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类论文(精选5篇)

(一)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出版现状

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孙济元主编的第二版《英汉石油技术词典》。2012年,张键主编的《英汉石油化工词典》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前出版的词典相比,收录词条数由15万降至8万,许多不常用的专有名词都被删掉,使新版石油化工双语词典更加简明,实用。

(二)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性质

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它同文学,经济,法律等书籍的翻译有很大差异,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即“以词目词为核心,将词,短语作为独立的处理单位翻译”。现根据石油双语词典特点,总结出如下性质:

1.专业性。在石油双语词典中,专业性术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对“石油”一词的翻译普遍为“petroleum”,少数情况下也可译为“oil”,但对“原油”的翻译只能为“crude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专业词汇的出现使得石油双语词典无疑具有其领域的特殊性。

3.单一性。词典翻译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很少出现意译,这是因为词典,尤其是专业词典本身的词目就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其翻译与句子的翻译不同,使词对词翻译成为可能。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所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由于现存石油双语词典中只有词目的翻译,所以下面将重点研究词典中的词汇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迄今为止的石油双语词典只有词目词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句法、篇章、文体对等暂时不能用来分析。就词汇对等而言,笔者欲从“直接提供对等词”和“括号提供对等词”两方面加以阐述。

1.直接提供对等词。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1)人称代词;(2)荡始捌渥楹鲜胶透髦质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显然,在石油双语词典中绝大多数的词目都属于专业术语,直接提供对等词适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词目。

2.括号提供对等词。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可以让目标读者知晓其意的程度,但各国不同的语言想要做到完全对应还是十分困难的。在英汉石油化工词典中,括号提供对等词相对来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国际音标和词目释义

(二)适当增加例句

通过对我校石油专业研究生关于使用双语词典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相近词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读者更准确了解词目含义,并容易区分相似词目意义的不同。

四、结语

与其它双语词典相比,石油双语词典具有专业、示范、单一、简洁四个特殊的性质,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仍适用于词典中词目的翻译。对石油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适当增加音标,注释及例句的方法,从双语词典的实用性出发是可行的,但因此为词典编纂带来的更大难度问题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3):22-26.

[2]张键编.英汉石油化工词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4.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综合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图1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国家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瑞丽,徐春明.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108-109.

[2]孟祥海,孙学文,周亚松.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2):124-126.

[3]刘淑芬.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提升工科高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2,1(8):27-28.

【关键词】创新;高职教育;化工专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同时,创新教育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的教育,所以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高职化工类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化工一线技术工人队伍。

1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2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景,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3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化工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学生在做四大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前提下,从仪器组装到结果分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也可以边做实验边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如在化工工艺学课程中,对流程图的设计问题,可以让同学们找出更合适的工艺路线或选择更合适的设备。对于学生的异议要提出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及课外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

4.3利用化学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实训是高职化工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验实训的装置、原理、过程以及结果计算都蕴含大量的创新素材。做实验的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高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和完善,学生能强化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实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实训,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自主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抽象,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且也不能带动教师的教授热情。化学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4]

1.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等动态地展现,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四、建立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仿真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软件与现代化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工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模拟,使人们可以脱离现场及实际生产的限制,就能进行仿真的化工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操作水平。将仿真实训引入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缩短了下厂适应期,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了教学效果,该系统已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化工传统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优势互补,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完成课程设计

[1]蔡莉.《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钟理,黄少烈,伍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当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

[3]李卫星.《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J].2011,(24).

[4]李志洲,刘军海.“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11).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课程历史与发展;思考和建议

热工课程以研究热能的有效利用及转换与传递规律为其基本内容,在工科许多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热工基础课程一般指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门课程,内容主要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组成的“热工学”或“热工基础”也属于热工基础课程的范畴。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这三类课程来进行。

至上世纪末,我国热工课程开设的情况是:有150余所高等工业学校开设热工类课程,分布在除台湾、、青海三省区以外的境内高校。全国热工课程教学的一般情况是:(1)热工课程的设置主要在能源动力类、石油化工类、航天航空类、土建类、交通运输、轻纺食品等大类专业;(2)热工教学实验以验证性为主,测试手段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3)已经出版了一批由我国作者自行编写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与热工学教材。

