的使用方法、单针、三针、排针、圈针的操作技巧。纹后的注意事项、补色的方法。 http://www.hebjxw.com/ShowInfo_zxzk.asp?id=16181
9.皮肤的基础知识时代进步保养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化妆前,化妆后,皮肤基础知识,一、皮肤解剖学二、皮肤组织学三、皮肤的生理功能四、影响皮肤生理功能的因素,认识皮肤,皮肤是一个生物活性界面,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皮下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皮肤又是一个突出的反映器官,有高度发育的感受器和丰富的传导装置与CNS相连接,将体内组...https://m.renrendoc.com/paper/110556909.html
10.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1 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https://www.yjbys.com/edu/secai/385237.html
11.护理培训的总结(精选15篇)1、护理部为加强巩固护理人员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全年共组织理论考试 次(其中全员考试 次),参加人员共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员考试次,参加人员“三基”知识全员考试 次,参加人员共 228 人;护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考试 次,参加考试人员 人。考试成绩合格率100%(包括补考合格人员)。 https://www.jy135.com/peixunzongjie/104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