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作者|林谷风
林谷风
鉴于目前大家都看得见以及亲历过的现状,本文我会更“大胆”的写一些个人观点和判断,当然,都是基于专业性和事实层面的个人观点。
一如既往,此文出于爱好,为我们长江班同学而写。
本次全国疫情小结以及未来发展预测
结论性观点
1、截至目前,至少我国GDP排名前20的城市,如果合并计算整体感染率应该超过50%,其中北京的整体感染率估算不低于85%。
2、如果将2022年12月7号放开视为本次疫情规模性传播的起点,即使前推到12月初,这种传播速度也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最快记录。
3、结合上海去年4月疫情看,三针灭活苗后6个月(甚至更短至3个月以内),对于奥密克戎预防感染的保护率可以视为是零。
4、奥密克戎对于无免疫屏障(未感染以及未注射有效苗)的人群,传播能力可能是病毒之最,应染尽染(很好奇奥密克戎是啥颜色的,绿色的?),接近无一幸免的100%感染率。
5、之前国内专家,对于本土感染者中无症状患者占比的数据分析,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
6、重症及危重症占比符合既往数据。
7、放开的猝不及防,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医药行业,之前都几乎毫无准备,一度混乱,但好在没有酿成“灾难性”群体事件。
9、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和之前国内外报道过的基本一致。
预测性观点
1、未来,我国大概率不会出现欧美发达国家那种“一波又一波”的大规模感染现象,这里所说的大规模是指在短期内(比如1个多月)超过10%的人口感染。主要的依据是:我们这种自然感染的免疫效果最好,至少半年内原毒株免疫,如果后续接上高效新疫苗,即使新逃逸株XBB1.5来了也难以形成大规模感染。
2、个体而言,重复感染会有,取决于自身抗体的衰减率。但,我认为如果重复感染,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会趋近于国外数据,国外的数据说明,奥密克戎感染后重复感染的几率为个位数。
3、不要相信什么重复感染一次比一次重的说法。恰恰相反,按国外真实世界经验看,无论症状还是住院(重症)率,重复感染患者都要比第一次轻。
4、我们这次疫情爆发,结果上相当于,在1个月内给全体居民接种了保护力最强的疫苗。且,这个疫苗对于目前已知的变异株都有交叉免疫力,尽管保护率会下降。
新冠病毒感染的一般性问题
首先,很多人将「免疫力」和「抵抗力」概念混淆(或者分不清楚),在此,定义下本文中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1、个体免疫力
免疫力是客观指标为主的评价结论。
2、个体抵抗力
抵抗力是指,你感染了新冠后,你身体能在什么效率上康复的能力。比如,你是5天康复还是15天康复。进了ICU,你是5天出来还是出不来。康复后你的机体功能恢复程度如何,等等。
抵抗力取决于你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冗余度,什么意思?
假设,你能维持存活(生活同理)的,对各个器官功能要求都是100分。而在这次新冠感染前,你心功能有300分,肺功能有400分,肾功能有1万分。而感染后,要消耗你心功能80分,肺功能220分,…,那么,没事儿。但假如你平时只有160分,那么,看医院医生的水平了,你可能会挂掉。
至于你恢复后这些器官功能是否还能回到感染前的分值,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很可能不会完全满血。
抵抗力是「客观+主观」指标的混合评价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是个自限性疾病
所谓自限性疾病是指,除免疫缺陷严重的人,如果你能在感染后活下去,你身体最终一定会清除病毒。
感觉像废话?不是的,很多病毒即使你能活下去也一直在你体内无法清除,比如乙肝,比如HIV。
新冠病毒感染的机体伤害和致死原因
感染和发病
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随着血液会被输送到人体各个器官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血液中有足够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体液免疫),那么抗体会和病毒结合,最终这些结合体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掉,人不会有任何症状。此阶段,病毒数量是不会增加的,也即,病毒没有繁殖。
这种情况下,你核酸一定是阴性的。这不意味着你身体内一个病毒都没,而是核酸采样的是你鼻咽部的细胞脱落物,这时候病毒没有进入细胞(或者很少),所以核酸测不出来。
如果你血液中的中和抗体不够,那么,病毒会和人体细胞结合,然后进入细胞内,释放RNA,利用人细胞内的物质开始繁殖子代病毒。繁殖完以后,子代病毒会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或者被细胞膜通道“吐”出细胞外”的方式,重新进入血液,如此循环往复。
但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细胞免疫)一定会开始工作,杀死这些被病毒侵入或破坏的自体细胞。这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过程中,就会造成机体的一些症状,比如发热、疼痛。在肺部就有可能会造成氧合能力下降,出现低氧血症。
病毒越多,炎性反应就越激烈。最终,新冠病毒一定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代价就是在这个清除过程中,机体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是否能承受住这种代价。承受住了就进入恢复期,承受不住就挂了,取决于前面说的,你各器官功能的冗余度(抵抗力)有多大。
与细菌不同,病毒的繁殖方式是复制(1变N),而细菌是分裂(1变2,2变4),所以病毒的繁殖速度一般都比细菌快的多。有文献说,1个新冠病毒24小时可以复制出百万级的子代病毒。
所以,在感染的早期,你早一分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减少的都是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别的新病毒产生。
新冠病毒致病特点
以下为通俗化的比喻性描述,专业上不严谨,但机理没错。
病毒要进入人体细胞,必须和细胞膜上的某种物质结合,我们称之为受体(结合点)。而每种病毒,这个受体都不尽相同。比如,新冠是A受体,流感是B受体。人体器官细胞膜上具有的受体是不一样的。比如,肺细胞上既具备A受体也有B受体,但肝细胞上就只有B,肠道细胞上就只有A,脑细胞上两个都没有等。
好了,不幸的是,新冠的受体是ACE2,这个受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器官组织的细胞膜上。对应的,流感病毒的受体在呼吸系统以外的细胞中几乎没有。所以,同样是呼吸道传染病,新冠引起的症状范围比流感广的多。
说新冠是“大号流感”,这个不对也不算全错。
新冠感染的致死性原因
由于能感染人体各个器官,所以,新冠无论是症状还是死亡原因,都多样化。
