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在中医界,有许多人士认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医论“大医精诚”。其实,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医习业”,其次,才是“大医精诚”。只有首先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拥有学医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并指出“涉猎群书”的必要性,即“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1]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2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中医治病是中国古代承传下来的专业技术手段,中医理念是中国古代贤者的哲思,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如果学医者文史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无所知,在学习中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精深的内涵,更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了。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重视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要读经史,懂得“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养医者以救治病人为己任、淡泊名利、济世救人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苍生大医”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中医的继承。
孙思邈关于医学教育的主张,是极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要求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当接受医德教育的观点,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值得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8.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获得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现就个人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益探索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2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深讲透。而对具体药物的讲解,应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如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胜,多用于热病出血、消渴、真阴亏耗之虚证;玄参苦咸降泄、泻火解毒之力强,且能软坚散结,多用于热毒发斑、咽痛喉痹、瘰疬结核等;牡丹皮长于凉血退蒸、活血散瘀,用于血分实热、虚热骨蒸及血滞经闭、跌打损伤;水牛角主清血分实热,以解毒为优,宜用于热病高热不退、血热毒盛者。如此组织教学,既避免了内容的大量重复,又体现了《中药学》教学的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突出学科的独立性,又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衔接好中医基础类与临床类课程之间的内容。在讲述药物功效时,多联系所学的中医知识阐述;在讲授主治病证时,应结合临床各课程内容加以分析,但要突出功效与临床应用的相对应关系。如车前子有渗湿止泻的功效,通过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主治泄泻,但以小便不利引起的水泻为主;若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暑湿泄泻,则应分别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3强化实验教学
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药学》课程也不例外。而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科研性的特点,有课堂理论课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挂图、饮片标本、多媒体课件、实验课等,把《中药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通过直观形象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4突出专业特点
在突出中药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专业特点。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药学》教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也应有所区别。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中医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应用中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所以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的基本内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学》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常用中药较为恰当地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中药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与许多中医基础类课程及临床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学的讲授应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为学生初步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关键词肿瘤;中医;教学素养
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针对恶性肿瘤的西医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尤其是针对晚期患者,中医药治疗尤显重要。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全面研究肿瘤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及预后的学科[1],正以其独特的辨治思维成为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多年临床教学过程中总结了提高中医肿瘤学教学质量及临床教师教学素养的经验。
1熟读中医经典,汲取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经验
因中医古籍较多,临床带教老师除了自己勤学苦读以外,还应要求并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详细做好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医学论坛或沙龙,交流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及时向带教老师或研究生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2重视临床实践,学习现代医家治疗肿瘤精髓
中医肿瘤学临床应用性很强,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临床技巧性[3]。学习中医肿瘤学必须勤于临床并多加思考,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必须进行大量临床实践,从中总结诊治方法、发现演变规律,才能真正领悟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切实掌握中医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最新进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也必须秉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临床实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代很多医家总结了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如适用于围手术期、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的中医防护治疗,适用于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为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患者的中医加载治疗以及中医巩固治疗、中医维持治疗等理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总结古典医籍、结合现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出版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对中医诊治鼻咽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均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国总医院中医科的临床医师总结的应用人参养荣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也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4]。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经常查阅资料,紧跟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前沿,掌握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最新进展。在带教学生进行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最新的医学名专家经验、诊疗指南等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临证中进一步总结掌握,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老专家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拓临床视野,这样才能丰富自己治疗肿瘤的经验和思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医古籍经典中治疗恶性肿瘤的记录,还是现代医家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内容均十分丰富,而且近代医家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由于着眼点及考虑角度的不同,诊治经验也不同。这就要求临床带教老师首先应抓住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治规律、理清肿瘤各个阶段的演变思路,自己了然于胸才能教会学生。而且,虽然学生已经书读百遍,但是在临床上还是会出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刚参加临床的学生仍可能出现抓不住诊断头绪、理不清治疗思路的情况;有的学生可以熟练背诵上千首方歌,但也会出现临床上却开不出一个方子的尴尬情况。所以在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结合实际病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待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后再允许其放开思路,深入学习,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掌握老师经验的同时经常温习经典,做到经典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拓宽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思路。
3密切结合西医,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西医疗法的特性及药物毒副作用,能够有预见性地应用中药防治其副作用,帮助患者完成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是中医肿瘤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4做好科研工作,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临床中医师
[Abstract]TakingJiangsuasanexample,basedontheoryandtechniquesofcompetenceresearch,thisstudycompiled"DictionaryforPostCompetenceofClinicalDoctor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byresearchingmethodsincludingdocumentarymethod,questionnairesurvey,andpanelofexperts;thisstudyalsoacquiredtheidentifiedfeaturesandstandardfeaturesofpostcompetenceofclinicalTCMdoctorsbybehavioraleventinterview.Weestablishedthe"5D"modelforpostcompetenceofclinicalTCMdoctorsusingtheonionmodel,andbrieflyanalyzedthefeaturesofpostcompetenceofclinicalTCMdoctorsincombinationwithworktasksandpositionresponsibilitiesofclinicalTCMdoctors.Atlast,thisstudybrieflydiscussedtheapplicationof"5D"modelinpersonneltraining,careerplanning,andgroupmanagementofclinicalTCMdoctors.