6年多来,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我国热工实验教学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开课的大类专业面有所扩大,机械类专业目前大多开出了少学时的热工学课程。同时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践,出版了一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使我国热工课程教材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更新,编著水平也明显提高。在近十年中,国际上工业先进国家也同时在进行着类似的改革,并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新教材。与这些先进国家的热工课程教学和新教材相比较,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

一、国外、境外热工课程教学发展情况

1.热工课程教学的历史

近代热科学的产生与初期的发展集中在欧洲国家。根据文献[1]的观点,热科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Galileo时代(1592),而且早期热学作为物理学的一部分,热力学与传热学的研究是溶为一体的,例如Boltzmann从热力学证明了Stefan由实验得出的辐射四次方定律。又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创建人之一Kelvin在1862年用以下的方法来估算地球的年龄:假设地球之初是温度均匀(3900℃)的圆球,热扩散率为常数,取为岩石沙砾之值,利用Fourier导热微分方程,按半无限大物体计算,从初温冷却到目前地层深处的温度梯度(1℃/27.8m)需要9800万年。按现代的观点看,Kelvin显然求解了一个传热学的问题。

2.近代热工课程开设情况

到20世纪80年代后,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机械类学生的必修课,有的学校还设为工科学生的基础课。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在境外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传热学与热力学课程的开设相当普遍。[9]我们曾经调查过国外20余所大学开设热工课程的情况。从返回的调查表看出,机械工程系、化工系、核能工程系、材料系等均普遍开设热工类课程。有的学校把热学类课程作为工学院的公共课程,如美国依阿华(Iowa)州立大学工学院在2000年开出的81门课程中(不含基础课),包括有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电磁场等系列的课程,其中热学方面的基本课程有4门,即热力学I、热力学II、传热学及热流系统设计。麻省理工、普渡大学及密西根大学等,热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都是机械系设置的主要课程之一。表1是密西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科基础和专业课课程学分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热工理论课程所占的分量。

在美国高等学校中,机械工程系主修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1)基本层次,该层次中的课程一般覆盖了该校机械系各个研究方向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这一层次课程中均包含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课程在内。(2)专门化层次,该层次中按专门方向不同而分成若干组课程供学生选修。欧美这样的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

3.最近十年美国热工课程教学的发展

在最近十年中,美国高等学校工科热工课程的教学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重视。首先在热工课程教材方面,美国高校中出现了像Cengel与Boles的Thermodynamics――AnEngineeringApproach,[10]Cengel的Heattransfer――Apracticalapproach,[11]Incropera/DeWitt的Fundamentalsofheattransfer[12]这样取材丰富、构思新颖、内容先进的教材。有关这些教材特点的

详细分析见参考文献[8]。

在热工实验方面,20世纪末美国高校也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探索,例如美国普渡大学DeWitt等三位教授进行了题为“Curriculumforthe21thCentury”的研究,[13]对于传热学试验提出了以下改革内容:

为此,该校改进了原有的实验系统,配备了数据采集系统,同时从工业界不断引入设计性的实验课题,并分解成为团队项目的内容。从普渡大学机械系的这一改革思路看强调了减少传统的实验,增加来自工业界实际项目的训练;强调了团队合作的训练;强调了培养交流与动手的能力。

当然传统的实验还是需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培养动手能力的环节。在传统实验的内容与组织上也要注意综合性的培养。我们来看普渡大学的传统传热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参见表2。

由表2可见,就这些传统的实验内容而言,其综合性与测试技术的训练也是比较好的。

二、对今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1.热工课程教材怎样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需要