在病程早期(血氧和呼吸基本正常)阶段,死亡都是其他系统原因所致。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心肌炎等原因),其次是肺栓塞。
在病程中期,可能会诱发原有基础疾病,导致基础疾病加重而死亡。或者诱发心梗、脑卒中等重症疾病,导致死亡。
因呼吸衰竭的死亡,发生在病程后期。
恢复期的早期,依然存在上述除呼吸衰竭以外的死亡风险。
新冠病毒感染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指,如果你感染了新冠,遵循何种原则、采取什么措施,能使自己更大概率的得到最好的结局。
自我管理场景是,医学意义上的轻中症(无需就医)感染,居家自我“治疗”康复。
也就是说,自我管理首要的目的是,正确的自我判断是否需要就医,以及去哪里(医院级别)就医。其次,自我管理的目的是尽量使用正确的药物,避免错误用药导致的额外风险。
在开始下面的讲述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样几个事实:
2、尽管个体会有差异,但在任何治疗决策中,都不可能首先考虑小概率事件(诊断和治疗),而要按照群体先验概率最大的方向考虑决策。
3、相同治疗目的的不同药物(比如解热止痛药)在其“主性能”方面的疗效优劣,不绝对构成必然的用药选择。
4、疾病(症状)分“急”和“重”两个维度评价,急是指需要及时干预(比如大出血),重是指治疗困难(比如成人呼吸窘迫)。
5、人的生命即脆弱又顽强,脆弱是小概率的,顽强是大概率的。
7、高龄老年和基础疾病严重的人,面对包括传染病在内的任何不利因素,死亡风险都是几何级数的上升,不仅是新冠。
8、新冠必定会加大老人的超额死亡率,但最可能因新冠而死亡的人,绝大部分是高于人均预期寿命的老人。对于这样一个流行病而言,这不是一个不可以接受的现实。
心理建设
1、避免感染肯定是最佳的结果。
2、做好自己一生中至少阳3次以上的准备。
3、感染了不是一定要用药的,你完全有可能不用任何药物直到康复。
4、发烧疼痛这些症状的轻重,不是你挂掉几率的评价指标。
6、药物的疗效是个比较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比如,是和不用药相比、还是和其他同类药相比疗效更好,等等。
7、CT检查提示肺炎,不代表你的病情就一定需要住院,看医生的建议。
物资及数据准备
1、必备物资
血氧仪、血压计、体温计,(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止咳化痰药,安眠药。
2、进阶配备物资
雾化机、3升制氧机,抗新冠病毒口服药。
3、豪华配备物资(不建议)
4、建立个人基本的健康数据档案
至少记录自己日常健康状态下的以下参数指标。
A、血压、心率、血氧、呼吸频率,大小便规律。
B、目前常用药物清单:既往需要持续服用的药物(比如高血压药糖尿病药物等)。
D、其他:如果有既往体检资料(胸部CT有最好),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片子,没有也问题不大。
5、提前规划好就医路径
想好在什么情况下(比如急的去哪,不急的去哪)去哪个医院就医,备用医院哪个。提前了解(最好是实地看一下)医院就诊流程。
如果可行,提前在规划医院中“部署”好自己信任的医生或朋友。
1、客观参数
所有经设备测量出来的量,都是客观指标,家中能测量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指标:
体温、心率、血压、血氧、血糖,呼吸频率。
还有客观观察的事件性量:出血、呕吐、腹泻等。
2、主观参数
以自我感受为评价的量,主要有:
发热、咳嗽、疼痛、胸闷、憋气、乏力、食欲减退等。
监测内容及处置
新冠感染居家管理监测,最重要的客观参数为:血氧、心率、体温。
1、体温和心率
发病前3天内,每天至少测量3次体温和心率。
体温的处置:
A、如果不伴有头疼等其他不适症状,不超过39℃可不用药。
B、体温如果3-4天后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建议就医,一般紧急。
C、体温持续高于40.5℃,无法降低,急诊就医,紧急。
D、体温低于35℃,建议就医,紧急。
心率的处置:
B、控制心率绝对值在130以下为好。
C、如果心率和体温的变化关系超出前述A条,或符合B,且持续超过一天,建议就医,一般紧急。
2、血氧和呼吸频率
发病前3天内,每天至少测量3次血氧和呼吸频率。
血氧的处置
A、血氧指标除了看绝对值,也要看变化值。
B、若血氧绝对值低于93%,建议吸氧,直到超过93%。如果伴有呼吸困难症状(憋气)或呼吸频率大于25次/分钟,建议就医,一般紧急。
C、若血氧低于90%,建议就医,紧急。
D、血氧在一天内下降超过3%但高于93%,建议吸氧观察。
E、若血氧处于临界值(或低于),可以用俯卧位休息的方式。总的来说,这种方式也适用于正常血氧的人,有利于提高氧合程度。
F、若有条件,有事没事的吸吸氧没有坏处,只要你不嫌麻烦。
G、老年人容易发生“沉默性低氧血症”,也即: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憋气等症状,但血氧显著低于正常。这种情乱的发现只有依靠血氧仪。
3、血压和血糖
血压、血糖一般属于既往慢性病的监测管理范畴。
A、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要保持达标。
B、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可以不监测这两项指标。
C、如剧烈头痛,测一下血压,若收缩压高于日常值40-50,建议就医,紧急。
4、主观症状监测
主观症状中,比较有意义的是胸闷、胸痛、咳嗽以及头晕。
A、胸闷:
胸闷可能是肺的问题,也可能是心脏的问题。如果胸闷不伴有血氧低或呼吸困难,可以观察。如否,建议就医,一般紧急。
B、胸痛:
作为非专业人士,判别胸痛的性质比较困难。胸痛可能是因为剧烈咳嗽、心脏供血不足、肺栓塞等原因造成。如果胸痛剧烈超过5-10分钟不缓解,急诊就医,十分紧急。
一般强度的胸痛若伴心悸心慌等症状,就医,一般紧急。
C、咳嗽:
咳嗽一般而言没有危险,只是比较难受。
若咳嗽剧烈可能会撕裂小支气管或者咽部黏膜,造成咯血(或者伴呕吐带血),只要不是持续出血,不用处理,可以含(喝)一些冰水等。若大量持续出血,急诊就医,紧急。
咳嗽若伴痰,咳出和咽下都可以,不要为了怕咽下而一定要咳出,这样反而会增加呛咳的几率,造成肺部感染。这种情况下,使用止咳药保守一点。
如果是干咳,或者肺气肿、多发肺大泡支气管扩张以及既往有过自发性气胸的人,就积极一点使用止咳药(西药)。如果咳嗽后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胸闷,可能是气胸,急诊就医,紧急。
D、头晕:不伴头痛呕吐的头晕,一般而言问题不大。若头晕难以直立行走,或平卧也晕,建议就医,非紧急。
E、黑便:代表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大,所谓的黑便不仅是颜色黑,而且会发亮有光泽,术语叫柏油样便。如果出现黑便量不大的话,可以观察也可以就医。如果量大或者持续3天黑便,急诊就医,紧急。
F、其他:若是老年人,基础病多的人,需更加小心,更加及时就医。
自我用药管理
你需要知道的重要事情是:很多药物都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你一旦重症,你的肝肾功能强大与否决定你对治疗的耐受程度,也决定你的转归。