[Keywords]Competence;Competencemodel;Clinicaldoctor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类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1]。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及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临床中医人才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临床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关键。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为中医事业发展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医学教育第三次改革浪潮以及胜任力理论的兴起与应用,为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视角……基于以上背景,临床中医师必须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如何提升能力、素质以胜任岗位所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能力,成为当前中医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本文应用胜任力理论和方法,构建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临床中医师的教育培养、聘用选拔、培训激励、素质考核、绩效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1胜任力研究概述
“胜任力”一词来自拉丁语“Competere”,这个词在国内有多种译法,最通常译作“胜任特征”,也常被译作“胜任特质”“能力”“资格”“受雇用能力”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胜任力与胜任特征的联系和区别说法不一。有“区别论”(仲理峰[2]等学者持此观点)、“等同论”(项成芳等[3-4]持此观点)。本文更倾向于“等同论”,认为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用来说明一种状态或品质、技能、能力。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取样对象主要是江苏地区具有执业中医师资格,并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具体包括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医内科医师等16个中医类职业。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师;有执业中医医师资格但不从事临床工作者;从事临床工作,但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者(如诊疗方法主要采取西医手段)。
优秀临床中医师取样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患者口碑较好,满意度较高;②中医临床实践水平突出。为了便于选择,研究对象优秀与否主要由医院人事部门鉴定,同时参考其综合绩效予以确定,一般具有中医学科带头人资格、科室主任或副高级以上职称。
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在江苏地区选择了26名临床中医师进行访谈,并进一步根据优秀临床中医师的选择标准分为绩优组和绩平组。累计收集较为完整的访谈资料22份,包括绩优组11人,绩平组11人。其中男性医师14名,女性医师8名;年龄30~39岁组9名,40~49岁组7名,50~60岁6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医师1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医师10人;具有初级职称的医师6名,中级职称的医师7名,高级职称的医师9名。
3研究方法
3.1文献分析法
3.2专家小组法
3.3问卷调查法
3.4行为事件访谈法
3.5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录入有效数据,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内容包括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编码信度,对绩优组和绩平组中医师进行分析,以P
4研究过程与结果
4.1编制形成《临床中医师岗位胜利力特征词典》
《临床中医师岗位胜利力特征词典》包括上述31个胜任特征:每个胜任特征包括名称、定义、等级和等级行为4个部分。每个胜任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维度,并按照表现程度依次排列:第1等级表示“还不具备此项特征”;第2等级表示“刚刚具备此项特征”;第3等级表示“此项特征还不够明显”;第4等级表示“此项特征比较明显”;第5等级表示”此项特征极其明显(表1)。
4.2行为事件访谈及访谈文本的编码
在对22名访谈对象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后,对照《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对访谈文本加以整理并进行胜任特征编码,目的是将质性资料采取量化的方式,以便进一步统计。编码过程分为编码前准备、预编码和正式编码3个阶段(表2)。
4.3访谈有效性分析
4.4差异性检验
差异性检验的目的是检验《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词典》中的胜任特征能否有效区分绩优组与绩平组,这是建立临床中医师胜任力特征模型的关键。目前,胜任力研究通常选取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等指标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但哪个单一指标更具说明意义,尚无定论。McClelland[5]认为频次和平均等级分数两项能较好地说明胜任力特征,因其有较好稳定性和区分度,而最高等级分数则相对偏差些;李文[10]通过研究医院院长胜任力特征模型发现,在国内上述三项指标用于区分胜任力特征和评价稳定性效果都较好;徐建平[11]的研究发现,平均等级分数是具有较好区分度的指标。
4.5核检频次统计
