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临泽县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森林资源管护等重点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针,严格按照目标责任书的各项工作任务及要求,明确工作思路,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检疫力度。一年来,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甘肃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和《甘肃省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条例》,制定并下发《临泽2022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施方案》。坚决服从局党组的工作安排,积极履职,紧密配合,狠抓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入侵生物普查、疫情普查、病虫防控、检疫执法、法规宣传、林木种苗检疫管理、重点绿化工程苗木调运检疫等各项工作,全面控制了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现将各项工作进展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党的二十大召开,狠抓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
二、组织管理情况
组长窦长保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副组长陈龙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成员丁辉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工程师
宋科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
白瑞军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干部
许莉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
闫文萍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
李昱晔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
三、全年工作和业务完成情况
3.开展林木病虫害监测预报,指导全县开展大面积科学防控。一是完成各类林木病虫害监测预报。为准确掌握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从早春开始在各镇设置各类有害生物监测点65个,及时开展监测预报,建立、完善全县病虫害监测、防治各类资料台账,完成市森防站各类有害生物月报、季度报表,完成监测、防治等数据上报及全县虫情发布工作,并完成松材线虫病、苹果蠹蛾、白蛾、枣食蝇、梨火疫病等国家检疫对象的专项普查。全年共完成、上报梨火疫病、枣树食心虫、枣食蝇、松材线虫、杨树天牛、榆黄叶甲、鼠兔害等各类监测、防治报表12套,发布病虫情报9期,为全县各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详实的技术资料。二是加大林木病虫害防治示范点工作。针对我县近年来林果、林木病虫害日益蔓延的趋势,加大了各类有害生物防控示范点建设力度,通过落实物理、农业、化学、生物等各项防治措施,示范、引导林农积极开展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全年在各镇建立苹果蠹蛾、枣树食心虫、枣食蝇、杨树天牛等各类有害生物防控示范点12处,示范面积2400亩。
四、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机构改革、单位核销,人员少且单位业务工作(监测预报、各类苗木、木材检验和检疫、种质资源调查等工作)繁杂,群众各类种苗、检疫中报办件无法及时即办,个别时候还存在群众申报后只开证、工作人员在工地施工忙,无法到现场检疫、检验或复检,存在随时有危险性病虫害传入的隐患,加大了种苗调运检疫工作风险。
3.梨火疫病有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可能。梨火疫病传播途径主要有风、雨、鸟类、昆虫和人为因素。其中昆虫和雨水是病毒短距离传播的主要因子;远距离传播主要是感病寄主繁殖材料,包括种苗、接穗、砧木、水果、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候鸟及气流。由于周边县区均有发生,本县发生地位于交通干道两侧,再加上本地果农对其极易爆发流行、寄主范围广、难防难治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导致梨火疫病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4.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宣传还需加强,部分单位和群众对检疫执法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够,部分商户有意瞒报、甚至逃避、拒绝接受检查。此外,检疫经费不足,导致检查频次少,检疫检查手段落后,影响了检疫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紧抓干部“作风建设”不放松。通过学习、交流、整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以及我局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上来,提升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懂全局、管本行,抓重点、破难题,抓落实、求实效,讲担当、善作为,崇廉洁、拒腐蚀的能力。
2.继续开展杨树天牛普查、采伐除治及综合防控工作。在全县开展杨树天牛普查工作,重点督促板桥、沙河、新华、鸭暖四镇、扎尔墩滩工业集中区、佳林万家木业及周边区域,认真组织开展杨树天牛疫情树木及疑似木的及时处治。继续开展针注、天敌放养、药剂喷雾等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及高效药剂的应用。
3.全力以赴抓好我县枣树食心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督促和指导各镇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群防群治,切实加强各镇各村枣树食心虫防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力争将虫蛀率控制在4%以下。
4.深入宣传《植物检疫条例》和《甘肃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抓好全县木材及林木产品的检疫执法和管理工作。对全县木材、家具及林木产品加工点认真开展检疫执法和检疫巡查登记管理工作,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100%,预防危险性病虫害在我县境内传播、蔓延。
5.做好突发事件应对。进一步抓好《临泽县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的完善,规范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减灾御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