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地区自称“倮倮颇”的彝族与丽江地区永胜县他留山地区自称“他鲁”或“他鲁苏”的他留人是彝族两个分支,他们各自拥有优秀民族文化、独特民族风情。在民族学界和外界社会都有着较大影响。因同是彝族,两地在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同时,由于马游坪地区长期处在深山中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独自发展;而他留山地区则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的节点位置,自古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过往商贾和人员较多,各种文化在此交融汇集,受外界影响较大。因而,导致两地在文化习俗上又存在着不少明显差异。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和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环境里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产物,也是体现其民族特征最直观的外在载体。现将“倮倮颇”和“他留人”的文化和习俗分述如下。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历史文化。马游坪地区开发较晚,直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与外界和汉族有大量接触,因而留下的历史遗迹不多,仅有建于清末的马游义学馆一处。该建筑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房三间、两耳、左右厢房各两间、照壁、大门等部分组成。是清末官府为在边远地区推行义学教育而组织周边群众捐资兴建的,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和特点。馆内保留了《马游坪重建义学记》和《谨将重建义馆序》两块碑。2011年被确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建筑文化。由于古代马游坪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因而建筑也比较简陋。首先是住房建筑。传统住房主要是“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麻桔房”。尽管结构简单,但堂屋正山墙上必辟个土洞作为神龛,当地称“家堂”,供奉和祭祀祖先神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建筑样式设计等基本与坝区汉族的钢混房屋一致了。其次是墓茔建筑。虽然在送葬过程中有毕摩念经等一系列繁琐仪式,但下葬后的墓茔却比较简单,大多是用几块乱石支砌个坟头,再垒个土堆即成。没有宏大的墓碑、碑林等墓葬建筑。第三是土主庙、山神庙等公共建筑。一般依托大树、土坎等简单搭建一下,供上神像即开始跪拜祭祀。值得一提的是“倮倮颇”称自己是火的民族,普遍有火神崇拜的文化信仰,火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故住房内必设火塘。一般是在堂屋的左半部分中心位置挖个坑,四方用石头支砌镶嵌。火塘常年不熄,深夜和平时不用火时,用火灰将火炭捂好,需要时将火灰扒开,加柴禾点燃就行。上支锅桩石或铁三角,供人们日常做饭、烧水和烤火。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民族文化。马游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彝族风情浓郁,被誉为“梅葛故地、彝舞之乡”。不仅有大量彝族歌舞、山歌曲调、民间传说、故事、谚语、节日等;还有原汁原味的毕摩文化、祭祀文化、丧葬习俗等。是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长诗梅葛。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服饰文化。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男装有包头、对襟衣、领褂、筒裤、摆裆裤等,也穿羊披和羊皮褂子。摆裆裤和大羊披老年人穿得多,青年人基本不穿;而领褂和羊皮褂子则是青年人的服装,老年人基本不穿。女装和童装有绣花帽、虎头帽、包头、衽襟衣、筒裤、围腰、绣花鞋等。绣花帽多为年轻妇女戴,做母亲后改缠包头。还有荷包、裹背等工艺品和生活用品。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饮食文化。过去由于较为封闭,马游坪地区大多数食材原料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还有很多是采自深山的野生品种,并按传统古老的方式制作而成,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味道。特色食品有饵块粑粑、小灶酒、米酒、砣砣肉、肝生、酸菜、菌子腌菜、包谷米饭、骨头生等。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历史文化。