《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特征核检表》列举了31项临床中医师胜任特征词条的名称,要求被试者选出在其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临床中医师胜任特征10~15个。采用360°反馈评价法,共发放核检表100份,回收有效表格96份,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5项胜任特征中,有4项胜任特征(热爱中医、职业自信、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绩优组与绩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剔除。另外的11项胜任特征包括沟通能力、中西医基本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中医思维、尊重患者、社会医学及心理知识、责任心、信息素养、服务意识、身心健康、卫生政策法规等被认为是最重要项目,因此,将其作为临床中医师基准胜任特征。
4.6模型构建
根据“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特征核检频次一览表”统计结果,获得临床中医师共有的胜任力特征11项,作为临床中医师基准胜任力特征,分别是:中西医基本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尊重患者、沟通能力、社会医学及心理知识、中医思维、身心健康、责任心、信息素养、服务意识、卫生政策法规。以上两部分共同组成临床中医师胜任力模型,共计23项胜任力特征。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胜任力研究成果,将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24项胜任特征分为5个维度,即知识维度(knowledgedimensionality)、技能维度(technicaldimensionality)、道德维度(moraldimensionality)、价值态度维度(valueattitudedimensionality)与个性思维维度(personalitythinkingdimensionality),称为“5D”模型。
图1临床中医师胜任特征“5D”模型
5“5D”模型讨论
5.1“5D”模型与国内外已有的医生胜任力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5.2“5D”模型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回应了时代关切
5.3“5D”模型彰显了中医特点,体现了对临床中医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6“5D”模型的应用
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进一步丰富了胜任力在医疗卫生系统领域的研究内容,同时将会成为全面描述临床中医师职业发展过程和高绩效中医师特征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进一步开展临床中医师研究的理论基础,特别是临床中医师胜任力模型能够协助政府机构、医院、学校有关部门和管理者发展出一套连贯的临床中医师教育培养、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理论,将有力推动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19]。对于临床中医师个人,它可以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继续学习和专业成长,加速青年中医师的成长;对于医院,它可以用于临床中医师业务素质培养、岗位素质考核、绩效管理,也可以用作选拔招聘、薪酬设计、加薪解聘的依据,以及对中医师整体团队素质现状诊断、分析和辅导;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应用临床中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中医高等教育制定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模式、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估方式提供依据。
随着本研究对胜任力理论理解的加深和技术掌握的熟练,在后续的研究中,本研究将进一步优化研究的各关键环节,改进方法,拓宽研究对象范围,增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普适性。同时,将开发出的胜任力模型与中医高等教育、中医人才培养、中医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为中医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2]仲理峰.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33-41.
[3]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市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4]安鸿章.岗位胜任特征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5]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J].AmPsychol,1973,28(1):1-14.
[6]BoyatzisRE.Thecompetentmanager:amodelforeffective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82:77.
[7]SpencerLM,Spencer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222-226.
[9]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9.
[10]李文.医院院长胜任力模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31.
[11]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14.
[12]苏芳,左延莉,吴彩媛,等.广西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疗,2015,18(16):1893-1900.
[13]曹伟.美国住院医师能力评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9-20.
[14]徐江雁,罗艳玲,任孝鹏,等.名老中医临证能力模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9):581-585.
[15]金阿宁,田勇泉,赵太阳.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5):517-524.
[16]景汇泉,孙尚敏,于晓松,等.新世纪对医生要求的调查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4,3(2):24-27.
[17]杜治政.正确评估当前医院学校的SCI论文热[J].医学与哲学,2014,35(6A):1-5.
[18]王永娟,孙一文.健康体检是实施健康管理的最佳时机[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762-1763.
