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有少数油室。韧皮部宽广,多裂隙,油室及油管类圆形,直径25~160μm,外侧较大,向内渐小,周围分泌细胞6~9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成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淡黄棕色。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表面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有时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及网纹导管多见,直径约至80μm。有时可见油室碎片。
【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出处】《本经》
【别名】干归(《本经》)
【原形态】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茎直立,带紫色,有显明的纵直槽纹,光滑无毛。叶2~3回单数羽状分裂,叶柄长3~11厘米,基部叶鞘膨大;叶片卵形;小叶3对,近叶柄的1对小叶柄长0.5~1.5厘米,近顶端的一对无柄,呈1~2回分裂,裂片边缘有缺刻。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10~14个,长短不等,基部有2枚线状总苞片,或缺如;小总苞片2~4枚,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伞梗长0.3~1.5厘米,密被细柔毛;萼齿5,细卵形;花瓣5,白色,呈长卵形,先端狭尖,略向内折,无毛;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成熟后易从合生面分开;分果有果棱5条,背棱线形隆起,侧棱发展成宽而薄的翅,翅边缘淡紫色;横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
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化学成份】根含挥发油,甘肃岷县产者含0.4%,四川汶县产者含0.7%。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邻羧基苯正戊酮及Δ2,4-二氢酞酐。
【性味】甘辛,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③《别录》:"辛,大温,无毒。"
④《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注意】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用当归组织液行穴位注射。治疗5例,经1~2疗程,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腹痛减轻,月经正常,均在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受孕。取穴及用法:穴位分两组,第一组维胞(双)、三阴交(左)、足三里(右);第二组关元透中极、三阴交(右)、足三里(左)。两组穴位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一组。每穴注射药液2~6毫升,6~10次为一疗程。注药前先捻转针头,使其"得气",再注入药液。月经期停止治疗。注射后局部酸胀感向下放射。有3例于注药后自觉心跳、发冷,持续5分钟即自行消失,不需处理。
④治疗月经病
将当归研粉,依年龄大小每服0.5或1克,4~6小时1次。治疗儿童带状疱疹54例,服药后1天止痛的22例;2天止痛的32例。带状疱疹一般在服药后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发生新疹,第4天结痂。又有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每次2~4片,4小时1次,治疗成人患者23例,亦取得相似效果。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
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
【出处】1.陶弘景: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四川北部当归,多根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不相似,呼为草当归,阙少时乃用之。
3.《纲目》:当
【英文名】ChineseAngelica
【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
采收和储藏:一般生长2年才能采挖。在10月下旬挖取,抖净泥土,去残留叶柄,待水分稍蒸发后,扎把,搭棚熏干,先用湿柴火熏烟,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再用煤火或柴火熏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4-1m。根圆柱状,分枝,有多数肉质须根,黄棕色,有深郁香气。茎直立,绿以或带紫色,有纵深沟纹,光滑无毛。叶三出式,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3-11cm,基部膨大成管状的薄膜质鞘;基生叶及茎上部叶轮廓为卵形,长8-18cm,宽15-20cm,小叶片3对,下部的1对小叶柄长0.5-1.5cm,近顶端的1对无柄,末回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cm,宽5-15mm,2-3浅裂,边缘有缺刻锯齿,齿端有尖头,叶下面及边缘被稀疏的乳头状白色细毛;茎上部叶简化成囊状鞘和羽状分裂的叶片。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长4-7cm,密被细柔毛;伞辐9-30;总苞片2,线形,或无;小伞形花序有花13-36;小总苞片2-4,线形,萼齿5,齿形;花瓣长卵形,先端狭尖,内折;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果实椭圆形至卵形,长4-6mm,宽3-4mm,背棱线形,隆起,侧棱成宽而薄的翅,与果体等宽或略宽,翅边缘淡紫色,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栽培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海拔1500-3000m,左右均可栽培。在低海的友地区栽培抽苔率高,不易越夏。幼苗期喜阴,透光度为10%,忌烈日直晒;成株能耐强光。