因此,对于一个可能在短期内转重症的自限性疾病,你在早期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无用”的药物(保护肝肾功能),年龄越大、基础病多(服药多)的人越是如此。
1、原则
A、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营养。
B、退烧等对症药物用药以安全性为首要考虑原则。
C、抗病毒药物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
D、特殊用药以有效性为首要考虑原则。
E、尽可能不要叠加用药(指同时服用同类别的药物),不要因为怕重症过度用药(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新型药物)。
2、退烧药和抗炎药
这里所说的抗炎药是医学术语,不是大众常说的“消炎药”,消炎药一般指抗生素,比如头孢、沙星等。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常用退烧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甚至阿司匹林,医学归类叫「解热止痛药」,这些药基本都具备退烧、止痛、抗炎的作用。
如果发烧,建议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发烧若伴浑身疼痛,首选布洛芬,也可以和对乙酰氨基酚交替使用。
这类药物请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不要超量。如果无效,就医,一般紧急。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刺激,可能会引起胃痛甚至上消化道出血(黑便)。
3、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由于新冠存在血栓的风险,指南都建议抗凝治疗。
但由于抗凝治疗风险较大(监测要求高),不能自主用药,理论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没有坏处。所以,在疾病开始初期,可以服用阿司匹林75mg/天,用7天-10天,而阿司匹林同时也具有退热抗炎作用。
个人建议,如果你没有服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禁忌症可以看阿司匹林的说明书中的记载),服用阿司匹林30天或者直到你个人感觉完全康复后2周。
注:此建议没有指南推荐和证据,是个人建议。
4、抗病毒药物
首选Paxlovid,其次Molnupiravir。
若以上药物不可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选阿兹夫定。
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服用强调早期、足疗程,越早使用越好。
问题是:很多人,抗原往往在出现症状后3天才阳性,如何处理?
个人建议:
A、如果自己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综合自己是否被感染的可能性考虑(比如是否处于高流行期间,是否和感染者密接等等),可以不等抗原或核酸的结果盲用。
B、如果自己无重症高危因素,可用可不用,自主决定。
目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C位肯定是Paxlovid,有关这个药物的一些问题,在后面段落中叙述,见后。
5、止咳化痰药和雾化吸入
咳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对于肺部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
所以,止咳药慎用,化痰药可以用。
雾化吸入是止咳、促进痰液排出的有效方法。雾化时可以不用添加药物,使用纯净水或生理盐水(不能是矿泉水)。如果有条件,可在雾化液中添加布地奈德药物。
普通吸氧机的雾化功能很鸡肋,没啥用,有条件的使用专用雾化机。
6、其他药物和疗法
所有既往服用的慢性病药物,按时服用,除非与抗病毒药物有冲突。
若服用抗病毒药物,且与既往用药有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停用降脂药。其余药物不能停用,尤其是降压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只能更换药物或者不用抗病毒药物。
患病期间,建议服用安眠药物帮助睡眠(若服用P药,则不能服用绝大多数安眠药物),充分休息可能是第一位的管理措施。
强烈不建议自我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巴瑞替尼)类药物。
中成药、中药汤药,没有建议,自主决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汤药往往会影响食欲,不建议用。
食欲、味觉变化,也要强迫自己吃饭,高热量和高蛋白饮食,当药吃。
康复期管理
在所有症状中,咳嗽是最晚消失的症状,有的人会持续1个月以上。
抗原转阴后注意至少14天内不要剧烈运动,加强休息,这是原则性问题。
无需考虑什么短期二次感染的问题,短期复阳只能是没有康复。
小结一下
新冠感染的居家自我管理,基础的客观监测指标为血氧、心率和体温。基础的治疗手段为抗炎药物(推荐阿司匹林)、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药物)、吸氧,充分休息和保证营养。
有关住院治疗的一些问题
直接给结论,不赘述原因。
1、如果住院,你的治疗效果就交给了医生。无论你有什么想法,你只能是通过医生决定是否采纳。所以,相信医生,和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事情。
2、不要指责和指导医生的治疗,哪怕它可能是错的。
3、如果对治疗有什么建议意见(比如你确定某个治疗是正确或者错误的,需要更改),最好的方式是找一个你认识的医生朋友和主管医生沟通。当然。你自己就是医生那就直接沟通。
4、如果病重住在普通病房,患者的陪护者至关重要。多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多叫医护,别嫌麻烦。
5、如果危重进ICU,那么命就交给医护吧,无条件配合医生。
6、住院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水岭是:是否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插管上呼吸机)。如果是,估计病死率会在30%以上。上无创呼吸机不用太担心,你可以视为是面罩吸氧的PLUS++版本。
7、如果单纯考虑氧合,ECMO比呼吸机更合理,但实际上不能这么用。
8、住院治疗额外的风险主要是院内细菌感染,这个风险没办法避免。
9、如果出院了,建议最后至少给医护人员说一声“谢谢你们”。如果进了ICU,无论是否能出来,都建议最后给医护送上一束鲜花。
10、大多数非行业内的人,和医护人员交朋友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你曾经住过院,没有之一。
特别事项
不要自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俗称“丙球”,包括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不仅没用,还很可能导致额外的不良反应,切记!
