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戴着白色手套的画廊工作人员的扭动与拉伸下,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希腊女神雅典娜(Athena)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David)等形象也逐渐脱离人形,幻化成各种流动柔软的形态。
将纸叠放成蜂巢结构,用手一张张地粘结。然后用木工带锯切出初步形状,去除多余的纸,使之向蜂巢形状靠近,再用角磨机打磨细节,最后用砂纸完成最后工作。
《花海》,尺寸可变,纸,2012年
李洪波的纸媒艺术,一望便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是一种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换,但他作品的表现形式却是鲜明的当代形态,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可能性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创作信心。
《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李洪波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当代艺术方法论的节奏,在语言的单纯与意象的丰富之间构成张力的关系。当他所运用的语言本身形成一个奇特的世界的同时,他的叙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视像。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李洪波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从这种生活经验里发现不属于艺术范畴的东西,然后加以转换,加以不可能的放大。放下了“做艺术”的执着,才能发现不被叫作艺术的那种生活奇迹,也就是自由的想象世界。
——王春辰(著名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他从这一司空见惯的通俗用品中看到了纸质形式语言的另一种可能:从具象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从规范到自由……纸张的连续性在这里成了语言表达的重要元素,它的抻拉、聚散、起伏、转折所导致的变异与化生,为观者提醒出在原本形态中潜在着的无数种不可预料的荒诞性风景。
——吕胜中(著名艺术家)
纸张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他从小就对纸张有着特殊的喜好。
如今,纸张的使用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那么纸还能做些什么?这是他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李洪波相信,人类的智慧可以赋予纸以别样的生命,继续令其尽展芳华。
李洪波1974年生于吉林,199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系,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吉林。
李洪波的艺术创作以其对纸张独特的诠释而著名。李洪波将纸媒雕塑创作成“动态”雕塑,即观众不仅凝视和欣赏雕塑,而且可以介入和参与到雕塑中。他融入装置、观念、行为艺术的要素,把由纸张粘合链接成的整体雕塑加以延伸,使其具有可变性,改变固有的认知属性与艺术语言,使作品兼顾了静与动、拉开与还原、旧识与新知、形象与反形象、具像与抽象的共存特点。
■展览:
2020致敬传统——当代艺术纸作品巡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库里蒂巴双年展,巴拉那州,巴西
2019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民生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中国制造——李洪波个人项目,银川当代美术馆,宁夏,中国
2017花海,81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标准,昂古莱姆纸博物馆个展,昂古莱姆,法国
2016教科书,凯尚画廊,纽约,美国
2014教具,凯尚画廊,纽约,美国
2014纸折的雕塑,丹诺斯博物馆,密歇根州,美国
2013纸·境,路德维希堡艺术协会,路德维希堡,德国
2012我们所有的关系,第十八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
■获奖:
2018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2017Sovereign艺术基金会亚洲艺术大奖
2016上海设计周铜奖
2016《纸上·至上》艺术展银奖
2014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2011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出版物及专访:
2019《中国道教版画全集》,翁连溪,李洪波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北京
2014《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翁连溪,李洪波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