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成艺术“熏灸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师通过讲授肌理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掌握一般情况下视觉肌理、触觉肌理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视觉肌理的处理手法主要有画、喷、洒、磨、擦、浸、烤、染、淋、燃烧、拓印、贴压、剪刮等。笔者通过案例讲解、作品赏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燃烧法的运用,正确制作出熏灸效果的自然纹理,包括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两种肌理效果。
(一)边缘熏灸肌理制作方法
(1)实物边缘的剪切方法。如需要达到更加自然流畅的边缘效果,最好先勾画出最后效果的轮廓,再用手工撕裂的方法进行剪切。
(2)实物边缘接触火焰的面积。接触火焰的边缘面积为燃烧面积,也是最后轮廓效果部分,此面积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熏灸效果过重,与设计预想不符。
(4)熏灸效果的自然控制。要达到自然流畅的熏灸效果,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和感觉,直至能够得心应手地控制燃烧速度和强度,其自然的流露就在微妙的感觉之间。要让学生在掌握燃烧法制作边缘熏灸肌理的同时,培养耐心和细心。
(二)表面熏灸效果制作要点
二、熏灸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视觉肌理的教学任务结束时,教师往往没有更多地思考学生当下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其专业学习中是否可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实际上,熏灸肌理不仅可以应用在专业学习中,也能够应用在今后的实际设计工作中。在此,以平面、动漫和服装三个设计艺术专业为例加以分析与探讨。
(二)强化影视动画的美术意境
动漫艺术涵盖范畴包括故事题材、主题内涵、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影片风格、造型风格、视听风格等方面,而肌理的表现可直接应用在角色设计、影片风格、造型风格、美术风格的处理上面。这种动画设计人员开辟元素创新的美术风格设计,在继承熏灸肌理效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以往不易在动画中表现的视觉画面,能够以更好的视觉效果展现于世人面前。平面构成的熏灸肌理表现是基于绘画者或设计者的艺术风格而创作的。在当前的动漫艺术创作中,特效制作人员能够采用材质处理制作出熏灸肌理,应用在动画创作的场景设计、人物特技和画面特效中,在作品中创作出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美术风格。例如陈嘉上导演的电影作品《画壁》预告片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形态,呈现出不同形态、深浅、晕染的熏灸肌理视觉感受,表现出古典背景下物质的独有质感,营造出复古、淡雅、质朴、隽永的意境,与中国水墨有异曲同工之效,呈献给观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民间传统古朴内敛的美术意境风格。
(三)拓展服装设计的包装造型
三、以熏灸肌理促进艺术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三、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关键词:审美艺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素质培养
伴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实际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始终较为薄弱。而教育部则要求把加强社会文化素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的特点和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这些分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水平,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人的整体素质。而在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中,审美艺术素质又是弱中之弱。因此,大力加强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审美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活跃审美心理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一、当前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分析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带着和多数人一样美好的愿望踏上漫漫的教育旅程的。但是深入课堂后,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素质让我大失所望。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我校占绝大数比例的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缺乏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欣赏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上学生所处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心智品格的差异,使不少学生分不清美与丑、雅与俗、文明和野蛮、高尚与卑劣的界限,反而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对人类宝贵的精神产品缺乏起码的欣赏能力,无法鉴别高雅艺术作品和低俗艺术作品的区分,如果他们的欣赏长期偏离常规,还会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方向产生误导,例如一些学生在看过西方电影后,学嬉皮士的打扮,男同学扎耳环、留长发,女同学用蓝黛色指甲油抹指甲。可见大学生艺术知识贫乏,审美意识浅薄,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听见美的耳朵”。
二、审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中的作用
审美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但对美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庄重高雅是美,有的则认为赶时髦攀比。这就有个教育和引导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意识、审美艺术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完善的人格,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欣赏。美学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灌注了作者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它能使大学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思想、升华感情,在欣赏中使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迷恋向往,同时作品情感越强烈,越能打动人,从而点燃大学生生命的火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实施审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生命火花最明亮、最炽烈的黄金时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一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时期,理想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人一生必将处于茫然之中。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是在大学生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立志成才奋发进取,而大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培养除了依赖于德育的理教育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艺术教育,因理性支配人,感情同样支配人。教育学认为,人的身心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组成的,大学生时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提高道德水,妥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的关系,塑造自我形象和个性,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开拓的一代新人,要通艺术欣赏这个有效途径,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丢弃假恶丑,透过有情感的艺术形象,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树立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