抗新冠病毒药物
目前看来,对于新冠,最终能让人“踏实”的武器是抗病毒药物
目前所有已上市和未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几乎都已归为P药类(Paxlovid)和M药类(Molnupiravi)。所以,下面以这两个药为例,简单讲述下机理,其他药合并同类项看待即可。
P药的靶点为蛋白酶抑制剂(3CL),M药的靶点为RNA聚合酶抑制剂(Rdrp)。
猫传染性腹膜炎(猫传腹),由冠状病毒FIPV引发,一度是猫科动物不治之症。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使用药物治疗这个疾病。
在这个兽药开发过程中,有两条技术路线并行。一条是代号GC376的3CL靶点药物,一条是代号GS441的Rdrp靶点药物。前者开发失败(效果差),后者开发成功(效果好)。前者的专利持有者是动物保护组织,后者是著名的吉利德公司。
沿着GC376路线,辉瑞公司发现了另外一个化合物PF231可能对SARS有效。新冠爆发后,辉瑞将PF231从注射给药途径改为口服给药的PF332,就是今天的P药。
沿着GS441路线,人们后来发现了其前体化合物效果更好,这个化合物是大名鼎鼎的“人民的希望”--R药,瑞德西韦。
爱猫人士的需求,成就了抗病毒药物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所以你说,新冠在猫身上有没有呢?会不会人猫互传呢?
但,这绝不是以防疫之名,残忍杀害别人猫狗宠物的借口。
P药和M药的作用机制简介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与抗生素不同,目前所有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杀死病毒,而只能阻止病毒复制。
一个病毒的组成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核酸(RNA或者DNA)+该病毒特有的蛋白质(可以是多个蛋白质)+其他物质(比如糖类)。我们通常说的抗原是指蛋白质。
病毒复制的顺序是,核酸→蛋白质,一个特定的核酸产生一个特定的蛋白质。所以,检测核酸或抗原(蛋白质)都能标定是何种病毒。
一个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复制时,一共能产生16个蛋白质(多肽),命名为N1到N16(简写了)。但这16个蛋白刚开始合成出来时是连在一起的(类似于肉串),必须依靠N5将N4-N16切开成独立的蛋白质,然后再拼接组装成新的病毒。
而M药的靶点是N12(Rdrp靶点),影响N12的表达合成。也就是说,M药只有1个靶点,这也是M药有效性不如P药的理论依据。
另外,在如何“影响”N系蛋白表达方面,P药是与N5结合(相当于外挂),M药是用“假核苷”替换N12中的真核苷(相当于改代码)。而由于人体中没有与N5类似的蛋白,P药挂不到人体细胞蛋白质上,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复制更新。M药的假核苷或多或少的都会被人体DNA合成时利用,或多或少总会有影响人体正常细胞更新复制的可能性。因此,理论上P药的安全性远大于M药。
再另外,基于这两个药的机理,M药理论上具有广谱抗病毒特性,P药可能只是对新冠(或者冠状病毒)有效。
同样,Rdrp靶点由于具备广谱性,这方面的研发各大公司都有长期积累,所以M药出来也很快。
但不得不说,辉瑞公司当初对新靶点创新药物的热情和投入,才成就了P药这种超额的回报,也成就了3CL这个药物靶点。
P药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目前最大型的一个Paxlovid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来自于来自哈佛医学院和BWH的研究,于2022年12月13日发表在AnnalsofInternalMedicine上。
结果:12,541名年龄更大或有基础病患者接受了Paxlovid治疗,32,010没有接受Paxlovid。研究发现,相对没有服用Paxlovid患者,Paxlovid组患者组住院降低40%,死亡降低71%。
评价:这项目前最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在奥密克戎在美国造成住院比例已经小于1%,且,大多数患者都接种了高效mRNA的前提下,Paxlovid仍然可以将50岁及以上人群的住院风险进一步降低40%、死亡风险进一步降低71%。
这个结果只能用“惊艳到无可挑剔”来评价。
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P药在真实世界应用环境中,依然还能降低高风险人群70%以上的死亡风险。
所以,在目前所有已上市抗新冠病毒药物中,无论在医学还是商业上,P药与其他任何药物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P药的最佳适用人群是“具有转重症风险的”轻中症患者,可以简单的理解“预防重症”的发生。但理论上,不排除对重症患者依然有效,只是没有临床研究证据。
P药在可及性方面,目前尚存在严重的产能瓶颈。P药中的利托那韦产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主成分奈玛特韦。
P药价格绝对值高,相对值不高。相对值是指和其他抗病毒药物相比,比如M药的发达国家采购价是700美元。
可能我们国家的财政确实是捉襟见肘了,没有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采购P药。
P药医保目录价格谈判失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担忧。那就是:自从医保局开始以低价为“唯一”导向的集采开始,对于全球制药巨头而言,中国大陆的处方药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减量市场,且这个趋势不可改变。这就带来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些巨头们的创新药物,不仅未来可能不参与医保准入谈判,还有可能不参与上市准入申请(不申请中国大陆上市),这种担忧可能会成为现实。
