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跨年冲刺计划#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入问题,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学生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服务于社会。这就是新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与原则。
从中学生物理学习的一般特点来看,中学生在物理感知方面对物理现象和客体的感受性较差,对物理现象和客体知觉时理解性和整体性亦较差。因此在刚接触物理时,如果不帮他们突破这一点,他们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如何帮他们突破这一点,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开始。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们平时的生活。从生活中拿来一些物理现象与学生一起分析,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原理基本上是由实验或实验加推理得出的。如何做好实验对学生学好物理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所有实验都依靠教学仪器来完成就不是很好了。一方面是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在我们这种农村学校教学仪器不够齐全,如果单靠教学仪器来做来实验,学生动手的机会就很少了。另一方面是会增大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只用教学仪器做实验,学生会理解成物理只能在学校课堂来学习,在生活中是不可以学的。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产生敬畏心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减少了。如果把实验设置成可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来完成的话,学生会更感新鲜、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做大气压存在的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来做。先在矿泉水瓶盖上打一个小孔,然后把矿泉水瓶装满水并盖上盖。提出问题:如果把矿泉水瓶倒过来瓶口朝下,水会流下来吗?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因为看到生活中有孔的东西是不能盛水,从而会猜测水肯定会流出来。当学生看到矿泉水瓶倒过来后水并不流出来,会大感意外,这一下就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实验设置既有趣,又简单。学生很乐意动手做,不仅增加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明白了科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使学生对周围科学事物有兴趣,保持了好奇心。从而逐渐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每一个学科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作为自然学科的物理来说更是如此。物理教学除了联系技术应用和自然现象外,还要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即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相互联系的观点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外这类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只有广泛地联系、分析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是活生生的。这样处理,也有利于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德国物理课程设置时首先考虑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物理和生活的关系,把物理学习作为就业的必备条件。他们认为,通过物理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反应、讨论问题和把个人的观点转换为社会政治行为的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有助于学生容易对付日常生活,因此物理学习成为生活的需要;物理教育实际是帮助学生积累进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经验、方法,掌握自然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从此观点不难看出物理教学对社会的意义。如何把物理与社会联系起来,这需要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拓展物理知识,不能讲到物理原理为止,而需在物理原理之上进一步拓展开来。
如: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何应用这一原理的?引出学生排队、排课桌,甚至枪械上的三点一线射击原理等一系列的应用。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物理原理不但可以应用于生活上,更可以应用于科技上。今后他们碰到类似问题会自觉地应用这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既帮学生扩大了经验范围,又提高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力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