【摘要】
对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课程安排与实施、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进一步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教学
1课程开设的目的
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是通过中药制剂的全过程:原药材质量检查、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原料(半成品)的含量测定、制剂的制备、成品的质量检查,复习所学的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了解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学部分的研究内容(药理部分除外),提高基本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为毕业课题及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
2.1专题讲解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会针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如正交设计的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的原理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理及索氏提取等提取方法;水分测定法的原理及操作;TLC和HPLC的原理与操作要点;口服液、注射剂和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中药新药开发的申报及申报资料等。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并对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2银黄口服液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炮制、正交设计法确定黄芩提取工艺条件选择、黄芩提取物的制备、金银花提取物的制备、口服液原料的含量测定、银黄口服液的制备、银黄口服液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掌握中药口服液制备的全过程;通过正交设计对黄芩苷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了解制剂制备工艺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复方制剂的含量测定的特殊性,掌握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
2.3丹皮酚注射剂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丹皮酚的提取、丹皮酚注射液的制备、丹皮酚注射液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熟悉中药注射液制备的全过程;掌握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低分子类化合物的方法;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含量的方法。
2.4罗布麻颗粒剂的制备包括的内容为原药材的质量检查、罗布麻浸膏的制备、半成品罗布麻浸膏的质量检查、罗布麻冲剂的制备、罗布麻冲剂的质量检查。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学生熟悉中药颗粒剂制备的全过程;掌握比色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3对学生的要求
上课前做好第2天实验内容的预习笔记,做到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清楚实验步骤,制订实验计划。
实验时按操作要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使用各种仪器,爱护仪器;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称量、移液、配液、仪器清洗等);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认真做好实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操作过程、观察到的现象、药品试剂称重的重量和量取的体积、质量检查的方法条件及所得到的数据等。
实验后:认真分析实验记录,作出结论;呈交产品(制剂);清洗玻璃仪器,打扫卫生;必要时还须进一步学习和查阅文献,对尚未搞清的问题进行探讨;书写并上交实验报告。
4课程安排与实施
4.1安排开设该课程是对即将进入毕业课题的四年级学生,在第1学期的两个星期内完成,第1个星期完成银黄口服液的制备,第2星期完成丹皮酚注射剂与罗布麻冲剂的制备。全部实验报告在课程结束后书写并上交。
4.1实施每天通知第2天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第2天板书时多处以括号的形式存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提问并讨论实验中涉及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防止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式地进行实验。带教老师每天检查预习报告和原始记录,及时纠正和发现的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规范的记录方式。在每种制剂完成后会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巩固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操作方法。
5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标准为实验预习10分,实验记录10分,平时表现40分(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出勤),实验报告40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规范学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6小结与体会
