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A:我边操作边哭,就怕针扎到别人。
学员B:现在这个线还在我的眼睛里,就担心后期会不会有后遗症。动针的都需要医师资格证,我们这些人全都没有。
随后,记者询问原创明眸大眼睛密训班导师是否让学员互相扎针,并拿出之前的取证,没想到该导师开始装聋作哑,称“我们没有让大家互相扎针”。后来面对记者拿出学员们的工具,导师开始不说话,还现场跳起了舞!
“瘦脸针”“水光针”“线雕”……眼下,一些医疗美容名词日渐流行。同时,割双眼皮、垫鼻子等传统整形美容项目仍受青睐。
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颜值经济”逐渐升温。不过,各类医美机构野蛮生长,行业乱象频出。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19年,我国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的12%,黑机构数量超8万;合法合规医师仅占24%,非法从业者多达10万人。
陈女士说,她第一次整形就是下载了一款医美APP,一点开APP立即就弹出针对用户的标签,包括年龄阶段、身高体重、脸型、单双眼皮等。“我原来是单眼皮,看到APP里公布的不少割双眼皮成功的案例,就心动了。试着联系了客服,两天后,我花了几千元割了双眼皮。”
重庆一医美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为了营造“全民整容”的氛围和“爱美无错”的观念,各类医美APP编造了大量“整容改变命运”的凡人故事,有时候还“碰瓷儿”明星来蹭热度。
“三非”乱象存安全隐患
今年29岁的李丽(化名)是重庆一家企业的公关经理。她表示,这份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业务能力,出众的外表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变美赢取更多机会”的考量,李丽成了重庆某医美机构的常客。她不但开了眼角,还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打一次水光针和瘦脸针。
“刚开始,我确实变美了,可后遗症也逐渐凸显出来。”李丽表示,由于多次使用注射类产品,她的生理周期变得紊乱,还经常腹泻。“我不懂专业的医疗知识,也无从考证使用的产品是否合格,为了‘惜命’,只能放弃使用注射类产品。”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类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假货和水货。这些假货和水货未经过食药监部门的审批,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伴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升温,社会上的私人医美工作室不断涌现,其中不少是没有资质的“小作坊”。重庆一医美机构的负责人透露,一些小型的医美机构,很少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美医师。医美行业巨大的缺口,使不少非法执业的“医师”“护士”只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上岗给消费者打针。
“这样的工作室几乎不做宣传,其客户多是通过熟人介绍。只要不出事故,没人举报,他们就一直‘坚挺’下去。”该负责人说。
医美产业“整形”需多管齐下
在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栾杰看来,医美行业普遍追逐暴利,医美机构刻意淡化医美行为的医疗本质,行业面临诚信危机,管理层面投入的力量不足,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是造成医美产业乱象的几大原因。
重庆法律界人士则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医疗美容各个项目进行明确界定,颁布各类医美项目的明细手册,让非医学专业的执法人员在执法的时候能够快速、明确进行判断。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定期根据医疗美容项目的变化对手册进行更新。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提出,要整治行业乱象,破解行业发展痛点,应从综合治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机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以及科学宣传等4个方面着手。对于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行业学会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美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