3、在不考虑合并用药的前提下,P药是副作用最小的抗新冠病毒药物。
4、P药的代谢非常快(否则也不需要两个药物组合了),所以,即使有什么不良反应问题,停药后也会很快的消失。
注:在ICU病房,其实医生特别喜欢用这种半衰期短,没有什么后遗效应的药物,给上就有效,停了就失效,便于开展所谓的“滴定式”精准治疗。
5、P药的主要缺点就是合并用药禁忌太多,这个没办法。
6、使用P药,合并用药方面一定要遵医嘱。自行服用一定要仔细看说明书,看不懂名称的按通用名去网上查询。
7、在慢性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常用的药物方面,虽然合并用药禁忌或者需要注意剂量的药物不少,但一般而言都有替代,或者减量使用。
8、退烧药: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合用是安全的,这是个好消息。
9、降压药:和地平类(钙离子拮抗剂)有明显的相互作用,由于地平类降压作用起效快,所以合用时需要将这类药物减半剂量使用,否则容易造成低血压,监测血压调整剂量。和缬沙坦等沙坦类药物合用基本安全,由于沙坦类降压比较缓慢温和,所以即使有问题,一般也不会很快造成低血压。和美托洛尔等药物合用安全。
10、抗血小板药物:和氯吡格雷有相互作用,建议调整为阿司匹林,停用P药后再换回来即可。
11、抗凝血药:和各种沙班类药物有相互作用,这个合并用药需要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决定。
12、降脂药:和大部分降脂药都有相互作用,建议服用P药期间停用降脂药。
13、降糖药:和胰岛素合用安全,和其他降糖药合用需查询说明书或遵医嘱。
14、安眠药:和安定、舒乐安定(艾司唑仑)不能合并用药。
15、肝肾功能有问题的慎用或者禁用,遵医嘱。
16、理论上,P药可以在病程任何阶段使用,但肯定是早期效果最好。
17、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建议使用7-10天。
有关M药
M药在全球大约4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包括主要发达国家。
效果和P药没有可比性,有潜在的遗传毒性风险。优点是合并用药的禁忌少。
可以作为P药不可及或者无法使用的首选替代药物。
有关阿兹夫定
个人观点:
此药有效性不确定,但安全性是一定有问题的(还好新冠是短期用药,这个问题不突出)。
建议:50岁以下的人尽量不要自行服用。
对阿兹夫定临床研究的看法:
做了三个临床试验,每个各几百人入组(对应的P药和M药,每个研究都是几千人入组),终点设计各不相同,意味着研究数据无法合并分析,都是单独的研究。
好了,一个单日有效剂量仅5mg的药,在新冠这种疾病面前,怎么能做到300例达到评价终点的?
这是上帝送来的礼物吗?高效到这种地步。
阿兹夫定有两个适应症(HIV和新冠),本来HIV的药物可及性很低,在新冠方面目前可及性较高。一个肯定的事情会出现,那就是有些人会用新冠获得药物,实际上用于HIV的治疗(包括暴露预防阻断)。而这些人都是偏年轻的人,一旦滥用,假如遗传生殖毒性真有问题,会是“灾难性”事件。毕竟阿兹夫定动物遗传毒性实验剂量换算成人体剂量仅需要3mg/天。
事实上,阿兹夫定的化合物专利,早在2002年就被罗氏制药申请,治疗用途为丙型肝炎。后来由于吉利德公司的药物「索非布韦」横空出世,该药疗效高到能治愈丙肝,所以罗氏就停止了阿兹夫定的后续研发。2014年罗氏将阿兹夫定专利转让给另外一家境外公司(罗氏为什么要转让专利?),而后者居然在2019年停止缴纳专利费(为什么还差3年放弃专利?),该专利在2020年被宣告无效。
当初研发「索非布韦」的科学家中,有一位中国人杜锦发(现应该是真实生物董事长),被真实生物邀请回国后参与了阿兹夫定的抗HIV药物的研发,并且在罗氏专利无效后,该药得以正式上市。
这段故事鲜为人知。
阿兹夫定目前仅在我国上市(没有细查,但至少主要国家中仅有我国)。
其他抗新冠病毒药物
1、瑞德西韦
吉利德公司产品,境外多国已上市,M药同靶点药物。
在WHO和美国CDC指南中,都推荐用于重症患者(这点与P药M药都不同)的治疗。由于是注射给药,所以,也只能是院内使用药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适用范围。
据美国医生的临床反应,对这个药物还是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
2、Xocova(Ensitrelvir)
日本盐野义公司的产品,日本已上市,P药同靶点药物。
这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抗新冠病毒3CL靶点药物。Xocova解决了P药的两个主要缺点,合并用药禁忌少,单药片剂服用方便。
从临床研究数据看,这个药“性能”相当优秀,各方面可能都会超越P药。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药在日本上市审批过程中,几经波折,从安全性到有效性的资料不断补充才得以通过审评上市。
所以,我个人对这药物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其真实世界效果需上市后再评价。
还有一个待观察的事件,那就是看FDA和英国、欧盟什么时候批准这个药物。
3、VV116
中国君实生物的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已上市,国内未上市,M药同靶点药物。
VV116是瑞德西韦的“改进版”药物,提升了口服吸收度,口服有效。
分子结构上,VV116将瑞德西韦分子中C7位氢(氕)原子替换成氘原子,是瑞德西韦的“氘代药物”,回避了专利,氘代药物本质上是仿制药物。
对于这个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由于偏专业,在此不展开,只是给出结论:这个3期临床研究的结果,不能证明VV116的效果。
实际上,这个3期结果去年5月就出来了,君实生物自己的回应是“目前这个三期试验结果,监管部门认为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所以还不支持我们用这个三期临床研究去提交上市申请。”
对于这个药物,个人不看好。
4、其他
其他未上市的在研药物,都可以归类于P药或M药的同靶点药物。