6.1小结学生通过中药制药综合性实验,可以将所学中药专业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性地思考问题,更充分地理解各学科间的关系及该专业的完整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自觉性,增强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之尽快成为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6.2反馈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谈谈对本课程的体会和收获及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认为①本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是将有关知识相对分散的学习,而综合实验则是用我所学为我所用,所以学生很重视实验的每一个过程;②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科研是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去完成的,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③对新药开发中药学研究部分所需要做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入毕业专题和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④带教老师指出并纠正了基本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收获匪浅;⑤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提问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⑥养成了写预习报告和实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实验记录的习惯;⑦需要改进的是希望能够增加新剂型的介绍和HPLC或GC等先进仪器的操作,做到与时俱进。
朴实而不落俗,技高而不矜持,重医德从点滴做起,对患者不辞辛苦,这是杨峰医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出身于杏林世家的他今年53岁,现任安徽省阜阳市自然医学研究会会长和阜阳市杨氏扶元堂医院院长。他从事医务工作35年来,牢牢树立“济世为怀,心系百姓”这一神圣信念和追求,用一片赤诚之心倾情为广大患者服务,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成千上万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赢得了“好医生”、“名医师”的称谓和赞誉。他怀抱着为振兴祖国的医疗事业奉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拼搏攻关,开拓奋进,在行医的征途中获取非几业绩,闯出一片新天地。现今的他,系中国中医药学学会会员,受聘为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会员,成为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员,人录在世界名中医之册。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奖,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患者广为传颂,他敢为人先勇破的精神和做法以及他求奋进创辉煌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广受推崇广为传扬。
立志从医苦攻关
杨峰医师13岁开始学医。他立志从医,其决心和志向是在逆境中确立的。他学医行医期间,正值的“”时期。在那个紧抓阶级斗争讲阶级成分的年代,当时在老家利辛县胡集公社卫生院当医生的祖父和父亲,就想叫他承继祖业也学中医,干医生这一行。自幼受祖父和父辈的熏陶,耳闻目染,使他从心眼里喜爱干行医这个行业。当祖父和父亲把这一决定告诉他时,他欣喜万分,一蹦三跳。为了表明志向和信心,他把宋代文学家、医生范仲淹所说的“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好好从事治病救人这一崇高的职业。
业精于勤克顽症
播,人们惊喜地说:“咱这乡旮旯子里出名医了。”为此,司某某夫妻俩千恩万谢,他的弟弟还特意登门向杨峰医生赔礼道歉,诚恳而又带着夸赞的口吻对杨峰医生说:“太阳是不能从西边出来,可是你却有本事把俺姐姐的不治之症治好。照这样,你以后准会成为医疗专家。”
对于攻克治疗癌症这道世界医学难题,杨峰医生坚持不断地探索、学习、研究和总结,以追求获取更佳的治疗效果。在平时的诊断中,他留意观察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癌症的表现,总结理论,寻找患者发生癌变的原因,结合临床及中医学理论,试用了几百种中草药药剂治疗,并借鉴祖传医技,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终于任治疗癌症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今,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摸索出一套治疗癌症的方法,成为在其行医地区有影响且屈指可数的一名治疗癌症的专家。
探索奥秘制良药
良医用良药,这是医家和患者的共识。为此,杨峰像一个探宝人一样,在祖国传统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中,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为了配制出一些质量比较理想疗效比较好的妙方良药,来解除众多疑难杂症和重症绝症患者的痛苦,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消耗了大量精力,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研制治疗艾滋病疗效比较好的药物,他数十次到艾滋病病人家中,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交谈,询问他们的病情、用药和治疗情况,并根据询问调查获知的情况和资料来进行研制药方和配制药剂。为了研制治疗疗疮梅毒和癌症的良药,他去泰国毒蛇研究所取眼镜蛇的毒液,他远赴新疆南山验蝎子的毒性,到天…研究雪莲和贝母的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时期。那时,杨峰先是在胡集公社医院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徒行医搞化验。因为家庭出身成分不好,后被辞退回家在杨湾大队当赤脚医生。当时广大农民缺医少药,上级就推行合作医疗政策,搞一根针一把草。也正是在那时,杨峰采集到很多中草药,并用传统中医疗法,给患病的社员们针灸,用中草药配制各种药剂为农民治病。好多次用的都灵验有效。从此,杨峰医生认识到并留心观察中草药的奥秘,开始自己动手用中草药配制各种药品和药剂。他以中医古籍《济阴纲目》中的提法和理论为依据,取祖传秘方之精华,另辟蹊径,选用纯天然中药材,研制出一种可以直接送到病者患处且吸收快、疗效佳而且又无毒副作用专门根治妇科杂症的特效药物“妇宝乐”。他用这种药物治疗妇科病上万例,有效率分别为83.33%、100%,治愈率分别为88.75%、96.8%。
他发明研制的上述几种特效药物及其炮制方法,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有关专利机构经审核评定,已确定受理其申请,并向他颁发了专利申请号。