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积水或者易板结的粘土和贫瘠的砂质土栽种,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在海拔高(1700m以上),气温低的地区,可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海拔低(1700m以上)、气温稍高的地区,可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各,播前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横沟,沟距30cm,深3-5cm,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1hm2用种量11.25-15kg,稍加镇压,覆细土或细粉肥,再覆盖薄层短草。育苗移栽:甘肃在6月上、中旬;云南在6月下旬播各,将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上,覆盖细土,再盖草。8月上旬揭去盖草,除草1-2次,10月上旬挖苗,扎把,堆藏。定植地于秋季深耕,施足基肥,翌年4月栽种前耕翻,杷平,按行株距25-35cm开穴,每穴栽2-3苗,覆土2-4cm。幼苗生长过大,越冬时有足够营养物质时容易通过春化,第2年提早抽苔,根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药苗过小,也直接影响根的间和质量。因此,各地应选择适宜的播种量,培育中等苗子,降低抽苔率而获得高产。此外,应选择中等成熟度的种子,不使用提早抽茎植株所结种子。
田间管理5月苗高5-7cm时除草,要求早除浅除,6月苗高13-17cm时第2次除草,除深除净,并培土,除第2、3次草时,结合拔除抽苔植株,增施饼肥、硝酸铵或尿素等。
【性状】根头及主根粗短,略呈圆柱形,长1.5-3.5cm,直径1.5-3cm,下部有3-5条或更多的支根,多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4-1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椭圆形皮孔;根头部具横纹,顶端残留多层鳞片状叶基。质坚硬,易吸潮亦软,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以,形成层环黄棕色,皮部有多数棕以油点及裂隙,木部射线细密。有浓郁的香气,味甜、辛,微苦。
以主根根粗长、油润、外皮色共同棕、肉质饱满、断面色黄白、气浓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侧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韧皮部宽广,多裂隙,有多数分泌腔(主为油室,也有油管),类圆形,直径60-220μm,周围分泌细胞数个至10多个,近形成层处分泌腔较小。木质部导管单个形成层处分泌受苦较小。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成放射状排列,木射线宽至10鑫列细胞;木薄壁细胞较射线胞为小。
粉末特征:米黄色。①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直径18-34μm,壁稍厚,非木化,表面(切向壁)有微细斜向交错网状纹理,有时可见菲薄横隔。②油室及油管碎片时可察见,油室内径25-160μm,含挥发油滴。③梯纹、网导管直径13-80μm,另有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此外,有木本细胞、淀粉粒,偶见木纤维。
【化学成份】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邻羧基苯正戌酮(n-Valerophenone-o-carboxylicacid)及△2,4-二氢酞酐(△2,4-dihydrophthalicanhydride)。挥发油成分复杂,单是低沸点部分就有10多种,其中有多种烃类,包括3种萜烯。
2.含多量蔗糖(40%)、维生素B12(0.25-40微克/100克)、维生素A类物质(以维生素A计,含率为0.0675%)。
3.和油酸、亚油酸;不皂化成分中有谷甾醇。
4.全草有芳香,可知各部分都含挥发油,而果实含量特多。
6.中国药材学:根含挥发油约0.3%,油中主含具特殊香气的正丁烯夫内酯(n-butylidenephthalide)另含邻羧基苯正戊酮(n-vakerophenone-o-carboxylicacid)、△2,4-二氢邻苯二甲酸酐(△2,4-dihydrophthalicanhydride)和几种倍半萜烯类化合物。
8.根尚含维生素B12、蔗糖、脂肪酸、亚叶酸(folinicacid)或柠胶因子(ciTCMLIBovorumfactor)、菸酸及生物素(biotin)等类似物质。
2.3.对冠脉血流量和心肌氧耗量的影响湖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的研究表明,当归浸膏有显着扩张离体豚鼠冠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复方当归注射液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对抗实验家兔心肌缺血。当归注射液对部分麻醉犬因阻断冠脉前降支血流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有减轻作用,而对部分清醒犬则仅有增加心肌缺血作用。另据张培棪报道,当归中性油对实验心肌缺血亦有明显保护作用。
6.抗肿瘤作用稆国权等于1986年对甘肃岷县当归的五种多糖样品进行小鼠体内抗肿瘤药物筛选,结果,各多糖样品对大鼠移植性肿瘤EC、Hep、S180、Lewis、B16等瘤株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肿瘤生长抑制率可达39%,副作用较少,且可长期用药。如将当归多糖与某些化学药联合应用,可望在治疗上起到协同作用,并能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KumazawaY.等报道,给接种EC的小鼠sc东当归多糖可明显延长动物生存期。若东当归多糖与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同时存在时,激活的巨噬细胞可表现对EL-4白血病细胞的溶细胞作用。但目前还不清楚当归多糖的抗肿瘤活性是否与体内介导干扰素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和(或)自然杀伤细胞有关。顾远锡等观察到当归多糖对正常小鼠、肿瘤小鼠和X线照射的肿瘤小鼠的外周血T和B淋巴细胞数量有明显影响。故有人推测当归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可能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
9.2.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取小鼠,随机分组,每9只。末次给药l小时后,按文献法(WhittleBA.1964),尾iv0.5%伊文思蓝5ml/kg,立即ip0.7%醋酸10ml/kg,30分钟后处死小鼠,剪开腹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收集冲洗液,并调整终体积至10ml,离心,取上清液,用721分光光度计于610nm处测吸收度。结果,当归10g/kg能显着抑制腹腔毛细血通透性增高。
