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000万纸雕《清明上河图》身后的故事
纸雕《清明上河图》局部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闭幕之际,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的拍卖价推升至1000万元。
在这件作品背后,寄托着无尽的情感……
纸雕里饱含我太多的情感
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总经理汤余伟是土生土长的湖南常德人,涉足纸雕行业前,主要经营电子产品,自己开了7家店,每年收入颇丰。2002年,汤余伟因为生意去了台湾,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一幅纸雕作品,“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纸雕,虽然小,但我立刻被它迷住了。”纸雕,也叫纸浮雕,起源于17世纪欧洲,是用纸通过剪、贴、粘、搓、卷等手法,表现半立体画面的纯手工艺术。由于用材考究,且需大量人工,这种工艺目前在国内已濒临失传。
他的举措遭到了全家的反对,但汤余伟坚持自己的意见,用卖店的钱创建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他说:“纸雕艺术起初是油画的替代品,可以说,纸雕艺术不是我国的传统,但我认为中国有丰富的纸雕创作源泉,有悠久的文化,有灿烂的文明,不把这个艺术发扬光大太可惜了。”
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走
2004年,汤余伟决定用纸雕艺术展现《清明上河图》。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外国纸雕艺术家的否决,“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没有一个人相信中国人可以完成。”汤余伟在常德本地召集了几十位民间纸雕艺术家,开始了漫长的创作道路。汤余伟选取台湾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清明上河图》为制作巨幅纸雕的摹本。
从汴京的农村一直到皇宫,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28幅画面再现了张择端的画卷中人、物、山、水花、鸟、楼等形象,共计3003个人物、32艘船只、13座桥梁和274头牲畜,共用了200多种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纸张,再现了原作风貌,又融入纸雕独有的艺术气质,人物、花草、建筑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纸雕虽起源于欧洲,但在表现中国山水画方面有异曲同工的妙趣。”汤余伟说。
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五官、船只的帆橹、桥梁的墩石以及牲畜的鬃毛,全部用细小的纸片描摹拼贴而成,方寸之间动静有致,栩栩如生;行进中的船只,湍急的汴河被纸雕刻画得淋漓尽致;竹排与木排根根相连,真实可触;看似无关紧要的杂草与狂奔的猪群,完成得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第七幅展示的是清明时节汴京城外搭台唱戏一幕,戏台占据中心位置,画面中,每个人物头像及神情惟妙惟肖,这是对技师的工艺和功力的极大挑战。人们衣服的色彩和人物的前后次序排列,也是制作的难点,近景屋顶的瓦片采用裁剪抖刀法,叠装而成。人物的衣帽和五官都是用原色小纸片剪贴而成,一位熟练的技师,每个工作日最多也只能做出5个小人。在方寸之间,聚集的人物多达340人,还有房屋17幢、船3艘、马3匹、狗1只……
汤余伟没有想到,巨幅纸雕《清明上河图》,近百名手工艺人一做就是两年。这期间,汤余伟搭上了自己全部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款。“这两年,我们的研究中心扑在‘图’上,一点盈利空间都没有,工人的工资每年就一两百万元啊,没想到这条路走起来那么难,”汤余伟不住地摇头,“做文化产业这么艰辛!”
2006年,作品完成,在当地举行的“诗人节”上大放异彩。
应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汤余伟携百人两年心血之作到上海展出。他在展台前放了一块牌子,上写:本品为“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书法万里行”慈善拍卖品,本品拍卖所得将捐献给“儿童白血病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