他以传统医学倡行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病必求于本”的基础理论为指导,选用纯天然且又是高效低分子、易于透入骨质原膜的名贵动物及植物类中药材,研制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多发性骨质增生的特效药物“千禧蠲痹壮督冲剂”。经临床使用验证,用这种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79例,治愈率达63.12%,有效率达96.58%,治疗多生性骨质增生患者785例,治愈率达93%,有效率达98.85%。使用这种中药制剂治病,治愈率高,不易复发,患者康复较快,远期疗效好,比较经济安全,没有毒副作用,为国内其他治疗方法,特别是激素类西药所不能比拟,完全能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独创科学新疗法
杨峰医师不但精通中医学和中药学,擅长中医医术和医道,而且他还精通气功学,深钻和实践功理功法。他自幼就在其祖父的点拨指教下开始修炼玉蝉吞津功和内丹术等功法。作为其家族祖传医学气功功法的第九代传人,杨峰医师坚持学医与修炼医学气功已有40余年。40余年来,他坚持学习和研究历代名医应用医学气功的论述和经验,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修炼、交流探讨和创新发展。1993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合作中心和北京中国传统医学培训中心,经过严格的验证、考核,联合授予他为业界“医学气功师”的光荣称号。1995年到1998年,他曾参加过四届国际医学气功学术交流会和专业技法研究会,多次在会议上作了发言交流,作了自我养生保健功的现场教功表演,并发表了《“631”乙肝冲剂结合医学气功治疗乙型肝炎270例分析》、《以中医、西医和医学气功三结合疗法治疗癌症的实例和探讨》和《用中医、西医与医学气功三结合之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的效用分析》等数篇学术论文并获奖。
为了扩大其利用祖传医术秘方和三结合气功新疗法诊治疾病的区域和范围,让这一科学新疗法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杨峰趁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的大好机遇,劝其大学刚毕业不久才参加工作的两个儿子杨雷和杨士东辞去公职干起以家族成员为主体的民营医疗实业,并立下“以德为本,普济众生”的鸿愿,走出家门,冲
妙手丹心传佳话
杨峰从事医疗工作,在大队当过搞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在公社卫生院当过学徒医生和临时医生,在县中医院当过科室主任。及至此后,在安徽省阜阳市办医院、入学会,在广州市、大连市和青岛市受聘或设点行医;他都以高超精湛的医技认真负责地为广大患者诊治疾病,以满腔热情的服务当好百姓大众的健康使者,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敬佩。在他工作过的地方,在他行医设诊的地区的民众和患者中,他的口碑极好,传出许许多多佳话。他有着高超的医术。作为一代名医,杨峰精通中医、西医、自然医学疗法,坚持科学诊治,善用祖传秘方,身怀医治绝技,推行特色诊断。他对类风湿疾病、骨质增生、偏瘫、精神病与心脑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治疗很有特色。以中医、西医和自然医学疗法三结合之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疑难绝症,是他创立的一种科学新疗法。他对肝胆胃肠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肿瘤的治疗有新突破,治愈率可达超常水平。他研究出治疗艾滋病的新方法,明确指出:艾滋病分为六大类型,治疗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掌握三个原则,运用四个大法与禁戒。“治病要讲效果,效果就是科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注重效果,讲求科学,就是他治病的准则和宗旨,就是他高超医技的体现和基础。他正是凭着依靠科学,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凭着精湛的医术才赢得了广人患者的信赖。他在阜阳市设点的医院,求医者风靡周边省、市、县。本省六安、淮南、淮北、蚌埠、宿州、亳州以及河南省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等地患者前来求医就诊的络绎不绝。每一星期,他除在阜阳杨氏扶元堂医院坐诊三天外,还要乘火车到北京、广州、大连等地在一些受聘的医院专家门诊部给病人看病。行医35年来,他成功地医治了20多万名患者,其中还包括来自10多个国家的华裔华侨和一些外国友人,这是他的骄傲和荣誉。他保存的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匾牌,就是他高超医术和声誉的证明。
主李克勤。
首先,对各位领导前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妇幼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县妇幼保健站始建于1973年,地处镇下集141号,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业务用房720平方米(400平方米属危房)。全县共有县、乡医疗单位2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8所,县级医疗单位3家,疾控中心、妇幼站、新合办、卫生监督所、地病办、红十字会办公室各一个。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20个,村妇幼保健员217人,乡妇幼专干20个。全县共有7岁以下儿童21478人,3岁以下儿童7916人,育龄妇女(15岁—49岁)74233人,已婚妇女数98927人。县妇幼站现有职工12名,其中:中级职称3名、初级3名、员士级2名、后勤人员3名、管理人员1名。主要医疗设备有b超、心电图、妇科光热复合治疗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十项分析仪、制氧机、多普勒胎心诊断仪、听力筛查仪、多功能产床等。设有儿保、妇保、婚检、放射、检验、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信息统计、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业务科室。