2.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教育是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长期封闭的国门的迅速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思想道德领域呈现鱼龙混杂,多种价值观互相冲撞,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数大学生贪图名利、爱慕虚荣、悲观厌世、崇拜金钱、追求低级情趣。思想水平不高,导致对艺术欣赏的肤浅认识,产生错误的欣赏心理,甚至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对低级趣味和高雅健康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模糊,在人生理想方面产生了真空,经过多年的美育和音乐教学实践,我发现,高层的艺术欣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发挥联想,丰富情感和知识,升华道德情操,而低层次的艺术欣赏则会诱使处于心理生活剧变期的大学生猎奇窥私、寻求刺激,甚至醉心于粗俗浮浅的欣赏客体而失落人生的现想目标。所以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作为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艺术教育这个有利阵地,适时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语
21世纪的人才是具备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来帮助加强审美艺术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使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风尚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的导演为了使影片的影视效果达到最优异的程度,最大程度吸引观众,他们会借用电影音乐的手段来达到这一效果。作曲家通过对影片情节和主题的把握,根据电影导演的创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曲,来展现电影的独特性。电影音乐既保持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又突破了音乐本身的审美。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作为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影音乐,它在电影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被赋予了深刻的使命。这一特征也就决定了电影音乐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又具有电影的审美艺术特征。具体体现在:音乐的抒情性、表达性、表演性等;电影的蒙太奇性、画面性、交流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也就奠定了电影和音乐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
电影音乐的审美定位是电影音乐审美特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他审美特征的前提。为此要想清楚地了解电音音乐的审美定位就有必要清楚一下内容:首先,电影音乐的审美属性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电影音乐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又具有电影的审美艺术特征。这个特殊的电影音乐审美属性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视电影音乐。其次,电影音乐的审美地位。电影是一门综合型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尽展各种艺术的技巧,最终形成完整综合意义上的审美艺术。电影音乐和电影的结合可以看做是音乐和美术这两大艺术科目的结合,视听一体化的形成。电影音乐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影附属品,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需品。电影音乐的加入给画面以渲染,参与电影情节,赋予特殊意境。因此我们说电影音乐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影视界都有着重要的审美地位,不容忽视。再次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例如《黄土地》中民族化纯嗓音的原生态歌唱手法配合西洋器乐美声的唱法,正可谓是中西一体化,尽管众说纷纭,但其中的优劣也是大众所耳听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的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纯音乐展现的是音乐本身的美好,不存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而加入电影的电影音乐就不仅仅是传达某种听觉上的情趣,它还在引起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众的想象力,进而唤起人们对电影主题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实现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电影艺术审美的表达。音乐和电影在同一界面出现时,电影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使得电影画面和情节所表达的更加真实、亲切,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同。人们根据电影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一边观看画面,一边欣赏音乐,使得观众置身于电影氛围之中,尽情感受电影和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当音乐和电影同时出现时,观众还会很不自觉,情不自禁地把电影和音乐融合,自然地进行想象,加深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感受。例如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的出现把观众一次又一次地带入父爱的伟大之中,同时给人生深重的启迪。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外国的异国情调还是本国的民族音乐,只要被恰当的应用,融合电影人物和情节就会被赋予感彩,有了人的情感,打动观众。例如《恋爱通告》中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古筝曲,刘亦菲朴素的面容不失清纯,一曲古筝配以蝴蝶蹁跹,便使观众随着情节的跳动舞动思绪。再如电影《英雄》的配乐《风》,日本鼓的应用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打法,使得音乐听起来动感十足,大有一种杀气在其间,撼动人的心弦,使人心绪不宁,随着英雄的心随之波动。
(四)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为电影服务的,有一定的目的性,或烘托渲染气氛,或深化主题,或展现人物的心理。作为衬托电影的电影音乐很有必要完成电影的情感,或紧张,或欣喜等,也就是因为这种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也就必须保持音乐和画面的一致。例如电影《与狼共舞》中,狼的叫喊打破原生文明的结束,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现代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引人对未来的重新审视。
(五)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六)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电影音乐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电影带动音乐的成名,想必大家都熟知《当爱已成往事》这一电影音乐,它就是中国经典影片《霸王别姬》一主题音乐,《人鬼情未了》的电影音乐《奔放的旋律》,那纯粹、简单、充满深情的电影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也是因成为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而家喻户晓,还有那绝美的爱情悲剧《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更是让观众听后痛彻心扉,简直身临其境,与主人公Rose和Jack一同经历爱情。