他留河流域的他留山地区古代是国际交通线路茶马古道必经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故开发较早。通过漫长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迹。最著名的是位于六德乡玉水村委会营盘村的他留古城堡遗址、古墓群和碑林。首先是他留古城堡遗址,占地约1平方公里,遗址内随处可见由条石或角石铺成,宽约1.5米的石阶路道;保存有大量石狮等石雕石器、古碑刻、柱础、墙基、房基、古井,古寺、石砌下水道、石阶、断壁残垣及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明清时的青花瓷、陶瓷碎片等遗存遗迹。据调查,仅古井就有约170余口,多年填埋后至今仍有40余口可用。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是古墓群碑林,此碑林为他留人坟山,占地约0.3平方公里,分布着万余座墓碑。这些古墓群碑林依山而建,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碑石林立;墓碑都用规范汉字镌刻碑文,很多石碑雕刻有凤凰、麒麟、太极图等他留人的图腾图案。格式独特,雕刻花纹风韵各异,工艺精湛,气势宏伟。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碑林文化的一大奇观。2006年6月,他留古城堡遗址和古墓群碑林合并为一个申报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乡营盘村古墓群”。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民族文化。他留人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留风情浓郁。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民间生活习俗,婚姻习俗、祭祀文化、丧葬习俗。还有独具他留特色的民间歌谣、故事、谚语、传说等民族文化,比较著名的有《他留大调》等。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婚姻习俗。在他留人婚俗中,最具特色的是“青春棚”。所谓“青春棚”就是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他留语叫“夜各阳”,就是“草棚”的意思。汉语一般称为“青春棚”或是“姑娘棚”。具体就是在偏房中远离父母房而又靠近大门处专设一间,作为成年女子接待男友谈情说爱的房间,它既是寝室,也是爱屋。他留人建房时会特意在作为青春棚使用的房间山墙上留一小洞,以方便屋内姑娘与外面小伙联络。家中有几位姑娘就有设几间青春棚。一般他留青年男女在十五、六岁行成年礼后,女孩将白裙子换成黑裙子,便入住青春棚,可以开始结交异性;小伙子则晚进早出,开始串棚。姑娘可接待不同小伙,而小伙则可以串不同姑娘的棚子。姑娘接待异性或小伙串棚都必须首先取得资格认可,即“过七关”。过不完七关的姑娘没人串她的棚;同样,过不完七关的小伙也不会有人接待他。在不断串“青春棚”的过程中,双方相互了解,在找到双方都心仪的人后,即报告双方父母,举行婚礼成家。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服饰文化。他留人的传统服装因年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男装主要分短装和礼装。短装圆领、右衽滚边,头缠套头;礼装右衽滚边,头缠套头,腰间系黑色布带。五十岁前一般穿圆领右衽短上衣,五十岁以后穿红黑相间细条纹无领右衽长衫。女装的变化则较为明显,主要分为童装、少女装、成年女装。童装为右衽圆领滚边短衣,配白色花边裙子,腰间系黑底绣花腰带,头饰为绣花套头;少女装为圆领右衽上衣,领口和右衽用黑布滚边,订黑布疙瘩扣,配白色百褶裙,裙摆边沿装饰花边或细条纹,帽子直接用黑底绣花布围搭而成,腰间先系红蓝绿各色花布拼接而成的腰带,并用白底绣花布带装饰于左侧,再系细条纹布条,露出原先各色腰带,以丰富服装色彩。成年女装为黑色头帕,头帕最上一层一半由刺绣花边组成,另一半为黑布,用发辫缠绕使其固定。圆领右衽白色或蓝色上衣,配黑色百褶短裙。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饮食文化。他留人多数喜酸辣,也爱饮酒。食品主要有米饭、荞麦、瓜菜豆类、猪牛羊和鸡肉、米酒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土特名产是他留粑粑。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饮食文化对比。马游坪和他留山地区都属于滇西北高原的金沙江流域范围,两地经纬度相近,海拔高度和生存的自然环境大致相似,同属高寒冷凉山区。因此,两地人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两地大多数人多都喜欢酸辣,爱饮酒;食品都主要有米饭、荞麦、洋芋、瓜菜豆类、猪牛羊和鸡鸭肉、烧酒、米酒等。再比如:他留人有著名土特产品他留粑粑;“倮倮颇”彝族也有“饵块”。其实两者就是一回事,都是采用本地产的优质稻米,先将米粒洗净浸泡一整夜,然后放入甑子里蒸熟,再一次一瓢地盛入碓窝或杵臼内反复舂制,舂好后再搓揉制成块状成品。他留人称为“粑粑”,“倮倮颇”叫做“饵块”。NKK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