热工课程的基本知识应当成为工科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素质,热工课程应当成为我国工科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的共同的工程基础课程。这是由于:(1)热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同时各个工程技术领域中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其他形式能量最终大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耗散于环境及宇宙之中。因而作为介绍热能的有效、合理的利用和转换、传递技术的热工课程,不仅应是许多大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而且也应是21世纪所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2)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制定了节能优先战略,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的先决条件。无论是从国内资源还是世界资源的可获量考虑,中国只有创造比目前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保证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因此,工科学生应该具备合理用能、节能的意识并懂得其基本技术。而热工课程的内容是合理用能及节能理论中最基础与核心的部分,热工基础课程在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按照这一观点,在我国工科21类专业中,[14]至少有6大类(能源动力类、化工制药类、航空与航天类、环境与安全类、武器类、土建类)专业应该开出高学时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课程,其中能源动力类是最典型的一个大类专业。我国目前设有能源动力大类专业的学校有130余所。按照教育部分类办学的思想(研究型,教学型以及介于其间的类型),这一百多所学校不可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学校。那么同是高学时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在教材上是否要有所区分还是可以采用同一种教材由主讲教师酌情选讲如果有区分,区分主要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涉及到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定基本要求以及今后组织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个基本考虑,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取得共识。

2.如何使教材内容适时地跟上学科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近代工程技术的发展给本科热工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8]例如,20年前的本科生教材很少有关于火用分析方面的内容,而现在这个状态参数已经被广泛接受并用来分析设备过程的能量利用情况。近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传热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近十年内发展起来的纳米微米传热学就是一例。

相对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国内外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稳定,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新技术的概念介绍极少。比如,当前中国的长期能源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为保护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工程热力学教材上,对新的、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联合循环发电、氢能利用、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和热电冷三联供、新能源发电等等)是否应该有适当的反映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是传统燃煤汽轮发电机组提高经济性与环保性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外燃煤火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及我国要积极研发的方向,在工程热力学的新教材和今后的教学中也应有相应的地位。

3.热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更新应当怎样进行

热工课程包含的两门学科,热力学与传热学,都是应用科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完整的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多年的经验表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某种程度上比课程本身还要困难,主要是涉及到设备的购置、更新所需的经费问题。在国家实施“211工程”二期或者“985工程”的建设中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财力)来改革、更新热工教学实验值得重视。在建设实际动手的实验台位时,是否也可利用多媒体的工具建设或购置一些“软件实验”作为补充[15]在动手的实验方面,前苏联曾经出版过有关传热学实验教学的图书,[16]20世纪80年代热工教学指导委员会也组织出版过这样的图书。[17]目前有否必要再组织出版这样的参考书

4.在热工课程的教材与教学过程中怎样加强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近期世界范围的内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从最近出版的美国教材中可以明显看出。由于中外教育体制、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方面的不同,在吸收西方教材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应当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具体情况的措施与方法。过去的实践表明,首先教师本身除了从事教学以外一定要参加科研,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术经历结合起来,努力使书本上的资料成为活生生的实例。在教学法方面注意启发性,辅以对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讲座等课外活动,等,这些都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说,热工课程教学中探索对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是否要开出经过整合的新型热工课程

6.热工课程的双语教学应当怎样进行

双语教学是目前教育部提倡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

而热工基础课程也常常被选为进行工程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对象。[18]这里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在编写汉语教材时怎样照顾到双语教学的需要怎样选择英语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教材怎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以真正收到双语教学的实效而不流于形式

7.对我国中青年热工课程教师学术趋向的思考

要提高我国热工课程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与我国人才队伍总体情况一样,我国热工课程教师队伍的主体已经由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所构成。这个主体的特点是学历层次较高,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一般具有硕士学位。为使我国热工课程教学接近或者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关键在于这支教师队伍。就他们的学术发展而言,目前他们的学术趋向面临一个主要问题是:是否需要将热力学与传热学融为一体,固然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不是不要截然分开这方面,国外的一些情况值得我们借鉴:英国的Spalding是著名的计算传热学与流体力学专家,但是他也写过一本工程热力学的教科书:[19]Cengel以他的传热学教科书而知名,但他同时又是工程热力学教科书的作者,[10]而且Cengel的工程热力学与他的传热学同样著名;田长霖教授是熟知的传热学大家,但他与Lienhard合作写过一本统计热力学教科书。[20]将熵产分析用于传热问题的首创者Bejan也是集热力学与传热学于一身的知名学者。[21-22]我国的中青年热工课程教师值得对此进行思考。

[1]ChengKC.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theoryofheatandthermodynamics:Reviewandsomeobservations.HeatTransferEngineering,1992,13(3):19-37.