关键词: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画、中国画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一、中国画的认知功能
(一)认识历史的功能
中国画具有记事的功能,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画中看出那个时代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也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绘画艺术的基本状况、作者的绘画风格、师承等问题,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这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圆转流畅中带有坚韧;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穿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这是我们通过绘画了解到的作者的艺术特点。
从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经济、文化、历史变革密不可分的。这具体表现为中国画在材料、画科分类、中国画的流派、中国画的改革等方面上。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也可从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现状去认识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认识真理的功能
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计白当黑”。这种布局将人们的视野从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计白当黑”实则表现以虚映实。这里的“虚“不仅映衬着实,同时又是传达意境的载体。古代画论中说:“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中国画家皆着意于虚境的处理,无画成妙境,以拓展表现空间,无声胜有声,增强艺术表现力。
“计白当黑”源于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在老子看来“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这种“有”“无”思想决定了中国画讲究虚与实。“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谓之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谓之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作为对立的统一,无虚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人们认识事物、总结事物规律的重要思想,它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绘画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的形式、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这种意义讲中国画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真理、认识人生的作用。
二、中国画的教育功能
(一)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画的社会教育作用在中国画论中有许多体现。《孔子家语》中说“孔子关乎名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之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道理:绘画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是教化人、启发人的有力工具,能“明善恶”、“诫兴废”。从此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性地位基本确立。
东汉王延寿在《文考赋画》中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将绘画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化。魏晋时期的曹植在《画赞序》中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喜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种“存乎鉴戒”的观点带有六朝时期绘画对风骨追求的特点。南齐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唐代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与六籍同功。”在他看来绘画的教化作用与“六籍”一样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
从中国美术史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绘画作品体现绘画的教育功能的例证。比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刻画了两汉、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形象。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倩、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作品中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评价。使其绘画起到“见善戒恶,见恶思贤”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功能
中国画的教育作用也体现在作品能提高欣赏者的审美、知识、艺术趣味等方面上。一幅好的作品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智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领悟艺术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感情,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除了欣赏画家那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笔墨之外,也欣赏那栩栩如生的花鸟草虫的神情和动态,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即从中受到了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美的大众”。
三、中国画的审美功能
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有的画中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中国画重视“畅神”、“悦情”的作用。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说明了山水画的“畅神”怡情的功能。姚最的“悦情”、张彦远的“怡悦性情”都是对中国画的审美功能的概说。
中国画重意、重情感的抒发、重外在形式美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画有自身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功能。中国画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强调诗、书、画、印并用的形式美;强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中国画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同时也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传染给观众。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画的时候是在享受它的美。
四、小结:
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有属性是有中国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哲学原理所决定的。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或典型的现象,也就是艺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艺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但反过来说,中国画的审美作用又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中国画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完成。中国画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