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
A恐则气下
B悲则气消
C惊则气乱
D喜则气缓
E怒则气上
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B吴鞠通C吴又可D刘完素E薛生白
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营气B卫气C宗气D元气E谷气
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B尿C粪D呕吐物E呼气
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
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
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1
A心神不足B髓海空虚C肝失疏泄D肝升太过E神不守舍10.肾在液为:
A涎B唾C尿D泪E涕
11.“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B肾阴虚而相火动C肾阴虚而心火旺
D心阴虚而心阳亢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
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邪
E寒邪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1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1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木克土
B.火生土
C.金生水
D.金克木
E.水克木
1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心B肝C脾D肺E肾
1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
A冲、任、带B任、督、带C冲、任、督D督、冲、带
E督、冲、跷
1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
A头后部B侧头部C头顶部D前额部E全头部
20.脾之华在:
2
A毛B唇C发D面E爪
21.“血之府”是指:
A心B肝C脉D冲脉E任脉
2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B肺与肝C脾与肺D肺与肾E心与肾
2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A脾B小肠C胃D大肠E三焦
2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A饮食B六淫C七情D瘀血E疫疠
2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
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C因地制宜D治标E以上均不是
2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A肾B肝C肺D心E脾
2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A贲门B阑门C魄门D幽门E吸门
2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肾B脾C肺D膀胱E三焦
2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C真实假虚D虚实夹杂E虚证
3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
A反治B正治C治标D标本兼顾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5个最佳答案)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刘完素B朱丹溪C李东垣D张景岳E张从正
3
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B滋润作用C承载作用D收敛作用E受纳作用
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
A制其所胜B侮所不胜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D五行相克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
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损者益之
5.过劳包括: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安逸过度
E饮酒过度
6.胆又称为:
A中精之府
B孤府
C清净之府
D中正之官
E元神之府
7.营气的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调控体温C温煦脏腑D抗御外邪E营养全身
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
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直接影响内脏C发为情志病证
D影响脏腑气机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主动B收引C凝滞D重浊E为阴邪,易伤阳气
1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血虚
B血瘀
C出血
D水停
E津泄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阴阳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2.五行中,土为木之所不胜,金为木之所胜。
3.张从正倡“相火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