从披露的数据看,显然P药类的更多。
在没有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披露前,无法做任何判断。
疫苗和病毒变异
病毒变异
相比于疫情开始的前两年病毒变异株,始于2021年底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一个特殊的变异株,表现为:
1、更强的传染性,更弱的“嗜肺性”,也是更低的致病性。
2、尽管奥密克戎本身还在变异,但没有“出轨”,还是奥密克戎。
对未来新冠病毒变异的观点看法
1、与原始株相比,目前新冠病毒变异的多样性达到了一个高度:没有变异过的位点很少了。虽然这不意味着不会再变异(变过的位点还可以再变异),但至少说明,目前的变异已经倾向于“稳定”的和人类共存。
3、在人类基因进化史上,曾经有过这种针对恶性传染病的宿主基因变异的事件发生。比如欧洲黑死病(鼠疫)导致的人类单一基因变异(对鼠疫的致死性下降了40%,但也导致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也有过恶性病毒基因稳定不变异,最后被人类灭绝的事件发生,比如天花,甚至比如SARS。
4、所以,虽然新冠呈现出了有悖于既往病毒认知的很多棘手特点,但在当今人类科技文明下,不需要太多担心群体的问题。
5、真正意义上,病毒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HIV,没有之一。
疫苗现状
疫苗可能是我说过最多的话题了,现在回头看,可能唯一的预测错误就是:mRNA苗并不能阻止新冠的传播。
现在,对于各种疫苗,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原始株的灭活苗,对于奥密克戎的防感染有效性是最差的,无限趋近于0,这点没有任何问题。
3、基于原始株的mRNA苗,对于奥密克戎的防感染有效性是所有苗中最好的,尽管其有效性也下降了很多,但矬子里面它是将军,这点也没有任何问题。
4、可以简单的把mRNA苗视为新冠苗中有效性的天花板,灭活苗是地板,其他苗在天地之间找位置。
5、目前世界上主要国家中只有我们还在用灭活苗。
6、国家出台的第四针接种策略,要求第一针必须是灭活苗,否则不给接种(假如你之前没打过苗,现在想要接种第一针就只能是灭活苗),这个操作专业上看不懂,只能理解为商业上的去库存或者其他。
7、任何苗,不能防感染但可以防重症,这个说法正确。不存在什么不能防感染(轻)怎么能防重症(重)的质疑,这点也没有任何问题。
8、mRNA苗的防重症效果有海量真实世界数据支持,灭活苗的也有真实世界数据,但数据量和mRNA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
9、在这次疫情爆发中,根据你自己的“身边统计学”看,你会发现,没有接种苗的人,无论是哪个年龄的患者,至少和接种苗的相比没有更重的后果,很多迹象甚至显示出症状反而更轻。
以下是个人观点
这次快速席卷波及我国的新冠感染,从实际情况上看,与我国之前的几次局部爆发、以及全球数据相比,至少有两个显著不同的现象需要解释:
1、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传播速度,而且是上来就呈现面传播,是什么原因。
2、有症状感染者比例:为什么有症状感染者比例如此之高(专家言论超过90%),与既往数据严重不符。
我个人对此的分析是
1、传播:群体免疫力为0(疫苗无效+封控清零的好),在去年11月之前,群体慢慢累积了一定的感染者,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点造成面传播感染。
2、症状:怀疑灭活苗的ADE效应(概念见后述)所致。
个人建议
1、任何情况下,无论你之前是否接种过新冠苗,都不要再接种灭活苗了。
2、如果你不是第一针,那选择其他类型的苗。
3、如果你是第一针,只能选灭活苗的话,宁可不接种,等待,或者去可以接种非灭活苗的地方接种。
4、这次已经感染过的,6个月后再考虑接种疫苗,无论是第几针。
疫苗研发中的关键点在于“抗原设计”。
也就是说,疫苗要设计成既能引起人体足够强的免疫应答,又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研发原则一样)。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针对病原体的特征特点,进行抗原设计,与原病原体相比,该减的减,该增的增。
灭活苗是基本不存在抗原设计的,将病毒杀死,提纯后就是灭活苗,一堆蛋白质的混合物。
mRNA苗、蛋白重组苗、腺病毒苗都存在抗原设计的问题。比如针对新冠,你是选用S蛋白的全长基因还是选择其中的一段基因做抗原?这些就是各个厂家研发时的考量,也是决定疫苗有效性安全性关键因素。
与其他任何苗相比,mRNA苗的显著不同在于,进入人体的是核酸,然后在人体细胞中表达出抗原蛋白(可以认为最接近自然感染过程),所以不仅能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也能激发细胞免疫。而其他苗进入人体的都是蛋白质,激发细胞免疫的能力弱很多(腺病毒载体的好一些)。
其实,最接近自然感染过程的苗是减毒活疫苗,但风险比较大,一旦减毒苗“返祖”,打苗反而会被感染。
有关人体免疫应答过程和“时髦”的ADE效应现象
以下文字可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方可理解,不感兴趣的略过。
如果不知道ADE效应概念的,自行百度,这里不赘述。
人体对于外来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外来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疫苗同理)侵入人体后,人体会产生两大类免疫反应:细胞免疫(Th1)和体液免疫(Th2)。
Th1过程针对的是已被病原体感染的人体细胞。Th1反应过程中,人体分泌大量的干扰素,进一步激活(训练)巨噬细胞和特异性杀手T细胞,从而起到吞噬(杀灭)被感染的细胞或者细胞病原体碎片的作用,对抗病原体。
特异性杀手T细胞会记忆病原体蛋白,下次同样的病原体入侵会直接“上”(不需要过长的激活训练过程)。
Th2过程针对的是在体液(如血液)中的病原体。分泌大量的白介素,激活肥大细胞和B细胞,产生抗体。
Th2一开始是产生IgM,后面有一定的几率B细胞成为记忆B细胞,产生IgG抗体。记忆B细胞在下次病原体入侵时同样会直接产生抗体。