9.3.对致炎剂所致大鼠足垫肿胀的影响取大鼠,随机分组,每组7足。末次给药1小时后,参照文献(徐叔云等,药理实验方法学),于大鼠有后足垫分别sc1%角叉菜胶、2.5%甲醛、新鲜鸡蛋清各0.1ml,用千分尺于致炎后每1小时测量1次(甲醛组于每天给药后2小时测1次,共5次,以致炎前后足垫厚度之差表示肿胀度。结果,当归对3种致炎剂的足垫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6.对大鼠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的影响取大鼠,随机分组,每组7只。末次给药后0.5小时,于右后足垫scl%角叉菜胶0.1ml,致炎后3小时处死大鼠,将炎性足垫在踝关节上0.5cm处剪下,称重,剥皮,加5ml生理盐水浸泡1小时,取出足抓,离心,取上清液(戴岳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7):47),用751分光光度计在278nm处测吸收度值。以每克炎症组织相当的吸收度值表示PGE2的含量。结果,当归显着降低料性组织中PGE2的含量。结果,当归显着降低炎性组织中PGE2的含量。
9.8.对豚鼠血清补体溶血活性的影响取豚鼠,随机分组,每组7只。末次给药后l小时,心脏无菌采血,制备血清,按改良Mayer氏半量法(临床生化检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测血清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计算半数溶血值(ACH50)。将上述待测血清,按文献(张载福等,安徽医学院学报,1985)测血清补体旁路溶血活性。计算半数溶血值(ACH50)。结果,当归对补体旁路溶血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不影响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
上述研究提示,当归的抗炎作用机理主要涉及: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2.抑制PGE2的合成或释放。此外,降低豚鼠补体旁路的溶血活性,也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
10.5.藁本内酯对小鼠体温的影响在室温26-27℃下,预先测量肛温,每次3分钟,选体温在37.5-39.0℃之间的动物。然后测量给药前、后10分钟、20分钟小鼠体温的变化。结果:给予睾本内酯98mg/kg,196mg/kg后10分钟、20分钟均使小鼠体温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着。
综上所述,藁本内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并有与安定剂相似作用,而本身无明显催眠作用,仅起到加强催眠药的作用。因此,初步认为当归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可能藁本内酯是出现药理活性的主要成分,其作用很可能涉及大脑边缘系统,但其作用机制究竟为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12.2.对兔肾热缺血有保护作用当归能改善兔肾热缺血60分钟后肾小球过滤功能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轻肾损害,促进肾小管病变的恢复,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12.4.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当归对脑缺氧、缺血后再灌注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的阿魏酸有直接减少H2O2含量,并与膜磷脂酰乙醇胺结合,通过直接消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和自由基反应等拮抗自由基对组织的损害。
【毒性】历代各种医书均记载当归无毒。实验亦证明其毒性很低。例如,对小鼠的最大致死量根流浸膏为30-90g/kg(po)、当归干叶流浸膏为100g/kg(po);当归的LD50为100g/kg(iv),急性中毒小鼠匍伏不动,呼吸抑制,最后抽搐死亡,当归注射液的LD50为80g/kg(iv);阿魏酸钠的LD50为1.71g/kg(iv),少数病人服用当归酊剂及镇静剂过多,可有疲乏,欲睡感觉;个别病人有皮肤骚痒,胃部不适,但均很轻微,一般不需停药,若有腹痛加剧者,则需停用;静脉滴注偶有轻度输液反应,可进行脱敏处理。键鞘内注射后数h,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影响功能活动,无需特殊处理,1-3天内即可消退,并显出治疗效果。另据报道po对肠有刺激,大量可使肾变性,主要由于挥发油引起。田中等研究当归甲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长期po对机体的影响,按剂量6g/kgl次给小鼠、大鼠po,结果显示当归提取物无毒性。Ip则有毒性,但无死亡者。实验观察结果表明,一般症状、自主运动量、进食量、体重、尿检查、血液学检查均阴性,但生化检查结果发现血清游离胆固醇值和肾细胞色素P-450量增加。茎叶制剂与根制剂对小鼠ig之毒性,以茎叶制剂较小,毒性与挥发油含量有关。
【鉴别】薄层层析:取本品细粉(20目)100g,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出挥发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酸乙酯稀释成10%的溶液,作供试液。另以丁烯夫内酯对照品制成醋酸乙酯溶液作对照。分别点样在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板上,以乙酸乙酯-石油醚(15:85)展开,展距15cm。置紫外灯(254nm)下,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取本品粉末3g,加已醚30ml,回流1h,滤过,滤液蒸去已醚,残潭加石油醚3ml,振摇滤过。滤潭加已醇3ml溶解,毒外光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炮制】1.当归:拣去杂质,洗净,闷润,稍晾至内外湿度适宜时,切片晒干。
2.酒当归:取当归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内用微火炒,取出,放凉(每当归片100斤,用黄酒10斤)。
【性味】味甘;辛;苦;性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2.《药对》:恶湿面,畏生姜。
3.《本草经疏》: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7.《本草汇言》: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在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