[2]LienhardJH.Learningandteachingheattransfer.HeatTransferEngineering,1985,6(3):26-34.

[3]GroberH.DieGrundgesetzederWarmeleitungunddesWarmeuberganges.1921.

[4]McAdamsWH.Heattransmission.NewYork:McGraw-Hill,1934.

[5]JakobM,HawkinsGA.Elementsofheattransferandinsulation.NewYork:JohnWiley,1942.

[6]EckertERG.Introductiontoheattransfer.NewYork:McGraw-Hill,1950.

[7]HolmanJP.Heattransfer.NewYork:McGraw-Hill,1963.

[8]陶文铨,何雅玲,李增耀,唐桂华.“传热学”本科生教材40年的变迁及其对我们的启示[Z].2004年全国热工课程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9]陶文铨,何雅玲,王秋旺.境外大学工科热工类课程的设置[J].高等工程教育,2000(增刊).

[10]CengelYA,BolesMA.Thermodynamics-Anengineeringapproach.Six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2006.

[11]CengelYA.HeattransferApracticalapproach.Secondedition.NewYork:McGraw-Hill,2003.

[12]IncroperaFP,DeWittDPFundamentalsofheatandmasstransfer.Fifth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2002.

[13]BianchiMVA,SchoenhalaRJ,DeWittDP.Changingtheroleofthelaboratoryinaheattransfercourse.ASMEHTD-Vol.344,NationalHeatTransferConference,Vol.6,1997,1―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HammerNR,VollerVR.Simulationsofbasicfluidmechanicslaboratoriesusingmultimediaauthoringtools.ASMEHTD-Vol.344.NationalHeatTransferConference,1997,Vol.6,pp.43-52.

[16]奥西波娃BA.传热学实验研究[M].蒋章焰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17]涂颉,章熙民,李汉炎,林瑞泰.热工实验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8]冯妍卉,张欣欣.“传热传质学”课程双语教学计划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4:95-97.

[19]SpaldingDB,ColeEH.Engineeringthermodynamics.London:EdwardArnold,1973.

[20]TienCLandLienhardJH.StatisticalThermodynamics.NewYork:HoltReinhartandWinston,1971.

[21]BejanA.Heattransfer.NewYork:JohnWiley&Sons,1993.

