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曲式,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即变奏),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其图式为:主题--变奏1---变奏3--……变奏8……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变奏之主题,大都较优美动人。常有用变奏曲式写成的独立乐曲,也有用于奏鸣曲等大型乐曲中(通常用于慢乐章)的,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副歌在某些分节歌中,往往有一个部分歌词每遍所唱都不同,而另一部分则每遍相同,这歌词相同的部分即为副歌,通常为二段式歌曲中的第二段,与第一段常成节奏、拍子、速度、调性上的对比,并集中概括全曲中心思想,也有第一段为副歌的。如王宰的《歌唱祖国》中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的部分。
引子乐曲为主题呈示前的乐句或乐段,借以导引出主题或呈示部分的出现,且有酝酿某种情绪、渲染某一特定场景等作用。
尾声指乐曲的结束部分,用以引伸未尽之意并加强结束感;在大型乐曲中快板乐章的尾声,常带有发展,形成曲终的高潮。
大合唱,大型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有时穿插朗诵)等,常用管弦乐队或钢琴伴奏。
弥撒曲是一种天主教堂所用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十七世纪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弥撒类型。其中普通弥撒曲用途较广,通常包含《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三呼圣哉》《祝福经》《羔羊经》六个乐章。十七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插入独唱、重唱等,着名的弥撒曲有巴赫的小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众赞歌,一种基督教会众人合唱的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它占有重要地位。
库朗,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复调音乐的器乐曲。其特点为:速度较决,三拍子,常用附点节奏,以一短时值的音符作为起拍,由两段组成,各重复一遍。每段以长音结束,并将变成拍子。另外还有一种意大利式的库朗,节奏活泼生动,常为或拍子。在德国古典组曲中,它是固定的四首舞曲的第二首。
基格,一种三拍子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反复乐句构成。十八世纪初,形成法国式与意大利式两种风格。前者结构为两段式,每段均作反复,用、拍子的附点节奏,主题常作赋格式处理。德国古典组曲多以它为最后乐章。意大利式基格的特点为:节奏活泼生动。旋律惋蜒、连贯,以和声为衬托。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人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
恰空,十六世纪时原为西班牙的一种舞曲。情绪热烈奔放。约十七世纪起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通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庄重。其主题常由一连串和弦的低音构成,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帕萨卡里亚,一种慢速三拍子的意大利舞曲。后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其结构与恰空相仿,同为连续的主题变奏,低音主题有时移到高声部出现,常多用小调写成,速度较恰空更慢。
塔兰台拉最初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说,被一种毒蜘蛛“培兰台拉”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其节拍为或拍子,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速度迅急,临结束前逐渐加快,情绪热烈。
玛租卡,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人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流行于欧洲各地。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见,节奏型有JJ或JJ等。情绪活泼热烈。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着名钢琴独奏曲。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哈日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十九世纪上半叶,兴起在古巴的一种舞曲,原由非洲黑人传入。其节奏特征为,中速,二拍子,第一拍有附点。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哈巴涅拉。
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分为慢板、快板、慢板三个乐章,中段为赋格形式,未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快慢顺序与前者相反,分为快板、慢板、快板三个乐章。十九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载写成独立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着名的序曲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韦伯的《自由射手序曲》、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
诙谐曲又称谐谑曲,一种三拍子的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官廷风格的小步舞曲。十九世纪后,出现钢琴诙谐曲,其篇幅、结构、段落更为庞大而对比强烈,其中着名的有肖邦的四首钢琴诙谐曲等。
赋格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而又严谨的曲体形式,其结构常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其种类除有严格赋格曲外,还有自由赋格曲及小赋格曲等。
创意曲,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由作曲家巴赫所创用,并作有二声部与三声部《创怠曲》各十五首。
卡农,同一旋律以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备声部先后出现,后面声部按一定的间隔依次模仿前一声部进行。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轮唱曲即卡农曲的一种,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