对于人体而言,不同的病原体感染,这两种免疫反应的意义是不同的。
对于细菌感染(毒素),其主要致病过程发生在细胞外,这时候Th2免疫就至关重要,抗体可以直接中和病原体。
而对于病毒而言,由于其致病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内,所以Th1和Th2都必不可少。而且,首次感染时分泌抗体的B细胞不一定都能变成记忆B细胞,只有记忆B细胞在下次感染时才能分泌出“正确”的抗体。
对于病毒而言,抗体和病毒结合后有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助于”病毒抗体结合物进入细胞内,这时候Th1细胞免疫就至关重要。
而灭活苗(包括重组蛋白苗),理论上都无法很有效的引发Th1过程。这是因为最能有效刺激干扰素分泌的是双链RNA,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抛弃了双链RNA的复制方式,所以,只要是“看到”双链RNA就知道这一定是外来物,就会剧烈反应分泌干扰素(新冠病毒是单链RNA病毒,但其复制过程是RNA-RNA双链)。但灭活苗就基本没有这个双链RNA,所以,其基本无法引发(建立)细胞免疫。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合适的佐剂,灭活苗也可以引发细胞免疫。但我们灭活苗用的是最为传统的铝佐剂,这个肯定是不能引发Th1的。
疫苗研发中的另一个赛道是佐剂研发,新型佐剂几乎都是针对如何有效引发人体Th1反应的。
至于为什么有的病毒灭活苗就可用,有的灭活苗就几乎无法用?这个取决于病毒的特性,比如狂犬灭活苗就完全可用。其中原因现在没有研究清楚。
一个“优秀”的疫苗,是能均衡的诱发人体Th1和Th2免疫反应。
在这个方面而言,mRNA苗具有显著的优势。
免疫应答和ADE效应
ADE效应的发现,起源于人类疫苗历史的一个悲剧:1966年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事件。
简单而言就是:RSV灭活苗在儿童身上接种的第一年效果很好,但第二年开始,接种过苗的儿童住院率反而比没接种的高。未接种苗的儿童住院率是5%,而接种过苗的可高达80%(当然也大大增加了病死率)。而RSV本身是一个低致死率的“温和”病毒,所以这次事件堪称人类疫苗史上的第一悲剧。
关于RSV这个悲剧事件的机理研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机理就是:疫苗引发的Th2体液免疫不仅产生了IgM、IgG抗体,还有IgE抗体。
IgE抗体通常含量很少,是人体用来对抗寄生虫的,还有,过敏反应也有IgE的参与。由于灭活苗是“一坨蛋白”,在机体看来非常像寄生虫的碎渣或者细菌分泌的毒素蛋白,而不是病毒(病毒还有核酸和糖类等其他物质)。所以,当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抗原(病毒)时,就会分泌大量的IgE抗体。
IgE抗体和病毒结合后不仅没有中和作用,反而会“帮助”病毒进入人体细胞,恰巧灭活苗又不能建立有效的Th1细胞免疫,所以导致“接种苗后感染反而更严重”的ADE效应。
在ADE情况下,疫苗的保护力可以认为是负数。
ADE效应的原因,首先和病毒本身有关,有的病毒不会出现ADE,有的会。
其次,ADE效应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都可能发生,但疫苗导致的ADE后果显然更严重。
你也许会有一个问题:灭活苗接种不就是类似自然感染吗?如果灭活苗会导致ADE效应,那自然感染不也会?这个问题的解答是这样的:
1、疫苗的蛋白和活病毒的蛋白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其引起的抗体分泌和训练出来的记忆B细胞也不会完全一样。
2、自然感染会建立起Th1过程的细胞免疫,即使有IgM引起的ADE效应,也能有效阻止病情加重,而灭活苗缺乏这个过程。
额外的话,直到今天,一个甲子过去,全球范围内,任然没有任何一个RSV苗获批。而RSV每年造成约6500万人住院,16万人死亡。
众多在研RSV疫苗中,进度最快的进入临床三期。这其中依然有辉瑞公司的身影,其研发的是三价苗,FDA申请路径为“突破性疗法”。
GSK、强生、Moderna等知名跨国公司,也包括众多国内生物公司,都在这个赛道上竞争。没有鹿死谁手,只有群雄逐鹿。
写在最后
自从选择了学医,本科5年,到毕业后临床工作8年(其中6年外科ICU经历),然后又在制药行业混了20多年的我。在一生中能经历SARS和新冠这两次烈性传染病,也算是“撞大运”了。
回想起20年前的SARS,这次新冠,人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的进步是巨大的。比如核酸检测技术,抗原检测技术,病毒基因测序等方面。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能力与20年前相比,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中国,更是在这20年之中,在医疗技术、装备上,基本做到了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有些方面甚至更强。比如,20年前我们没有N95口罩(尽管那时美国已经装备),现在我们可以供应全球。那时候我们缺少药物,现在我们很多药物也可以供应全球,等等。这些发展的成就,确实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对于人类而言,在面对病毒这样一个几十亿年的古老问题时,依然是接近无解,20年的发展并不大。
尤其是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没有缩小,某些方面甚至有所扩大。在应对新冠的所有武器当中,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我们的原创。
即使在不需要科技发明的应对策略方面,我们也依然是少了些科学,多了些蛮干,这方面回头看是非常清楚的。比如,现在看,3年前英国HNS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否是正确的?