THE END
1.课程第四章 、对流换热原理 第一节、对流换热概述 第二节、层流流动换热的微分方程 第三节、对流换热过程...第三节、换热器的热设计 第四节、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与削弱 第八章、单元测验 第九章、流动与传热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4ee761f374ed23bd755cefd
2.南京工业大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2023()A.单晶硅光伏电池B.多晶硅光伏电池C.薄膜光伏电池D.化合物光伏电池14、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热力学课程中,熵增原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一个孤立系统,以下哪种情况不符合熵增原理?()A.系统内发生不可逆过程,熵值增加B.系统内发生可逆过程,熵值不变C.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熵值减小D.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和功...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0338810.html
3.建筑设备类教材.pdf专业 21 世纪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本套书特色 本系列规划教材由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建筑设备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多位成员倾力 打造 ,作者阵容强大,共 14 种,其中 6 本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建筑 设备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春泽主编的《热工学基础》为 2007 年度国家级精品 教材。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102/146913838.shtm
4.重庆大学2018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875热工学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76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谢仲生。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修订本),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877软件工程基础综合 软件工程基础综合包括内容(软件工程导论和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导论参考教材:《软件工程导论》(张海藩第六版;。 https://www.kaoyan365.cn/shumu/14791_2.html
5.建筑物理/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本教材主要阐述建筑中的热、光、声等物理现象,建筑材料、围护结构的热工学、光学和声学特性,以及获得良好热、光、声环境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本书注重与现行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参考了全国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大纲以及最新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将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设计策略和方法贯穿于教材中。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1f7wqpwd0
6.2016年青岛理工大学081304建筑技术科学考研大纲1、建筑热工学部分 (1)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人、室内热环境构成和影响因素,人与室内热交换、热平衡、热舒适;室外热环境构成,热工设计分区和要求,城市热环境;围护结构传热原理、过程和方式,传热物理量和热特性指标;围护结构传热模型——稳定传热、周期性传热(由室外温度谐波引起的单向周期传热)。 https://yz.kaoyan.com/qtech/dagang/5609fedbb368c.html
7.城乡规划建筑物理(第4版) 刘加平主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TU11/801.03 漳州—嘉庚馆藏(漳州校区) 三楼059架 漳州—嘉庚教材 三楼142架 本书包括建筑热工学、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三大部分共15章,包括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与应用、建筑保温与节能、天然采光、建筑照明、...https://library.xujc.com/jcsjkw/jzxy/
1.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课件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课件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567440-1-1.html
2.热工学基础怎么样京东是专业的热工学基础网上购物商城,为您提供热工学基础价格图片信息、热工学基础怎么样的用户评论、热工学基础精选导购、更多热工学基础价格图片相关信息尽在京东JD.COM。https://m.jd.com/cppf/17137cd649f9e43fad27.html
3.2023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工学考试大纲2023研究生考试即将开始,2023考研备考正在进行。为帮助大家,小编准备了2023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工学考试大纲的内容。更多考研信息的内容,请大家关注高顿考研网。 免费提供考研备考类问题解答,帮助您更轻松通过考研专业考试 孔昱力高顿考研政治研究院高级顾问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76600.html
4.注册暖通工程师基醇试内容有哪些?分值如何分布?备考经验热工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20题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10题 自动控制、9题热工测试技术、9题 机械基础、9题职业法规、3题 合计60题,每题2分。考试时间为4小时。 注册暖通工程师基础考试大纲 一、高等数学 1.1空间解析几何 向量代数、直线、平面、柱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空间曲线 ...https://news.fengpintech.com/zixun/52601.html
5.2022年自考03285食品工厂设计(二)复习资料自考3、根据食品工厂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各种食品的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和确定在设计中所需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4、在设计过程中正确运用《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建筑概论》、《电工学》、《热工学》等课程中的理论和计算公式、计算方法,进行物料计算、设备计算及选型、劳动力...https://www.educity.cn/zikao/346433.html
6.热工基础(第三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附...《热工基础(第三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综合性热工技术理论基础教材,分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篇。工程热力学篇主要介绍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基本热力过程与典型热力循环分析及提高循环效率的途径;传热学篇主要介绍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求解...https://book.tinynews.org/books/11705375
7.热工基础(第三版)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热工基础(第三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总结近几年教学改革经验修订而成的。 《热工基础(第三版)》是综合性热工技术理论基础教材,分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两篇。工程热力学篇主要介绍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常用工...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2241981
8.物理实验个人工作总结(精选11篇)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也同样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加深对建筑声学、光学以及热工学等理论的理解,以便于更好的从事建筑设计。 我们第一天进行的是采光模型实验、建筑日照实验、教室侧窗采光的实际采光效果实验。光环境用照度计,分别在人工天穹和我们本班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72krnp3.html
9.造型材料与工艺复习题6篇(全文)因此,从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以及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甚至热工学等等一连串课程,学时多、内容多,主次不分,公式繁杂,学生负担过重,也不尽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一句话,目前工业设计专业还缺少适合自己专业需要的材料和工艺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专业材料和工艺课程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合适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ndyimww.html
10.暖通设计入门(暖通设计原理)钢结构门式钢架施工·换热器运行导论.rar(2010-12-24 16:39:40) ·管壳式换热器的分析与计算.rar(2010-12-24 16:14:21) ·大学物理辅导课件(2010-12-23 19:20:16) ·过电压保护原理与运行技术 (2010-12-17 16:30:39) ·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复习题与题解(2010-12-17 15:44:53) ·通风空调工程专业工程量清单计价...https://www.midasjg.com/blog/post/28267.html
11.列管换热器CAD图详细资源2. **CAD设计原理**:CAD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允许设计师精确地绘制和编辑二维草图或三维模型。在设计列管换热器时,可以利用CAD创建各部分的详细尺寸图,包括管子的排列方式、封头的形状、支撑结构等,确保设计的精确性和可制造性。 3. **热工学原理**: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考虑流体的流动状态、热传导、对流...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still21/245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