近年来,妇幼保健站共实施了“爱幼中心”项目、国家“npa”项目、“农村接生员培训”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周期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出生缺陷防治项目、恒天然乡村健康项目等七个项目,各类项目的实施使妇幼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县妇幼保健站紧紧抓住项目的实施,围绕“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这一根本目的,加强了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和死亡监测,进一步强化乡、村两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使全县的妇幼保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9.08%,比的90.6%提升8.48%;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2.13/10万,比的131.3/10万下降99.17/10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3.75%,比的42.34%上升51.41%;住院分娩率达94.3%,比的55.1%上升39.2%;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47‰,比的58.3‰降低了46.83‰;婴儿死亡率11.45‰,比的46.7‰下降35.25‰。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100%,高危住院分娩率达100%,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达98%,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2、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按照《县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们与计生密切配合,继续强化预防出生缺陷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发放流程,加强督促检查,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达89%以上,知识知晓率达76%以上。全县共计为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7332瓶,叶酸投服3349人,叶酸服用率达到89.2%,叶酸服用依从2431人,依从率达到72.6%。随访人次数2425人,知晓人数1908人,知晓率为91.3%。
(二)职能工作开展情况
1、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婚前医学检查工作情况
二是婚前保健工作更加规范。全县婚前医学检查应查3502人,实查2644人,婚前医学检查率75.11%;检出疾病人数75人次,疾病检出率2.84%,其中:乙肝45人,性病4人,严重遗传病2例,提出暂缓结婚医学意见6人,对检出疾病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婚前医学指导。对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人员均进行了有关婚姻保健知识、孕前保健知识、优生优育指导,免费发放叶酸投服知识要点、准妈妈须知、中医药孕产妇保健等宣传资料。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4、孕产妇保健工作。全县产妇总数为3132人,活产数为3138人,产前检查3125人,产前检查率99.65%,住院分娩2959人,住院分娩率94.3%,高危产妇住院分娩204人,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产后访视3103人,产后访视率98.9%,孕产妇系统管理3103人,管理率98.9%,孕产妇死亡率31.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0%。
5、儿童保健工作及托幼机构管理。全县7岁以下儿童21478人,保健管理20948人,保健管理率97.5%。5岁以下儿童14244人,3岁以下儿童7916人,保健管理7573人,保健管理率95.67%。活产数3138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5‰,其中婴儿死亡率11.2‰,新生儿死亡率10.8‰。按照《托幼园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及《甘肃省托幼园所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对全县29所幼儿园的2835名幼儿全部进行了健康检查、营养评价、肝功和血色素化验。检出龋齿1705人,沙眼874例。
6、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在每月认真开展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每月3-5日确定为计划免疫工作日,对所有适龄儿童进行各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率达98%。
7、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孕产妇和新生死亡评审工作。去年七月份举行了一次全县助产人员技术比武大赛,评选出两个岗位能手。每季度对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情况都进行一次评审,去年共开展死亡评审四次,并将评审结果上报市妇幼保健院。
8、强化督导,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各级保健人员的工作水平。今年,我们对全县乡镇卫生院妇幼卫生工作进行了六轮督导检查,乡对村督导累计96次。督导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核实数据、入户调查等形式,从项目组织、资金管理、健康教育、动员住院分娩、叶酸投服随访、产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危孕产妇筛查动态管理、畅通“绿色”急救通道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督查,督导过程中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现场指导,给予纠正。同时,对妇幼专干、村保健员所负责的乡、村孕情进行动态监控,加强对高危孕妇的动态管理和跟踪随访。针对产科出血、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等严重威胁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我们结合“降消项目”、出生缺陷防治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卫生重点工作,共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妇幼人员633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县、乡级妇幼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为95%
三、社区卫生工作
根据《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的文件精神,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国家规范,县妇幼保健站设立清源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共规范化建档7691份,建档率100%;0-36个月婴幼儿健康管理364人,管理率达100%,孕产妇保健管理74人,管理率达100%,老年人健康管理686人,管理率达88.3%,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共338人,管理率达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