科学不是信仰,信仰是对超自然的坚定不移的相信。但科学一定是对自然现象最可能正确的解释,是解决客观问题的当下最优解。全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在重大灾难性问题面前,其实决定了社会的下限。
而我们,位于科学知识塔尖的专家学者们,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又如何?我想全民是自有共识的。
科学首先要被尊重,科学才有价值。科学一旦可以被羞辱,社会就没有什么不可被羞辱,就没有什么灾难不会发生。
从2003到2023,最终,兜底疫情的其实是广大的医护人员。在北京,这点我感受更深。在本次疫情开始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至少北京和广州,我是有信心的。作为当初受SARS影响最惨烈的两个城市,整个医疗体系抗压能力和韧性是值得信赖的。
一句时髦的话,我又开始喜欢北京了。
对于我们个人,在这种躲不开的流行病面前,我只有一句话:
相信科学,其余交给命运。
2023-01-10
附
件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新冠变异株,为什么要写它?因为它最特别,才百十例病例WHO就要讨论它,今天欧美股市因为它暴跌,疫苗股因为它暴涨,冰火两重天。
它流量最牛,所以写写它。
为便于打字,称这个变异株为“新南非”,估计最后会被命名为“nu”(希腊字母第十三个)。
有关新南非的已知信息
1、抗原变异最大:
2、致病性区域变异:
也很大,但致病性是否增强,不一定,目前未知。
3、目前流行状况:
博茨瓦纳、南非、以色列和香港,确诊的大约100例。但估计至少南部非洲应该是很多了。
4、目前的核酸检测方法是否能检测出来?
能,不用担心。
5、目前疫苗对之是否有效:
极大概率接近无效(或者说有效的“门槛”比德尔塔进一步提高)。
有人推测是在HIV病人中产生的变异。这点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是指如果真是HIV导致的变异,那么后果可能就比较可怕。说不重要是指新冠出现啥貌似都不奇怪,也说不定未来和流感病毒等产生个啥新后代,反正你也拿孙悟空没辙。
有关新南非走势
1、是否会造成比德尔塔更广泛的传播?
不一定,变异多不一定就传播性更广,“老南非”看起来比新南非还厉害,最后也没广泛传播。
2、疫苗还有效吗?
很遗憾,在预防感染方面,目前所有苗估计都接近无效了,预防住院和重症估计还有小效果。从分析看,对现有苗而言,这次变异接近完全逃逸(有待WHO最后确认)。
3、“特效药”还有效吗?
所有“抗体类药物”由于机理(可以理解为疫苗下的蛋,蛋有效)原因,几乎肯定无效,包括去年懂王打的再生原的药物,以及前几天我国宣布的“双抗”药物。小分子药物,如辉瑞和默沙东的新药估计大概率依然有效。
4、是否会继续变异?
这当然无法预测。从这次变异程度看,接近于“新病毒”,就像我在群里开玩笑说是SARS3,是COVID21。其实,如果真是SARS3了也许反而更好了(瞎说的)
有关新冠病毒未来的应对观点
1、疫苗:
几乎可以肯定,所有技术路径中,未来只有mRNA苗可以跟得上新冠病毒的变异(假设疫苗还有效的话),目前上市的其他苗就洗洗睡吧。
也许未来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减毒活苗。
注:以色列有1例是接种了3针辉瑞苗后感染的。
2、mRNA苗面临的挑战:
非技术上的,而是审批法规上的挑战。目前美国FDA并不允许针对变异株的mRNA苗免做3期就上市,这是研发周期中最大的瓶颈,而流感苗更换毒株目前可免3期上市。会不会改变?我赌新南非成了气候就会。
注:mRNA苗可以模拟减毒活苗,但成本会高很多,据说10倍以上。
3、小分子口服药物还有希望
我个人就十分期待辉瑞的药物,如果这种药物能批成OTC(和其他感冒药类似药店随便买),就有更多的人就可以在早期使用(哪怕是盲用)。因为这种抗病毒药物无一例外的是用的越早越好,所以才有达菲对于流感可以不等病原学检测结果盲用的说法。
4、一旦新南非成气候,目前苗的加强针策略肯定没用。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未来需要打的“新针”是加强针。
5、最担心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最担心的不是目前疫苗是否有效,而是目前疫苗是否“有害”,也就是说新南非是否会有ADE出现(估计很快就会有实验结果出来)。如果有,目前接种过疫苗的反而不如不接种。
ADE的可能性多大?上帝才知道,我赌50%几率。
要问我现在打不打第三针,不知道,其实打不打估计没啥区别。要是现在一针都没打,建议稍微等等看ADE的研究结论再决定。当然,这是指国内,国外就别纠结了,打吧,走一步看一步再说。