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物理,我已经看到你皱起的眉头。
枯燥、乏味、难理解,似乎成为物理的代名词。今天小帮就换一种方式,助你掌握初中物理必备的18个知识点!
1
机械运动
1.长度的测量及单位
刻度尺,单位:m。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能被消除但可以减小。
4.减小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7.机械运动的概念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8.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求解实际问题,1m/s=3.6km/h。
2
声现象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传播速度: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4.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6.噪音: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7.声的利用
①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地震发出次声波
②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播的条件
声音传递能量
探究尺子的音调
探究音叉的音调与频率有关
探究音叉的响度与振动
噪音
3
物态变化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物态变化
①熔化:固→液,吸热
eg:冰雪融化,喝冷饮时加冰
②凝固:液→固,放热
eg:水结冰,冬天菜窖放几桶水
③汽化:液→气,吸热
eg:湿衣服变干,夏天洒水,狗伸舌头
水蒸气烫伤比开水严重
④液化:气→液,放热
eg:雪糕、开水的“白气”
⑤升华:固→气,吸热
eg:樟脑丸变小、结冰的衣服变干
流凝华:气→固,放热
eg: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5.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晶体:冰、碘、萘、金属和海波(同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石蜡、松香、橡胶、玻璃、塑料和沥青
同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6.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7.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①雾、露――――液化
②雪、霜――――凝华
8.使气体液化的途径: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如:液化石油气
温度计的使用
晶体、非晶体的熔化
4
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4.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6.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②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7.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牛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9.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10.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1.看不见的光
①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②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演示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潜望镜的构造与原理
自行车尾灯光路图
探究光的折射
观察筷子的折射
光的偏折
光导纤维导光现象
光的色散实验
光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基色
5
透镜及其应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①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②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原理)
③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原理)
另: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4.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5.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演示透镜的会聚和发散
眼睛成像原理
近视眼的矫正
远视眼的矫正
投影仪成像原理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显微镜光路图
6
质量与密度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2.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3.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关系)
4.测量密度: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用公式ρ=m/v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5.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即热胀冷缩。
6.密度与物质鉴别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测量盐水的密度
双提法测量小石块密度
7
力
1.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5.重力:G=mg(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使物体发生形变
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方法
8
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①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②大小相等
③方向相反
④在同一条直线上
3.平衡状态
①静止
②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0N
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惯性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9
压强
1.影响压强的因素
②受力面积大小,计算公式:p=F/S。
2.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④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计算
p=ρgh,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5.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飞机、汽车尾翼原理)。
压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连通器原理
托里拆利实验
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
探究流体压强
10
浮力
1.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ρ液gV排。
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漂浮、悬浮、沉底(ρ物与ρ液的关系)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4.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①称重法:F浮=G-F拉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④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浮力的原理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测量浮力大小
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盐水浮鸡蛋
密度计的使用
潜水艇原理
11
简单机械
1.一根棍子,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棍子要成为杠杆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能绕某固定点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杠杆的应用
①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钢丝钳、撬棒)
②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镊子、筷子)
③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天平)
4.使用滑轮组时,在动滑轮有几段绳子承担总重力,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s=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
内能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热运动
①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J)内能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5.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者“放出”来表述,不能用“具有”“含有”,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6.比热容
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②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单位:J/(kg·℃)
③热量的计算:Q吸=cm(t-t0),Q放=cm(t0-t)
7.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
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
分子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13
内能的利用
1.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最常见的热机是内燃机,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2.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
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公式:Q=mq(q为热值)
4.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5.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①使燃料充分燃烧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③机器零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6.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热机
14
电流和电路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②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简称电荷。电荷量单位是库仑,简称库,单位符号C。
4.带电体:如果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摩擦起电的本质:
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使正负电荷分开
②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即电荷是守恒的
③在转移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6.让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
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其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②接触起电:将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这个物体就带上了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7.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人体、石墨、食盐水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二者没有绝对界限,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容易导电,如:空气在高压下,玻璃在高温下。
8.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9.电路的基本组成
发光二极管:简称LED,两根引线中较长的为正极。当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时发光,根据其发光与否可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及电流的方向。
两种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10.电流表的使用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串联
②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③选择合适的量程(0~0.6A;0~3A)
11.电流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符号是“A”。另有毫安(mA)、微安(uA)。
12.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①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即I串=I1=I2);
②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并=I1+I2)。
摩擦生电
接触带电
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验电器的使用
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简单电路
简单电路-短路
简单电路-断路
练习连接电路
练习使用电流表
15
电压与电阻
1.常见的电压值: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V;一节干电池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手机电池电压约3.7V。
2.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符号V,另有kV和mV。
3.电压表的使用
①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②电压表的“+”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
③选择合适的量程(0~3V;0~15V)
4.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①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串=U1+U2)
②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即U并=U1=U2)
5.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符号Ω,另有kΩ、MΩ。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6.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可制作二极管和三极管。
7.超导现象:金属中银的导电性最好,但仍有电阻。如,铅在-265.95℃以下,电阻变成0。
8.滑动变阻器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接法:必须“一上一下”。
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练习使用电压表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6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原理:欧姆定律
注意事项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②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③接通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多次测量时从该电压逐次降低
④应多次测量,最后计算电阻的平均值
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伏安法测电阻
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电压对小灯泡亮度的影响
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17
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开关、用电器、插座、导线等组成。
2.安全用电
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保险丝的特点: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
保险丝的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熔断,切断电路
触电类型:人体接触火线、大地;人体接触火线、零线;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18
电与磁
1.磁现象:磁性、磁体、磁极、磁场、磁感线、磁化等。
2.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5.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奥斯特实验(丹麦物理学家)
内容: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6.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7.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8.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以及有无铁芯有关。
9.电动机的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10.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英国:法拉第)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